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焱 《地理教学》2006,(10):35-36
第一次看到《中国地理辅导牌》,就被牌上的地图吸引了,既新鲜又好奇。学生的感受和我一样,到办公室来研究怎样打牌的同学也与日俱增。看着他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我感到《中国地理辅导牌》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多研究一些玩法,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学生。《中国地理辅导牌》的优势很明显:一是所含地理知识丰富。行政区、面积、比例尺、经纬度位置、交通、民族、主要城市及其职能、邻省简称、资源、主要河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等等,都有涉及,可以说是一本“活”的课本,也是教师教学的好助手,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2.
李万龙 《地理教学》2007,(10):10-12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更是获取地理知识以及进行地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应把地图的运用列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体要求。”我国现行教材也明确指出:“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掌握阅读、使用地图的技能。”  相似文献   

3.
地图是地理语言的浓缩。它不仅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同是也是智能因素的载体。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很重视利用地图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学生们在求知中闪烁出的星星点点的火花,一次次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多年教学的现实告诉我,学生“晕”地图,老师也“晕”地图,学生“晕”的是看不懂地图,老师“晕”的是我的学生咋就看不懂地图呢?干着急,却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晕”就是“晕”,再多的理由还是“晕”,晕车有药,“晕”地图有何良方?我苦苦寻觅,感觉自己也很“晕”。复习区域地理,“地球和地图”是一道关隘,虽然有了多媒体课件,也不能说没效果,机器无法取代老师,一个“偶然”的教学现场,笔者巧妙实现了学生观点提升、教学流程优化和课堂和谐互动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中,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如何确定方向是重点,又是难点。在上“极地地区”这节内容时,我与众不同,准备了一张南极洲地图,并将它倒挂在黑板上,哪知学生们一片惊讶声:“老师,地图挂倒了!”而我全然不顾,让学生先看,然后提问:“你们怎么知道挂倒了?”  相似文献   

6.
江晔 《地理教学》2005,(11):14-17
上海中学地理课程起始年级设置在六年级。在以往,六年级的地理人门学习是从有关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开始的,涉及到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时区和日界线、地图比例尺的换算、地图的阅读等。这些地理概念、原理的集中学习,实际并不适合初次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好奇的六年级学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景观”作为课程内容设置在开题篇章中。在“初中阶段内容与要求”中的“内容”栏里规定了“她理景观丰富多样”、“地理景观的地区差异”和“地理景观的发展变化”三部分内容。同时,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景观”不仅作为课程内容被编人到教科书中,还“同步编写《地理景观》光盘教材。……”以此丰富“地理景观”的课程教学内容,并期盼“地理景观”带来地理学习的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表达工具之一。地图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能力、使用地图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是其他任何文字或图像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在目前全国各版本的地理课本中,地图的数量和比例都有较大的增加,这反映了新课程教材对于地图功能认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蒋菁 《地理教学》2014,(16):7-9
在研究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地理学科教学知识”界定为: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在地理教师作用下的特殊整合,包含五部分:地理学科的知识,地理课程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的知识,地理教师对“我”认识的知识。以此探寻地理学科PCK的建构意义:1.有利于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的形成;2.有利于地理学科的科学合理发展;3.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价值意义的学习;4.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5.有利于新课程的真正实施与改革深化。进而寻求地理学科PCK的建构策略:1.关心地理科学发展前沿,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2.深入学科课程系统,拓展地理课程学科视域;3.以生为本,建构“学生指向型”地理教学;4.回归地理本真,探究“过程性”教学策略;5.加强自我学习,研修地理“自我”型教师。  相似文献   

9.
汪卫通 《地理教学》2012,(4):42-44,17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中包括必备的地理知识和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蕴涵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对于地理教学而言,鉴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教师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地图学习能力,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科具有显著的空间特点,各种地理思维活动常常需要借助地理图形展开。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已有经验,通过想象、加工和转换,构建心理地图或者构画简易图形,并启发学生借助这些地图变换思维角度,整合思维成果,进而形成良好的地  相似文献   

11.
刘伟 《地理教学》2010,(3):38-40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创设一定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施教之功,贵在引导”。中学课程中地理学科是相对弱势学科,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地理学科的魅力,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2.
目前,就初中学生来说,能把地理学好的不多,喜欢地理的就更少了。而讨厌地理学科的学生却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抱着“教不教是我的事,学不学是你的事,别说我没教”的态度,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科情感,失去了对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陆地和海洋”一节,保留并丰富了地表海陆分布大势的相关知识;删去了陆地地形、海底地形诸多概念的罗列和诠释,相关内容有的已出现于已学的“地图”知识中,有的将以读图活动形式出现于以后的分区地理或国家地理中;更新了“海陆变迁”内容,删去了内、外力概念,避开了地形变迁为内外力作用结果的思维模式,增加了“海陆变迁”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方法和科学精神和内容。这些调整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首先要摈弃学科本位的观念,任何学科都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王玮航 《地理教学》2004,(10):27-28
“中国的水系与河流”是中国地理教学中的重点章节,为加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逐步形成和发展学习地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的能力,本节课确定(1)知识目标:即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知道水系、流域、内外流河的概念,描述河流水文特征的基本内容。掌握秦岭-淮河南北河流的不同特征;(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深入研读地图的能力,训练综合运用不同类型地图推测地理特征的技能;(3)  相似文献   

15.
初中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空间识别能力尤其弱。所以,地理教学中,特别是初中地理有关“地球”、“地图”、“地球的运动”等章节的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以下方法对学生树立地理空间概念,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我们在教学中可通过地图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分布和相互间影响进行分析.形成正确地理概念。这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掌握地理知识作用非浅。  相似文献   

17.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讲“长江”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学生:“同学们,大家会唱《长江之歌》吗?回答是:“会”。于是由我指挥全班唱了起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李冬昕 《地理教学》2010,(10):39-40,25
一、活动背景 对于地图,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陌生。不仅在学习地理学科的时候,离不开地图,而且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更是常常用到地图。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既突出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作用,也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地图在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卢小丽 《地理教学》2005,(7):11-12,8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1992年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的“地理对教育的贡献”一部分提到:“对地理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目的之一是:了解和尊重所有民族,他们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包括国内各民族的文化和其它国家的文化。”这充分表明在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获得多元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已经成为现代地理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在学科教学中,普遍有这种观点:“史地不分家”。在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历史知识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中学地理课的教学实效。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联系历史知识来辅助地理教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