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候变暖对黄淮海地区小麦产量可能影响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石立  王馥棠 《气象学报》1993,51(2):209-216
本文分析了黄淮海地区小麦生育期内不同时段的温度、降水与产量的关系,分别得到了不同类型的偏回归系数曲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季节温度升高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温度、降水同时变化综合影响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各地不同季节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北部、中部地区秋季、冬季变暖将导致增产,春季减产;而南部地区则秋季、春季将减产,冬季增产(河南南部略有不同)。降水量变化对各地各季气候变暖产量效应的迭加作用不同:北部、中部地区秋、冬季降水有利于增产,春季降水对减产略起缓解作用;南方各季降水过多均对小麦不利。总的说来,大部分地区若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变暖变湿,将有利于增产,但南部地区降水过多有不容忽视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2.
提要根据1951—1990年的光能、气温、降水和风等气象资料,对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阐述了这些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世界粮食研究模型(WOFOST)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数学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趋势对小麦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在黑龙江省中部、东部和北部相对湿润的小麦种植区域,辐射量降低趋势是小麦模拟产量降低趋势的主要气候原因;在松嫩平原西南部的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和哈尔滨市,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是小麦模拟产量增加趋势的主要气候原因;在西北部的北安、五大连池、克山和克东4县,辐射量增加趋势是小麦模拟产量增加趋势的主要气候原因;黑龙江省小麦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百分率的平均值为-1.57%/10a.  相似文献   

4.
(一) 产量的时空变化与光、水、热的关系我们收集了全省代表县1970—1981年历年的全县平均亩产量、有关地区农业科研单位的大小麦区域试验资料、近两年的苗情观测资料,以及有关的专题试验资料,经过分析,获得了一些看法。首先分析一下产量的空间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把各县大小麦常年平均亩产量和同期的大小麦播种一成熟全生育期内的常年正积温(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积温,下同),平均  相似文献   

5.
白银市地处甘肃省中部 ,包括景泰、白银、靖远、平川、会宁三县两区 ,受青藏高原边缘下沉气流和副热带环流的影响 ,气候以干旱为主。文中分析了影响春末夏初旱的大气环流 ,海温等因子 ,并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了干旱指数的预测模型。1 预测因子选取1 .1 选取白银市 (景泰、白银、靖远、会宁 ) 4站 5月中旬至 6月中旬的降水量、有效降水日数、最长旱段三个要素计算各站 1 95 7~1 998年 41年逐年的春末夏初干旱指数 ,用EOF和聚类分析方法将白银市春末夏初的气候分为北片 (景泰、白银、靖远 )和南片 (会宁 )。因子场 :北半球 5 0 0hP…  相似文献   

6.
通渭县位于甘肃中部,由于秦岭和六盘山脉对暖湿气流的阻挡,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40毫米左右,是历史上多旱灾的地区。从1957—1982年的26年中,有21年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春夏旱和春旱,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下面就初夏旱作一浅析。一、初夏旱与农业生产5月下旬至6月下旬在小麦拔节至乳熟和糜谷、洋芋出苗至拔节、开花期,气候上是一个相对少雨段(图1)。因此,初夏干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盆地区代表点的小麦条锈病冬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由此确定四川小麦条锈病冬繁的适宜、次适宜、不适宜气候条件指标。从风险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包括气候条件出现频率和寄主存在数量两个环境因子的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冬繁农业气候风险模型,并划分了高、中、低风险等级。基于GIS技术,对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冬繁农业气候风险进行了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四川省的川西高原地区和川西南山地是小麦条锈病冬繁阶段低风险或无风险区,而盆地区是中、高风险的集中区。其中,盆地中部地区是主要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8.
朱国庆 《干旱气象》2002,20(1):24-26
甘肃中部包括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及甘南等五地 (州市 )。该区为冬、春小麦混种区 ,冬小麦种植面积较小 ,主要分布在定西地区东南部、甘南的舟曲、迭部及临夏东乡县东南 ,种植面积不足1 0万hm2 。该区地形复杂 ,气候类型多样 ,大部分为旱作农业 ,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 ,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了解和掌握冬小麦的生理特征和生态条件 ,根据气候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冬小麦生产要求 ,提出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 ,为冬小麦布局、气候资源合理利用 ,和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准确和科学的依据。1 冬小麦一般生态气候条件该区为冬小麦种植…  相似文献   

9.
甘肃春小麦产量时空分布及其气候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胜  王毅荣 《干旱气象》2013,(2):298-302
利用近45 a甘肃省78县区春小麦实际产量生长期(3~6月)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等资料,主要采用R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春小麦产量时空演变及气候响应。结果表明:1)甘肃春小麦产量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产量递减;2)存在河东、河西2个特别区域,春小麦在河西走廊地区高产而稳定,河东地区明显产量低且不稳定,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最为突出;河西走廊区域产量变化与陇中反向,及河西产量偏高年份河东反而偏低,反之亦然。河东地区相关程度很高,产量变化与河西反向;3)河西走廊地区对气温响应敏感,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对干湿(降水)的变化敏感;4)响应最敏感区产量1991年之前变幅较小,之后变幅加大;丰欠年份相间,存在2~3 a的准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0.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是甘肃农科院粮作所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后获得的一项促使小麦产量再上新台阶的突破性技术。覆膜后,小麦生长发育所处的农田小气候环境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小麦的生育进程和产量。为了研究地膜小麦栽培的小气候特点,1997~1...  相似文献   

