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诗是宋型文化在文学层面的折射与反映。大历时期,宋型文化的某些因素已经开始萌生,故而大历十才子诗歌已经开始具备宋诗的某些特征。在诗歌题材、审美理想、创作艺术等各个层面,大历十才子与宋诗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大历十才子对宋诗的影响是正负兼具、交互迭加的,而不是停留于字句表相的单一作用与直线演进。  相似文献   

2.
同是身处乱世、宦海浮沉,同是命运坎坷、仕途失意,同是隐居田园、纵情山水……陶渊明的隐逸诗和"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所透析出来的隐逸观却是迥异的。陶渊明的隐逸诗蕴含了他独特的人生视角和人格追求;"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渗透着他们对人生的无奈与对仕途的冀望。  相似文献   

3.
“吏隐”作为大历十才子的生活特征之一,也成为他们创作的题材,这与当时方外隐逸诗人因其不同的人生观照所创作的诗作相映成趣。方外隐逸诗人又可分为隐士诗人和诗僧两个群体,大历十才子和方外隐逸诗人之间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方外隐逸诗人对真隐精神的写作与十才子的“伪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后者来说,现实的功利主义态度和价值上的物质取向使其隐逸诗作之精神内涵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4.
“吏隐”作为大历十才子的生活特征之一,也成为他们创作的题材,这与当时方外隐逸诗人因其不同的人生观照所创作的诗作相映成趣。方外隐逸诗人又可分为隐士诗人和诗僧两个群体,大历十才子和方外隐逸诗人之间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方外隐逸诗人对真隐精神的写作与十才子的“伪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后者来说,现实的功利主义态度和价值上的物质取向使其隐逸诗作之精神内涵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5.
钱起是中唐时期"大历十才子"诗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钱起的感时伤乱题材诗歌是对唐诗现实主义诗风的发展与延续,他的山水田园题材诗歌与情思浓烈、浑化天成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相比缺少了一份恬淡、冲和与浑厚之感,其边塞风貌题材诗歌与盛唐的边塞诗歌相比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钱起的诗歌在意境创造上不同于盛唐诗歌的宏大浑成,表现为狭小、内向并显露出"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其与晚唐诗歌意境的狭小、纤弱一脉相承;钱起诗歌的抒情方式不同于盛唐诗歌的激扬奋发,而是偏于幽怨深婉;钱起的诗歌体式韵律和谐、富丽精工,对盛唐诗的诗歌体式有所发展,并在推动唐律诗的成熟、完善、创新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龙井泉奇观 全州的4大清泉中,若论其气势、形态、观赏性、实用性和开发价值而言,龙井泉当推其首.  相似文献   

7.
圣人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摘自《孟子》有歌词唱到:"得民心者得天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海神国家祭祀是随着我国沿海社会的变迁不断变化的。中国的国家祭祀有着悠远的历史,在其影响下的民间祭祀历史同样长久。海神国家祭祀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唐之前的海神祭祀主要是以海为神;唐之后的海神祭祀则以岳镇海渎中祀为主要形式;宋朝,国家对民间信仰开放宽容,妈祖海神因其灵验不断被封赐,最终上升为国家信仰。在我国海神国家祭祀的历史变化中,可以明显看出国家海神祭祀的主体和对象以及等级的变化都与当时的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涉海能力和技术的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吕保维院士和我是中关村科学院黄庄社区的老邻居。他出生于状元世家,自幼聪慧过人, 乃江南才子,又是名师高徒,爱国“海归”科学家,大家对他是十分仰慕的。想起他温文儒雅的长者风度,经常在院子里从容散步,犹如昨日。  相似文献   

