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纪地层主要由碎屑岩组成,沉积厚度5000—7000m,在下石炭统和中石炭统中首次发现了包括浊流在内的重力流沉积和平流岩,大量的深水相遗迹化石。说明盆地西北缘是深水沉积,而非前人普遍认为的属浅水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新疆东准卡拉麦里碰撞带时限与下石炭统紧密相关。本文建立内部地层序列,将生物地层与锆石年代学紧密结合,明确了下部松喀尔苏组(暂定)火山岩系锆石年龄为346.8±3.3Ma,为早石炭世维宪期沉积;中部塔木岗组碎屑锆石年龄327Ma,为维宪期之后的沉积产物。将生物地层、沉积地层、火山岩和构造背景相结合,得出晚泥盆世克安库都克组为磨拉石沉积。下石炭统早期的松喀尔苏组(有待建组)为中、基性火山岩夹中酸性的火山凝灰岩,塔木岗组具有滨岸扇三角洲沉积,姜巴斯套组以重力流沉积为主,测区已进入到板内沉积阶段。测区早石炭世板内地层具有盆地开裂、近海和深水的重力流沉积,组成板内开裂至坳陷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发育有典型的重力流沉积。对野外露头剖面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发育丰富的沉积构造,底层面构造、软沉积变形构造是主要的两种类型。这种深水沉积构造组合能够很好地揭示研究区广泛发育的一定坡度背景下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滑移-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是研究区发育最为广泛的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滑移-滑塌及软沉积变形构造为触发机制沉积响应,底层面构造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及浊流沉积响应。综合分析研究区地层发育的大量凝灰岩夹层、深水泥岩中发育的植物碎屑、深水砂岩中发育的大量浅黄色泥砾等沉积特征,认为地震、火山喷发及季节性洪水为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最有利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4.
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牵引流沉积是继深水重力流沉积之后发现的又一种新的深水沉积类型,目前已发现的深水牵引流沉积包括等深流沉积和内潮汐、内波沉积两种类型。综述了深水牵引流沉积的研究历史、现状与进展,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水牵引流沉积是继深水重力流沉积之后发现的又一种新的深水沉积类型,目前已发现的深水牵引流沉积包括等深流沉积和内潮汐、内波沉积两种类型。综述了深水牵引流沉积的研究历史、现状与进展,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深水碳酸盐沉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水碳酸盐沉积包括深水重力流作用形成的异地沉积和非重力流沉积,在非重力流沉积中又有深水牵引流(等深流、内波、内潮汐等)沉积和静态原地碳酸盐沉积。深水碳酸盐沉积与重力流及等深流活动有关,也受控于表层水碳酸盐产率、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及深水对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深水碳酸盐沉积对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响应明显,无论是重力流或非重力流沉积均有体现,通过深水碳酸盐沉积研究可以提取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信息,同时,某些深水碳酸盐沉积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由此开展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沉积学报》2019,37(5):1-2
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老一辈沉积学家围绕湖相重力流理论及油气勘探实践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相继建立了断陷型、坳陷型及前陆型湖盆浊流沉积模式,从而使陆相湖盆充填模式与沉积特征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近10年来,随着国际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与我国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我国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工作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在湖盆深水搬运—沉积过程、沉积作用、沉积模式、地震响应及技术方法等方面涌现出大量令世人注目的成果,标志着我国陆相湖盆重力流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创新发展阶段。“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专栏针对性地组织了一批相关文章,旨在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陆相盆地深水沉积理论认识,推动我国湖盆深水沉积油气勘探事业。专栏共收集论文5篇,主要内容如下:国际著名地质学家Henry W.Posamentier教授等人撰写的《深水浊流沉积综述》(An Overview of Deep-water Turbidite Deposition)一文,系统总结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海平面变化对深水浊流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对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作者认为,浊流沉积体系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区域1位于上游近物源一端,包括陆棚边缘及支流供给峡谷,在这个区域沉积物重力流完全受峡谷壁的限制。