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瞿伟  张勤  王庆良  凌晴  管建安 《测绘科学》2010,35(5):28-30,23
利用2001~2004年关中地区及周边区域GPS观测资料,运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RELSM)研究了关中地区地壳水平运动及应变场特征,探讨了其与地震、地裂缝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彬县—西安—蓝田是关中地区地壳水平差异运动的分界带;泾阳—西安—咸阳—临潼—三原地区同时是最大剪应变、面膨胀高值区,也是地壳运动显著差异带,同时该区还发育多条深大活动断裂,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必要条件;甘青块体的向东挤压加之周围块体的运动,形成了关中地区西部表现为压缩,而东部表现为伸展的特点;泾阳—西安—咸阳地区地壳伸展运动强烈,地裂缝十分发育。  相似文献   

2.
基于GPS的关中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广泛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经验并结合关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关中地区的GPS观测数据对关中地区地壳水平运动形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榆林站点(D058),2002-2004年关中地区和鄂尔多斯块体南缘水平运动速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北东向条状带运动特征,仍然呈现整体不连续性逆时针旋转运动的特征;2004年-2005年关中地区和鄂尔多斯块体南缘GPS站点呈现分块式运动特征,不存在较明显的整体不连续性变化特征;②相对于彬县站点(JB08),关中地区中部的彬县-西安-蓝田一线存在一左旋剪切带,该左旋剪切带的北部与铜川-泾阳-临潼-渭南这一北西向小震条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可能是决定关中地区中部地震活动的主要因素;关中地区从整体上看,东部站点运动成规律性变化,运动速率大,约为6~7mm/a;中西部站点运动规律性不强,运动速率稍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GPS观测到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与一般GPS大地测量或工程测量对比,介绍利用GPS观测获取地壳运动信息的方法,包括野外观测及数据处理的方法。通俗地介绍了GPS数据处理与形变分析中的基本概念,如坐标系统的参考框架、无基准解、相似变换、位移基准、旋转与应变等。介绍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基准网1998年与2000年GPS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信息。简要介绍GPS观测概况、用GAMIT/GLOBK软件对所获得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精度分析。基准网与基本网各年观测结果得到的网内点位精度,由两期观测得到的水平位移分量的精度。得到的1998年9月初至2000年6月中旬基本网、基准网的地壳运动,包括以位于东部的一组稳定点为基准的各观测站位移、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及部分地区的旋转量。得到了我国大陆完整而详细的地壳水平运动图像,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主要特征。在所述观测期间,我国东部地区相对较为稳定。相对东部稳定点组,东北块体向北运动;华南块体向东南运动。相对东部地区,新疆西北部地区以北西向运动为主;西南西藏地区以向北运动为主;西藏东部与云南地区形成非常明显的顺时针旋转构造运动。我国中部南北地震带是一强烈而复杂的变形带。GPS测量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是影响我国地壳运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与一般GPS大地测量或工程测量对比,介绍利用GPS观测获取地壳运动信息的方法,包括野外观测及数据处理的方法。通俗地介绍了GPS处理与形变分析中的基本概念,如坐标系统的参考框架、无基准解、相似变换、位移基准、旋转与应变等。暖和 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基准网1998年与2000年GPS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信息。简要介绍GPS观测概况,用GAMIT/GLOBK软件对所获得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精度分析,基准网与基本网各年观测结果得到的网内点位精度,由两期观测得到的水平位移分量的精度。得到的1998年9月初至2000年6月中旬基本网、基准网的地壳运动,包括以位于东部的一级稳定点为基准的各观测站位移、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及部分地区的旋转量,得到了我国大陆完整而详细的地壳水平运动图像,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主要特征,在所述观测期间,我国东部地区相对较为稳定,相对东部稳定点组,东北块体向北运动;华南块体向东南运动。相对东部地区,新疆西北部地区以北西向运动为主;西南西藏地区以向北运动为主;西藏东部与云南地区形成非常明显的顺时针旋转构造运动。我国中部南北地震带是一强烈而复杂的变形带。GPS测量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是影响我国地壳运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0年、2012年、2014年3期GPS大地测量数据和通过加权平均生成的2010~2014年平均速度场数据,探讨了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地壳运动以及形变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青海省内部呈NE向运动的地壳变化特征,西南最快,约为25.0 mm/a,由西南至西北逐渐减低;②在阿拉善与鄂尔多斯块体的阻挡下,河西走廊与甘东南地区地壳运动接近正E方向,且运动速率随"2010—2012—2014"的时间线依次降低,表明其地壳内部发生了应力积累现象;③青海内部西南至西宁东北方向,主要呈NE向挤压、NW向拉张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党亚民  杨强  王伟  梁玉可 《测绘学报》2022,51(7):1192-1205
2020珠峰高程测量,获得了丰富的青藏高原及邻区的GNSS监测数据。本文收集了陆态网、尼泊尔CORS网GNSS长期观测数据,计算了该地区20多年GNSS三维速度场,利用GRACE模型精化了垂直速度场,通过活动块体模型,从地壳运动、块体运动与应变、块体相对运动等多个方面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构造形变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南北向收缩主要表现在拉萨块体,东西向伸展主要表现在巴颜喀拉块体,中部羌塘块体没有明显水平挤压,但地壳隆升速率最大,且水平面积有扩大趋势,本文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青藏高原地壳增厚学说。  相似文献   