10.
不透水面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京津唐城市群的不透水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量化城市群扩张过程及其影响,对该区域多城市协调发展及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分辨遥感影像、生长季及落叶季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夜间灯光数据等,采用分类和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Regression Tree, CART)算法,构建了适于京津唐地区不透水面盖度提取的技术方案,获取了京津唐地区1995-2016年共5期地表不透水面盖度专题信息,并分析了地表不透水面的时空演变规律,结论为:① 适于京津唐地区不透水面盖度提取的CART算法的最佳输入变量组合为:生长季和落叶季的Landsat TM图像以及对应的夜间灯光数据;其次为生长季Landsat TM遥感图像和夜间灯光数据组合方案。利用该组合方案,ISP估算输出结果的交叉验证精度R值可以达到约0.85,可以满足地表不透水面纵向对比分析的需要。② 从地表不透水面总面积数量值来看,1995-2016年京津唐主体城市区域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2011-2016年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加愈加明显;③ 从地表不透水面盖度值的高低来看,1995-2016年京津唐中、高盖度不透水面的占比都是在不断增长的,低盖度不透水面占比存在少量下降现象,且京、津、唐3城市的主体城区各阶段变化差异较大,反映出了各城市扩张具有各自不同的时空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高骈的心态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效忠朝廷,积极镇压;第二,等待观望,握兵自保;第三,背叛朝廷,割据称雄。前期,他不断被加官晋爵,位高权重;后期,他权柄既失,众叛亲离,最后被部下斩首。高骈在晚唐农民战争中的心态表现与命运,既与他的思想、地位等主观因素有关,也与晚唐社会和农民战争的现实等客观因素相关,颇具典型意义。高骈流传下来的诗虽然不多,但内容却相当丰富,不仅反映了自身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而且表现了晚唐社会的一些重要史实,大体可分为遣兴言怀、边塞闺怨、酬赠送别、纪事写景、咏史怀古等几个方面。他的诗尤其是早年仕途顺达时创作的,多表现建功立业戍边报国的雄心社志,一些诗作还表现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但具有较浓的忠君恋阙思想,晚年失意时更多地表现饮酒作乐流连光景的消极情绪。高骈诗歌思想的复杂性与其人生行迹、心态命运的复杂性互为表里。在艺术形式上,他的50首诗多是近体尤以七言绝句居多,一些诗如有关边塞诗写得苍凉悲壮韵味悠长,不失盛唐之风;一些写景小诗则写得细致入微、清新可喜。  相似文献   

12.
论苏轼诗歌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诗人的情才和画家的技艺.诗歌在描写景物时浓墨淡写,构图简括,达到了虚与实精妙结合的境界;善于刻画自然事物的运动状态,写出景物运动的时间感、距离感、立体感,或变静为动,赋予景物运动情态;并且还描写景物的的新鲜色彩,使作者之情融于景物,唤起读者的色彩感觉,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论耿湋诗歌在唐诗演进中的角色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湋诗歌在唐诗演进过程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其内倾凝缩的情感取向、注重细节的表现手法、清浅平远的审美风格与盛唐诗歌之外向浓烈、疏朗大气、雄浑爽健形成鲜明对照,对急于突破前人拘囿、有心另辟蹊径的中晚唐诗人有明显的开启、示范、渗透、辐射之功。其工于五律、兼擅七律的诗歌体式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痕迹,昭示出中晚唐古风消歇、近体勃兴与五律盛极、七律崛起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主张戏曲创作要"奇",且"调协韵严",基于此,他对晚明剧坛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批评。这些批评从两个方面展开。在"曲"的方面,他批评了民间传奇创作、文人创新、汤显祖及其追随者等;在"戏"的方面,他提出"奇"的标准——"事奇"和"掀翻窠臼",并批评很多作品难以做到这两点。冯梦龙对晚明剧坛的批评原则立于对形式的推崇,故而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壁诗是古诗中一个完整独立的系统,特别是唐宋时,在山崖、寺壁、驿亭、馆邸、桥头、关门等物体上题诗,是一种极时髦的风尚。这类诗不仅有着独特的载体形式,而且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着宝贵的价值,反映着不同创作个体,在不同时刻和环境下,对人生社会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许渊冲在“三化”理论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唐诗解读的开放性特点 ,摆脱原诗形式的束缚 ,译文想象丰富 ,自然洒脱。但许译中不免有以形害意现象 ,有时不能再现作品原貌。  相似文献   

17.
从江南士风这一视角解读《荷塘月色》以及朱自清写景散文,并从中透析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深层文化心理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8.
作家滕刚作品集《个人履历表——滕刚微型小说100篇》中温婉的人文关怀,不但有一定广度,而且有一定深度。就其主题涉及的范围来看,主要表现为考问生命的意义、关注弱势群体、体恤男性处境。其品充满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他的人文关怀不仅糅合了时代元素,而且对一些落后的传统观念也进行了大胆的质疑。  相似文献   

19.
宋词中大量存在的伤春悲秋词 ,隐含着深沉的人生况味 ,其实质是对人生易逝、好景不长的叹息 ,是人生意识的觉醒。而歌妓在宋人人生的得意与失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这些与歌妓密切相关的词作可了解宋代士人文化精神中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