区域2的显著特点是发育单一的供给水道复合体,其中的重力流不完全受水道壁的限制,常常形成与水道相伴生的天然堤沉积。当供给水道过渡为前缘分散体系或末端扇时就让位于区域3。区域3末端扇发育沟道化流体,但天然堤非常有限,因而经常发生决口,形成富砂的溢岸沉积。李相博等在对我国陆相盆地重力流沉积50年研究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对近10年来湖盆深水沉积研究中涌现出的新成果、新认识进行了总结归纳,主要包括4个方面:1)湖盆中央深水区至少存在浊流、异重流、砂质碎屑流及底流4种类型的重力流与牵引流沉积;2)湖盆中不同类型的流体在搬运与沉积过程中存在互相转化,形成混合事件层(Hybrid eventbed);3)建立了湖相砂质碎屑流搬运—沉积过程的鉴别标志——“泥包砾”结构(Mud-coated intraclasts);4)地震沉积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湖相重力流内部沉积单元解剖、湖盆深水沉积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论文最后对湖盆深水沉积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以往关于砂级、泥级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的混合沉积研究相对较多,而针对扇三角洲内砾级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的混合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较少,缺少典型实例。王越等以露头实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新疆塔尔朗沟剖面中二叠统大河沿组、塔尔朗组扇三角洲的混合沉积特征的分析,结合前人在古气候方面的认识,建立了扇三角洲混合沉积模式。张国栋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露头剖面的解剖,通过岩石薄片观察和激光粒度分析,研究了块状砂岩的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其垂向变化,认为属于洪水成因的异重流沉积。操应长等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夏子街地区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的研究,认为主要为重力流与牵引流共同控制的扇三角洲体系,并定量划分了扇三角洲体系的岩相—成岩相类型,分析了砂砾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贵州紫云地区上泥盆统风暴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紫云地区上泥盆统代化组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该组地层发育多套重力流沉积及两套风暴岩的沉积,其中重力流沉积主要以多期块状杂基支撑的砾屑灰岩组成的碎屑流充填为特征,而风暴岩沉积特征主要包括侵蚀构造、洼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及泄水构造等。通过研究发现,本区风暴重力流共发育3种沉积序列组合,这3种序列组合代表了较深水的古地理环境,这就证实了滇黔桂盆地在泥盆纪台地间槽盆环境的存在,其风暴岩的发现指示了研究区晚泥盆世应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区域,气候温暖,水体清洁。  相似文献   

9.
朱自力 《地层学杂志》1991,15(3):161-172,180
<正> 贵州南部上石炭—下二叠统地层发育,沉积连续,各门类化石丰富,是石炭—二叠系界线地层研究的重点地区。各门类古生物由于生态的差异,通常不在一个剖面上共生,特别是和牙形刺在各剖面上成互为消长关系。在台地浅水区,相当丰富而牙形刺罕见;在盆地深水区,牙形刺丰富,但无原地生活的,所产的少量也为重力流带入;在水体较  相似文献   

10.
奥陶系平凉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深水沉积最发育的地层,研究平凉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平凉组沉积时期的古地理格局和构造特征,而且对于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对盆地西南缘平凉组及其相同时代地层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从地层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结构构造、沉积相、有机地化特征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平凉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平凉组发育深水原地沉积、牵引流沉积、重力流沉积、火山碎屑岩及震积岩,形成一套台地前缘斜坡和深水盆地沉积组合。结合构造背景和沉积组合,建立了平凉组的深水沉积模式:平凉组沉积初期水体较浅,等深流沉积不发育,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到中晚期,随着水体的加深,重力流减弱,先存沉积普遍受到等深流的改造。平凉组的深水沉积同样也有利于油气成藏。综合考虑地层厚度、岩石类型、沉积相、有机质类型和含量及热演化程度,优选出了平凉组的有利油气勘探区,主要分布于乌海以南、石嘴山—贺兰以东、鄂托克前旗以西之间,呈南北向条带状展布,面积约1×104 km2。勘探核心区位于贺兰以东、天环坳陷内的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11.
