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3S"技术,通过选取景观的多样性、优势度、破碎度和斑块形状等空间格局指数对车尔臣河下游绿色走廊1975~2007年近32 a间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并对景观格局变化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5~2000年,湿地面积与斑块数量小幅度增大;2000~2007年,湿地面积与斑块数量大幅度减小,斑块平均面积与斑块密度持续减小,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减小,优势度与破碎化程度增大.在各湿地类型中,河流湿地面积变化幅度较小,湖泊湿地面积大幅度增大,沼泽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2.
近30年来河西走廊湿地变化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4个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河西走廊的湿地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1973年、1990年、2000年及2006年前后的湿地面积分别为14 132.38 km2、13 299.44 km2、12 519.88 km2和12 312.38 km2,近30 a来减少了12.88%(共1 820.00 km2),动态度为-0.39%。其中,自然湿地资源不断减少,减少速率不断加大,以沼泽湿地减少最为显著;人工湿地面积持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增加迅速,湿地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加,破碎化程度加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上升,各湿地类型比例差异减小,各类湿地分布趋于均匀。气温、降水、青藏高原隆升等自然因素是河西走廊湿地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近32年新疆博斯腾湖湿地动态变化及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2共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1:5万尺度上对新疆博斯腾湖地区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及耕地进行了遥感解译,并编制了动态变化图.调查结果表明,32 a间,该区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与河流湿地严重退化,而耕地呈持续性扩张的发展趋势.其中,1975~2000年,除湖泊湿地与湿地总面积呈小幅度增长外,沼泽湿地与河流湿地分别减少了23.71 km2和18.44 km2,耕地增加面积达454.52 km2;2000~2007年,除耕地面积继续增加526.55 km2外,湿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湖泊湿地的萎缩、河流湿地与沼泽湿地的严重退化,7 a间沼泽湿地与河流湿地退化速率分别是1975~2000年的37.13倍和5.24倍;人类活动与气候因素是导致湿地严重退化的两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为"湿地的农业化"和"湿地的荒漠化"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定量揭示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与人类活动关系,本文基于1997、2000、2011和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动态变化模型以及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近20年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97—2017年间,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互花米草沼泽和芦苇沼泽面积不断扩张;景观演替主要表现为碱蓬沼泽转变为芦苇沼泽和互花米草沼泽;2)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呈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3)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呈现出先缓慢增加后急剧下降的趋势,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演替受到的干扰呈正相关.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流域湿地遥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5年MSS、2000年ETM+以及2006年CBERS-2卫星遥感数据,对黄淮海流域1975~2006年31 a来的湿地面积变化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湿地总面积在1975-2000年间呈稳步下降趋势,总面积净减了1388.50 km2;2000~2006年间,湿地面积从80762.13 km2增加到了81825.15 km2.针对黄河流域湿地表现出的逐年萎缩变化趋势分析得出:工作区内的地质背景和气候因素决定了湿地的总体分布和变化态势,而人类因素在湿地变迁的过程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对江苏盐城滨海湿地1992~2007年近15 a问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沿海经济发展和对土地需求的增加,江苏盐城滨海自然景观面积下降728.09 km2,人工景观面积增加735.18 km2;碱蓬滩、芦苇滩及草滩等自然湿地景观保留率偏低,向人工景观大面积转移,斑块数量下降,平均规模缩小,总周长减少,分维数降低,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持续萎缩,破碎化程度增大;外来物种米草面积已达144.92 km2,占据射阳河至梁垛河之间大面积泥滩,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优势转移类型贡献率显示,近年来人类对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开发不断加强.参与区域环境改造活动强度在逐步加大.  相似文献   

7.
海河流域湿地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制作了海河流域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7年4期湿地分布图,分析了湿地格局变化过程与区域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内天然湿地面积萎缩趋势明显,由1980年的5360 km2降至2007年的4331 km2;人工湿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小,由1980年的3492 km...  相似文献   

