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依据2006年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精神,参考前人有关生态环境评价框架和指标组合研究,建立了适合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特点的区域适应能力评价模型(PSR-RAD),并对模型的构建思想、参数意义和评价指标的具体计算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提供参考。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实际情况,PSRRAD模型将第四纪地质地貌与现代生态环境研究整合,提出第四纪地质脆弱指数概念,在生态环境胁迫分析中,提出衡量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业环境胁迫程度的地农牧业生产量指数的概念,使生态环境先天与后天胁迫因子、自然与人文因子得以客观体现,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均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2.
借助遥感、GIS技术,利用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1975-2007年气候因素扰动下中国沙质荒漠化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质荒漠化虽然在2000-2007年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在1975-2007年面积依然呈小幅增加趋势(增加面积为6 179.8 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增加面积最大),程度加重。通过对内蒙古、新疆2个典型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而研究全国范围可知,气温对沙质荒漠化变化的作用(沙质荒漠化减轻/加重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0.976)大于降水(沙质荒漠化减轻/加重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882)。气候因素扰动下,沙质荒漠化变化的总体趋势为,沙质荒漠化与气温变化呈正比,与降水呈反比。该趋势以甘肃、陕西为界,界线以西较为明显,而最显著区集中在新疆北部、东部,西藏北部。  相似文献   
3.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借助遥感、GIS手段,以1989年TM、2001年ETM和2007年CBERS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的分布现状、时空变化规律,并用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量化变化,研究其近20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三江平原湿地现主要分布在同江、抚远、富锦、虎林等县市;湖泊和河流湿地呈稳定趋势,沼泽湿地大面积减少,在研究时段内共减少5 356.69 km2,人工湿地大幅度增加,共增加11 597.68 km2。天然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人工湿地呈连片化趋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CBERS-02星(简称02星)数据在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中的应用价值,以三江平原湿地研究为例,通过与TM数据的对比,分析了02星数据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 02星数据对各类湿地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且数据价位优势突出,在平原区可以替代TM数据,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基本要素及其表达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遥感军事地质图编制的理论基础和编图方法,从陆域军事活动对遥感地质信息的需求分析入手,分析军事活动类型与地质要素间关系,总结出支撑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的遥感地质信息,提出构成该地质图的基本要素; 根据图件要求和军事价值,分析了它们的表达方式,给出图件表达形式。研究结果表明: 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包括“军事工程背景”、“军事资源”、“军事通行与定位信息”、“军事目标”等4 类基本军事要素信息,它们以基础地质信息、矿产资源信息、土地覆被信息等7 大信息为基础; 可以通过专业信息转化、挖掘、标注等3 类方法获取该地质图所需的基本信息,从而实现遥感地质专业信息的简单化、通俗化和实用化军事应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核主成分(KPCA)较强的非线性特征提取能力对Hyperion高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及光谱特征提取,将特征信息作为支持向量机(SVM)建模样本的观测数据,建立KPCA-SVM回归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研究区岩石氧化物百分含量反演。同时,依据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提出的QAPF火成岩分类方案对区内火成岩进行了岩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KPCA降维后的高光谱数据反演氧化物含量的效果良好;而基于QAPF模型的火成岩划分结果也十分理想,分类结果对已有地质图进行了有效的补充。KPCA-SVM理论模型为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岩性分类提供了一种快速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化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区域适应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依据2006年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精神,参考前人有关生态环境评价框架和指标组合研究,建立了适合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特点的区域适应能力评价模型(PSRRAD),并对模型的构建思想、参数意义和评价指标的具体计算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提供参考.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实际情况,PSRRAD模型将第四纪地质地貌与现代生态环境研究整合,提出第四纪地质脆弱指数概念,在生态环境胁迫分析中,提出衡量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业环境胁迫程度的地农牧业生产量指数的概念,使生态环境先天与后天胁迫因子、自然与人文因子得以客观体现,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均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河西走廊湿地变化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4个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河西走廊的湿地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1973年、1990年、2000年及2006年前后的湿地面积分别为14 132.38 km2、13 299.44 km2、12 519.88 km2和12 312.38 km2,近30 a来减少了12.88%(共1 820.00 km2),动态度为-0.39%。其中,自然湿地资源不断减少,减少速率不断加大,以沼泽湿地减少最为显著;人工湿地面积持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增加迅速,湿地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加,破碎化程度加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上升,各湿地类型比例差异减小,各类湿地分布趋于均匀。气温、降水、青藏高原隆升等自然因素是河西走廊湿地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