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地震次生灾害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坏性地震大都伴随次生灾害发生,常引发的地震次生灾害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地震次生灾害研究现状,特别详细地讨论了次生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山地地质灾害和海啸等研究内容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地震次生灾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宏博 《地球》2009,(2):53-57
以地震为诱因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叫做“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海啸等,灾害间的关联形成灾害链,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危害,是可怕的“多米诺”效应。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20多万人死亡。  相似文献   

3.
1976年5月29日云南省西部山区龙陵县发生了两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其震中烈度为九度和九度强。由于震前作了预报,并采取了相应预防措施,使死亡人数不到震区总人口的千分之零点五。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及灾害概况、地震预报所经历的过程、震前采取的各项防震措施、震后的救灾应急对策。本文在上述概述中和最后几点启示中均着重指出,在山区发生强烈地震容易造成崩塌、滑坡、甚至泥石流等严重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4.
试论地震海啸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统计与研究,多数地震是不引发海啸的,故地震与海啸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引发地震海啸(特别是大的地震海啸)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海底地震所造成的次生的巨大体积的海底滑坡和崩塌,而不是海底地震时海底地面的同震错断与变形。因此,若未来震中附近存在不稳定海底滑坡和崩塌体,只要发生地震,不论震级大小与震源深浅,也不论震源类型(即倾滑或走滑)都可引起海底滑坡和崩塌,进而引发海啸。若未来震中附近不存在不稳定海底滑坡和崩塌体,再大震级的地震,即使是倾滑型地震也不能引发海啸  相似文献   

5.
简文彬 《地震学刊》2009,(6):709-714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致,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并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灾后重建必须注重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科学规划选址,合理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对重点高陡边坡灾害须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加固,山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预防工程诱发灾害。研究结果可为灾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以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知默  尹力  唐驰 《地球》2023,(6):73-76
<正>在各类地质灾害中,地震破坏性大,预报困难,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地震为题的电影,也不断向人们展示地震的残酷。电影《唐山大地震》中,除了感人至深的方大强一家的坎坷经历之外,震时房屋坍塌,居民伤亡的场景,让很多观众时隔多年仍然历历在目。除了造成房屋倒塌外,地震还可能形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砂土液化、水灾等自然灾害和火灾、通讯中断、饮用水源污染、瘟疫,以及工厂毒气、医院细菌、放射性物质导致的污染等社会性灾害,深海区的强烈地震还会引起海啸。  相似文献   

7.
汶川和芦山地震后四川地震次生灾害频繁发生,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最为常见,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的深切河谷地区以及四川地区周围山地.这些次生灾害以活动断裂为地质构造基础,以地表大量松散固体为物质来源,以强烈频繁的余震、坡面流水和暴雨洪水为动力条件,由此形成巨大的灾害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严重后果甚至极大地影响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四川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治要加强监控,建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评估,因害设防,分层防御.  相似文献   

8.
对比研究了强烈震动、断层错动撕裂所产生的灾害,包括地震所触发的地质灾害及堰塞湖溃坝造成的地震水灾、地震火灾、地震海啸等几类主要地震灾害发生的环境、致灾的速度、灾害的分布等特点,指出了在震前防御、应急救援以及预警等对策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正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沿地表可见活动断层无坚不摧的地震地表破裂与强烈的地震动使得地表破裂带沿线及其两侧近断层的建筑物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同时,地震引发的大量山体滑坡、岩石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加重了建筑物破  相似文献   

10.
一、地震次生灾害发生条件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指地震强烈振动后,振动的直接或间接破坏后果造成工程震害和场地震害所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如火灾、水灾、爆炸、溢毒、化学污染、细菌传播、放射性辐射以及场地效应、斜坡效应等引发的各种体态的次生灾害。随着现代城市化。高层建筑物林立,震时因玻璃破坏而造成“玻璃雨”;生命线系统工程的管线、网络设施破坏,对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  相似文献   

11.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庆  江亚风  吴果  陈国光 《地震地质》2014,36(2):344-357
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MS 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 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相似文献   

