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云龙  蒋玫  袁骐 《海洋学报》2005,27(1):107-113
分析了北太平洋鱿鱼渔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中心渔场的关系.初步鉴定出36属129种,种类组成以暖水性种类居多(占58.9%),虽然冷水性占种类比例较少(占10.9%),但在细胞数量上占明显优势(占总量的68.05%),出现热带、亚热带与亚寒带区系共存的局面;其平面分布不均,平均总量为54.60×103个/m3;冷暖水系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均有显著的影响;中心渔场的形成与浮游植物高值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连湾春秋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树林  赵晖 《海洋科学》2003,27(2):45-48
1999年5月和10月 ,对大连湾 (121°36′42″~121°46′53″N,38°28′39″~39°00′16″E)进行了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大连湾浮游植物共53种。其中 ,硅藻门有26属42种 ,甲藻门有6属8种。浮游植物的平均数量为23.4×104 个/m3,其中 ,硅藻门的平均数量为23.7×104个/m3 ,占浮游植物总量的80.1% ,甲藻门的平均数量为25.9×104个/m3 ,占浮游植物总量的16.7 %。优势种中的丹麦细柱藻 (Leptocylindyusdanicus)、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诺氏海链藻 (Thalassiosiranordenskioldii)均为赤潮生物 ,说明该区域有发生赤潮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厦门东侧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共鉴定厦门东侧海域浮游植物43属111种,其主体是广温性种类(5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0%。主要优势种的季节性演替明显。四季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总量达36500千个/m^3,最重要的优势种是施链角毛藻(Chaetocerosc curvisetus)(占总量的53.3%)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占20.0)。浮游植物的繁盛时期在春、夏两季,但高峰期出现在春季,不同于相邻的厦门外港和厦门西港。  相似文献   

4.
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海区的浮游植物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是唯一的中国大陆沿岸现代珊瑚礁。根据2004年8月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海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和数量分布等,以期为珊瑚礁生态系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有108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4属85种、甲藻门10属21种、蓝藻门1属2种,浮游植物的种数分布由近岸往远岸递增;浮游植物大致划分为近岸低盐类群、近海广布类群和外海高温高盐类群等3个生态类群;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奇异菱形藻Nitzschiaparadoxa等8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3.448和0.655,总体分布比较均匀;浮游植物细胞总量平均值为93×104cells/m3,其中硅藻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密集于灯楼角南面的A断面。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2005年春季南海北部23个大面站网采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73种,硅藻种类最多(50种),其次为甲藻(22种)和金藻(1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为3.07×104cells/m3,以硅藻为主(相对丰度平均93.8%),其次为甲藻(相对丰度平均6.16%)和金...  相似文献   

6.
2005年夏季福建罗源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05年夏季罗源湾13个大面站(包括3个连续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43属77种,平均细胞丰度为1633.91×104/m3,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其中中肋骨条藻是罗源湾浮游植物的关键种。调查区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呈现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少的趋势。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罗源湾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更均匀稳定。  相似文献   

