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震群信息熵分析山东及沿海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震群信息熵概念,通过对山东及沿海地区16次震群的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震群信息熵在该区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及未来地震的危险性。同时,应用震群综合指标对1976年春在长岛发生的两次震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6年春在长岛附近发生的黑山、砣矶震群均为前兆震群。两个前兆震群所对应的大震是相隔4、5个月之后的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  相似文献   

2.
唐山地震前的某些地震前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唐山地震前的某些地震前兆现象,并对它们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论述的第一种地震前兆现象是唐山地震前的震中迁移。在震前共显示了三条迁移路线,即从阴山西段向唐山的迁移,从辽东向唐山的迁移和沿华夏系构造向唐山的迁移。其迁移路线的交汇区在唐山地区。第二种是唐山大震前沿阴山构造带和华夏系构造带中小地震的成带活动,这两个中小地震活动带的交汇区在唐山地区。文中对震中迁移的原因和大震前中小地震成带状分布的原因以及带状分布的交汇区易于发生大震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文中指出,中小地震的成带活动意味着这些带内地壳中一些地段上断层盘间的粘结力减弱或有流体逸出地表,这对交汇区震源的发震将有促进作用。例如在震源断层盘欲前进的方向上,地壳内如有流体逸出,则有利于断层盘向流体逸出地区前进,从而促使地震发生,在震源断层欲离开的部位上,如岩石粘结力减弱,也有利于断层错动而发震。据此我们把地震前兆分为主动前兆和被动前兆两类,主动前兆是它对震源发震有影响的前兆;被动前兆则仅是震源各组成部分运动的一种后果表现。文中对中国大陆于某些大震前出现的很长的地震成带活动进行了成因分类,一类是地表可见的大断裂带引起的中小地震活动;另一类是玄武岩层和上地幔中大断裂蠕滑对上部花岗岩层中地震的触发。由于玄武岩层和上地幔物质的力学性质近于塑性且相对均匀,所以其内的大断裂较长较直,这可能就是中国大陆内某些地震沿直线分布很长、其间可跨越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山大震前后一般震群与前兆震群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艳  梅世蓉 《地震》1999,19(2):183-189
通过对华北地区1970-1991年震群活动资料的研究发现;(1)在唐山大震前6-7年,华北地震群活动出现波浪式起伏增强特点,大震后区域震群活动总体关系产;(2)唐山大震前的震群逐渐形成条带分布,震后3年条带走向消失:(3)唐山大有的震群活动显示出一定的迁移性;(4)大震前5年,满足b、K、h、U和p中的任意3个指标的前兆震群在7.8级主震周围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4.
1980年5月由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象台举办的“地震预报讨论会”对于以识别前兆性地震活动图象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在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关报告中,提出了几种具有前兆意义的地震活动图象:①广义前震,一般指大震发生前的一定期间内,在未来震中附近发生的异常地震活动。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区别前震与一般的正常地震活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前震活动有可能从序列特征、震源机制、震源参数的演变、振  相似文献   

5.
渭河盆地是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震的地区,例如,1556年华县8级大震就发生在盆地的东部。现在地震活动水平一直很低。自七十年代后期区域台网建成以来,在盆地内部经常记录到震群活动。这种频繁的活动似乎代表了本区地震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1979年以来发生在盆地内部的5次震群活动。总结了它们在震源分布、时间序列、震级频度关系和震源错动等方面的特征。探讨了这些特征与一般地震序列的相似性,比较了这些震群之间的异同。最后,采用1976年以来震群活动的资料,初步探讨了这种活动与邻近地区中强震的可能关系。对震群的成因也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前兆性震群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Omar J.Perez等(1980年)注意到:1976年1至4月间,阿拉斯加州圣·爱利斯地区突然发生M_b>4.2级地震,到1979年2月28日就在当地发生了7(1/4)级地震.由此他们认为,突发性地震活动可能是大地震发生前的一种征兆.许绍燮等(1981年)的论文提出,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的小震群系列具有震源位置集中、频次急速增长、震源机制稳定等特点.朱传镇等(1981年)认为,唐山地震前一年左右,华北地区震群活动的增强与大面积上形变速率增大是符合的.苏联Ю·М·捷依捷里乌巴姆等人得出,主震前一年半或更短时间内出现小震群这种标志是比较稳定的,约占77%.王培德等(1981年)认为,在小震活动频度不高的地区出现的震群可能是强震或中强震的前兆.上述工作使前兆性震群的研究前进了一步.但还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  相似文献   

7.
震群活动和地震预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震群和大地震的关系、用前兆震群预报未来地震的发生,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活跃的课题之一。文章例举了震群的一些指标以说明前兆性震群的预报意义,并从大范围的众多震群活动阐述大震前震群活动的一些特征。根据震群的分布可确定未来大震的发生地点,并解释不同类型震群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8.
2016年8月21日17时15分,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39.70°N,118.35°E)发生ML 3.5地震,震源深度6 km。据河北省快报目录,8月21日至10月24日共发生可定位小震694次,最大地震为9月10日ML 4.7地震。计算本次震群序列参数,分析其物理特性。精定位结果显示,ML 4.7震群集中在唐山-古冶断裂,属唐山老震区余震活动。与该区同等震级地震相比,震群中几次3级以上地震视应力水平较低,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表明该区存在较为一致的稳定应力场。震群活动显示,该震群为非典型前兆性震群。分析结果对正确了解此次震群特征及判断序列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临河断陷盆地震群活动的震兆特征及预报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震群活动的震兆特征和预报效能分析表明,1976-2000年,临河断陷盆地共有10次震群活动,其中7次为前兆震群。前兆震群一般出现中强地震前5-10个月,距离主震为40-100km左右。1976年9月至2001年6月,临河断盆地及边缘附近共发生Ms≥4.8地震7次,采用前兆震群方法报对5次,漏报2次,虚报2次,预报效能评分R=0.66。  相似文献   

10.
1970年以来银川地区ML4级地震在时间上丛集发生,分别从主震震前小震与震后余震分布特征、余震序列参数计算和震源机制解的角度,研究了以上地震的活动特征。结果显示:每次地震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计算余震参数的地震序列为非前兆震群,这一点与实际相符;震源机制解显示几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主要属于银川隐伏断裂,并可能与该断裂附近的一系列次级断裂有关。分析认为几次地震的发生可能是局部应力调整的结果,与未来该区域是否发生大震关系不大,同时可以推测未来该区域依旧可能发生类似震级的有感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