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红提葡萄气候区划的制定有助于政府部门科学布局红提葡萄种植区域,提高种植区的红提葡萄品质和产量。还可带动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霍尔果斯市气候资源利用率。利用霍尔果斯市及周边10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插值方法,根据红提葡萄种植的气候生态条件,筛选出≥10℃积温和无霜冻期作为红提葡萄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将霍尔果斯市红提葡萄种植区划分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分布在海拔720 m以下的南部平原地带;次适宜种植区分布在霍尔果斯市中部海拔720~950 m的山前平原;不适宜种植区位于霍尔果斯市域北部海拔高度950 m以上的天山山区。  相似文献   

2.
摘要:研究分析精河县枸杞种植的气候适宜性,为科学规划枸杞种植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具有实际意义。利用精河县及周边范围内15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插值技术方法,在分析枸杞种植气候生态条件的基础上,筛选出≥10 ℃积温、≥10 ℃日数和≥10 ℃期间降水量作为枸杞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进而对气候要素指标进行栅格化。根据区划指标等级进行重分类,将各气候要素指标图层进行等权重叠加,获得精河县枸杞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精河县枸杞种植区可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分区,最适宜种植区分布在精河县中部海拔400~600 m的带状平原区,该区综合气候条件非常利于枸杞优质高产;适宜种植区分布在沿最适宜种植区两侧海拔250~400 m和海拔600~800 m的中部平原地带,综合气候条件稍逊于最适宜区。建议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内发展枸杞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呼图壁县及周边15个气象站点1980-2020年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地统计回归和反距离权重等方法构建≥10℃积温、无霜期、7月平均气温、≥15℃持续日数、≥20℃积温等指标因子与地理因子的空间分析推算模型,获取棉花各区划指标因子的空间分布模拟值,并将实际值与模拟值之残差部分进行空间内插订正,结合棉花区划指标等级,最终得到棉花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全县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风险区和不适宜区4个分区。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呼图壁县海拔510 m以下的北部平原地区,包括园户村镇、111团场、105团场、106团场、芳草湖农场的平原地区;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呼图壁县海拔510~650 m之间的乌奎高速公路附近地带,包括呼图壁镇、十里店镇、五工台镇和大丰镇南北两侧的平原地区;风险棉区主要分布在呼图壁县以南海拔650~850 m之间的山前倾斜平原;不宜棉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850 m以上,包括石梯子乡、雀尔沟镇以南中高山在内。研究成果可为当地农业种植布局调整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贵州赤水等35个国家气象站1991—2020年的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等气候标准值,应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影响金钗石斛生长发育的气候品质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基于气候品质评价指标模型,计算贵州赤水等35个不同地区金钗石斛的气候品质评价指标等级。结果表明:金钗石斛生育期主要为休眠期和茎生长期,而茎生长期主要包括萌芽期、现蕾开花期和茎采收期。建立了中国金钗石斛气候品质评价指标模型,并将气候品质评价指标分为3个等级,即最适宜为3级,适宜为2级,不适宜为1级。贵州赤水和四川合江的金钗石斛气候品质评价指标为最高等级,其各气候要素品质评价指标均为3级,总分均为2.5,表明赤水河流域地区(贵州赤水、四川合江)是全国气候条件最适宜金钗石斛生长的区域,即贵州省赤水市气候条件是金钗石斛种植最适宜区;其次是贵州罗甸、三都,四川夹江、犍为,重庆开州,广西靖西、金秀的气候条件适宜金钗石斛生长。河北安国、云南维西、湖北神农架的气候条件不适宜金钗石斛生长。  相似文献   

5.