7.
北海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周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对北海近岸海域3个站位的浮游植物进行周年观测。全年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9属334种。硅藻为优势类群,共51属305种,占总种数的91.3%,其中以角毛藻属(Chaetoceros)种类最多,共出现35种。甲藻8属12种;绿藻3属8种;蓝藻5属6种;其它藻类2属3种。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周年均值为2.14×105cells/L,数量变动模式为双峰型,高峰分别出现在夏季和冬季。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为群落总细胞数中百分比最高的种,占26.61%,是夏秋两季的季节优势种。冬季和春季海区的优势种更替快,每月均有变换。通过对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数量间的回归分析,北海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数量受水温变化的影响最为突出,与营养盐的相关关系因受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8.
2007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丰度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8月10-29日对南海北部41个站位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80属216种(包括变种、变形、未定种),调查期间南海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占所有物种数的64.81%,占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89.11%:甲藻次之,占所有物种数的30.56%,占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10.62%;蓝藻门的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在许多站位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绿藻和一些淡水的蓝藻只在珠江口附近的站位才被检出.主要优势种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裸甲藻Gymnodinium sp..从平面分布来看,南海北部在珠江口外围和台湾浅滩海域存在2个浮游植物丰度高值区.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格局差异很大,表层浮游植物的丰度平均为25.21×10<'3>个·L<'-1>,高值区在珠江口附近海域;次表层浮游植物丰度平均为9×10<'3>个·L<'-1>,高值区在台湾浅滩海域.调查区域的浅水站位(<200m)的浮游植物丰度远高于深水站位(>200m).从垂直分布来看,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基本上自上而下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大丰度在10m水层.深水站位与浅水站位的浮游植物垂直分布结构有很大的差异.硅藻类在浅水站位中基本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在10m处出现最大值;而在深水站位则存在次表层(75m)最大值的现象.甲藻类在浅水站位中随深度增加显著减少,而在深水站位的75m以上其分布比较均匀.越靠近外海,浮游植物中硅藻所占的比例越小,硅甲藻比率大的海区一般具有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浮游植物丰度.调查海区表层和次表层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的平均分别为2.8和3.0,生物多样性高的区域分别位于珠江口、粤东近海和海南的东部近海,浅水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远高于深水站位.  相似文献   

9.
厦门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丰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林更铭  杨清良 《台湾海峡》1994,13(4):353-358
厦门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4个季度月(1990年2-11月)的调查结果表明:本海区被鉴定到种的浮游植物共141种,其中硅藻门125种,是浮游植物的主要门类。在数量组成中占绝对优势的有中肋骨条藻(62.87%)和旋链角刺藻(17.57%)。中肋骨条的密集区在河港湾,旋链角刺则在沿岸;浮游植物细胞总量和种类数的季节分布,年高峰在夏季,次高峰是春季;4季合计河口区的种类最多。文中还与1989年西海域浮游植物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夏季中国南海北部的浮游植物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报道了2004年夏季南海北部18个大面测站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应用Utermhl方法初步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4属159种,平均细胞丰度为(115.05±438.89)×103个/L(n=91),其中硅藻在物种丰富度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主要优势种为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delicatissim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皇冠角毛藻Chaetocerosdiadema、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和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glacialis。调查区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从沿岸向外海迅速减少,高值区分布在广东沿岸和珠江口附近海域。同1999年同期资料相比,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增加1倍,但平面分布趋势相同。调查区浮游植物垂直分布总体特征是由水体表层到底层,细胞丰度逐渐减少。细胞丰度密集区位于水体表层,但是只有S2断面出现了次表层最大值现象,其垂直剖面分布同叶绿素a、铵盐、溶解氧以及盐度密切相关。整个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程度是低的。  相似文献   

