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重力异常三维反演——视密度成像方法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起伏地形上测量的重力异常,延拓至平均水平面;对平面上的重力场进行不同深度层源的切割分离;再将各层的重力场向下延拓至相应的深度,并反演出该深度层的密度结构.以此得到的密度,反映该深度层密度的近似分布,故称为视密度成像.在重力场的曲面向下延拓过程中,采用了新的延拓方法——迭代法,延拓深度大,延拓过程稳定;且不需解线性代数方程组,避开了制约三维反演实用化的计算时间的瓶颈问题.在主频1.73 GHz的微机上,完成71×81数据点反演的计算时间为10 s.以新疆一个地区的实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反演效果.  相似文献   

2.
重力场数据处理涉及的内容一般有场的延拓、方向导数以及局部场、背景场分离提取等,它们均属于重力异常分离问题的范畴。而重力场视密度三维反演技术是根据重力异常求取和确定场源体视密度的三维分布,其视密度分布图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地下矿体直接关联。对姚家岭地区重力场视密度三维反演技术的应用结果表明,视密度分布图对区内不同岩性地层的分布、褶皱和坳陷构造的分布特征等地质现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优选延拓技术及其在中国布格重力异常图处理上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许德树  曾华霖 《现代地质》2000,14(2):215-222
从维纳滤波原理出发 ,应用多层格林等效层模型精确模拟实测重磁场的径向对数功率谱 ,实现了重磁场在频率域的优选延拓。通过理论模型实验 ,证实了优选延拓算子具有向上延拓时不过分衰减低频信号、向下延拓时不过分突出或压制高频信号的选择性功能。根据优选向上延拓可以保证低频成分不衰减的性质 ,能够较为精确地提取区域异常 ,进而分离出局部异常。利用优选向下延拓可以对指定波段放大 ,而对其他波段保持全通的特征可以实现对某一深度或尺度的局部异常有选择地增强。运用优选延拓技术对中国大陆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增强与分离处理 ,获得了基于最佳滤波原理计算的中国大陆区域重力异常、剩余重力异常和带通重力异常。为研究中国大陆表层的岩石物性结构及平面分布特征提供了新的资料 ,同时也说明了优选延拓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4.
新疆色尔特能地区视密度和视磁性的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起伏地形上测量的重力异常和磁异常,延拓至平均水平面;对平面上的场进行不同深度层源的切割分离;再将各层的场向下延拓至相应的深度,并反演出该深度层的密度和磁化强度结构。以此得到的密度和磁化强度,反映该深度层密度和磁性的近似分布,称为视密度和视磁性反演。本方法反演速度很快,在主频1.73 GHz的微机上,完成71×81数据点反演的计算时间为10s。这里以新疆色尔特能地区的实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反演效果。  相似文献   

5.
最佳向上延拓高度的估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华霖  许德树 《地学前缘》2002,9(2):499-504
提出根据两个相邻高度重力异常向上延拓值相关系数与高度的关系 ,以估计应用向上延拓分离区域及剩余重力异常的最佳向上延拓高度的方法。二维模型计算表明 ,不同高度的观测重力异常向上延拓值和观测面上区域重力异常值的互相关系数与高度的关系曲线 ,存在一个明显的极大值 ;这个极大值对应的高度 ,就是从观测异常中分离出这一区域重力异常所需要的最佳向上延拓高度。两个相邻高度重力异常向上延拓值之间的互相关系数与高度的关系曲线 ,存在一个明显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对应的高度 ,就是所求的最佳向上延拓高度。应用本方法处理华南北部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的结果表明 ,由于引起本区区域重力异常的地质因素 ,除了莫霍面及上地壳底面外 ,还受到本区广泛分布甚至出露的花岗岩的影响 ;所以为了从观测异常中分离这一区域异常所需要的最佳向上延拓高度为 2 0 0km ,小于莫霍面及上地壳底界面的平均深度。为了从观测异常中分离出由莫霍面引起的重力异常所需要的向上延拓高度 ,达到 15 0km。因此 ,应用本方法处理实测重力资料 ,必须首先了解引起区域重力异常的场源情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维纳滤波原理,应用多层格林等效层模型模拟实测重力场的径向对数功率谱,采用改进的格拉姆-施密特正交化方法计算功率谱密度函数,确保了数值的稳定性,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通过理论模型实验,证实了利用维纳滤波方法提取深部场时可以保证低频成分不衰减的功能,能够较为精确地提取区域异常,从而实现频率域中位场的分离。运用维纳滤波方法对新疆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分离处理,获得了基于最佳滤波原理计算的新疆地区区域重力异常,并根据新疆地区布格异常和区域场特征,划分了9条深大断裂和5个一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抚顺煤矿采空区的位置、深度和分布范围,综合考虑城市中影响物探方法的因素,首次在该地区采用高精度重力测量方法进行采空区探测。先通过分析采空区的物性差异,建立理论模型进行正演计算,预研究重力方法的适用性。然后在研究区布设大比例尺面积性高精度重力测量工作,通过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位场分离、三维视密度反演和边界识别计算,推断了煤矿采空区的位置、深度、边界及该区内的构造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高精度重力测量方法结合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在城市煤矿采空区的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彭聪 《地球学报》2013,34(2):251-256
截取全球卫星重力图、重力场水平梯度图、卫星测高数据反演海洋重力异常图、岩石圈重力场和地幔重力异常, 获得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岩石圈地球物理场特征, 揭示地球内部密度结构。简要探讨了中国大陆深层区域构造格架——系列解释之重力场格架。  相似文献   

