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震源机制解确定东北地区地壳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强震震源机制资料和区域小震平均解给出了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应力场的分布。由多个震源机制的平均结果得到,东北南部地区(42°30’以南)主压应力方向为NE70°。东北中部地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东南部)主压应力方向近似NE100°,它与深源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一致,可能该区应力场分布受深源地震影响,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和内蒙北部)主压应力方向为NE58°。东北地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仰角大多数小于30°,表明该区以水平应力为主。由震源机制结果也讨论了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断层活动状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4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和3个小震综合解研究了甘肃及邻近地区的地壳应力场。结果表明,由甘肃西部到东南部,主压应力方向由北40°东逐渐变为北90°东,P轴仰角大多小于30°,其水平方向垂直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反映了该区的力源主要来自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一些地区局部应力场的变化对研究断层活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乐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Q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雪君  汪进 《地震学报》1993,15(3):296-302
1988年,中法合作建立的张掖数字化地震台网投入观测,该台网位于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中段的重点监视区内,利用张掖数字化台网的资料,测定了民乐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地壳介质的 Q 值.研究结果表明,该区 Qp 约为500——780,Qs 约为230——460.盆地内部 Q 值较高,盆地外围 Q 值较低,中、强地震大多发生在盆地外围的断裂带上.此外,Q 值随地震射线的穿透深度而增加.本文也讨论了肃南地震(Ms=5.7)前后 Q 值随时间变化的一些问题.这些结果可以用于研究和监测民乐盆地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5.
优化减震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中国大陆内部不同时段发生的七级地震和六级地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求得不同震级的优势地震间距,减震距离以及地震间距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提出地震间距的数值分布可用正态概率分布函数描述,并得到含有时间参量的地震间距概率密度函数。此外,根据弹性位错理论,求得一次地震后在减震距离处所产生的位移,进而求出平均位移速率。  相似文献   
6.
黄土隐含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了解其物源变化对理解亚洲内陆干旱化、大气环流模式和亚洲季风演变至关重要。哈尔滨荒山剖面地层出露厚度大,地层连续,保存了松嫩平原最完整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此外,重矿物在河流源-汇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风成沉积物中较少。定量矿物学方法分析速度快,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因此,我们对哈尔滨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自动定量矿物分析及年代学(OSL、ESR和14C)测试,以期了解哈尔滨黄土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的物源变化。结果表明:TIMA方法鉴别的矿物种类高于传统方法,且TIMA定量的重矿物含量与传统方法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揭示的重矿物组合基本一致。黄土-古土壤序列在15.1 m(234.2 ka)上、下地层的20—63μm组分的铁板钛矿、闪石类、锆石、磷灰石、金红石、钛铁矿、铬铁矿、榍石、辉石以及重矿物特征指数(ZTR和GZi)等存在明显不同的变化特征;然而,除了铁板钛矿和独居石外,<20μm组分并没有表现出如此特征。黄土-古土壤序列上、下地层重矿物组成的差异指示了哈尔滨黄土物源的变化。15.1 m以下,哈尔滨黄土除了接受松嫩沙地的近源粉尘贡献外,也有远源(比如,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粉尘的贡献。随着干旱化气候的加剧,松嫩沙地范围扩大,使得15.1 m以上黄土的远源贡献比例减少,近源贡献显著增加。即增强的气候干旱化导致的松嫩沙地粉尘源区范围扩大,是哈尔滨黄土物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破裂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基准台基式仪P波记录,利用终止相和地震波谱综合研究了1986年8月26日青海省门源6.4级地震的震源过程,并求出相应的震源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北东50°走向,它朝北东方向单侧破裂,破裂长度为20公里,平均破裂速度为1.83公里/秒。  相似文献   
8.
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及其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6年8月26日17时43分在甘青交界的青海门源北(北纬37°42′,东经101°34′)发生了一次6.4级地震。随后,在主震周围100公里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的余震。到9月底为止,据初步统计该区内共发生大小余震达700次。野外宏观考察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和其余震发生在祁连山脉的冷龙岭主峰附近,震中位置高达5200米以上。研究这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机制,  相似文献   
9.
汪进  刘江峰  田军 《地震工程学报》1987,9(2):88-88,110
根据甘肃省地震台网测定,1987年元月8日02点19分在甘肃省迭部境内发生了一次5.9级(M_s)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4°10’,东经103°14’。震源深度为11公里。地震发生后,我们收集了甘肃、四川、青海等省地震台网和全国各基准台站所记录到的P波初动符号共72  相似文献   
10.
针对BDS短基线单历元差分定位中双差法方程严重病态的问题,采用TIKHONOV正则化准则进行改善。计算获得可靠的浮点解及其对应的方差协方差阵,再运用部分模糊度固定策略,采用LAMBDA方法进行模糊度固定获取准确的固定解,达到cm级的BDS实时定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