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同-阳高中强震群是华北地区近20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地震事件。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反思这一地震事件,就其震群自身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华北北部地区短临预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一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是在地震综合息量的基础上,改进了地震前兆异常出现概率的计算方法后得出的一种综合预报新方法。利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异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异常的可靠性、有效性、显著性及相互关联性给予不同的权重,以每异常事件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估算异常出现的概率,计算了华北地区1990年以来的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分析了1998年1月10日张北Ms6.2级地震前这种信息量变化的特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的特征地震活动及其中—长期预测研究(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学泽  罗灼礼 《中国地震》1994,10(2):101-111
中国大陆不同地点24个特征地震轮回的震级-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一个完整轮回中,相继特征地震事件i和j之间时段的前1/2极少有破坏性地震发生;而在轮回的后1/2,大多数情况下至少有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其中,中-强地震发生在轮回最后1/3时段的约占54%。称这种地震为“填隙式中强震”(事件f),其发生可能标志着当地自从上一次特征地震后,应变已重新积累 到达距下一次和下地震极限应变不远的背景,故对于发生  相似文献   

4.
闻学泽  罗灼礼 《中国地震》1994,10(3):206-216
在中国大陆,中国震源区过去多次特征地震之间时间间隔的变异系数一般大于0.35,且在不同的震源区各不相同,以特征地震轮回的i-f-j模式(闻学泽等,1994)为基础,将特征地震复发时间T表示成同一轮回事件i至事件f1的时间差Tif的函数,并发展了估计“当前”轮回平均复发时间的方法,对任一震源区而言,用该方法估计的平均复发时间与过去特征地震时间间隔的表现行为无关,进一步得到T近似服从于对数正态分布LN  相似文献   

5.
孙晓丹 《内陆地震》1990,4(2):149-155
对新疆1970年以来突出小震活动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突出小地震活动事件与5级以上中强震的对应关系,提出以突出小地震活动事件中小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和频度预报中强震的短期判据。  相似文献   

6.
地震前兆综合危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昭栋  吴子泉 《地震》1994,(4):30-36
以系统论为基础,本文给出了一种地震综合预报的新方法-用地震前兆综合危险度来预测较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利用这一方法对山东省1977-1991年出现的地震前兆异常进行分析,在1983年菏泽Ms5.9地震前地震危险度明显升高。其中所有的异常都取自每年年底的山东省地震会商报告,而不是取自地震后的震例总结或论文。然而,这些异常在“专家系统”等其他方法计算结果中,并没有显示出在1983年11月将有中强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7.
刁守中  郭爱香 《地震》1992,(2):16-22
本文分析了山东及邻区近二十年来M_L≥3.0中小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该区5、6级地震发生前,常以3、4级地震活动增强为先导,主要表现为:1.区内中小地震往往集中成带并随时间迁移,5级以上地震发生于地震条带内。这显示了局部地区构造活动和应力增强的变化;2.3级以上地震事件有序分节可数,5级以上地震位于节点附近;3.在统计单元内的4级以上地震累计频度,随时间分别呈线性均匀增长和指教加速增长及幂函数衰减三种类型。线性分布一般无较大地震发生,而指数型分布后期则大都发生较大地震。  相似文献   