在黔南望谟县桑朗区(图1)马岭岗上二叠统剖面和水电站中上泥盆统剖面中有比较丰富的遗迹化石。根据采得的材料统计,共有7个属10个种(包括未定种),其中有两个新属和四个新种。在描述这些遗迹化石的同时,笔者还根据岩石学特征及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来对当时的沉积环境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豫西济源-义马盆地浊流沉积中的痕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吴贤涛 《沉积学报》1985,3(3):23-31
前言 尽管非海相浊流沉积在现代及古代的湖泊中都很常见,分布也广,但地质文献中有关非海相浊流沉积中痕迹化石保存完美的例子却了了无几。豫西济源-义马盆地非海相浊流沉积,剖面完整,侧向连续,是研究中生代非海相复理石的良好场所。(图1)  相似文献   

13.
米钵山组复理石中的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海军  孟祥化  葛铭 《安徽地质》2008,18(4):241-247
贺兰拗拉谷米钵山组复理石由具有递变层理、双向交错层理、单向交错层理、复杂多向交错层理、飘逸层理和波痕构造的韵律性砂岩、粉砂岩、泥岩薄互层组成。根据双向沉积构造等典型物性特征识别出5种内潮汐沉积微相,即飘逸层理砂泥岩韵律性薄互层微相,单向交错层和交错纹理砂岩粉砂岩微相,双向交错纹理和羽状交错纹理砂岩粉砂岩微相。结果表明:研究区复理石为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重力流以及原地沉积复合成因;经典的鲍玛序列是有待商榷的;重力流与牵引流存在流态转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北祁连冰沟和肃南两地下志留统复理石的研究.认为它们都是深海系的浊流沉积,包括了盆地平原、外扇、中扇和内扇等不同环境。其中夹有多层砾岩,但它们不代表海水变浅或滨海环境,而是深海扇中的海底峡谷沉积。最后,本文进而讨论了有关的古地理面貌和古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天山中石炭统的复理石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填于北天山晚古生代优地槽内的中石炭统由下部蛇绿岩套和上部复理石组成.复理石是由暗色火山碎屑浊积岩组成.它在垂向上具有粒度和层厚规律性变化的特点.并且还具有两个向上变细减薄的辫状水道充填、废弃层序,表明浊积岩的沉积作用受控于浊积扇体系.火山碎屑浊积岩底痕构造不发育,这可能是它们与再沉积的陆源碎屑浊积岩的区别之一.经化学分析,岩石组合系数(δ)小于3.3属钙碱系列.复理石相中发现了8种遗迹属,它们均包括于与浊流有关的深海环境的Nereites遗迹相中.  相似文献   

16.
丁孝忠  吴绍祖 《沉积学报》2000,18(4):495-500
在新疆塔里木板块西北缘下二叠统比尤勒提群中部首次发现了大量深水遗迹化石,主要包括Glockeria Ksiazkiewicz1968,Helminthoida sp.,Megagrapton sp.,Paleodictyon sp.,Paleodictyon(Glenodictyum)Croaticum Ulchman1995,Planolites sp.,Protopaleodictyon sp.,Scalaritubamissouriensis Weller1899,Spirophycus sp.等,代表典型深海环境的Nereites遗迹相。根据对温古尔剖面的研究,比尤勒提群下部为浅海陆棚相砂泥质灰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晶灰岩等;而含丰富遗迹化石的比尤勒提群中部为一套深海海底扇沉积的浊积岩系夹少量硅质岩,并且在浊积扇的不同位置所产遗迹组合类型也明显不同,扇根以觅食迹为主,含大量穿相分子,扇中开始出现牧食迹,扇梢则出现特征的耕作迹;比尤勒提群上部为浅海陆棚-滨海相沉积的硅质灰岩、泥晶灰岩和砂质灰岩及粉砂质泥岩、钙质砂岩等。该套遗迹化石组合与深海浊积事件密切相关,同时表明塔里木板块西北缘早二叠世时期存在一个陆棚浅海-深海盆地沉积环境,晚二叠世时期海水向西退去形成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17.
