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对工程弃渣转化成泥石流的可能性进行评估,针对工程弃渣特点,在考虑自然沟道泥石流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叠加弃渣场局部环境特征、弃渣体堆积特征及物料特征等三方面共计12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的权重,利用黄金分割法为各指标定量赋值,通过计算弃渣泥石流易发性指数RQ来评估工程弃渣泥石流的易发性,将评价结果分成4级:高度易发、中度易发、低度易发和不易发,并通过对长江三峡巴东县黄家大沟工程弃渣泥石流与重庆奉节李家大沟弃渣泥石流易发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黄家大沟弃渣泥石流易发性指数为0.602(偏保守估算),属于中度易发,与实际发生泥石流较符合;李家大沟弃渣泥石流易发性指数为0.707,属于中度易发,与弃渣稳定性理论计算评价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对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5#、6#沟泥石流详细勘查,通过大量的测绘、勘探、试验以及野外调查工作,分析泥石流物源分布和特征,针对相应的泥石流形成的各项地形以及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等,分析泥石流易发程度以及相应的成因机制,并提出一定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水文响应单元和栅格单元为基础评价单元,运用因子贡献率法和信息量法两种评价模型对安宁河流域进行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域尺度范围内,水文响应单元能够更好体现区域中的微观综合地貌特征,切合区域整体性描述;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易发性分区不仅与历史泥石流实际分布情况的契合度较高,而且数学模型方法适应效率较高和区内孕灾条件体现更为明显。由此,建立基于水文响应单元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分区对探求流域尺度范围内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分区方法与评价制图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与拓展,可为制定减灾防灾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泥石流易发性研究中,科学确定泥石流易发性主控因子及其贡献率既是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区域泥石流预警预报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取汶川地震重灾区,引入随机森林算法,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集合多元因子指标体系,建立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内泥石流关键影响因子及贡献率,并探讨了研究区泥石流易发性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初选了63项评价指标,以模型AUC值变化为基础,筛选出35项指标构成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用于区域内泥石流易发性主控因子的识别,结果表明:流域高差、流域平均坡度、流域内滑坡面积、平均降雨天数是区域内泥石流易发性主控因子,另外,沟长比降、大于10°积温、年均温、人口密度、村落个数、低覆盖度土地利用方式等在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极高易发区占比达到了22.94%,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泥石流易发性较高的小流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形急变带,同时也与地震带、断裂带、干旱河谷区域密切相关。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平均AUC值达0.84,模型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说明随机森林算法非常适用于区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研究,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小流域为单元的方法对区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有效果良好,可为区域尺度灾害易发性及风险评估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
焦方谦  赵新生  陈川 《干旱区地理》2013,36(6):1111-1124
利用空间统计方法进行泥石流易发性定量评价的本质是度量影响因子(地形、地貌、岩性等)和响应因子(泥石流)之间的空间关系,最后给出所有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结果,得到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岩性、降雨量与水系距离7个因素作为泥石流影响因子,采用证据权模型,对研究区内泥石流进行灾害易发性评价,使用自然间断法将研究区内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得到研究区泥石流易发后概率图,获得了较高的置信度,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在其它灾害易发性评价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近几年频繁遭受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危害。由于所处地理地质和气候环境,发育的泥石流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从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形成过程等探讨了浙江泥石流形成的机理,分析了其成灾特点。结果表明,浙江省泥石流为滑坡、崩塌转化型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过程主要为:强降雨下滑坡、崩塌发生,持续强降雨使得滑坡、崩塌松散物流化从而形成泥石流。滑坡、崩塌转化型泥石流在流域特征上表现为形成区坡度大,易发滑坡、崩塌,水力条件充分等。泥石流灾害具有低频性、群发性、并发性、突发性、夜发性、危害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黎艳  许冲 《山地学报》2016,(4):460-467
金沙江上游奔子栏-昌波河段属典型的干热河谷区,气候干热少雨,但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繁。采用指标熵模型对干热河谷区泥石流的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后筛选出流域地貌熵值、岩土类型、坡向、坡度、植被归一化指数、月均降雨量等6个因子作为泥石流的易发性评价因子。将研究区划分为217个小流域,以流域单元为评价单元,采用权重系数法建立了泥石流的易发性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制作易发性分区图。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泥石流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昌波-贡波段、中东部的徐龙-曲雅贡段和南部的金沙江沿岸。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6.4%,两区内的泥石流流域面积占泥石流总流域面积的58%。经检验泥石流的预测成功率为69.6%。  相似文献   

8.
