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避震结构法     
一、LRB 避震装置为了保护日本的产业社会、生活环境免遭无法预料的地震灾害的破坏,目前各个方面正在迅速展开建造高抗震性能结构物的研究。住友建设公司开发的“住友式避震结构法”便是其中一例。奥依莱斯工业公司就是从新西兰科学技术局引进技术,使用已达实用化的避震装置的建筑。使用这一技术建造的奥依莱斯工业公司藤泽事务所技术中心大楼,从1986年11月便开始进行避震建筑物的证实性实验等,以求扎  相似文献   

2.
鹿岛建设公司(社长鹿岛昭一)1987年8月24日公布研制成功既便发生再大地震也能把加速度控制在70伽(中震)以下的高性能地面避震系统“鹿岛地面隔离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只把中高层建筑物的计算机房等的地面部分作为避震结构的新设计,它通过滚珠轴承和研钵状托盘组合而成的独立支承取得了高性能的避震效果。价格为1平方米10万日元左右。地面避震系统是使部分地面成为避震结构,来控制地震时的摇动,防止计算机等仪器倾倒、损伤等。其特点是在安装计算机机器的地面的支承部采用滚珠轴承和稍有斜度(0.7度)  相似文献   

3.
为使电子计算机等免遭大地震的破坏,日本大成建设公司开始采用制止地震动在建筑物主体中传播的新减震施工法。该施工法采用的减震方式是给支撑大楼重量的支柱穿上摩擦小的合成树脂“鞋”,使其在不锈钢板上象溜冰一样滑动,来防止振动的传播。据说,与以往的减震施工法相比,新减震施工法的突出特点是,越是在发生强烈地震时越能发挥其效果,它能将大楼的晃动由过去的1/3减少到1/5。第一个采用这种新减震施工法的钢筋混凝土的4层大楼正在横滨市户塚区大成建设公司技术研究所院内施工,预计1988年6月底竣工。  相似文献   

4.
城市避震救灾最优体系模型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越平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5):1105-1110
传统GIS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城市避震救灾疏散方案规划时,未考虑疏散路径的当量长度,获取的避震救灾模型疏散效率较低。采用通行难度系数、次生灾害干扰系数、桥梁阻碍系数获取避震救灾疏散路径当量长度;通过目标函数获取避震救灾疏散路径当量长度的最小值,同时考虑避难场所的容纳量要求、清空避难场所固有人员、疏散距离小于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3个约束条件,设计新的城市避震救灾疏散最优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新的城市避震救灾疏散最优模型能够给出精确的疏散路径与方案,高效率地完成城市避震救灾疏散任务。  相似文献   

5.
基于强震观测的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防灾减灾中心大楼是一栋高约40m,安装有强震观测系统的隔震大楼,目前该结构台阵已记录到30多次地震引起的大楼地震反应。本文利用具有强大非线性功能的ETABS软件建立大楼结构模型,同时考虑隔震结构的楼梯和填充墙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并利用台阵记录验证大楼结构模型线弹性地震反应的可靠性,说明隔震大楼结构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大楼的地震反应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大楼原型动力性能实验的实测参数,以大楼自由场地的三个实际地震记录作为输人,对大楼在中小地震作用下非线性地震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楼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6.
日本建设省建筑研究所打算从1991年度起对建在沿海填筑地等松软地基上的大楼会遭受地震影响的程度进行调查研究。按照计划,如果进行速度快,5年内可在日本全国的主要填筑地上设置振动观测机器,并对大楼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由于在1989年秋天的美国旧金山地震中,以填筑地为中心,很多大楼遭到破坏,所以,日本建设省认为,在沿海填筑计划较多的日本,恐怕也会发生同样的灾害,于是决定  相似文献   

7.
安全快速的避震疏散通道是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城市抗灾韧性水平的基础保障,灾时充分发挥避震疏散通道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将减轻城市人员伤亡。选取山地小城市昆明东川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系统分析避震疏散通道影响因素,对灾后避震疏散通道的通行能力进行评估,基于ArcGIS建立人口集聚点与避震疏散场所(OD)的归属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遗传算法进行多条避震疏散通道选择研究,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东川城区震后不满足疏散要求的通道主要为城市周边的乡村内部道路及部分老城区道路;避震疏散场所存在服务盲区,新城部分小区缺乏疏散通道与避震疏散场所相连接;部分选择的路径虽满足灾时避震疏散要求,但耗时较长,灾时应优先考虑OD之间的最短路径。  相似文献   

8.
1990年2月21日东京都完成了正在新宿区兴建的新都政府大楼内设置防灾中心的计划。该计划将引进在全日本也很珍贵的利用影像资料的地震灾害判读系统等防灾信息系统。该系统还将与区市町村和东京电力公司等联机,收集和交换灾害资料。配备事业费为267亿日元。预定于1991年4月新都政府大楼启用时一起投入运行。防灾中心设置在第1主楼的8层和9层楼  相似文献   