11.
近40年来甘肃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全省大部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问题特别是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水资源是发展农业的命脉,因此弄清甘肃近40年来气候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杨善恭 《高原气象》1990,9(4):443-446
春末夏初少雨是青藏高原东侧天气气候的一种重要现象。它对高原东侧广大地区的农业影响很大。此时正值春麦拔节到乳熟的需水关键期,因此降水的多少决定着产量的高低。根据文献[1]的分析,甘肃中部5—6月的降水量与定西地区夏田单产的相关系数为0.478,信度为0.05。我们曾计算过古浪县5—6月降水量与春小麦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68,信度高达0.001。这些说明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降水的多少,因此春末夏初降水的预报,一向是我省广大台站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我们近年业务预报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生产的影响,选取甘肃省定西市为研究区,以马铃薯气候适宜度模型为基础,利用1961—2010年当地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重点分析该区域马铃薯的温度、水分及综合气候适宜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1961—2010年定西地区马铃薯温度适宜度以0.012·(10 a)~(-1)(P0.01)的速率呈现上升趋势,水分适宜度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综合气候适宜度以0.006·(10 a)~(-1)(P0.05)的速率呈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看,温度适宜度和综合气候适宜度均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域分布特征,水分适宜度总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特征。相较于1961—1990年,1991—2010年定西北部地区马铃薯气候适宜度增加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易灵伟  杨爱萍  余焰文  蔡哲 《气象》2016,42(7):885-891
本文利用1981—2014年江西91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同期的分县晚稻产量资料,结合江西地区气候特点及晚稻生理特性,构建适用于江西地区晚稻降水、温度、日照及综合适宜度模型,并根据适宜度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确定气候适宜指数,建立基于气候适宜指数的江西晚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回代检验及预报检验,从而实现对江西地区晚稻气候适宜度诊断及晚稻产量动态预报的目的。结果表明:模型的回代检验、产量丰歉趋势、产量动态预报检验的准确率均较高,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青海天然牧草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青海省4个牧业气象代表站点1988-2005年天然牧草数据和同期气候资料,分析了青海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青海省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南东部地区影响牧草返青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而青南西部和环湖地区牧草返青期的早晚主要受制于水分条件;两地区牧草黄枯期出现的迟早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终日相接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水分条件,年降水越多,牧草产量越高;青南东部的半湿润地区,温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海省半湿润牧业区,随气温升高,牧草产量有所增加,草场载畜量有所上升;但在干旱、半干旱牧业区,气候变暖加剧草地水分的散失,牧草的生长发育受阻,产草量下降,同时,优良牧草在草场中的比例下降,杂类草的数量和比例上升,草场朝不良方向演替,呈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江西省18个烟叶种植县2008—2018年烤烟产量和烤烟大田期(3—7月)气象因子的统计,对烤烟产量和4个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月份、不同区域烤烟产量与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区域不同月份受气候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不同区域同一月份同一气候因素对烤烟产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2)影响江西省烤烟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气温,其次是降水量,然后是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吉安地区烤烟产量受5月气温、3月相对湿度和日照影响最明显,抚州地区烤烟产量受6月降水和日照、7月相对湿度影响最大,但相关系数相对吉安地区要小,而赣州地区烤烟产量仅与7月气温和4月日照关系较大;吉安地区烤烟产量受气候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6县区30 a(1981~2010)的气温、降水数据及主要农作物春小麦、玉米的生育期及产量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积分回归进行统计分析了河西走廊中部30 a来的气候变化(温度、降水)特征及气候变化(气温、降水)对主要农作物(春小麦、玉米)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河西走廊中部30 a年来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85℃/100 a,各地年降水量均明显增加,年平均降水量从1980年代的191.1 mm增加到近10 a的210.5mm;河西走廊中部气候变暖使该地区春小麦、玉米播种期提前,使小麦的生育期缩短,玉米的生育期延长。气温升高对春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期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不同;降水增多对春小麦、玉米的各生育期及产量形成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效应,且影响效应表现出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宝鸡地区地处我国大陆中部,属大陆季风气候。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气温,川原区在12—14℃,年降水量约为600—700mm,为一年两熟的粮棉产区。廿多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粮棉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伏旱等自然灾害而影响到粮棉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年份儿达半数以上,因此,及早予报伏旱的有  相似文献   

19.
天山中部昌吉地区树木年轮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计算和分析了天山中部昌吉地区6个云杉年表和该地区5个站生长季(5—9月)温度、降水的简单相关和多元相关。介绍了分析两组变量之间关系的典型相关方法、计算步骤、计算结果及其检验。指出干旱、半干旱的昌吉地区,树木轮宽指数(地点平均年表)与生长季温度为负相关,与降水正相关,而且该指数与降水的关系比与温度的关系更显著。后延一年的年轮指数与温度、降水的关系比年轮指数与温度、降水的同时相关显著得多。这为由树木年轮重建气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对江苏省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得到CO2倍增时江苏省温度、降水的变化值,初步确定了CO2倍增时江苏省小麦生长季内的可能气候情景。分析未来CO2倍增时对小麦作物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及紫外辐射影响。具体估算了温度升高、降水增加、CO2浓度上升、紫外辐射增强后江苏省小麦生育期不变和生育期缩短两种情景下的气候生产潜力,并由此分析了气候变暖对江苏省不同地区的利弊影响。结果表明:江北大部分地区小麦产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