2010-07-24,河南省栾川县境内普降暴雨,引发多处泥石流灾害(简称"7·24"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泥石流的分布、类型、静动力学特征、灾害和损失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从降雨、地形和物源条件对泥石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24"泥石流分布范围主要沿着雨量高值区、地貌过渡区、人类活动区展布,泥石流类型多样,危害严重。丰富的前期降雨量,极高的日降雨量和短历时高雨强是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充足的前期降雨量可以极大削弱物源地岩土体的强度。大部分泥石流沟的山坡坡度和沟床比降属于泥石流易发范围,说明栾川县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区内泥石流物质来源丰富,通过"表观物源量"指标对物源进行分区发现,物源主要集中在区域性断裂和人类活动区附近。"7·24"泥石流是有利的地形、充足的物源和高强度的降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密云水库周边山区滑坡泥石流易发区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度主要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特征的体现,它与孕灾环境的各项因子密切相关。这些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流域水文、构造等内部条件因子以及地震、降雨等外部触发因子。为突出反映滑坡及泥石流主导因子的作用,本文参考了许多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因子选择,重点选取对该地区滑坡及泥石流发生区域分析评价起一定主导作用的、便于研究区域数据资料与空间资料匹配、关系密切的几个指标,包括地形地貌要素(坡度、坡向、坡形、相对高差、地貌类型)、环境要素(植被指数、河网密度、洪水淹没范围)、构造要素(距断层的距离、断层密度、地质岩性),通过对这些因子的敏感性进行分析,采用专家打分方法确定每种要素及因子的权重,借助因子加权叠加办法得出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空间分布,用于表示其可能发生的统计意义上的可能性(概率),该研究对于区域地质灾害预防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宾县位于华北地台、辽东地台背斜、铁岭—靖宇古隆起西端的龙岗断块,大地构造单元为新宾凸起。新宾县木奇镇小洛村泥石流属于典型沟谷型泥石流,泥石流为低频泥石流。泥石流活动性为中级,灾害危害性等级为小型,潜在危险性等级为小型,属轻度易发性的泥石流沟。在清淤工程的基础上,对该泥石流采用拦挡坝+排导槽的方案进行治理,研究结果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四川德昌茨达“8·24”群发性滑坡型泥石流之地形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08-24,四川省德昌县茨达乡暴发了群发性滑坡型泥石流,给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此次群发性泥石流范围较小,地质和水文条件比较接近,由此认为地形条件是控制泥石流发育的关键因素。在分析地形条件对滑坡型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基础上,从其形成机理出发,选取研究区各沟谷流域面积A,沟床比降J,沟谷两侧斜坡25°~45°坡度所占百分比S等3个重要地形因子进行研究,对比相互关系,建立起此次泥石流暴发的临界曲线和综合地形因子G,G=S×(A/A0)0.15×J0.8,得出在地质和降雨条件都相近似的情况下,地形因子G越大,地形条件越好,越容易暴发泥石流。因此可用G因子划分区域内沟谷泥石流的易发等级,并为滑坡型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和预警预报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泥石流发生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全国二、三级地貌阶梯的过渡带,是一个泥石流多发地区,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首先介绍了河南省泥石流概况,分析了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归纳出10个主要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对其量化权重标准进行了说明与评价;按耗散结构熵变的观点,建立了河南省泥石流灾害趋势系统熵模型并进行了评价与验证,指出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最后,对河南省泥石流趋势分析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石棉县后沟是一条典型的高频矿山泥石流沟,坡面矿渣面蚀、沟道矿渣揭底和沟口尾矿侧蚀溃决是泥石流发生的三种主要成因.水动力条件通过对矿渣提供方式的影响而导致矿山泥石流在成因、规模等方面的差异.计算表明,单纯洪水难以对后沟尾矿库稳定性构成威胁,<10 a一遇泥石流主要由坡面矿渣面蚀和沟道矿渣揭底引发,流量<79 m3/s,沟口尾矿库基本不参与泥石流活动,泥石流规模以小型为主;10 a一遇和更大规模泥石流开始侧蚀尾矿坝,尾矿失稳垮塌补给泥石流,泥石流规模以中型甚至大型为主;后沟矿山泥石流特征主要表现为物源补给的集中性与固定性,形成过程的易发性与频发性,运动过程的单调性与重复性,成灾过程的相互性与链式性以及防治过程的可控性与多元性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天山独(山子)库(车)公路北段泥石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天山独库公路北段泥石流的考察和半定位观测,研究了该地段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危害方式和危害程度以及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类型,发育趋势等,并为泥石流治理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和原则。