利用呼图壁县及周边15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10.0)空间分析技术将新疆1:5万DEM数据转成分辨率为(100m×100m)的数字高程,并提取对应站点上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通过地统计回归和反距离权重等方法构建≥10℃积温、无霜期、7月平均气温、≥35℃高温日数等指标因子与地理因子的空间分析推算模型,获取制种玉米各区划指标因子的空间分布模拟值,并将实际值与模拟值之残差部分进行空间内插订正,结合制种玉米区划指标等级,最终得到制种玉米适宜种植精细化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全县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风险区和不适宜区5个分区。最适宜种植区分布在呼图壁县北部平原地带,包括呼图壁县、十里店镇、五工台镇、园户村镇和大丰镇等广大区域;适宜区分布在中部平原地带,包括独山子乡、龙王庙村、宁州户村、二十里店村等区域;次适宜种植区靠近丘陵、低山地带,包括石梯子乡。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信阳毛尖绿茶种植区农业气候条件与茶叶生长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遵循主导因子与辅助因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年平均气温、4-10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大于-15℃保证率、年降水量、日照百分率、干燥度和海拔高度作为信阳毛尖绿茶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利用GIS技术,采用专家打分法将信阳毛尖绿茶种植区划分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并对区划结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茶树种植适宜性区划研究可为浙江茶产业良好发展和优化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从气候、土壤、地形3类影响因子中选出10个因子对浙江省的茶树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研究。其中,气候因子5个,分别为年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年降雨量、生长季平均相对湿度和年日照时数,这5个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确定;土壤因子2个,即:土壤质地和土壤p H值;地形因子3个,即: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考虑到浙江省地形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对所有气候因子采用分布式模型实现其空间分布精细化模拟。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系数,采用加权求和法建立茶树种植综合区划评估模型。结合各种因子适宜性等级量化指标,最终获得茶树种植适宜性综合评价得分的空间分布。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屏蔽水域、城镇居民用地等不适宜种植区,将浙江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种植区。结果表明,浙江茶树种植各指标适宜性以气候适宜性最佳,地形适宜性次之,土壤适宜性最差。浙江茶树适宜区占参评面积(除去屏蔽区域)的45.51%,该区海拔、热量等自然资源充分满足茶树生长;较适宜区占47.05%,该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或中高海拔地区;不适宜区占7.44%,主要分布在高山区,热量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8.
用甘肃省春麦区31个县区1970~2000年的旬平均气温、旬日照时数、旬降水量、≥0℃积温、海拔高度等建立春小麦生态气候适宜度隶属函数和综合适宜度,结果表明:春小麦对海拔高度适宜度在0.15~0.85之间,最小出现在定西和古浪,最大值在金塔和敦煌。≥0℃的积温适宜度与海拔高度适宜度趋势基本一致。旬平均气温适宜度在0.35~0.56之间,说明气温对春小麦生产较适宜。用积分回归分析春小麦在不同气候类区不同生育时段生态气候条件的贡献系数,温和平川绿洲灌区光、温、水要素的平均贡献系数最高,温暖沿沙漠绿洲灌区次之,冷凉浅山半灌溉区、温凉半干旱旱作区最小。用生态气候适应性对春小麦的影响程度和依赖度及产量,确定生态气候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将春小麦划分出5级适生种植区划,并提出利用和开发生态气候资源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调查表明赤水市金钗石斛在冬季受低温冻害较重,本文通过分析赤水市金钗石斛受低温冻害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表明:赤水市金钗石斛冬季受低温冻害的影响与低温冻害日数相关性最大,低温冻害日数与石斛减产率的二次回归方程为y=137.95-20.942x+0.858x2 。当低温冻害日数≧5d时与石斛损失程度呈正相关,考虑不同海拔石斛年平均受低温冻害情况差异,根据不同海拔历年平均受灾情况,以高于平均受灾情况的损失视为起赔指标,建立赤水市金钗石斛低温冻害气象保险指数,结果表明:赤水市金钗石斛种植低温冻害的保险纯费率从海拔300-400m范围的0.5%逐渐增大到海拔600-700m范围的2.5%。  相似文献   

10.
