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资讯     
《地球》2012,(9):6-13
中央"海洋六号"第三航段任务启航执行关岛当地时间8月20日下午2时,执行中国大洋科考27航次任务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驶离关岛码头,前往太平洋结壳调查区开展最后一个航段的调查任务。据悉,大洋第27航次主要调查任务是在中西太平洋开展富钴结壳资源以及环境、生物调查;在特定海域为"蛟  相似文献   

2.
中央     
《地球》2012,(9):6-9
"海洋六号"第三航段任务启航执行 关岛当地时间8月20日下午2时,执行中国大洋科考27航次任务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驶离关岛码头,前往太平洋结壳调查区开展最后一个航段的调查任务。据悉,大洋第27航次主要调查任务是在中西太平洋开展富钴结壳资源以及环境、生物调查;在特定海域为"蛟  相似文献   

3.
网格为地震模拟等大规模工作流应用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如何保障此类应用的软实时性要求是工作流调度问题的一个挑战.利用排队模型来描述网格资源的动态负载压力,提出了评估工作流健壮性量化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基于DAG图转换得出的任务执行优先级,根据最大健壮性优先的思想,确定了执行工作流子任务的候选资源;将工作流全局截止时间划分问题描述为一个约束下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并通过已有方法求解该问题,提出了工作流全局截止时间动态划分方法;最后,提出了一种健壮性增强的地震模拟工作流调度算法RESAESW.仿真实验采用实际地震模拟工作流应用和实际系统数据来验证提出算法的性能表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网格环境的自适应性和地震模拟工作流应用的截止时间要求方面优于其他两个实际网格系统中的调度算法.  相似文献   

4.
为执行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大地震快速响应与产出专项”任务,进一步发挥数字测震台网的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地震数据资源,提高高科技含量科研产出显示度,更好地服务于震情监视、地震科研以及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鉴于防震减灾科普资料存在数据类型多、管理难度大,海量数据检索困难、利用率低,资料科学性难以保证等问题,设计了基于Hadoop架构的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管理平台架构,设定了防震减灾科普资源搜索指标,通过网络爬虫及人工输入等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清洗、转换及合并,实现不同类型数据资源的分类,为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马云川 《地球》2012,(10):14-17
6月2日,我国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慢慢驶离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远赴太平洋开始执行中国大洋第27航次的科学考察任务,科考时间为今年6月至10月,约120天。其间,科考船将在美国关岛、夏威夷等地进行补给休整。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本航次"海洋六号"主要承担三项任务:一是开展海山区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积累基础资料;二是开展  相似文献   

7.
大地电磁三维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的并行计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更有效的提高大地电磁三维正演的计算速度,引入了并行处理技术.大地电磁三维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是按照不同频率来计算的,各频率之间求取电磁场值的过程是相互独立的.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将多个频率的计算任务平均划分为一个或者几个频率的计算子任务,分配到各个计算节点去并行执行,计算完成后将结果汇总.本文通过采用主从并行模式、分频并行计算的方案,在曙光TC5000A高性能并行平台上实现了基于MPI的大地电磁三维正演的并行计算.通过两个理论模型对实现的大地电磁三维正演并行算法进行试算,对比分析了多个节点机下程序的执行效率.测试结果表明,所实现的三维正演并行算法是正确的、高效的,为进一步的大地电磁三维反演并行算法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地磁观测数据中的人工干扰抑制等预处理工作需要一套高效、便捷、交互性好的预处理系统.将基于Matlab的核心干扰识别和抑制算法以组件对象技术的形式提供给其他编程语言调用,在系统架构上采用Windows DNA架构,在界面的开发上采用微软成熟的MFC架构.同时,给出系统架构模型及关键技术实现.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GT3的网格计算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EDAGrid项目的需求, 通过应用Web服务技术和网格计算技术, 构建了基于GT3的网格计算应用平台, 在有4个节点的网格计算平台上(其中只有3个节点参与了科学计算任务)进行了地震应力触发计算实例(以川滇地区为例, 共有17个断层), 系统耗时为13min25s, 如果只在一个节点上进行计算, 则需要时间为35min10s。 该实例的成功运行证明, 基于网格技术构建的计算平台可以解决传统的地震领域内的科学计算问题, 在时间效率上可以提高许多, 如果应力触发计算本身越复杂, 网格的计算资源越丰富, 网格计算的执行效率会体现的越优越。 通过这一科学计算试验为网格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应用做了有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地震行业现有骨干网络架构的优缺点进行分析,阐述"一网双平面"骨干网架构在地震行业骨干网的通信质量、可靠性、资源有效利用等优势,从建设成本、组网策略、业务分流、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提供建议,为地震行业骨干网进一步优化、实现承载业务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震数据采集是地震信号数字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动态范围是其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实际地震信号的动态范围在160dB以上,而目前普遍使用的24位地震数据采集器动态范围相对较小且在50 Hz采样率时最大只达到135dB,致使24位地震数据采集器在实际使用中对小信号分辨率不够,不能有效提取地震信息;在大地震时又容易使数据采集器出现饱和限幅失真的现象而失去地震监测记录功能.本文针对在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中需要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动态范围的地震数据采集器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多通道AD转换器并行分级采集的方法,讨论了通道间失配及其标定.对研制实验样机的测试表明,其动态范围在50Hz采样时可以达到157dB以上,线性度优于0.005%.  相似文献   