9.
南海西北部重磁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对南海重磁数据的重新处理,得到南海西北部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异常图和化极磁异常图,并对所反映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加以分析。根据重力场资料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地壳厚度在10~38km之间,总的趋势由陆向洋逐渐减薄,对应于地壳类型从陆壳、过渡壳到洋壳的分布特征。根据磁力资料计算了居里面深度,其埋深变化于11~27km之间,在陆区居里面是下地壳顶界面和莫霍面之间的另一个物性界面,而在海区则接近于莫霍面埋深。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极地重力数据处理的质量,降低巨厚冰层对重力数据解释的影响,将极地大陆冰盖引起的重力异常从叠加异常中剥离出来成为极地重力数据处理的重要步骤之一。针对该问题,本文建立两个极地大陆冰层构造模型,对不同模型进行正演获得对应布格重力异常,再尝试利用三种位场分离方法,包括趋势分析法、向上延拓法和优化滤波法,对冰层引起的重力异常进行剥离试验,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不同位场分离方法对极地冰层重力效应剥离的应用效果。模型试验结果显示,趋势分析法在冰层界面起伏较平缓情况下效果较好,但当冰层界面起伏复杂时难以用数学表达式精确拟合区域场,因此易在结果中引入虚假异常;向上延拓法在局部场源较浅的异常分离中效果较好,但由于极地模型冰盖深度较深及延拓高度选取不合理,在试验中出现了分离不足的情况;优化滤波法在相对复杂模型中分离效果相对好,但由于频段选取的主观性,使得该方法也易出现分离不足或过度情况。综合上述模型试验表明,在剥离极地冰盖引起的重力异常时,由于极地冰盖厚度起伏等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应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及其他可获得的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适用于具体情况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岩石圈三维密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剑 《物探与化探》1999,23(3):179-184
利用华北地区的2°×2°网格S波速度三维层析成像结果和15°×15°的网格平均布格重力异常,采用约束最小二乘方法反演,得到了华北地区岩石圈内6个层面上的密度分布结果.反演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岩石圈密度极不均匀,反映了区内强烈的构造活动特征;层内密度分布与大地构造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的构造单元存在着密度差异,断裂带表现为密度异常梯级带;壳内存在着低密度层,华北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发生在这一深度上,可能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12.
ANISOTROPIC FEATURE OF QIANGTANG MASSIF TEXTUR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ANISOTROPIC FEATURE OF QIANGTANG MASSIF TEXTURE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盆地群的代表性盆地之一。松辽盆地及其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以北东—北北东向为 主,其次为东西向,重力场分区分块特征明显,显示了明显的拼贴构造背景,依据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对研究区构造单元进 行分区,共分成松辽盆地异常区、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等 5 个特征区。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松辽盆地重力场进行分 离,选择最佳的分离阶数(4 阶),随后利用对数功率谱确定每阶异常的视深度,提取区域异常,分层研究地壳顶部(D1G)、基 底(D2G,D3G)及深部密度界面(A4G)的起伏特征,共圈定基底凹陷 14 个,并绘制了研究区的 Moho 面埋深图。地球物理特征 揭示了松辽盆地的深部构造,为研究盆地油气勘探及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华北板块的重力异常和地质构造特征与华南板块又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分别对其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壳厚度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回归系数、以及由此推算出的壳幔密度差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反映了华北与华南在地壳和上地幔结构上的不同,并与华北、华南两大板块不同的构造经历相联系。  相似文献   

