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燕  邹灏  李欣宇  刘行  李阳  王良坤  潘宏杉 《地质论评》2019,65(Z1):132-134
正扬子地块西缘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体是记录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的良好地质载体(Li et al.,2003;Zhao et al., 2008;李献华等,2012)。灯杆坪花岗岩体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范围内,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地块西缘与青藏—滇西褶皱区接触带附近,处于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构造带的中南段,花岗岩体发育在映秀—北川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中。本次研究在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灯杆坪花岗岩体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鉴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硕  许文良  唐杰  李宇  郭鹏 《地球科学》2016,41(11):1803-1829
对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便对其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历史与微陆块构造属性给予制约.所测花岗质岩石中锆石的CL图像特征和Th/U比值(0.17~1.46) 显示其为岩浆成因.测年结果并结合前人定年结果,可以判定额尔古纳地块上至少存在~929 Ma、~887 Ma、~850 Ma、~819 Ma、~792 Ma、~764 Ma和~738 Ma岩浆事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887 Ma花岗岩为一套后碰撞花岗岩类;而850~737 Ma花岗质岩石整体上属于A-型花岗岩,也有部分岩体(漠河、阿木尔、碧水和室韦岩体)显示I-型花岗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反映这些花岗岩的源区既有中-新元古代(TDM2=884~1 563 Ma)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同时伴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也有残留的古老中基性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研究区新元古代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对比新元古代全球构造热事件,认为额尔古纳地块上新元古代岩浆活动记录了Rodinia超大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地壳响应:927~880 Ma的岩浆作用应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造山的产物;而850~737 Ma的岩浆作用应是对Rodinia超大陆快速裂解的记录.通过岩浆事件对比发现,额尔古纳地块与邻近的西伯利亚南缘微陆块(如中蒙古地块和图瓦地块)具有亲缘性,而与塔里木板块和华南板块至少在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明显区别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   相似文献   

3.
杨红  刘福来  刘平华  王舫 《岩石学报》2013,29(6):2161-2170
大红山群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出露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主要经历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本研究对大红山群老厂河组变质中酸性岩和变质沉积岩——石榴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40Ar-39Ar测年,得到三个样品的坪年龄和40Ar/39Ar等时线年龄结果较统一,坪年龄代表的变质年龄分别为837.7±4.2Ma、839.6±4.2Ma和844.2±4.2Ma.变质沉积岩和变质中酸性岩的变质时代类似,均介于837~845Ma.大红山群变质基性岩中变质锆石的U-Pb定年年龄为849±12Ma(杨红等,2012),40Ar-39Ar测年数据与锆石定年数据相结合,说明大红山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中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均在新元古代经历了同期变质作用,其主期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新元古代837~850Ma.结合前人发表的扬子西缘~750Ma的变质年龄,扬子西缘从北向南的区域变质作用时限可扩展到750 ~850Ma.此外,扬子西缘存在750~850Ma的岩浆事件,本文研究结果说明,扬子地块西缘在新元古代不仅发生了大规模岩浆作用,也发生了750~850Ma的区域变质作用,扬子西缘存在新元古代的岩浆-变质事件.岩浆事件与变质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即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引起了扬子西缘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4.
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镁铁-超镁铁质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非常强烈,花岗岩广布。最近研究表明,该区还育较大规模的析元古代基性岩浆活动。本文着重总结和评述了扬子地块西缘的新元古代镁铁一超镁铁质岩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这一期岩浆活动是由约0.95~0.90Ga造山带的岩浆活动和0.86~0.74Ga非造山的岩浆活动组成.反映了从岛弧到板内裂谷的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武功山造山带位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缝合带南侧,记录了新元古代以来的多次构造运动。本文对其中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全面的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指示武功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于早志留世(441.6~442.2 Ma)。武功山早志留世花岗岩具有富硅(SiO2含量为67.43%~73.06%)、富碱(Na2O+K2O含量为6.47%~8.46%)、贫钙(CaO=0.78%~2.64%)、贫镁(MgO=0.46%~1.61%)等特征,为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A/CNK=1.09~1.35)。同时,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指示岩石属于亚碱性系列,分异程度较低,ΣREE较低,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为S型花岗岩且岩浆源区物相为角闪石+斜长石+石榴子石。结合花岗岩锆石fLu/Hf值均小于-0.9,εHf(t)均为负值(-6.7到-4.8),指示岩浆来源于古元古代古老...  相似文献   