邵步粉  蒋滔  林凌  林艳  陈家金 《气象科技》2022,50(6):885-890
利用福建省67个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气候资料、地理信息资料、茉莉花生育期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构建茉莉花气候适宜性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区划指标权重,运用隶属度函数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各站点的茉莉花气候适宜性指数,开展基于GIS的全省茉莉花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茉莉花种植气候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福建中部和南部沿海;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北部和内陆的低海拔地区;次适宜种植区分布全省各地;不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沿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并通过区划结果与福建省历年茉莉花种植情况比对验证,区划结果与现有种植区较为吻合,可为福建省茉莉花种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夏玉米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夏玉米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了河南省夏玉米的气候区划指标和相应等级。利用河南114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采用G IS技术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资源进行了网格推算。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将全省划分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3个分区,并分别评述了各区域的特点,提出了建议。最后利用各县(市)夏玉米种植面积比例对本次区划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根据芒果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分析确定了百色地区芒果种植的农业气候区划指标 ,进行了区划指标的小网格点推算 ;采用 GIS技术对百色地区芒果种植区进行农业气候区划 ,划分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 ,提出趋利避害合理发展芒果生产的措施和建议 ,为农业结构调整及芒果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达州及周边15个气象站资料和国内香椿主要产区气象资料、GIS资料,基于香椿生物学特性和现代高产栽培技术要求,综合分析了达州香椿气候生态适宜性,并选取气候生态区划指标,建立气候因子空间模型,运用集优法开展香椿栽培生态气候区划。结果表明:达州气候生态条件总体适宜香椿生长,影响其栽培的主要因子是年均气温和地形条件;冬末春初的气温水平和积温及其变化是影响香椿上市时间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头茬椿芽采收要求≥10.0℃有效积温约60~70℃·d。香椿栽培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达州中南部,面积占比约58.7 %,其中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500m、年均气温≥16.0℃的中亚热带浅丘平坝区,其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500~800m、年均气温14.0~16.0℃的北亚热带向山地暖温带过渡的低山深丘区;次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海拔高度800~1200m、年均气温12.0~14.0℃的山地暖温带半山区,面积占比约26.2 %;北部海拔高度≥1200m的中高山区为不适宜区,面积占比约15.1 %。达州南部浅丘平坝区为香椿重点发展区,中南部低山深丘区为香椿适度规模发展区,北部低中山区为香椿自然生态分布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三门峡市苹果气候适应性及种植规模扩展空间,利用三门峡、灵宝、卢氏、渑池4个县级气象站点和苹果种植区及周边19个区域多要素气象站点资料,依据海拔高度将苹果种植区划分为塬区、浅山区和中山区3种区域,运用模糊隶属度评价各区气候因子,筛选出年均气温、年降水量、6—8月平均气温作为区划指标,针对不同气候要素采用克立格或反距离权重的GIS方法进行小网格插值,最终形成精细化的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最适宜区多位于三门峡市中部和中南部,适宜区多位于东部和北部,不适宜区为北部边缘地带。当前三门峡市苹果种植主要分布于灵宝中部、南部和陕县西南部,是苹果的主产区和优质区;其他未开展苹果种植的卢氏县北部、陕县东南部处于最适宜区域,渑池县大部分处于适宜区,是未来苹果种植面积扩展的首选地区,但尚需综合考虑土壤、地形、气候等因素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e regionalization of climate in China is based on a three-level classification in terms of lasting days for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T),aridity index,and July mean temperature.Based on daily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756 stations,trends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in indices for classifying temperature zones,moisture regions and climatic subregions in the period 1961-2010 are discussed.Results reveal that the nationwide AT ≥ 10℃C (AT10) and its lasting days are basically increasing,while aridity in northern Xinjiang is decreasing.The increasing trend of July mean temperature in North China is found to be notably larger than in South China.In terms of their national averages,a marked step increase of AT10 and its lasting