陕西富平中-上奥陶统深水碳酸盐重力流沉积模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陕西富平地区,在中-晚奥陶世位于华北地台南侧的弧后盆地的大陆边缘。其中完好地保存了一套以半远洋的泥晶灰岩夹重力流的角砾灰岩和砂屑灰岩为特征的深水沉积岩系。一般认为,与半远洋的石灰岩共生的碳酸盐重力流沉积的复杂岩相,是大陆坡的标志,而相应的陆源碎屑沉积,则被作为海底扇的产物。然而,富平地区的碳酸盐重力流沉积,却是在弧后盆地伸进浅水台地之间的深海前槽中,沿海槽轴向呈席状流搬运、沉积的。  相似文献   

18.
T. P. CRIMES 《Sedimentology》1973,20(1):105-131
The flysch of Paleocene to Eocene age outcropping in an almost unbroken cliff section at the Playa de San Telmo, Zumaya, North Spai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 quantitative sedimentological analysis. It is inferred that sedimentation commenced with deposition of a limestone-red shale sequence below wave base and continued with proximal and then distal turbidite sandstones deposited in what may have been a gradually deepening trough. The trough was probably oriented approximately east-west, parallel to the subsequent main tectonic trend. Sediment transport within the trough appears to have been essentially axial, with calcareous and siliceous sand derived from the east, but some siliceous sand was also laterally transported mainly from a land mass to the north. The sediments contain an abundant and varied suite of trace fossils. Thus, with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lready defined sedimentologically, it was possible to critically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ies, trace fossil distribution and possible water depth. The facies variations were shown to be reflected in a changing ichnofauna. Spreite such as Zoophycos and Rhizocorallium were present in limestones apparently deposited not far below wave base. These traces are replaced by rosetted, winding and meandering forms in the more proximal turbidite facies. In the more distal facies spiral and patterned trace fossils appear, winding and meandering forms are common but Zoophycos, Rhizocorallium and rosetted traces are absent. It is inferred that these changes reflect faunal distribution on the sea floor rather than preservational factors.  相似文献   

19.
阿什喀腊组浊积岩野外识别标志明显,如层面构造的底部冲刷面、工具模和层内构造的粒序层理、包卷层理、同生叠瓦状泥砾构造、水平层理、沙纹交错层理等鉴别特征清楚;生物丰富,尤其深海一半深海遗迹化石组合十分明显;浊积岩的剖面结构类型虽然复杂多样,但总体分析,以远源浊积岩为主。鲍马序列清晰,一般为小型。该浊积岩的发现对红井子地区和博格达地区的大地构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主要分布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塔尔巴哈台组以及石炭系的包古图组、太勒古拉组和哈拉阿拉特组中, 典型遗迹属包括Phycosiphon, Nereites, Megagrapton, Glockerichnus, Cochlichnus, Lophoctenium, Gordia, Chondrites, Zoophycos, Scolicia, Thalassinoides.这些遗迹化石构成具有典型深水Nereites遗迹相特征的Phycosiphon-Nereites遗迹化石组合和Megagrapton-Glockerichnus-Cochlichnus遗迹化石组合.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缘-盆地平原环境; 哈拉阿拉特组和塔尔巴哈台组则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叶环境.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分布与鲍马序列的厚度密切相关, 在毫米-厘米级鲍马序列中, 遗迹化石属种单调且保存较差, 可见单一属的Phycosiphon或Nereites; 而在厘米-分米级鲍马序列中, 可见不同直径大小和形态上具有过渡的Phycosiphon和Nereites, 可能代表同种造迹生物不同个体发育阶段的生物遗迹.海底扇不同亚环境单个鲍马序列的厚度决定了底栖生物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较为成熟的群落(包括一系列幼年和成年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