12.
地电观测专用高精度数据采集器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震地电前兆观测,研制基于ARM9平台和32位模数转换器ADS1281的地电观测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高精度和低噪声采样.本文给出地电观测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实现和系统指标测试结果.该系统采样率可设置为1次/s至100次/s,1至6通道任意配置,通信协议符合中国地震局地震前兆台网专用设备网络通信规程,可以满足地震地电传感器信号采集和网络接入需求.  相似文献   

13.
TSP-203系统数据采集的改进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TSP-203系统(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 System)是针对复杂地质条件设置的隧道挖掘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目前广泛应用.该系统从数据采集、处理和成果评估高度智能化,采用该系统可以预报隧道工作面前方至少100m围岩地质体的性质、位置和规模,并可算出其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为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提供依据,提高了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本文针对TSP-203系统的野外工程中遇到的精度和勘探成本问题,根据石油地震勘探的理论方法,考虑系统观测的激发和接收两大因素,提出系统数据采集的改进方法:1)在信号激发方面提出组和爆炸方法;2)在针对信号接受方面提出传感器新的安装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三通道无线振动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一种采用无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振动数据采集系统。在测量端使用低频拾振器拾取振动信号,并用模数转换器实现振动参数的模数转换,精度可达19.5mV。数字振动参数以无线的方式发射出去,在接收端应用远程可视化编程系统接收采集数据。系统对振动信号的采集及时准确,无线技术使得信号传输方便;远端可视化控制系统使振动数据采集、过程监控更加直观。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分析地震数据采集器的发展入手,提出了使用方舟CPU来提高地震数据采集器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方案,并详细介绍了方舟CPU的结构、功能和特点,以及使用方舟CPU设计的地震数据采集器。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红山地震台数字化观测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向国家台网中心的实时波形传输,数字信号分配器在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中的应用实现了数采输出的信号分道,分别输出到卫星、台站的实时监控前台机和备份前台机及数采监控仪。避免了实时监控机因硬件和软件故障所造成的台站资料断记和卫星传输中断,在全国数字化台站中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第10个五年计划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的实施,地震数据采集器的网络化也已经基本实现.在地震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已经感觉到IPv4技术的局限性,应当考虑如何过度到IPv6.因此,在地震数据采集服务器中实现IPv6网络的接入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地震数据采集服务器实现IPv6网络接入的设计方法,以及实验.  相似文献   

18.
ARM嵌入式系统在海底大地电磁信号采集中的应用研究初探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按照现代地电探测仪器的特点和技术要求,首次将ARM嵌入式系统引入地电信号探测领域.建立了基于ARM的海底大地电磁数据采集系统.面向系统开发过程。提出ARM嵌入式系统实现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初步尝试实现了地电信号数据采集仪器的低功耗、小型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19.
The Millstone Hill Incoherent Scatter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MIDAS) is based on an abstract model of an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 This model is implemented in a hierarchical software system, which serves to isolate hardware and low-level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details from higher levels of the system. Inherent in this is the idea that implementation details can easily be changed in response to technological advances. MIDAS is an evolutionary system, and the MIDAS hardware has, in fact, evolved while the basic software model has remained unchanged. From the earliest days of MIDAS, it was realized that some functions implemented in specialized hardware might eventually be implemented by software in a general-purpose computer. MIDAS-W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concept. The core component of MIDAS-W is a Sun Microsystems UltraSparc 10 workstation equipped with an Ultrarad 1280 PCI bus analog to digital (A/D) converter board. I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a 2.25 MHz intermediate frequency (IF) is bandpass sampled at 1 s intervals and these samples are multicast over a high-speed Ethernet which serves as a raw data bus. A second workstation receives the samples, converts them to filtered, decimated, complex baseband samples and computes the lag-profile matrix of the decimated samples. Overall performance is approximately ten times better than the previous MIDAS system, which utilizes a custom digital filtering module and array processor based correlator. A major advantage of MIDAS-W is its flexibility. A portable, single-workstation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can be implemented by moving the software receiver and correlator programs to the workstation with the A/D converter. When the data samples are multicast, additional data processing systems, for example for raw data recording, can be implemented simply by adding another workstation with suitable software to the high-speed network. Testing of new data processing software is also greatly simplified, because a workstation with the new software can be added to the network without impacting the production system. MIDAS-W has been operated in parallel with the existing MIDAS-1 system to verify that incoherent scatter measurements by the two systems agree. MIDAS-W has also been used in a high-bandwidth mode to collect data on the November, 1999, Leonid meteor shower.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分布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同步授时问题,本文研制了一套高精度时间同步授时系统。该系统在通信过程中周期性地发送同步授时秒脉冲,并通过授时秒脉冲传输实现实时传输延时测量及时间校正,从而实现多通道高精度同步授时。基于此设计原理,采用高速硬件可编程器件研制了同步授时系统,并通过测试证实该系统在2 km通信距离时同步授时精度优于200 ns,表明该同步授时系统稳定、可靠并具有一定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