6.
南岭构造带横跨扬子地块、江南造山带以及华夏地块,是中国钨锡铅锌铀等有色金属和铌钽锂铯与稀土等关键金属成矿带.通过综述近十五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南岭构造带基础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背景.扬子与华夏地块沿永州-桂林-柳州一线于新元古代拼合,但缺乏直接的地质证据,需对龙胜蛇绿混杂岩和鹰扬关混杂岩进行深入研究.新元古代至中生代花岗岩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值揭示2.0~1.2 Ga为南岭构造带的主要地壳增生期.相似的花岗岩特征和构造线方向指示广西期和印支期造山机制均为陆内造山作用,是华南大陆南侧不同板块之间拼贴远程应力场的产物.燕山早期花岗岩εHf(t)值沿南岭构造带自西向东显著减小,而TDM2值明显增加,指示湘南-桂北-粤北地区在晚侏罗世经历了古太平洋板块断离和软流圈上涌并发育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为南岭构造带东段华夏地块上钨锡等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和有利的伸展构造背景.南岭构造带西段扬子地块构造相对稳定且显生宙岩浆活动较弱,新元古代大塘坡组和寒武系底部页岩是良好的页岩气勘探目标.综合沉积、岩浆以及构造变形,华南中生代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开始于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7.
出露于扬子板块东南缘的九宫山片麻状花岗岩侵位于早新元古代双桥山群.通过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表明,九宫山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830±8 Ma;4个继承锆石分析点给出加权平均值为873±7 Ma的年龄值,可能记录了新元古代早期扬子与华夏板块碰撞产生的岩浆活动.九宫山岩体具有高SiO2(71.83%~74.20%)、高K2O+Na2O(7.06%~7.90%)、低基性组分(∑TiO2+FeOT+MgO=2.64%~4.00%)的含量特征,高K2O/Na2O比值(1.25~1.64),铝饱和指数(A/CNK)为1.03~1.27,主要为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和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35~0.47),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Sr、P、Nb、Ta、Ti等相对亏损.全岩εNd(t)值为-1.49~+5.24,同岩浆锆石和继承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3.5±1.0~11.0±1.1、5.1±0.9~12.9±1.1,指示岩浆源区含有显著的新生地壳物质.九宫山岩体可能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由类似双桥山群的变质砂屑岩和火山岩部分熔融形成.区域对比表明,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中期花岗岩的Nd-Hf同位素组成具有从东向西逐渐降低的特征,表明该区早新元古代时期新生地壳物质对花岗岩的影响由东向西呈减弱趋势,这可能是扬子与华夏板块碰撞拼合过程中岛弧岩浆作用由东向西逐渐减弱而使新生地壳物质减少所引起.   相似文献   

8.
对桂东北鹰扬关地区新发现的罗家山辉长岩开展年代学、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可进一步约束区域构造背景.罗家山辉长岩的主要矿物为单斜辉石(Cpx)和斜长石(Pl).单斜辉石具有高铁铝、低钙钠钛的特征,其成分为Wo27~31En36~47Fs21~32,属于普通辉石;斜长石具有高硅铝钠、低钙钾的特点,其成分为An0~3Ab96~100Or0~2,属于钠长石.根据单斜辉石的化学成分判定罗家山辉长岩的母岩浆属于Si不饱和的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单斜辉石温压估算结果表明,罗家山辉长岩的形成温度介于1 282~1 292℃,平均值1 287℃;形成压力介于1.53~2.37 GPa,平均值2.02 GPa;对应深度介于50.49~78.21 km,平均值66.80 km.LA-ICP-MS锆石U-Pb年龄表明罗家山辉长岩形成于(768.9±6.8) Ma.单斜辉石的化学成分特征表明罗家山辉长岩属于典型的板内拉斑玄武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断罗家山辉长岩起源于地幔物质上...  相似文献   

