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1937年花石峡7 1/2级大地震后,沿该地震断裂带上,于1963、1971年又先后发生了7级和6.3级2次地震。这2次地震不仅震中位于1937年地震断裂沿线上,而且所形成的地表破裂也与1937年地震地表断裂重合,断错方式也完全一致。中计算了沿1937年花石峡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延长线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发现2次后续地震都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的断层单元上,而且其震级和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的断层单元长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说明,1937年花石峡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触发了同一断裂带上的2次后续地震。在1937年花石峡地震地表破裂带东端,有一段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长度大于34km断层单元,这可能是未来中长期6.5级以上地震易发地段。  相似文献   

2.
鄞县ML3.9和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2月26日和1994年9月7日在浙江宁波鄞县发生了ML3.0和ML4.7地震。本文使用华东地区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其主要结果是:该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约为北东60°;3.0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SSW,破裂速度为2.7km/s,破裂尺度为0.39km;4.7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NWW,破裂速度为2.3km/s,破裂尺度为0.41km。  相似文献   

3.
雅江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2月14日和2月23日在四川省雅江县发生Ms5.0地震,对这两次地震和余震进行了时,空,强特征的初步分析研究,从能量分布的角度看雅江地震是前-主-余震型地震,两次地震破裂面构成共轭破裂。  相似文献   

4.
选取邢台1981年Ms 5.8、菏泽1983年Ms 5.9和射阳1987年Ms 5.1三个震例,研究了孕震中后期中小地震的破裂特征。结果表明:震前区域内中小地震多倾向于单侧破裂;邢台、菏泽地区的中小震具有优势的破裂面走向,与主震破裂面一致或共轭;震前中小地震的环境应力值τ0略大于正常时期;射阳不存在优势破裂面走向;菏泽Ms 5.9 和射阳Ms 5.1孕震空区边缘上的地震都倾向于单侧破裂,并且主破裂方向都不指向空区内部。  相似文献   

5.
2001年昆仑山地震是一次不寻常的事件,产生了400km长的地表破裂。这次事件的区域宽频带记录提供了精确观测地震期间断层破裂速度的机会,对于认识地震危险性和理解地震物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得到破裂在长为400km的地震断层上传播的平均速度为3.7~3.9km/s,超过了地壳脆性部分的剪切波速。破裂以亚瑞雷波速开始,以后增大到超剪切波速,经过100km的传播之后可能达到5km/s。  相似文献   

6.
华北东部地区的共轭地震破裂与地质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华北东部地区地震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对该地区1966-1976年发生的5次强震的震源机制、地震形变一、余震活动、极震区等震线、地形变制量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华北东部地区地震破裂具有在强度上不对称的共轭剪切破裂特征;地震破裂相对于地质构造具有突出的新生性。  相似文献   

7.
王华林 《地震研究》1996,19(2):06-224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实测和开挖资料,研究了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裂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及古地震标志和证据、全新世位移分布和滑动速率、古地震遗迹、古地震期次、强震复发周期以及地震破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沿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裂上的全新世位移分布与1668年郯城地震破裂位移分布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和分级特征。破裂位移和滑动速率在空间上是变化的,水平滑动速率在1.7~2.8毫米/年范围内变化,垂直位移速率在0.2~0.5毫米/年范围内波动,水平位移量与垂直位移量比为6~8倍。沿郯城地震断裂全新世发生了4次强震事件,8级大震具有准周期重复特征,郯城地震断裂上发生的地震拟合了特征地震模式。本文归纳总结出来的鉴别断裂水平和垂直位移及古地震事件的标志和准则,对活断层和古地震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胥广银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7,29(3):275-285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 一般把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震源(潜在震源)简化为点源或者是线源. 但对于较大震级的地震,仍然采用点源或线源模型来描述潜在震源显然是不合理的. 为此,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本文提出了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并以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7.6级地震的车笼埔断层为例,探讨了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结果表明:①采用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是合理的,因为它可以模拟地震破裂面与地震动影响场的三维展布特征,尤其适用于较大震级地震的近场区域; ② 潜在地震破裂面源的大小、产状,对近震源场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结果有明显的控制影响.   相似文献   