12.
2022年1月8日发生的门源M6.9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砂土液化、地裂缝等多种同震地质灾害。通过对门源M6.9地震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得出了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各类型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不发育的原因,并对地震地质灾害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门源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震中附近;崩塌、落石总体规模较小,滑坡多为岩质滑坡,且以冰碛物和表层岩土体的溜滑为主。受表层土体冻结和孔隙水压力消散的影响,饱和砂土液化沿较窄的地裂缝呈串珠状分布,喷出物多为粉细砂。地震形成了4条左旋左阶斜列的地表破裂带,并在极震区内形成了大量的地裂缝。断层破碎带对地震动的阻隔作用、覆盖层薄、地表土冻结可能是造成本次地震地质灾害总体不发育的主要原因;地震产生的大量地裂缝导致斜坡和堆积体的稳定性减弱,在耦合集中降雨、冻融作用等因素后可能诱发滑坡灾害,松散堆积于沟床处的崩滑物作为物源,可能会增加地震影响区泥石流灾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在收集、整理山西省历史地震黄土灾害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黄土灾害的类型,总结了山西省历史地震所引起的崩塌、砂土液化、震陷和地裂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历史地震引起的黄土灾害与地震强度的关系,并对未来可能引起滑坡、崩塌、地裂和砂土液化等黄土灾害的地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石亭江流域严重的滑坡、崩塌,沿江两岸红白镇、金花镇及上游矿区的滑坡、崩塌掩埋了公路、水电站,摧毁铁路并堰塞石亭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震后在中国地调局的资助下,进行了1∶5万野外地震次生灾害详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石亭江流域滑坡、崩塌分布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即由石亭江下游至上游,总体呈加重趋势,而且沿山前断裂和中央断裂灾害异常发育,后者强于前者;地质灾害发育除受发震断裂控制外,还受地貌、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因素控制,上述控制因素的耦合是导致石亭江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不均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触发了极为严重的滑坡灾害,北川县是本次地震受地震滑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的王家岩、唐家山滑坡分别是本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最多和危险性最高的滑坡.本文利用在龙门山地区获得多组主震数据资料对震时北川县城的震动情况及滑坡破坏情况进行了定量计算和论证.  相似文献   

16.
地震滑坡灾害的震前预测与震后快速评估已成为减轻地震次生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使用简化Newmark模型,设定地震震级(MS5.0),利用区域地质图、数字高程模型等基础数据,考虑地形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对文泰震区潜在同震滑坡区域开展评估工作。研究表明,干燥与饱和状态下,设定地震作用下研究区内地震滑坡高危险区均主要分布在距设定震中15km以内的范围内,其分布与区内岩土体处于临界稳定状态的分布趋势相同。区内水库坝址与水库库体未受到潜在同震滑坡的影响,划定的重点关注区内位于潜在滑坡体下方的千秋门村、驮加村、高西村、杜山村、南峤村、包坑村、龙前村、新厂村以及各级公路易受到同震滑坡的影响,应提升重点关注区内承灾体的风险防范能力,尽可能减少潜在同震滑坡对区内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汶川Ms8.0地震驱动的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驱动了大量的同震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同时造成了山谷中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堆积,并将以泥石流的形式进入河流系统,造成震后大规模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这也是地震灾区在震后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根据本项目组的卫星影像处理和实地观测工作,以及前人对同震地质灾害研究获得的数量资料,对同震地质灾害数量在平行于断裂方...  相似文献   

18.
地震诱发崩塌滑坡危险区初步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震崩塌滑坡是地震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以往国内外中强地震中均有发生,地震崩塌滑坡给社会经济、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伤。表1列出了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几次重大地震崩塌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19.
耿伟  范兵  柏琳 《地震工程学报》2005,27(Z1):31-35
简要介绍了部分地震次生水灾现象和成因,分析了地震次生水灾的特征,提出了地震次生水灾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14年云南鲁甸“8·03”MS6.5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基于对鲁甸县龙头山幅(G48E006006)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和对典型地质灾害的剖析,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特征如下:(1)震后地质灾害较震前成倍增长,震前地质灾害多以中小型浅层崩滑为主,地震诱发了诸如甘家寨、红石岩等大型—特大型滑坡、崩塌,大量沟谷崩滑堆积物为泥石流储备了丰富的物源;(2)震中高烈度区域地质灾害密度大,沿发震断裂带NNE—NE向构造密集发育,震中区龙头山镇地质灾害发育最为集中;(3)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明显受控于河流水系(牛栏江、沙坝河、龙泉河等)、公路(昭巧二级公路、沙乐公路)等线性地貌单元和线性工程,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