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33.44GHz毫米波雷达探测数据,结合天气形势分析和沿海自动站对比观测,对2018年3月27日夜间至28日上午宁波沿海一次海雾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海雾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以辐射雾为主的海雾过程,850hPa以下水汽充沛、低层逆温和地面高压都为海雾提供了有利条件;海雾自低层向高层发展加强,回波最大高度约230m,风向辐合和静风区有利于海雾的加强和维持,海雾减弱消散自上而下,消失时间较陆地滞后超3h;雾顶回波高度和海雾回波强度均有双峰型变化特征,除生消阶段外两者减弱时段和成因不同;除生成阶段较均匀外,海雾回波水平方向上呈团状不均匀分布,低层强度总体要强于高层;相比能见度站,毫米波雷达能更有效探测海雾的生消变化和垂直结构等特征,但由于反射率因子非常小,部分区域无法探测到海雾回波。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冬季雾的物理化学特性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李子华  彭中贵 《气象学报》1994,52(4):477-483
在1989年12月15日至1990年1月15日和1990年12月7日至1991年1月7日,对重庆市区冬季雾进行了综合观测试验。从多项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雾的物理化学结构,揭示了重庆市区冬季雾许多重要的有别于外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多单体冰雹云降雹过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吉宏  宫福久  郭恩铭 《气象》1996,22(11):41-43
1995年6月14日辽宁省中南部一次多单体冰雹云降雹形成于冷锋系统,先后在4个地区降雹。当冰雹云在PPI上回波强度大于60dBz,回波顶部出现V形并且在RHI上回波宽度大于20km时,将出现降雹。  相似文献   

4.
增暖背景下武汉地区雾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利用1951~2002年的地面气象资料,计算分析了武汉地区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揭示了武汉地区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对武汉地区雾日和雾的生成、消散以及相关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阐述了武汉市雾日的年际和月际变化规律,雾的生、消变化规律。强度变化规律;通过武汉年平均气温与雾日的小波变换分析,认为雾日变化与气温变化具有相反的年代际气候特征,增暖背景下武汉地区雾是减少的。  相似文献   

5.
侯淑梅  路西曼 《山东气象》1997,17(2):18-20,24
主要利用东营市713数字化雷达回波和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1996年7月20日东营地区降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雹云回波的特殊形状和跃增阶段,跃增是冰雹云与雷雨云回波的一个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在墨脱布设了一部X波段相控阵偏振雷达(X-PAR),实现了首次对河谷地区云降水的雷达连续观测。为了揭示高原东南河谷地区云降水的宏观特征,本文利用墨脱X-PAR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的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墨脱地区云降水回波强度、回波顶高等参数的月变化、日变化和高度变化,并与那曲地区夏季季风时期多普勒雷达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1)墨脱地区回波顶高、面积、强回波所占比例以及回波分布范围在4~10月大于11~3月,4~10月降水频次高、对流性降水多,其中以6月最为显著。而进入4月后弱回波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导致了4~10月回波强度小于11~3月。降水回波月变化特征结合高原季风指数,将一年分为旱季(11~3月)与雨季(4~10月)。(2)雨季降水回波频次、顶高、面积均大于旱季,说明雨季降水频次更高、对流性活动更旺盛。降水回波频次、顶高、面积的日变化表明,旱季日降水主要发生在下午与上半夜,雨季主要发生在下半夜。(3)墨脱降水回波强度大部分小于30 dBZ,旱季在海拔高度3 km以上回波发生频次高,雨季在3 km以下高。(4)夏季季风期间墨脱回波顶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咸阳机场1992年1月—1996年12月5年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咸阳机场雾的一些年、日变化特点,同时通过分析形成雾的天气背景、层结以及雾源等,发现稳定的层结和地面适宜的风向风速是咸阳机场雾产生的必要条件,而渭河和泾河是造成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桂林地区南部1992年7月5—6日、1993年6月8—9日出现的两次致洪旱雨过程,并与历史上类似个例相比较,找出桂林地区南部致洪暴雨产生和维持的天气系统及雷达回波特征,为汛期雷达监测天气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群 《四川气象》1995,15(4):51-53
1994年5月2日和5月12日两次冰雹大风天气、雷达回波出现了明显的“V”型缺口及园弧型缺口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回波特征实属是冰雹云发展到极盛期在雷达荧光屏上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1月16日 ̄12月31日郑州出现14个雾日,创有记录以来同期雾日最高记录。近地面层潮湿并长期维持是多雾的主要原因。郑州的雾多为辐射雾和锋面雾,二者的成因和所需天气条件不同。出现雾淞和锋面雾时,地面气温常高于露点。冬雾有一定保暖作用,其危害在于影响交通和加重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1.
基于乌鲁木齐站(城南)和米东站(城北)2016—2020年冬季(11月—次年2月)的雾、雾日最小能见度、逐时能见度和月平均风速、月平均静风频次、月平均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城区冬季雾的分布特征,探讨城南和城北雾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近5 a冬季城南平均雾日44.6 d,少于城北54.2 d,两地均为1月最多,11月最少;雾日平均最小能见度城南和城北分别为335 m和390 m,城南雾总体强于城北;城南雾高发于17时—19时,常在11时和05时消散;城北雾主要在09时和20时—22时开始,大都在14时前后结束;城南和城北的雾均以持续24 h以内为主,分别占比93.5 %和86.3 %,其中持续3 h内的雾分别占37.2 %和33.3 %,城北的雾持续时间总体长于城南。风速较小、静风较多、相对湿度较大和地理环境是城北冬季雾多于城南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合肥市雾日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合肥市气象观测站2005—2009年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市雾的月、季变化,及雾日地面气象要素特征;同时,应用后向轨迹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雾日大尺度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合肥雾日数12月最多,7月最少;雾日局地气象条件表现为高湿、微风、偏东或西北风向;合肥雾日与输送形势关系密切,雾日近地层(10 m)以偏东方向的轨迹最多,在边界层中上部(1 000 m)以西南轨迹和本地轨迹最多。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8年乌鲁木齐市5个国家气象站资料,研究不同海拔高度雾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雾日受海拔高度和地形影响较大,高山带年雾日最多,其次是北部平原。(2)平原、城区和谷地冬季雾日最多,中山带春季雾日最多,高山带夏季雾日最多。城区、平原和谷地雾日的月际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1月至次年2月;中山带和高山带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春秋季。(3)近58 a平原和城区年雾日、季节雾日及月雾日年际变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山区呈显著减少趋势。(4)乌鲁木齐不同海拔高度雾因类型和出现季节不同,受气象要素变化的影响也明显不同。平原雾季(11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增多、温度升高、风速减小,造成相应雾日增多,而高山带雾季(5—9月)气温升高则造成相应雾日减少。  相似文献   