period,as well as July mean temperature occurred around 1997,while the aridity index presents no such clear change.By comparing regionalization areas for 1998-2010 with those for 1961-97,it is found that the semi-humid,semi-dry and dry regions in the sub-temperate zone,as well as the humid region in the middle subtropical zone,have experienced substantial shrinkage in terms of area.In contrast,the areas of semi-dry and dry regions in the warm temperate zone,as well as the humid region in the south subtropical zone,present drastically increasing trends.Owing to the influence of such step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in 1997,that particular point in time should be given close attention in future studies regarding the regionalization of climat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疆101个气象台站1961-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保证率分析以及ArcGIS空间插值方法,分析影响哈密瓜种植的关键气候因子(日平均气温稳定≥15℃日数、≥20℃光温指数以及6-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各气候因子突变前、后的变化特征,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新疆不同熟型哈密瓜最佳种植区、次佳种植区和不宜种植区分布区域及其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15℃日数、≥20℃光温指数、6-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南疆多、北疆少,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特点。近53年,新疆≥15℃日数以2.493 d/10a的倾向率显著增多(P<0.001),≥20℃光温指数以0.06/10a的倾向率显著增大(P<0.001),6-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以-0.249℃/10a的倾向率显著(P<0.001)减小,各要素还分别于1997年和1987年发生了突变。新疆哈密瓜种植气候可分为4个大区和7个亚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1997年后较其之前,新疆中、晚熟哈密瓜最佳种植区明显扩大,次佳种植区有所减小;早熟哈密瓜适宜种植区以及哈密瓜不宜种植区也不同程度地减小。  相似文献   

17.
利用旺苍县50个地面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结合旺苍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需求,选取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和年≥10℃积温作为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建立气候因子空间模型,运用GIS技术开展旺苍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旺苍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可划分为3类,即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18.
为合理利用吉林市气候资源,提升烤烟生产效益,开展烤烟栽培气候适宜性定量评估,以制定烤烟种植优化调整方案。采用烤烟产量、气象和海拔高程等数据,基于气象条件对当地烤烟的影响,以及烤烟栽培气候资源供求关系,确定影响烤烟栽培的气象要素。采取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吉林市烤烟适宜度隶属函数及综合评价模型。考虑到海拔高度和经纬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吉林山区诸气象要素的地理分布模式,在GIS平台下实现吉林市烤烟种植适宜度的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吉林市大部分地方都比较适宜烤烟栽培,但气候适宜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可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4类。研究区域东部和南部海拔500-800 m左右的中山地带适合烤烟栽培,但其中海拔800 m以上的高山地带气温过低,不适宜烤烟栽培;西部半山-平原区适宜度并不高。蛟河市适宜烤烟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桦甸市,磐石市和舒兰市也较适宜烤烟栽培。烤烟精细区划结果与当地多年烤烟种植区域有一致性,但仍有较大的优化调整空间和增产增收潜力。  相似文献   

19.
分析竹类 (散生竹、丛生竹 )生长的气候条件 ,确定三明市竹类布局的气候区划指标为年极端最低气温 ,根据气象站资料建立其空间分布模式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Arcview软件制作分布图 ,按冬季冻害条件进行分区 ,并提出趋利避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呼和浩特市1961—2006年主要气象要素和2001—2006年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气象环境评价指标,分析由于气候变化对呼和浩特市气象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呼和浩特城区近50年气候变暖明显,热岛效应显著,呈现降水量减少趋势及暖干化的气候特征明显。②呼和浩特城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呈减少趋势,尤其是沙尘暴、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逐年减少,降低了大气颗粒物(PM10)的浓度。③呼和浩特市的首要污染物PM10主要发生在集中采暖和风沙较大的冬半年,且冬季辐射逆温、热岛效应有增强趋势,对污染物扩散不利。④呼和浩特城区冬半年寒冷程度不太明显,夏半年舒适度指数虽有上升趋势,但低于偏热不舒适标准,比较适合避暑休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