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宁绍平原是我国著名的水网平原之一,历史时期曾有一个稠密的湖泊群。随着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湖泊群消长兴废,这反映了当地人地水三者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本地区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湖泊及其动态变化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监测并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湖泊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应用Landsat TM遥感数据,基于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分别以洱海和潘阳湖为例,利用单波段阈值法、波段组合法等方法提取了湖泊水体现状信息;通过波段运算、波段替换等方法提取了湖泊的动态变化信息;对比分析了高原湖泊和平原湖泊两类湖泊动态变化信息提取监测效果。研究表明:应用波段组合法提取湖泊水体信息有较高的准确度,而缨帽变换法提取湖泊水体信息准确度偏低;受湖泊界限标准不统一、季节性水域变化,湖泊周边地理环境等影响,平原湖泊水体分布状况较高原湖泊水体分布状况复杂,多种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结合使用更适用于平原湖泊遥感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时期的湖泊围垦与湖泊退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国历史时期的湖泊围垦可分为三个时期,即魏晋——南北朝、南宋和明末清初。近乎90%的古湖泊消失于这些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增长导致湖泊围垦、退缩。本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湖泊田垦时期与气候干旱期、黄河和长江的低水位期相吻合:与此同时,湖泊也处于低水位期。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湖泊的分类与分区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吕金福  李志民 《地理科学》1998,18(6):524-530
松嫩湖泊群的湖泊具有面积小,湖盆浅,密度大,类型多的特点。根据“成因-水量-水质”三要素的综合分类方案,运用三要素的三个主导指标和三个辅助指标,简明地将松湖泊进行了分类。根据湖泊群的区域环境及湖泊主导类型与类型结合的区域差异,将松嫩湖泊群划分为6个亚区。  相似文献   

5.
邓辉  罗潇 《地理科学》2011,31(11):1355-1361
历史时期北京平原上湖泊众多,地表泉数以百计。历史时期由于永定河冲积扇的地下潜水水位较高,在潜水溢出带周围出露数以百计的下降泉,成为平原上众多湖泊的主要水源补给,并满足城市规划、园林设计、运河漕运、游憩休闲的需要。随着现代化城市的迅速发展,永定河冲积扇的地下潜水水位迅速下降,原来分布在潜水溢出带周围的数以百计的下降泉已经全部枯竭,位于其下游许多湖泊也随之干涸消亡,北京平原地表水系被彻底改造,城市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疆盆地平原区域湖泊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由绿洲及其所在荒漠盆地平原与周边山地系统共同组成的新疆地域系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主要部分之一。由于荒漠盆地平原系统不产生径流,因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和泉水、湖泊都必然地以相邻的山地系统为供给水源地。从山地进入荒漠盆地平原的河流就成为主要供给渠道。博斯腾湖、艾丁湖、艾比湖1995年以来,湖水水位明显升高,湖水面积的不断扩大,从湖泊水面面积的演变过程,主要水源变化,气温略微上升,降水显著增多诸因素综合系统分析,说明在全球气候背景下,区域气候和水文变化周期与人类活动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斩秋湖"水位调控方式对湖泊湿地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鄱阳湖由于其长期的水文和地质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碟形湖泊群。人类活动历史演变形成的、与大型通江湖泊节律性水文特征相互协调的"斩秋湖"水位调控是长江中下游季节性湖泊中的一种重要渔业方式。采用PRA方法调查和统计渔业数据,分析了"斩秋湖"人工调控的成因和调控方式;基于"斩秋湖"渔获物组成和年龄结构,分析其对湿地生态系统和关键物种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斩秋湖"水位调控会显著改变湖泊湿地物种组成和群落生物量,提出了该调控方式对湖泊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黄珏  李正茂  张珂  江涛 《地理学报》2021,76(7):1693-1707
随着全球变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湖泊富营养化情况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对中国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进行有效监测。本文选择了中国756个面积超过10 km2的湖泊进行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端运算平台,反演2003—2018年间叶绿素a(chl-a)浓度数据,以此来分析研究各个湖泊的营养状态及其时空变化,探索了中国五大湖区内湖泊各季节与年均chl-a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社会经济及湖泊特征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 中国湖泊的营养状态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域性,研究时段内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湖泊约占90%,春季时大多数位于东部平原湖区与东北平原与山区湖区的湖泊表现为贫营养状态,而青藏高原湖区与云贵高原湖区的湖泊在春季多呈现富营养状态。由各个湖泊年均chl-a浓度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约82%的湖泊年均chl-a浓度的变化率小于0.5,呈现出轻微变化,18%的湖泊chl-a浓度呈现剧烈变化趋势。② 温度和降水对湖表chl-a浓度影响较大,超过70%湖泊的chl-a浓度与其表面温度和降水存在正相关性,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中国北部与东部。缓冲区人口和草地占比、湖泊海拔和湖泊地理位置也对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两湖平原农业洪害特征与减灾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湖平原是我国农业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河湖水系四通八达,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大规模围湖垦殖破坏了两湖平原自然生态环境,洪涝频繁发生,农业损失严重。两湖平原必须实施综合性的农业减灾技术措施:长江上中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持水土;两湖地区实行退田还湖,提高湖泊分蓄洪能力;应用GPS、GIS技术预警,有效调度洪水;调整湖区农业结构,发展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10.
晚全新世以来江淮之间湖泊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苏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的省(区)之一,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约有110个。湖泊总面积为6850平方公里,湖泊率超过6%,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位。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本文试图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晚全新世沉积层的岩相、岩性特征出发,辅以浅层泥炭矿点的地理分布作为佐证,对晚全新世以来江淮之间(仅指江苏境内古代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的湖泊变迁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鉴湖又称镜湖,还有南湖、长湖、大湖、贺监湖等许多别名,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由于其对古代山会平原农田水利上的重要作用,因而成为我国东南地区历史上的著名湖泊。解放以来,地理学界对于古代鉴湖地区(即目前的萧绍平原)现  相似文献   