8.
诱发前震图象与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根模  王树义 《内陆地震》1996,10(4):289-295
地震引起的应力场扰动随距离不断衰减,远程触发很难发生,只有极不稳定状态的断层才有这种可能。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预报下次地震的位置,为实施减灾措施和捕捉短临前兆提供机会。所以,紧随大地震之后发生的“诱发前震”就具有了特殊的前兆意义。统计表明,大地震(A事件)可能触发远处临界失稳断层发生前兆地震(F事件),在F事件附近发生下次大震(B事件)的概率比自然概率高十几倍到几十倍。这一结论被从中国大陆、全球主要板块边界及日本列岛发现的众多AFB图象所证实。对其发生的可能的物理机制在文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的地震现场预报系统(KPSES)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炜  庄昆元 《中国地震》1994,10(1):89-92
基于知识的地震现场预报系统(KPSES)王炜,庄昆元,黄冰树,夏仕华,黎捷,刘文龙一、系统总体设计的基本要求根据我国多年来地震现场预报的经验和特点,KPSES的设计应能满足下列基本要求:l.系统的知识表示与推理过程应能体现地震现场预报的基本思路。(l...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来四川地区地震和前兆观测台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获得了丰富的各类连续观测资料,积累了一批宝贵的震例;在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和指标的研究,包括观测前兆,地震活动图象,地震波分析,综合预报和现场工作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在9次中强地震前作出了一定程度的中短期预报;同时也存在不足和诸项困难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1.
大桥水库诱发4.4级水库地震前的地震学异常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2年3月3日大桥水库诱发了ML4.4水库地震,根据大桥台网7年多库区地震观测事件记录,用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进行分析,在4.4级水库诱发地震前,库区内有分布密集、频次超高、震级偏低的近地表地震活动,以致库区内地震存在b值与η值等地震学异常。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南黄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介绍了该海区历史地震的分布,时空强特征以及众多地震事件烈度分布的共同特点与地震活动规律等。研究表明,功北南黄海地区近年内存在发生较强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地震预报还没有过关,单靠某一个前兆观测台站和某一种前兆手段来预报地震都不是很准确的。因此,利用多个台站、多种前兆观测手段来预报地震就成为提高预报准确率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预报过程中,有一个概率问题需要解决,即当所有前兆观测项目中(每一个前兆观测台站的每一种手段都可称为一个前兆观测项目),有一些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14.
陆远忠 《地震》1992,(4):77-78
刘文龙与笔者已在“地震学预报方法深入攻关的建议”(国际地震动态,1990,9)一文中,较全面地提出了今后几年值得深入研究的预报地震的地震学方法的某些课题。本文仅就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如何推进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定量化方面,发表一些浅见。 1.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基础是来自地震事件的记录,包括地震目录、地震波记录和地震波的传播。它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2001年2月四川雅江5.0和6.0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背景,分析了这次地震未能实现短临预报的原因,结果表明,雅江5.0和6.0级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记载时期短,构造不清,地震以网稀疏,中等地震活动长期平静的高原山区,要依靠现有的地震学前兆异常指标来实现短临预报是非常困难的,尽管震前在震中及其附近有地震活动增强的显示,但仅据此仍难以实现短临预报,过多地依赖不完整的历史资料,同时过多地依赖现有的震型判定指标是导致雅江地震短临预报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89年10月18日在我国山西省大同县西册田乡与阳高县友宰乡之间发生了一组中强地震群,山西省大同无线遥测台网连续,精确地记录该震群的大小地震约1200次(截至1995年)对该震群主要地震定位,震源机制和序列特征的研究表明其属上壳构造震群,根据地震发生背景,地震序列类型和各类前兆地震前后(特别是震后)变化进行的震后预报研究,表明该地震发生符合50年代以来山西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成组发生的周期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一次较成功的中期地震概率预测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底依据地震活动性资料,运用MYCIN不精确推理方法,提出了1989年及稍长时间的中国大陆中期地震趋势预测概率图,这是一次较成功的中期地震概率预测实例。  相似文献   

18.
地震前兆异常的动态从属函数及其特征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熙铭  冯德益 《地震》1994,(1):36-43
地震前兆涉及到众多物理的和化学的观测方法,且计量单位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各类前兆异常之间无法进行直接的定时量对比,从而给地震综合预报标志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本文提出了对各类前兆观测项目都适用的一个无量纲值(异常从属函数值μ)来统一归划不同性质,不同计量单位的地震前兆异常,并由此建立起具有重现性的地震前兆短临综合预报指标,还给出了各类地震前兆映震能力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9.
曹刻  石绍先 《地震研究》2003,26(1):20-25
建立了Synthesis法前兆群体异常信息提取的数学模型。选取滇东地区1995-2000年9月间常用的20项前兆资料,研究中强地震前后Synthesis法前兆群体异常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Synthesis法前兆群体异常占时率为0.158,为小概率事件。地震对应率为5/6=0.83,虚报率为1/6=0.17,地震均是在异常结束后3个月之内发生,是对应概率很高的短期预报指标。成组异常出现均有成组地震对应,群体前兆“组异常”特征显著。处于计算前兆观测点中心的澄江地震前,异常幅度突出,预示了Synthesis值计算有利于提取近源短期异常。实际检验了Synthesis法在地震短期预报中的预报意义,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地震非均匀度的研究及在强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27  
李志雄  高旭 《地震》1994,(6):11-18
室内岩石破裂实验表明,主破裂前声发射事件在时间分布上随着应力增强存在着均匀-非均匀现象。本文据此提出了一个能够有效刻画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性的参量-地震非均匀度(GL值)。据对中国大陆1920年以来43次Ms>7.0大震震前5年G时间变化扫描结果,发现除少数边界附近的大震外,所有7级大震震前1-3年,在震中一定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活动显示出明显的非均匀状态(GL值大于1.0);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