9.
九江-瑞昌5.7级地震调查及其思索和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扼要介绍了该次地震基本特征,分析了房屋破坏和地震地表变形的可能原因,指出在中国东部尤其是以往被视为少震弱震的地区完善地震监测设施、加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普及避震抗震知识、注重建构筑物尤其是民居群选址工作和落实必要的抗震结构措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1987年2月下旬福建省泉州华侨大学发生了地震谣言,导致700多名学生离校去外地避震事件,波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以及福建沿海城市。由于及时辟谣,迅速平息了谣言,妥善处理,学生已陆续返校,挽回了影响。一、《华侨大学地震谣言导致避震事件概况及对策》一文,概述了这次事件的始末及其社会影响;导致避震的原因;平息地震谣言和避震的对策;最后归纳了从中获得的几点启示。二、《华侨大学地震谣言导致避震事件的特点分析及问题思考》一文,主要结合福建省的背景条件,分析了这次事件的特点,并论述了通过这次事件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昭和壳牌石油公司把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三维减震系统引入该公司的电子计算机房。该三维减震系统是由负责城市开发咨询的开发设计公司研制的,可抵御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地震晃动。这是这种新减震系统自去年开发设计公司商品化生产以来,首次用于大型电子计算机房。目前,减震系统已进入日本这家石油公司南大井大楼的电子计算机房。该计算机房底面  相似文献   

12.
陈小芳 《地震学刊》2012,(3):372-377
当地震来临时,快速及时地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能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因此,在地震频发、城市人口不断集中的今天,各城市应事先建设好避震疏散场所。通过对影响避震疏散场所选择的中山市城区地质构造背景与场地条件、以区为单位需安置人口数量、医疗救护点、易燃易爆危险源、避震疏散通道分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参照关于建设避震疏散场所的规范和标准,对中山市城区避震疏散场所进行了规划。所规划的避震疏散场所安全可靠、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中山市城区的应急疏散需要。  相似文献   

13.
日本研制出利用特殊钢材的减震系统日本大成建设公司研制出适应大、中地震的新的减震系统,其结构是把比普通钢材容易弯曲的特殊钢材加进柱子中。地震发生时由这种特殊钢材吸收晃动并抑制其它柱子的晃动。如果在柱和梁的结合部装上特殊钢材就可使已经老化了的大楼也能具有...  相似文献   

14.
综合考虑人口、建筑、绿地、道路、疏散场所和重大危险源等各类影响因素,提出了街区疏散能力综合评价指数CEIEC,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各因素权重,对街区避震疏散能力进行了量化表达,能够给出各研究单元的避震疏散能力的相对水平,从而对城市社区避震疏散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本方法有利于揭示城市内避震疏散的薄弱环节,对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工作,尤其对城市防灾规划的编制具有明显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应根据城市区域整体规划、建筑物震害预测结果及所需疏散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通过广州市萝岗区现场勘查,按照规划原则,对该区避震疏散场所规划进行了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6.
隔震建筑结构的强震观测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防灾减灾隔震大楼自2005年8月架设强震观测结构台阵以来,已多次记录到大楼地震动力反应,这些宝贵的结构反应资料对于评价隔震效果、分析结构反应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从中选取了震级在3.7~7.6、震中距在189~3 595km的24次地震的台阵资料,对大楼的振动特性和隔震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的结论是:(1)大楼场地土层的特征周期在0.63~0.68 s;(2)中心大楼在小地震作用下表现的振动卓越频率分别为4.7Hz(垂直向)、1.31Hz(南北向)、1.40Hz(东西向),大楼水平向第一阶振型的频率分别为1.41Hz(南北向)、1.59Hz(东西向),即自振周期为0.70 s(南北向)、0.63 s(东西向);(3)大楼在小地震时隔震效果不明显,其南北向隔震效果比东西向好;随着地下室记录峰值的增大,顶层放大倍数有所降低,大楼卓越频率也有所降低;(4)初步分析表明大楼在小震时仍有扭转效应,其扭转周期为0.5 s,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陈小芳 《华南地震》2010,30(Z1):61-68
当破坏性地震来临时,要做到快速及时地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交通通畅很重要。通过对中山市城区现有交通系统抗震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依据建设避震疏散通道的原则及其它影响因素,对中山市城区避震疏散通道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18.
范益  陈力  还毅  郑康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3):672-678
地下结构的关键构件(如柱子等)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破坏,进而影响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在借鉴传统反应位移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位移时程反应分析方法,采用该方法对日本神户大开地铁车站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位移时程反应分析方法能够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水平地震与竖向地震的耦合作用及地震动传播的时空效应,适用于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利用该方法得出的地铁车站结构变形及损伤破坏与实际震害观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指出大开地铁车站结构的整体垮塌是由于柱子剪坏和高轴压联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9.
由日本各建筑公司和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建筑物减震技术开发工作进入高潮。中部大学研究出用粘性体吸收晃动的建筑方法;户田建筑公司与三菱炼钢公司共同研制了节能型减震装置。目前,超高层建筑已不仅限于办公大楼,就连公寓大楼也是超高层的,因而如何减小地震时产生的晃动成了重大的课题。由于岸线开发扩展为全国规模,减震技术作为地基液化对策也是很必要的。因此,一些部门相继在研究所内设置振动实验室。中部大学研制出新减震建筑方法中部大学(爱知县春日井市)工程系副教授塜越勇等研究出了让沥青等“粘性体”吸收地震动能量并把建筑物的晃动控制在地表的十分之一以下的新减震建筑法模型。这一方法称作“粘性减震建筑法”,也可应用于高层建筑  相似文献   

20.
日本鹿岛建筑公司最近在东京京桥大楼建筑工程中成功地引进了利用电子计算机降低由地震和风造成的振动的抗震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