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成恕 《山东气象》1996,16(1):7-11
本文在对1989年9月23日至24日一次典型北方冷锋降水过程成功模拟的基础上,考究了环境风场对人工引晶催化后降水增量分布的影响,人工增雨量基本位于催化区下风方300km处,最大增雨量只有自然降水的5-10%。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降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李书严  马京津 《气象科学》2011,31(4):414-421
用北京20个基本气象站1978—2009年的日降水观测资料以及北京地区水文总站遍布全市的82个雨量站资料,讨论了北京地区降水分布的特征及其城市效应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北京地区降水量的贡献以中雨以上降水为主。30多年来各级降水除了中雨趋势不明显以外,其他都呈现减小趋势。北京地区降雨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大雨以上量级雨量减少所造成的。(2)近30 a来整个区域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西部、西北部及北部山区降水日数较多,越靠近城区降水日数越少。(3)当大尺度降水系统较弱或者局地性强降水系统时,城市效应明显,即相对于区域平均而言,城区及下风方局地降雨增加;而大尺度天气系统较强时,城市效应基本被掩盖。(4)从强降水分布看,1980s以后随着城市化进城加快,短时强降雨局地性特征明显,降雨分布不均,降雨中心的面积和强度明显缩小。这种分布可以在城市热岛分布特征上得到一些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都安县是我区开展小火箭人工降雨试验比较早的一个县,从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七年的资料统计,共进行人工降雨五十三次。以作业点附近和下风方为目标区,上风方相应的区域为对比区进行检验,有明显效果的有四十二次,占作业总次数的百分之七十九。成绩的取得与天气系统、云层条件、催化时机和小火箭的质量等有着密切关系。具体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王斌  石燕  吴涛  陈宝君 《湖北气象》2008,27(1):9-16
为了深入研究对流云降水微物理过程特征,为局地对流降水预报和人工增雨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利用三维双参数对流云模式,使用常规单站探空资料,开展湖北两北部山地夏季对流降水实例的批量数值模拟,使用地面降水量和雷达回波资料检验模拟效果,统计分析降水微物理过程特征,归纳总结冰相粒子的形成、增长机制,以及液念水和冰相粒子的相互转化机制。结果表明:(1)对流云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实际对流降水的一些宏观微观特征;(2)当地夏季主要是对流冷云降水,冰相过程是形成降雨的主要物理过程;(3)冰相过程巾过冷水、霰、冰晶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主要的冷云降水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该文把三维对流云模式应用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区的对流云降水研究和人工增雨试验设计,并和张家口冰雹云个例的模拟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给定季节的对流云主要特征有云底温度(约26℃)。云中上升气流速度中等(最大约18m/s),初始回波在较暖区1~-2.5℃)形成,云的回波顶高约13km。前期的暖支降水对地面雨量贡献很大。播云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了初始回波出现后约10min回波项高到达-22℃处时,在温度为-2~-6℃层的支的中心部位引进5×105~107个/kg碘化银冰核,使地面降雨只有身长弱增加。湖北西北部对流云中过冷云水偏少,最大仅5g/kg和3.8g/kg,面且过冷云水大值区温度偏高(-2.5℃).催化后云中最大上升气流和地面格点最大雨量值变化不大,有时减少,后期降雨量增加,下风方雨量增加,分布更加均匀,但总雨量增加不多。  相似文献   

6.
微波辐射计探测降雨前水汽和云液水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8~11月在陕西西安使用双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对降水云系进行探测,除得到云中水汽含量(Q)和垂直路径积分云液水含量(L)的一般统计特征量外,还发现在降雨开始前,Q和L的数值均有跃增现象。提出在降水云系前方(周围)存在丰水区的假设,这里可能是云滴向雨滴转化的孕育区、人工增雨最佳作业区。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个局地自适应多级模式降水预报系统、以及各级模式对1998年6月9日降水的预报结果,并相互比较。预报结果是:广州区域中心业务模式(75km水平格距)较好地反映了这次降水过程,依托其上的局地各级模式(分别为25km,5km水平格距)能够逐级进一步细致地描述降水过程的空间和时间的分布。这表明自适应多级模式是局地降水预报客观、定量化的有效方法。结果也有利于实际预报人员进一步了解各级模式性能,以便更合理有效地应用数值模拟所提供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双比分析方法,以确定人工降水所影响的范围(有效区域的范围)。还对1975年,1977年和1978年4—7月份在福建古田水库地区进行的101次随机人工降水试验的资料,作双比分析。分析表明:雨量增值大于20%的区域位于作业点下风方10公里到40公里,宽度约10公里,与500毫巴风向一致。分类双比分析表明:积状云人工增雨大于20%的范围较小,位于作业点下风方10公里到40公里,宽度约5公里;层状云的增雨大于20%的范围较大,自作业点下风方10公里延伸到东和东南60公里处。均与500毫巴风向吻合。而且得出一个较有兴趣的现象,对积状云进行人工催化,使得水库以东地区的雨量,部分调节到水库上游地区,增加了进库水量。  相似文献   

9.
效果评估仍是人工影响天气研究面临的困难问题,数值模式在催化效果的评估方面有望发挥更大作用,建立能够模拟真实催化过程的数值模式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本文对一套三维中尺度催化模式进行了改进,采用了新的碘化银核化计算方案,在模式中增加了人工冰晶预报量及相关微物理过程,并实现了对地面火箭和高炮作业方式的仿真模拟。使用改进后的模式,采用500 m的水平分辨率,模拟了2019年9月1日华北地区一次对流云系的人工消减雨作业过程,对催化作业的消减雨效果进行了数值评估,并对碘化银在对流云中的核化特征及其催化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催化作业对目标云系的雷达回波强度产生了一些影响,催化导致较多降水粒子滞留在高空,使得云体上部的回波强度略有增加,云体中下部的回波强度减弱,但催化作业并未改变目标云系雷达回波的自然演变趋势。(2)催化作业达到了一定的消减雨效果,作业区下游出现大面积减雨区,降水总量减少,降水强度减弱,局地最大减雨量为0.27 mm,主要影响区的平均减雨率为5.1%。(3)碘化银催化剂主要的核化方式为凝结冻结核化,其次为接触冻结核化。(4)催化作业造成了过量播撒,人工冰晶的成长占据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飞机人工增雨的效果,在区域对比方法中,采用可移动影响区和对比区的增雨效果估算方法。影响区范围以作业区下风方50km为限。本系统用VisualBasic编制,在Windows系统下运行。使用3种雨量资料输入方法,通过计算屏幕上的像素点计算影响区面积,系统可视性强,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