9.
北淮阳构造带东缘广泛出露新元古代变形花岗质岩体,其岩石成因对于认识北淮阳构造带的岩浆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出露于万佛湖北侧的变形花岗质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旨在查明其成岩时代和成因类型。结果表明,岩体的组成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其成岩年龄为778 Ma,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A/CNK=0.98~1.21,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为泥岩及砂岩。根据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岩体应为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与大别地块碰撞产物。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北部塔河花岗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彦龙  赵旭晁  葛文春  张吉衡  高妍 《岩石学报》2010,26(12):3507-3520
塔河杂岩体位于塔源-喜桂图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地块东部,是早古生代侵入的花岗杂岩体。该杂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少量碱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辉长岩以包体存在于花岗岩中。岩石成因类型为典型的Ⅰ型后造山侵入体。岩体在野外地质特征、矿物组合、显微结构、化学成分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等方面都表现出岩浆混合成因。在早古生代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拼合后的后造山伸展拉张背景下,地壳和地幔都发生部分熔融,直接起源于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侵入到下地壳熔融的花岗质岩浆房,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了塔河杂岩体不同的岩石类型。花岗岩的εHf(t)为-0.8~+5.6之间,Hf模式年龄在0.9~1.5Ga之间,反映塔河花岗岩的源岩应该是在中-新元古代时期由亏损地幔起源的新生地壳物质。结合额尔古纳地块早古生代和中生代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资料,我们认为额尔古纳地块在中-新元古代时曾发生过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  相似文献   

11.
The Erlangmiao granite intrusion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ast Qinling Orogen.The granite contains almost 99 vol.% felsic minerals with accessory garnet,muscovite,biotite,zircon,and Fe-Ti ...  相似文献   

12.
朱江  邱啸飞  周豹  张海军  吴越  邓新 《地球科学》2021,46(4):1311-1327
西大别地区定远组双峰式火山建造主要由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和玄武岩组成,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较小,保留了良好的新元古代火山岩构造,成为理解扬子地块北缘大别山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极佳研究对象.为深化理解其成因和动力学背景,对该火山岩系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流纹岩具较高的SiO2(70.06%~75.46%)、总碱(7.13%~7.89%)和Al2O3(12.96%~14.84%)含量,属于过铝质(A/CNK=1.05~1.27)、钙碱性系列,具S型花岗岩的亲缘性.岩石富集轻稀土((La/Yb)N=5.30~19.81),负Eu异常不明显.流纹岩锶同位素初始比值ISr为0.703 5~0.707 7,钕同位素εNd(t)值为-10.6~-6.5,两阶段Nd模式年龄TDM2=1.69~2.00 Ga.其锆石εHf(t)值介于-19.2~-7.2,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1.77~2.59 Ga.玄武岩发育典型的气孔和杏仁构造,SiO2含量为48.26%~51.71%,Mg#值为0.32~0.59,轻稀土元素弱富集((La/Yb)N=3.21~10.23).锶同位素初始比值ISr为0.706 1~0.708 1,钕同位素εNd(t)值为-6.6~+3.4,单阶段Nd模式年龄TDM=1.44~2.02 Ga.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特征显示,定远组流纹岩起源扬子古老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玄武岩原始岩浆可能起源于富集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该玄武质岩浆演化过程以分离结晶为主,可能存在少量陆壳物质混染.在陆缘拉张背景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热的基性母岩浆,其底侵或上侵使得地壳岩石部分熔融,产生酸性岩浆,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交替喷出形成了定远组双峰式火山岩系.扬子地块北缘大别地区新元古代中期(740 Ma左右)岩石圈地幔表现为富集特征,并处于岩石圈持续伸展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3.
陈红杰  吴才来  雷敏  郭文峰  张昕  郑坤  高栋  吴迪 《地球科学》2018,43(4):1278-1292
南阿尔金陆块是阿尔金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新元古代花岗岩出露于南阿尔金亚干布阳-帕夏拉依裆-科克萨依一带.这些花岗岩记录了与Rodinia超大陆汇聚有关的动力学信息,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对阿尔金造山带演化历史的认识和理解.选取了科克萨依花岗岩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科克萨依二长花岗岩的主要矿物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947~945 Ma.(2)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高SiO2(71.54%~74.69%)、高Na2O+K2O(6.33%~7.40%),低CaO(1.59%~2.00%),低MgO(0.43%~0.61%)和TiO2(0.25%~0.37%)的特征,相对富钾,K2O/Na2O比值为1.02~1.71,A/CNK在1.10~1.14之间,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过铝质花岗岩.富集Rb、Th、K、La等元素,亏损Nb、Ta、P、Ti等元素;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3)锆石εHf(t)为-4.09~+3.87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2.0 Ga.这些特征表明科克萨依二长花岗岩是古老地壳富长石贫黏土的(变)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结合相邻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同位素特征及阿尔金区域构造资料,认为科克萨依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时期,是碰撞造山环境下的产物,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碰撞过程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青海东昆仑西段阿克楚克赛地区基础地质研究较薄弱,为了厘定该区花岗片麻岩侵入体的形成时代及岩石成因,本文对其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岩石岩性为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SiO2质量分数为74.44%~76.36%,Na2O与K2O质量分数分别为0.06%~0.07%和3.89%~4.35%,Al2O3质量分数为9.76%~10.95%,过铝指数(A/CNK)为0.92~1.09,TiO2与MnO质量分数分别为0.32%~0.38%和0.10%~0.13%;CaO质量分数为2.70%~3.46%,Mg#值为25.42~29.69;样品稀土元素质量分数较高, w(ΣREE)为200.04×10-6~215.30×10-6,LREE/HREE为6.94~7.88,Rb、U、Th、K明显富集,Nb、Ta、P、Ti、Sr明显呈“V”型亏损。岩石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966±3)Ma,MSWD=4.1),锆石εHf(t)为-3.38~3.14,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2 033~1 625 Ma。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阿克楚克赛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浆源区以新生玄武质地壳为主,有古元古代硅铝质地壳物质的加入,可能为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斜长角闪岩、片麻岩部分熔融。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阿克楚克赛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俯冲向碰撞转换的构造背景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综合分析认为东昆仑地区普遍存在新元古代岩浆-构造活动,时间上响应全球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事件,本次研究样品是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在青海东昆仑西段碰撞形成的具体体现,说明本地区在约966 Ma时正在由俯冲向碰撞造山阶段转换。  相似文献   