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德昌县群发性泥石流的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川西南的德昌县近年来由局地暴雨诱发的泥石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德昌群发性泥石流事件中局地暴雨过程和地面条件的分析,探讨了泥石流形成过程中的雨地耦合关系.根据TM遥感影像(30 m)解译,德昌泥石流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规律,以安宁河及其支流茨达河流域最为集中,安宁河支流老碾河流域次之.根据泥石流的分布特征,结合流域的高程、坡度、地层岩性等信息,分析了泥石流易发区域的流域坡度以及NDVI特点,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泥石流易发区的判别,准确率达92%.因此,遥感影像的光谱差异可以作为识别群发性泥石流地区的遥感标志之一.此类泥石流易发区的下垫面判别准则有两条:(1)流域平均坡度大于20°;(2)NDVI介于0.1~0.3.将泥石流易发区的下垫面识别与诱发泥石流的局地暴雨过程结合起来分析,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取决于暴雨中心落点及移动路径,以德昌2004-08-24群发性泥石流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泥石流最终的暴发相对于局地暴雨的峰值过程约有1 h的滞后时间,此时段正是实施临灾预警的关键时间.据此,提出了群发性泥石流的减灾思路.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输沙及其对山区河道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崔鹏  何易平  陈杰 《山地学报》2006,24(5):539-549
泥石流能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大小混杂的固体物质输入主河,影响主河河床演变,形成灾害。在连续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泥石流输沙的强度、级配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际测量,分析了泥石流在沟道内冲淤特征以及影响泥石流冲淤特征的因素,如泥石流活动规模和局部沟道条件等。通过水槽实验,分析了泥石流与主河交汇的机理,将泥石流入汇主河的模式概括为掺混模式、潜入模式、推进模式和堵河模式,并且从能量角度阐释了汇流区的水沙交汇特征,提出了泥石流堵江的判据。最后,分析了泥石流多发区受泥石流入汇影响,主河河床在平面形态、横断面形态、纵断面形态和河型等方面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滑坡、泥石流敏感性是指区域在自然状况下发生滑坡、泥石流现象的可能性大小。以OLI影像、ASTER GDEM为数据源,选取强降水、地表坡度、地表植被覆盖和河流侵蚀等因子为评价指标,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云南昌宁县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结果显示:昌宁县滑坡、泥石流易发度分为不易发、轻度易发、中度易发和高度易发4个等级,各等级所占面积分别为:12.42 km2、2 055.61 km2、1 584.98km2、89.64 km2,比例为:0.33%、54.92%、42.35%、2.40%。空间分布上,中度易发区在田园镇中部、漭水镇中部和南部、鸡飞镇东北部、卡斯镇中部及东部、柯街镇西部、珠街乡东部和北部、以及更戛乡东部及南部地区分布相对集中;高度易发区则集中分布于北部黒惠江、中部右甸河及南部勐统河各支流上游山区,由北向南形成"川"字型分布。  相似文献   

18.
云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了地质灾害发生频发。2018年9月2日云南麻栗坡县猛硐河流域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0多人死伤,11人失联,建筑损毁、河道淤埋、基础设施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4亿元。通过对麻栗坡县猛硐"9. 02"河流域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从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灾害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降水是泥石流发生的根本原因,造成沟域内岩土体现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三者的启动及链生效应;由于泥石流造成微地貌改变,今后泥石流爆发可能性增大,高频率、中小规模泥石流是泥石流活动的特征。从发展趋势看,该流域正处于泥石流发育阶段,存在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应及时地进行沟道的治理,并加强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本文以南海区庆云洞风景区泥石流防治为例,分析了南海区庆云洞风景区泥石流的形成环境、沟谷形态、物源和变形破坏特征,探讨了西岸庆云洞风景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危害、易发性,提出了"拦截、排堵、排导"的泥石流治理工程方案,对泥石流的防治取得良好效果,为今后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受强降水以及地震影响,镇原县金龙沟泥石流沟沟谷内斜坡稳定性降低,特别是镇原县,在强降水等条件下,金龙沟沟内滑坡、滑塌频发,形成泥石流的物源剧增,存在较严重的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本文从镇原县的自然地理特征、岩石地层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金龙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为该处泥石流灾害的防治、预警和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