8.
以临港新城1999年、2001年、2005年、2007年Landsat ETM+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Erdas、GIS、Fragstats等软件,得到临港新城19992007年景观变化数据。应用景观指数分析法,对临港新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的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992007年景观变化数据。应用景观指数分析法,对临港新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的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992007年临港新城城镇用地面积由4.931 km2增加到106.889 km2,滩涂湿地的面积8 a间共减少了21.443 km2,减幅为93.916%,相应斑块数则分别增加了近6倍和减少了87.563%。这意味着土地利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生境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反映了人为因素在临港新城景观变化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2000年ETM+和2016年高分一号影像为数据源,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拜城绿洲盆地区进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类,分析绿洲盆地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耕地面积增加了155.94 km2,密林地在研究期内面积较为稳定,没有明显变化;而灌木林地和沼泽湿地近16 a间面积分布减少了11.15 km2和14.89 km2。因此保护和恢复木扎尔特河流域的天然植被资源,保持绿洲自然植被生产力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应用1991年的TM图像和2006年的ETM图像,将研究区湿地类型分为自然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灌丛湿地)和人工湿地(包括水塘、输水渠、水产池塘),提取研究区两个时期的湿地景观,并应用斑块数量、斑块面积、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分维数指数分析了研究区的湿地景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1991年到2006年,银川平原的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减小幅度很大,在研究时段内银川平原自然湿地的面积均大于人工湿地,但是自然湿地占有比例下降,人工湿地比例上升。从景观格局来看,1991年到2006年间,银川平原湿地景观的破碎度和优势度指数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分维数指数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1.
流域遥感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炳方  卢善龙 《遥感学报》2011,15(2):201-223
未来流域一体化管理模式下,要求数据、信息和知识在管理者、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所有利益相关方之间自由流通。其中,流域尺度数据获取、信息提炼和知识抽象是基础。卫星遥感技术因其大范围、综合性、动态性对地观测能力,为实现这一管理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过去的应用中,受相对稀缺的卫星影像数据和复杂应用方法的限制,出现了常规应用相对较少,应急使用较多;行业管理部门应用较少,专业研究机构使用较多;简单实用的方法较少,需要做复杂处理和调试的方法居多;数据瓶颈依然存在等问题,严重限制了遥感技术在流域管理中的深化应用。2007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海河流域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课题的立项,为服务于流域综合管理的遥感应用方法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项目执行过程中,随着遥感技术在流域下垫面监测、水循环要素反演及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流域遥感方法论及应用范畴逐渐清晰,使得从整个课题的角度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成为可能。本文在分析流域管理发展趋势和流域遥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项目的立项背景及在流域遥感蒸散发估算方法、水资源监测方法与农业水管理应用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与分析等方面的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未来流域遥感发展的趋势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结合历史文物资料、遥感数据、实测1∶50 000地形图,利用GIS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洞庭盆地的非均匀沉降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各个时间段内洞庭盆地的沉降速率图,通过对各速率图的统计分析,得出非均匀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这对于掌握洞庭盆地的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流域尺度的不透水面遥感提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一个地区的不透水面覆盖度不仅是该地区城镇化程度重要指示因子,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示因子.现有的不透水面遥感提取方法,多集中在城区尺度上.而流域尺度上快速、准确的不透水面遥感提取方法在国内外还鲜有研究.本研究以覆盖海河流域同一季节的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已有土地利用数据集中的道路、城市、农村和工业用地...  相似文献   

14.
在ERDAS软件的支持下,对吐哈盆地相邻的两幅ETM遥感图像采用所介绍的直方图加减均值差和方差均值2种方法进行辐射匹配,并得出基于这2种方法的几点结论用于提高辐射匹配程度。同时为了降低匹配时存在的人为误差,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样本均值的辐射匹配方法。最后通过对3种匹配方法的结果进行定量性检验,证明多样本均值的辐射匹配方法能达到较好的匹配效果,其匹配结果要优于前2种方法,具有可行性。笔者的目的在于:经过对不同方法的运用、对比及验证,提出了一种更为优越的辐射匹配方法———多样本均值法,以用于对吐哈盆地整体的辐射匹配。较好的匹配效果有助于对盆地内一些相关指数的准确评价和其砂岩型铀矿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卫星测高资料监测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位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Envisat 1卫星的GDRs数据,根据适当的数据编辑准则,进行了必要的地球物理改正之后,研究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的水位变化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为长江流域水位变化与气候变化的长期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海河流域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8 km分辨率AVHRR/NDVI数据和气象资料,逐像元对1981-2000年时段的流域NDVI值、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化率进行分析,计算了NDVI和年降水量、年均气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81-2000年时段内,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变化总体呈现北部和南部增加,中部减少的趋势,其变化范围在-8...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上游安宁河流域植被生长变化对气候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安宁河流域植被演变趋势及其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基于2001—2008年MODIS图像、降水量和气温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计算了安宁河流域降水、气温和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并对安宁河流域植被生长变化对气候条件的响应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NDVI变化和气温、降水呈正相关;降水量和气温等气候因子的变动会直接反映在植被长势上,其中降水对安宁河流域植被生长的影响更为显著;植被长势与气温和降水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相似文献   

18.
澜沧江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点空间分布是区域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区域自然环境是居民点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因素也对居民点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澜沧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度,结合1∶5万地名数据库的居民点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河流、道路信息,研究了澜沧江流域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对居民点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居民点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和起伏度较小、东南坡向的地区,各级居民点沿河流、道路分布明显。另外,较高级别的居民点更趋向于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流域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湿地景观时空演变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景观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是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的重要参考,本文利用1980—2015年7期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黄河流域湿地矢量数据集,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对黄河流域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转移矩阵对每两个时期湿地资源的转移类型和数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80—2015年,黄河流域湿地率为3.5%,其中自然湿地率约为2.0%,即黄河流域的湿地类型以自然湿地为主。②斑块面积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减少了312.74km2,表现为人工湿地增加,自然湿地减少;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呈增加状态,主要是在2005—2010年增加了979.22km2,滩地呈减少状态,减少了1218.19km2,主要发生在1990—1995年和2005—2010年。斑块密度结果显示,随着河渠和滩地受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加大,两者的斑块破碎化程度逐渐加大。最大斑块指数结果显示,水田是黄河流域的主导湿地类型,沼泽和湖泊是自然湿地中的主导湿地类型。③黄河流域湿地类型与非湿地之间转换是黄河流域景观转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沼泽与滩地是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湿地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