15.
赣北大湖塘钨铜多金属矿集区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江南造山带中段,是近年来查明的世界级钨矿产地之一。对大湖塘平苗矿段中粗粒白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矿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此花岗岩内白云母显示原生白云母的特性,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45.7±0.6)Ma,与区内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测试年龄相近,系同源岩浆演化结晶分异的结果,为燕山期多期次岩浆侵入的第二阶段。燕山期岩石单元先后有似斑状黑(二)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白云母花岗岩是区内重要的成矿地质体之一。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白云母花岗岩为高分异S型花岗岩,具有高硅(w(SiO2)=73.14%~74.19%)、富碱、过铝质的特征及较高的分异指数,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呈左高右低的深V型,Eu表现为强烈的亏损,存在REE四分组效应,Rb/Sr、Rb/Ba的平均值分别为151.81和245.21,表明岩浆是经历多阶段分离结晶、高度分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The San Gabriel anorthosite is an andesine-type anorthosite and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test a model which postulates that the parental magmas of such anorthosites are andesite. Plagioclase in the anorthosites ranges from An55 (mol per cent) to An35 with a mode at An49, in the diorites from An52 to An24 (mode An36), and in the monzonites/ quartz-monzonites from An27 to An9 (mode An21). No hiatus occurs in the compositional spectrum, suggesting that the sequence is derived from a common parent, with anorthosite accumulating first and quartz-monzonite last. The parent magma is constrained by having plagioclase of about An55 on the liquidus, and by producing an oversaturated residual liquid. The sequence is in accord with publishe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on th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a synthetic quartz-diorite (andesite), and is compatible with a model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andesine-type anorthosites from andesitic magmas.  相似文献   