15.
张新虎等人在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过程中,根据甘肃省区域地球物理新成果,对地球物理特征进行梳理。本文认为甘肃省处于中国西北地区五大板块交汇地带,地质历史漫长,地质构造复杂,在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一幅复杂的应变图像。甘肃省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也极为复杂。文章介绍了区域重力调查工作概况,分析了区域地层岩性的密度特征,随地层层序从新到老密度值呈递增趋势。在古生界—太古界间岩层密度接近或略高于地壳表层平均密度2.67×10~3 kg/m~3。不同期构造层之间形成密度层及密度界面,较明显的是新生界与中生界之间、中生界与古生界之间。岩体密度随岩石由酸性到基性、超基性岩密度变大;酸性花岗岩和同质火山岩熔岩较地层平均密度偏小;区域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反映地壳深部信息的区域分量和浅部信息的局部分量,根据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分布,划分出甘肃北山—秦岭东段重力异常带、阿克塞—张掖—永靖—舟曲弧形重力梯级带,对四顶黑山—红石山、玉门关—前红泉—旧寺墩、阿尔金山—祁连山—西秦岭、六盘山—陇山、天水—武山—临夏—尖扎、青川—阳平关、天水—武都重力梯级带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甘肃省区域重力场特征是甘肃及邻区基础地质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为中大比例尺的成矿预测提供基础资料。本文试图对甘肃区域重力场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渤海湾盆地某凹陷为例,介绍下延一定深度的垂直二次导数、三维视密度反演、在LCT平台上的重、磁、地震正反演等新技术在寻找一些小规模、低幅度、大埋深的古潜山构造的应用效果。下延一定深度的垂直二次导数异常比常规的重力处理技术,即常规的垂直二次导数异常,从平面上能更好、更直观地反映小规模、低幅度、大埋深的古潜山构造;三维视密度反演技术反映地质体的横向密度变化情况,从纵向上为潜山研究提供证据;利用LCT平台上的重、磁、地震联合正反演技术可以定量地确定潜山埋深、幅度等。  相似文献   

17.
A combined gravity map over the Indian Peninsular Shield (IPS) and adjoining oceans brings out well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lder tectonic features of the continent and the adjoining younger oceanic features. The NW–SE, NE–SW and N–S Precambrian trends of the IPS are reflected in the structural trends of the Arabian Sea and the Bay of Bengal suggesting their probable reactivation. The Simple Bouguer anomaly map shows consistent increase in gravity value from the continent to the deep ocean basins, which is attributed to isostatic compensation due to variations in the crustal thickness. A crustal density model computed along a profile across this region suggests a thick crust of 35–40 km under the continent, which reduces to 22/20–24 km under the Bay of Bengal with thick sediments of 8–10 km underlain by crustal layers of density 2720 and 2900/2840 kg/m3. Large crustal thickness and trends of the gravity anomalies may suggest a transitional crust in the Bay of Bengal up to 150–200 km from the east coast. The crustal thickness under the Laxmi ridge and east of it in the Arabian Sea is 20 and 14 km, respectively, with 5–6 km thick Tertiary and Mesozoic sediments separated by a thin layer of Deccan Trap. Crustal layers of densities 2750 and 2950 kg/m3 underlie sediments. The crustal density model in this part of the Arabian Sea (east of Laxmi ridge) and the structural trends similar to the Indian Peninsular Shield suggest a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al crust (COTC). The COTC may represent down dropped and submerged parts of the Indian crust evolved at the time of break-up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India and passage of Reunion hotspot over India during late Cretaceous. The crustal model under this part also shows an underplated lower crust and a low density upper mantle, extending over the continent across the west coast of India, which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the Deccan volcanism. The crustal thickness under the western Arabian Sea (west of the Laxmi ridge) reduces to 8–9 km with crustal layers of densities 2650 and 2870 kg/m3 representing an oceanic cru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