9.
1937年菏泽地震地裂缝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前人研究和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1937年菏泽7.o级和子级地震地裂缝的空间展布特征、性质、成因及其与震中区附近活动断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对两次地震的破裂方式及发震构造进行了讨论,认为菏泽地震的破裂方式为“双震型共扼破裂”,北西向成武—东明隐伏断裂可能为7.O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震区野外考察和分析总结本组地震破裂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根据震区的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和弹性理论,从现代构造运动的观点,探讨了本组地震破裂的成因,尤其是两次主震在破裂方面的联系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自1985年至1989年,震区以2.1厘米/年的平均速率向北37.4°东方向水平推挤了0.64米;②与此同时,它还兼有绕铅垂铀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其平均角速度为9.4×10^-8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新疆地震目录研究伽师-巴楚6.8级地震前后,该震区附近地震活动情况,并结合其强震震源机制解,2003年1月4日5.4级、5月4日5.8级和2月24日6.8级地震宏观地震烈度。对该区域应力场和破裂方向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这次6.8级地震主压应力轴为NNW—SSE向,破裂方向为SSE向,与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的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为NNE—SSW向、破裂方向为NNE向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2.
台湾海峡7.3级地震序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粤闽台网和汕头地震遥测台网资料,讨论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南部7.3级地震的序列特征及震源机制等问题,分析认为,此次地震为大陆地壳下部破裂的产物,与北东向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1月3日的迪纳利断层地震是阿拉斯加中部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最大内陆地震。该地震发生在迪纳利右旋走滑断层的弧形段上。从固定震源机制方面,采用P波初动极性和远震P波波形的反演来约束破裂过程。我们发现在破裂开始震源附近显著的反向分量的清晰证据。25 s之后,破裂沿走滑断层东侧蔓延,在震中以东约170km的一个凹凸体发生了最大的地震矩释放,并伴有长达8m的最大滑移。此次地震持续了120 s,破裂长度超过300km。与重力异常的相关表明,地震矩分布与地表岩石单元物理特性的关系可能说明在较弱的断层中段余震较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的余震序列数据,结合震源机制解确定的地震断层面,研究了地震断层的破裂尺度。基于余震序列在断层面上的投影,分析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以及不同起始震级条件下余震区的长度和震源深度分布,估算了地震断层破裂面的破裂长度和破裂深度,并探讨了地震断层破裂对地震烈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九寨沟7.0级地震断层的破裂长度约33—35km,破裂深度约23—26km;地震断层破裂对Ⅷ度区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震断层破裂长度接近Ⅷ度区的长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实测和开挖资料研究了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断裂上的全新世位移分布,滑动速率,古地震遗迹,古地震期次和强震复发周期以及地震破裂模式。  相似文献   

16.
1976年龙陵震群序列的破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四昌  王绍晋 《中国地震》1994,10(2):152-159
龙陵地震是由8个6级以上地震组成的强震震群序列,采用地震活动图象和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得到带有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震源破裂组合在地面的投影图象,配合其它资料,提出龙陵地震序列强震的破裂特征是:由3条北东东向左旋走滑断层和2条北北西向右旋走滑断层组成的共轭破裂组合,进一步讨论了某些有关的地震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疆尼勒克1812年地震断层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812年尼勒克地震断层的展布、构造类型和组合型式等地表特征,认为属倾滑型地盐碱地。破裂展布与逆冲性质的喀什河断裂一致,可分为三段。地震破裂的类型有正断层、走滑正断层、逆断层和地震裂缝四种,连续性较差,垂直错距约为水平位移的4倍,断裂带东西两端具有不同的特点。最后对发震构造与地表地震破裂的性质不一致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地震地表破裂发育特点及环境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已有震害实例分析,总结出了地震地表破裂的发育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震源破裂的深、浅部环境条件和形成力学机制、震源破裂和地震地表破裂的相互关系,讨论了地震地表破裂形成的环境条件。认为其所处的地震地质区特点是影响地震地表破裂发育的宏观环境条件,而场地第四系松散地层是影响地震地表破裂发育的微观环境条件。第四系地层对地震地表破裂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第四系地层的土动力学性状、不均匀性和土层厚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用地震标定律研究丽江7.0级地震的破裂过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本根据Heaskel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分析,建立了地震破裂和源参数之间的标定律关系。用云南地区20多年中数百个地震的地震矩M0、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系统以及有关的地震参数,建立了适用于云南地区的地震标定律关系。由此  相似文献   

20.
刘文龙  吴培稚 《地震》1997,17(1):43-53
运用方向性函数研究了唐山地震的几个强余震前后发生在强余震震中附近的地震破裂特征。结果表明,强余震前发生的地震较强余震后发生的地震更倾向于单侧破裂,主破裂方向一般不指向未来强余震震中,而部分临近强余震前的小震破裂方向指向未来强余震震中,并对此作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