17.
林广春 《地球科学》2010,35(4):611-620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岩浆岩分布广泛, 目前对其成因和构造背景还存在很大争议.对扬子西缘康滇裂谷北段石棉花岗岩体进行了系统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岩石学和元素-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结果表明该岩体是弱铝质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 形成于818±7 Ma, 是由前存年轻(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岛弧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 并混染了少量古老地壳物质.石棉花岗岩形成于扬子地块西缘由会聚挤压向陆内伸展的转折时期, 其"岛弧地球化学特征"是继承了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结果, 不代表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8.
鹰峰环斑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作云  卢欣祥 《地球科学》2005,30(2):153-158
柴达木北缘鹰峰环斑花岗岩出露于柴达木地块与南祁连地体之间的柴北缘造山带,是我国发现的又一元古宙环斑花岗岩体.初步研究表明,鹰峰环斑花岗岩是具环斑结构和A-型花岗岩特征的典型的元古宙环斑花岗岩体,且属于A1亚型,岩浆组合具双峰式特征.环斑结构主要由几个钾长石斑晶颗粒形成聚斑,中心有一斜长石内核,斑晶表面具不均匀高岭土化,条纹构造明显且有规律,基质由细粒-微粒的石英组成,有明显重结晶及定向构造; 岩石化学组成以高钾为特征,A/ NKC < 1,A/NK > 1,属准铝质; 微量元素组成上富集Ba、U、Th、Ce、Hf、Sm,亏损Sr、Ta、Nb、Zr、Y,Rb/Sr (0.17~0.6)和Rb/Ba (0.03~0.24) 很低,岩石分异演化程度不高; 稀土元素: REE、Ce、Zr含量高,Ga含量高达25×10-6以上,远远高出其他类型花岗岩,但Eu (0.75~4.3) ×10-6轻度亏损,属轻稀土富集型.通过对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分析,鹰峰环斑花岗岩是发生在板内的一种岩浆作用,是下地壳的麻粒岩受底侵或拆沉作用地幔上涌影响,发生部分熔融,然后经过分异演化形成了碱性的“干”岩浆,并在后碰撞的区域拉伸构造环境下侵位.同时伴随温度的降低,钠质的斜长石从钾长石中出溶,并迁移到钾长石的边沿,形成了具环斑结构的A1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9.
宋志冬  颜丹平 《现代地质》2019,33(5):937-956
扬子地块Rodinian造山后向伸展作用转化的过程与时间,一直是扬子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科学问题。扬子地块东南瓮安穹隆保存了新元古界板溪群至南华系的完整地层层序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是回答和理解新元古代造山后构造转化问题的理想区域。对新元古代浅变质板溪群沉积岩和南华纪南沱组沉积层序进行了调查,并采取系列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野外调查表明,南华纪南沱组角度不整合于板溪群之上;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板溪群的沉积时代应在772 Ma之前,而南华纪南沱组沉积时代晚于691 Ma。瓮安穹隆新元古代板溪群沉积岩SiO2含量中等,SiO2/Al2O3平均值为5.53,K2O/Na2O平均值为7.14,TFeO+MgO平均值为3.47%。板溪群物源可能来自上地壳,原岩以长英质物源为主,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其物源主要来自扬子地块西缘。南沱组沉积岩样品SiO2含量中等,SiO2/Al2O3平均值为4.69,K2O/Na2O平均值为20.41,TFeO+MgO含量平均值为6.64%;碎屑沉积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与上陆壳相似,以轻稀土富集、显著的铕负异常和重稀土平坦为特征。南沱组沉积岩物源可能来自上地壳,原岩以长英质物源为主,有少量中性岩混入,具有裂谷背景特征。综上所述,认为瓮安穹隆板溪群—南沱组地层层序代表了从造山作用向造山后伸展裂谷转化过程,其中板溪群可能与碰撞造山作用对应,主体约在772 Ma结束,而造山后裂谷的形成在691 Ma之后,因此,从造山作用向造山后伸展转化的时间大约为772~691 Ma。  相似文献   

20.
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宁强地区的大安花岗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但其形成时代却有一定的争议,成因及地质意义尚未明确.对大安花岗岩体进行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12.3±1.6 Ma和212.48±0.43 Ma,属晚三叠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相对高硅(67.61%~69.02%)、高Al2O3(16.14%~16.80%),Na2O > K2O,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Ba)和轻稀土元素,Eu负异常不明显,强烈富集Sr(538×10-6~907×10-6)和亏损Y(3.10×10-6~3.90×10-6),高Sr/Y比值(138~291),表现出明显的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大安花岗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是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后期伸展体制下,由于地幔物质上涌带来的热量导致加厚基性下地壳脱水熔融,形成了具有埃达克质性质的岩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