12.
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湖又称镜湖,还有南湖、长湖、大湖、贺监湖等许多别名,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由于其对古代山会平原农田水利上的重要作用,因而成为我国东南地区历史上的著名湖泊。解放以来,地理学界对于古代鉴湖地区(即目前的萧绍平原)现  相似文献   

13.
根据乌鲁木齐阿尾闾东道海子沉积的孢粉分析,以藜科、蒿属花粉的绝对含量和相对比值确定古植被类型,重建下游平原30Ka BP以来的古气候演变过程。表明末次冰期北疆山麓地带的相对冷湿环境,在本区孢粉组合中也有一定显示;全新世大暖期山前平原地区湖泊来水量增加,湖泊周边湿地沼泽遍布;最近500年来的植被变化与区域气候环境的干暖化趋势有关;而近100年来的植被退化、环境劣变主要是人类自身行为所致。  相似文献   

14.
湖泊面积可反映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信息。选取1989、1994、1999、2004、2009、2014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人工目视解译、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毛乌素沙地湖泊面积变化特征,并结合毛乌素周边气象站点气象数据、所在县区统计年鉴数据对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湖泊近30年总体上处于萎缩状态,具体表现为1994年前湖泊面积增加,后持续减小,不同面积等级湖泊变化情况不同;从空间上看,30年间湖泊面积减小明显的湖泊主要在东北部地区,面积增大明显的湖泊主要在西南部地区,中部地区湖泊面积相对稳定;(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近30年影响毛乌素沙地湖泊面积的主要因素。2000年前,湖泊面积主要受气温、降水的影响。特别是1989-1994年,湖泊面积变化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2000年后,随着区域内人类活动的加剧,湖泊面积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湖泊面积变化量在空间上未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12,(6):61-61
最近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11》显示,近30年来长江流域消失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96个。来自我国第二次湖泊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近50年来,我国消失的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多达243个。  相似文献   

16.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演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通过层序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表明,自32000aB.P.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盆地至少经历了七次湖泊大水期。利用水体离子域聚类分析和综合分析,确定了湖泊演化过程中的阶段性和方向性,阐明了区骨湖泊在其耗散结构中的时空位置,并指出离子域和物质流的发展趋向,用地球场效应关系建立了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的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空间尺度、不同时间尺度、重大气候环境变化事件、与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以及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的定量关系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十余年来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主要成果。目前在高原上开展的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主要分布在三个较为集中的地区:高原东北边缘区、高原西部西昆仑山湖泊群和高原中南部湖泊群。已有的湖泊沉积记录主要是以中长时间尺度的研究为主,而短时间尺度高分辨率的研究稍显不足。与其他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结果的对比表明,湖泊沉积所反映的高原气候环境变化既具有全球性,又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湖泊沉积重建的环境序列的定量化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湖泊沉积的环境代用指标存在着相对多解性,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多学科交叉、多指标分析的方法是必需的。当前和今后需要深入开展环境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沉积物定年的精确性,发现新的更为敏感的环境代用指标,不断完善多学科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注重填补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研究空白,加强高原上不同区域之间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水环境改善的城市湖泊群河湖连通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湖水系连通作为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与改善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江河湖泊治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河湖水系连通方案的选择和连通效应的评估直接关系到连通工程对湖泊水动力和水环境的改善效果,但目前缺乏对水系连通后河湖水动力和水质的综合评估体系。以汤逊湖湖泊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二维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选取NH3-N、TN和TP作为水质指标,模拟不同连通方案下汤逊湖湖泊群的流场及水质变化情况,结合水动力、水质和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各连通方案下湖泊群的改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引水后湖泊水体流动性有了很大的改善,河湖连通工程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改善湖泊水质的目的,但随着引水时间的增长,改善率逐渐减小。通过对比五种连通方案发现,方案五对水动力和水质的改善都取得了最显著的效果,且能够带来最大的引水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以乾安湖泊群为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和2001年乾安县TM影像分割得到两个时期的湖群对象,利用具有几何不变性的Radon域描绘子提取每个湖泊对象的形态特征向量,根据所定义的湖泊相似度指数计算出两个时期湖泊对象的相似度,定量地描述了湖泊对象的时空形态变化特征。通过对所建立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挖掘,得到了比传统的湖泊面积变化检测更加丰富有效的信息,为防止湖泊进一步萎缩制定有效的保护性措施提供了数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林征  乔纪纲  刘小平 《热带地理》2012,32(3):252-259
基于TM影像的单通道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了阿拉北极滨海平原融冻湖的表面温度,利用实地湖泊水体温度传感器所测量的水体温度进行了反演结果的精度验证.通过对比4种不同的单通道热红外遥感数据地表温度反演算法,发现其反演结果均与实地测量湖表温度高度相关,但精度存在差异,其中通用单通道算法(SCJM&S)的湖泊表面温度反演结果精度最高,获取均方根误差达0.45K,且该算法输入参数仅需大气水汽含量一项,适用于北极滨海平原地区的湖泊表面温度反演.湖泊表面平均温度的空间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湖泊表面温度受纬度和海洋性气候影响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