7.
GPS空间大地测量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介绍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GPS连续观测获得的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说明(大)地震是有地壳运动前兆的,是可预测的,GPS测量是地震预测中一种极为重要的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利用GPS分析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运动与应变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川滇地区上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4年间的GPS观测成果为约束,基于地质学给出了块体划分模型,分别利用刚体运动模型、块体运动和形变模型反演了川滇地区内各活动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和变形参数,并进一步对上述两种模型进行了辨识。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各块体用块体运动和形变模型来描述更为合适。通过对活动块体及断层运动进行讨论分析,认为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弱,且有顺时针旋转的特征,而地壳变形模式以连续和渐变的剪切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厦门基准站的GPS观测数据以及厦门验潮站的验潮数据,计算了厦门海域的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并就高程变化问题作了深入讨论,表明点位高程变化呈周期性,几期GPS连续观测受其影响不能得出实际的高程线性变化速率,指出了要监测验潮站的地壳垂直运动,最好采用多年连续的GPS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福建省东南沿海GNSS观测较少,缺乏对其地壳水平形变特征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在球坐标系下构建多面函数模型,并以此建立了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壳水平形变场。分析了现今我国大陆东南缘海西地区地壳运动基本趋势以及福建区域块体内部相对变形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地壳形变驱主要受到菲律宾海板块与印度板块的联合作用。区域块体刚性运动特征明显,相对运动差异较小。区内分布的一组NE和NW向断裂共同控制了该地区的第四纪地形地貌演变与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单独或与外国合作,在1966年、1975年、1992年、1998年、1999年和2005年对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的高程及其北坡的地壳运动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大地测量,其中包括天文、重力、平面、高程和大气折射等方面的外业作业、数据处理和科学研究。本文对我国上述几次测量中的GPS和水准测量等数据进行了综合,对珠峰峰顶雪面高程值的变化和该地区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进行了撂索。根据1992年和2005年的GPS测量,珠峰峰项雪面高程的变化在13a闻约下降25cm,平均年下降率为1.8cm。根据1992-2005年间的三次GPS测量,珠峰北坡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平均每年以4cm的速度向北东45。方向推进。根据1966-2005年的多期水准测量,该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平均每年上升1.8mm。此外,若从以上各个时间段作进一步分析,则发现珠峰北坡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存在非平稳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GAMIT10.4和BERNESE5.2软件,分别对川滇地区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51个GNSS基准站2010—2014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两者解算所得单日解基线和坐标时间序列离散度优于10mm,且变化趋势一致,吻合度较高。基线重复率水平向优于1+4×10-9 L;垂向优于4+6×10-9 L(单位mm,其中L表示基线长度,单位m)。利用PL+VW噪声模型进行了速度估计,获取了川滇地区相对欧亚板块地壳运动速度场。结果显示:除滇西南地区呈现出由西向东的增大趋势外,川滇块体其它区域地壳运动特征由北往南、由西往东呈逐渐衰减趋势;运动方向持续围绕喜马拉雅东结点作顺时针旋转,且仍然存在着南北向强烈的挤压特征。以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小江断裂和红河断裂为界,选用了两侧能反映震间断裂构造特征的GPS测站,分析了断裂两侧的速度差异。并利用平行断层的速度剖面,拟合反正切函数变化趋势,获取了断裂带可能的变形宽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天山中段地区水平地壳形变特征最新动态的研究问题,提出了利用GPS连续站及流动站资料,基于速度场结果进行GPS剖面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结合速度场及剖面结果可以看出,北西走向的喀什河断裂带,1992—2011背景走滑运动为右旋走滑,2009—2014年右旋运动有所减弱,2013—2015年仍然较弱;天山中部的滑脱断层,1992—2011年的结果显示其走滑运动较不明显,但2009—2014期的结果表明出现了一定的左旋运动,2013—2015年的左旋运动加剧;天山中部的滑动速率结果显示出天山中段博罗科努断裂带中段变形速率较东西两侧均较小,值得进一步关注。研究结果利用了最新数据,显示了天山中段水平地壳形变的最新特征,为判定天山中段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陕西地区三期国家一等水准网的平差成果、两期二等水准网成果、两期陕西省高程控制网成果、两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大地控制网成果、陆态网络等工程连续运行基准站及流动站成果、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分析陕西地区最新垂直运动趋势。结果表明:GNSS垂直运动与水准垂直运动趋势整体一致;20世纪70年代至2018年,关中平原垂直运动呈下降趋势,关中平原周边山区及高原垂直运动呈上升趋势;陕北地区地壳垂直运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度约为4 mm/a;关中平原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最大速度为6 mm/a;陕南地区也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度约为3 mm/a;陕北、西安局部区域的不均匀地面沉降灾害严重。  相似文献   

15.
利用GPS复测资料研究华北地块旋转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GAMIT和GPSADJ软件对华北地区 GPS监测网和首都图 GPS监测网在 1992、1995、1996年观测的3期GPS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估算了华北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以此反演块体旋转运动参数,讨论了华北地块旋转运动情况,并与地质、古地磁结果作了比较,最后初步分析华北地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昆仑8.1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是否影响了青藏块体东北缘的地壳水平运动,以震后GPS观测资料为数据源,依Okada位错模型原理,计算了地震引起的同震水平位移场,分析了地震对区域地壳水平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于断层沿震中方向的GPS点受地震影响大,远离断层的测点的同震位移受断层位错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GPS的四川地区现时地壳形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四川区域网多年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欧亚框架下的测站运动速度,采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川滇、川青、扬子地块的运动速度分别为(17.6±1.0)mm/a、(11.4±0.7)mm/a、(9.6±1.1)mm/a,地块运动方向逐渐由SE向SEE变化;作为川滇地块东边界的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运动速度远大于龙门山断裂,显示了其较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uses multiquadric equations interpolation to establish a widely covered and valuable speed field model of China, with which the horizontal crustal movement patterns are obtained. The present-day vertical crustal movement velocity image of China is also expressed by GPS observations, from which we can know the vertical crustal movement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