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工后边(滑)坡预应力锚固工程的长期工作性能是影响锚固工程安全性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一种改进的拉拔检测设备,对重庆三处滑坡工后锚索结构进行了锚索抗拔力检测。通过对各工点检测结果的分析,对各工点锚索结构物当前预应力状态,预应力损失率,锚索安全储备进行了科学判定,为补强整治提供依据。对比分析了造成三处滑坡预应力损失差别较大的原因,岩体蠕变变形及锚索的松弛耦合变形是导致工后锚索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原因,对于过于松散破碎或含水量较大的滑坡体尽量避免采用预应力锚索结构。通过对比分析各工点工后锚固工程的应力状态及锚索破坏方式表明,锚固段破坏是引起锚固工程失效的主要方式之一,今后锚索工程施工时,应重点注意锚索的长度及注浆等施工质量。对于大型的边(滑)坡中的预应力锚固工程建议安装锚索测力设备,以便时掌握预应力损失情况,及时进行补张拉,防患于未然;对于未安装锚索测力设备的,建议封锚时,预留钢绞线长度大于5 cm,以便工后进行拉拔检测试验。此种改进的拉拔检测设备具有简单、实用、易操作等特点,值得在工后岩土锚固工程长期性能评价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用直线和曲线滑面两种模型,模拟预应力锚索加固含有水平软弱层的高陡边坡的潜在滑动面,通过对锚索加固的力学机理分析来阐述预应力在滑动面主滑方向上产生分力的原因。从锚索受力角度上对锚索倾角的取值范围进行探讨,结合实际造孔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孔斜或弯曲以及获取较好的锚固灌浆效果,就仰角锚固和俯角锚固两种锚固条件分别得出锚索倾角的取值范围,并以此来判定锚索的预应力是否会在滑动面走向方向上产生不利于坡体稳定的下滑力。  相似文献   

3.
软岩高边坡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曹兴松  周德培 《山地学报》2005,23(4):447-452
目前已提出了多种预应力错索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例如按Winkler弹怀地基梁的方法、错索与桩的协调变形的方法等.由于软弱岩体的变形特征,结构与岩体的相互作用机理较为复杂,这些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于软岩高边坡工程,需要加以分析改进.应该分析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施工顺序、实际受力条件、锚索预应力的主要控制因素等,分阶段进行计算,这样得出的计算结果才有可能与实际情况一致.在充分吸取现有计算方法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方法.通过实际工程的计算,得出了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建筑施工中可形成大量的高填土边坡,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从设计到竣工过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因此,高填土边坡的治理工作需要高度重视。广东省云浮市某工业园区在施工过程中形成了高填土的边坡,由于南方雨水多、园区工程地质条件差、边坡填土高度较高等原因导致该边坡治理难度较高,经过方案对比,工程采用了双(单)排抗滑桩+预应力锚索的设计方案,满足了安全性、适用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些边坡治理后由于工程加载、雨水入渗以及地震等影响,局部会出现新的变形破坏,需要根据边坡和治理工程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二次加固(补强加固).以拉力分散型锚索为例,首先分析其结构特征及优越性.考虑松散地层的软化特性,借助剪滞理论分析模型给出拉力分散型锚索锚固段上灌浆体与锚固岩层界面剪应力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对一公路边坡二次加固中采用的拉力分散锚索锚固段荷载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实例分析和监测结果表明,拉力分散型锚索锚固段荷载分布更为合理,有助于维护锚固体系的预应力水平.拉力分散型锚索用于边坡二次加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岩质边坡防护的最有效措施就是锚固工程。然而锚固参数(包括锚杆或锚索长度、锚固间距、预应力大小等)的选取至今在理论上未能很好解决,在实际工程中也未体现出合理的优化设计。以云沱段狮子包边坡2-2′剖面(K0 85.7 m)为例,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分析锚固参数的组合方案,以边坡稳定性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分别改变锚固参数,以此分析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显著的因素由大至小的顺序是:预应力大小、锚固间距、锚杆长度。以此研究结果为该实例的锚固支护参数选取确定了设计方案,最后采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进行了锚固效果数值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某深基坑支护工程为例,介绍了特殊施工条件下的扩大头锚索技术应用和适用范围,再对扩大头锚索技术优缺点和发展趋势加以说明,对未来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某化学有限公司南侧土质边坡为一个三至四级的人工边坡,该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边坡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区域。该边坡治理采用锚杆格构梁、预应力锚索钻孔桩联合支护治理,坡面喷播植草。  相似文献   

9.
岩土工程边坡失稳容易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强对岩土工程边坡治理成了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将详细分析预应力锚索技术在岩土工程边坡治理中应用的优势,探讨岩土工程边坡锚固技术作用机理,并就具体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到了项目部建设和项目施工过程中,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不断扩展增强了项目部标准化建设和施工过程的质量。本文通过视频监控、锚索测力计、环保型雾炮机、防尘罩等措施简单浅析边坡防护施工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论旅游景区索道建设的五大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蜂拥而至的索道建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索道已成为许多景区的重要收入来源,也为游人提供了方便的游览交通,但随意的乱建索道,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视觉景观的污染,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破坏等。许多学者都提出批评意见,停止乱建索道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到底什么样的景区适合建索道?同样的号区在什么情况下不宜建索道?景区建索道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正是出于此原因,文章通过分析提出了旅游景区索道建设的五大前提。  相似文献   

12.
省级"数字林业"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凯文  李岩  黄建明 《热带地理》2004,24(4):311-315
根据数字林业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存在问题,探讨了省级"数字林业"建设的原则.从软、硬件的选择、系统的架构、系统的主要功能入手,提出一个典型的省级"数字林业"系统模型及其建设内容与目标.最后还就数字林业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城市边缘区的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边缘区作为一个特殊区域,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呈现着城乡复合、动态多变的发展特征.由于多方面原因.城市边缘区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空间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要使城市边缘区和谐、健康发展,在规划建设中,必须遵循绿色城市设计的理念与原则,运用基于城市边缘区特征的、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构建人性化的居住和公共空间,创造城市与农村多功能相互协调、多种价值体系综合优化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4.
15.
景观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刘惠清  刘凤梅 《地理科学》1998,18(2):156-162
21世纪的景观生态学应该对环境建设有设计能力的学科。遵循适应自然、互利共生、调整结构改善功能与局部控制协调整体等景观生态建设的原理进行景观生态建设是积极的对生物多样性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6.
王姣娥  杜方叶  刘卫东 《地理学报》2020,75(6):1147-1158
中国与东道国之间制度与文化上的差异,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关注的重点,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现代化铁路项目具有“自然垄断”、投资大、涉及地域广的特点,其建设对运营制度与文化的依赖性强,属于一种典型的变革性项目和嵌入式技术转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建设相对薄弱,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且往往不具备铁路运营技术与能力,因此中国铁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从设计—建设—运营乃至投融资进行全链条考虑,并将铁路项目作为“技术—制度—文化”复合体进行培育,即通过制度保障、文化相互适应以及技术标准、管理模式、产业链条的属地化管理,来保障项目的成功运营。蒙内铁路是中国铁路“走出去”较为成功的案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技术—制度—文化”复合体海外发展模式,从而为推动海外项目建设与运营成功、“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for a river-crossing tunnel, freezing reinforcement design and technology we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channel tunne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Throug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s, two rows of horizontal perforated freezing pipes were designed and installed on both sides of a passage for tunnel reinforcement, which produced the thickness and strength of frozen crust that satisfied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These information are valuable for guiding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river-crossing tunnels in coastal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