11.
夏季珠江口沉积物中营养盐剖面分布和界面交换通量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通过对夏季珠江口区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分析,调查了营养盐含量分布和特征,探讨了有机物的降解特性、营养盐的底部通量估算和作用.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以高含量铵盐为主要的存在形式,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在厌氧状态下进行,底部水体铵盐的增加来源于底部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释放,而且对水体的营养盐循环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梅  寇琦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8,42(10):163-173
DNA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变异率适度、易于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鉴定的技术。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趋同性等特点,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在传统分类学基础上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本文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中的发展现状,如多孔动物(Porifera)、刺胞动物(Coelenterata)、多毛动物(Polychaeta)、软体动物(Mollusca)、甲壳动物(Crustacea)、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等,介绍了该技术在物种鉴定、隐存种发现、生物多样性评估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条形码技术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海带中砷元素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形态变化。采用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高剂量海带组、低剂量海带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灌胃基础饲料和添加50%、25%海带粉(占饲料粉的比例)的饲料。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血液、胃内容物、回肠内容物、回盲部内容物和大肠末端内容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样品中的砷形态和含量。结果表明,海带中的砷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形态发生变化;空白对照组大鼠胃、回肠、回盲部和大肠末端的内容物中砷含量较低,主要砷形态为二甲基砷(DMA)和五价砷(AsⅤ),且不含有砷糖化合物;添加海带组大鼠胃、回肠、回盲部、大肠末端内容物中含有砷糖化合物及少量的砷胆碱(AsC)、砷甜菜碱(AsB)、DMA和AsⅤ,海带中的砷在大鼠的大肠末端主要以砷糖和小分子有机砷形态排出体外。空白对照组和添加海带组大鼠血液中的砷形态均为DMA和少量AsⅤ,添加海带组大鼠血液中未检出砷糖化合物。本研究旨在为阐明海带中砷元素在体内的代谢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海水中重金属铅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庆梅  秦伟 《海洋科学》2009,33(6):105-111
铅(Pb)是已知毒性最大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它可通过呼吸以及饮食摄入人体.铅是一种慢性的积累性毒物和潜在的致癌、致突变物质.铅的性质与钙类似,在人体骨骼中能够积蓄,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肾脏 [1].鉴于重金属铅对人体如此严重的生物毒性作用,美国环保总局(EPA)将其列入内分泌干扰物(又称环境激素)名单,因此对环境水体中铅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海水中铅的含量及其存在形态,评述了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质谱法及电化学法在海水中铅含量及其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勇 《海洋科学》2014,38(2):80-85
为探究福建罗源湾鱼卵、仔鱼物种多样性及分布,作者根据2009年7月在罗源湾鱼卵、仔鱼调查资料,对罗源湾鱼卵和仔鱼的优势度、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就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共采集到21种鱼类的鱼卵和仔鱼,其中,鱼卵11种、仔鱼15种。鱼卵中优势种类为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li)和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仔鱼中优势种类为中颌棱鳀和鲾属某种(Leiognathus sp.)。调查海域仔鱼多样性指数低于鱼卵,仔鱼优势种突出,且优势度较大。鱼卵、仔鱼多样性指数最高区分别为Ⅰ区和Ⅱ区。相关分析显示,罗源湾夏季鱼卵多样性指数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汕头3种人工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广东省汕头市莲阳河口区恢复背景相同的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3种人工林和光滩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4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Y0.02)存在差异;相似性分析检验(One-Way ANOSIM)表明4种生境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等级聚类和非参数多变量标序也显示4种生境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3种人工林中,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似;3种人工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从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拉关木海桑无瓣海桑。BIOENV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与林地土壤p H、有机质、砂粒和粉粒含量、红树植物平均株高、平均胸径、平均基径和冠幅(南北×东西)这些理化因子显著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红树植物种类对林地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和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天津段)柱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渤海湾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各元素在各站位的分布特征,同时对各重金属元素和有机质做了相关分析并对该海域底质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重金属含量随深度的分布特征由于受沿岸不同污染源的污染影响,重金属污染物难以形成一定规律的分布状态,总体上呈波折型分布;且该海域底质环境质量总指数已达很强的生态危害,其中主要污染元素是Hg,已达极强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9.
依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9~2013年测得的数据和资料,对河北昌黎生态监控区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优势种以及多样性指数进行统计运算,分析该监控区5年时间尺度的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监控区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5门,包括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共17科,26种,类型较少,年际种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栖息密度与生物量较低,保持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特征;优势种群变化显著,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交替出现,优势种数逐年减少,优势度上升,对其他物种抑制作用增强;均匀度指数(J)呈微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0.64~0.81,状况良好,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Ma)水平较低,分别为0.81~3.23和0.48~3.96,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20.
排桩支护方案应用于存在上覆软弱土层的"嵌岩"基坑中,通常面临"吊脚桩"问题,其设计计算在规范中无明确设计方法或计算模型。根据分步开挖工况不同,拟合工程实际,采取多种模型设计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岩土体自身强度,分别以排桩模型、"吊脚桩"模型、复合土钉墙模型,等效荷载替代桩锚土体模型等多种计算方法综合确定设计参数。以清晰明了的数学模型确保设计结果的可靠性,使设计方案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