14.
大雾对人民生活和交通有很大影响。本文对江西大面积大雾的气候概况和预报因子选取作一简单介绍。1大雾的气候概况1.1资料与大雾标准江西省有85个气象台站,在OS时区域图上,若有成片或基本成片的15个台站以上的现在天气记有雾,则定为一个大雾日,观测前一小时记为雾的也在统计之内。按照这一标准,我们统计了九年资料(1984年到1990年,1992年和1995年)1.2大雾日的月、季分布雾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最多,占83%,秋季很少,占17%,夏季没有。从月际变化来看,1~5月和10~12月是大雾的多发季节,九年中全省大雾日共165天,1…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冬季大雾与低空逆温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找出雾与逆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为大雾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利用乌鲁木齐市2000年1月—2006年4月的地面、探空资料,对210个大雾日和1221个逆温日进行了统计特征分析。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市区逆温年发生频率为82%。一年中冬半年(10—3月)平均月发生频率为92%,夏半年(4—9月)平均月发生频率为68%。大雾只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雾日平均每年32.7d。冬季强逆温是形成大雾的重要条件之一,各月大雾日数与逆温日数及逆温层的厚度值、温差值之间呈正相关;与逆温层的底高呈反相关;在同一个月中,当逆温层底高低、温差大和强度强的情况下,出现雾的几率大;从7a雾日逆温平均特征值与无雾日逆温平均特征值比较分析表明:雾日逆温存在底高低、顶高低、厚度厚、温差大、强度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大雾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40,自引:9,他引:31  
贺皓  吕红  徐虹 《高原气象》2004,23(3):407-411
利用陕西省17个代表站1971—2000年的大雾资料,分析了大雾的气候特征和地域特征。陕西省自北向南年平均雾日分布呈现3个高值中心和3个低值中心,依次在宜君-洛川、石泉-汉中和西安、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关中平原东西入(出)口处。陕西省大雾每个月都可形成,但秋冬季(9~12月)的4个月发生频率最高,雾日最少月为2月和6月。平均雾日较多的宜君、石泉和西安有较明显的年变化,大致有6年和8年的准周期。但西安与咸阳30年雾日变化相反,西安呈下降趋势,咸阳则反之。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1~12月新郑机场多雾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11~12月新郑机场多雾的原因张冬梅孙艳敏(民航河南省局气象台,郑州·450003)(郑州师范学校)1997年11~12月,新郑机场雾日出现频繁,且多为连续雾日,连续雾日最长的达6天,严重影响了民航班机的起降。1新郑机场和郑州市雾日比较利用...  相似文献   

18.
梅雨期暴雨个例模拟及其中小尺度结构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一次梅雨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相比基本吻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暴雨过程α中尺度到γ中尺度的回波结构以及动力特征和云降水粒子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中游地区存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低空切变线,切变线北侧偏东气流中回波较弱,而南侧西南气流中不断出现强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合并分裂现象,形成沿着切变线分布的α中尺度对流带。对流带中有多个东北西南向的β中尺度波列,这些波列由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γ中尺度回波所构成。新回波大多产生在老回波的后部。γ中尺度回波具有相应尺度的气流辐合辐散结构。各种云降水粒子与动力场相互配合,上升运动位置和强弱决定云水的位置和强弱。云发展初期降雨首先产生于低层,以暖雨过程为主,成熟期云中冰相粒子对降水非常重要。强回波区的降水会在近地面产生出流。在西南气流中,远离切变线的回波移速大于靠近切变线的回波,容易产生回波合并;强回波由于降水而产生下沉和辐散气流,易导致回波分裂。  相似文献   

19.
1994年11月22~23日500KV神侯线侯村附近架空线路导线的绝缘面发生多次污闪,本文根据当时的天气要素实况,从雾对积污的影响、雾对污秽的析解、雾与污闪几个方面对上述情况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1996年3月27~29日南宁地区普降暴雨,通过对这次降雨过程的雷达跟踪观测,发现降水回波的生成、发展、减弱、消亡与天气系统关系密切,回波单体的弥合,是这次强降水发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