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杰  刘欣欣 《地质找矿论丛》2004,19(12):166-169
国产智能型消弧限压接地补偿成套装置在限制谐振过电压方面,克服了老式调匝式消弧线圈存在的缺点。另一方面.使消弧线圈串联非线性阻尼电阻克服了跟踪装置中线性阻尼电阻并联短接装置的固有缺点.改善了消弧线圈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2.
就《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范》中测岩矿石标本磁参数的斜测装置存在的缺点,研究了质子磁力仪平测标本磁参数的可行性,导出了平测标本磁参数的计算方法,研制了平测装置箱.这样,可克服斜测装置存在机构复杂,调节困难与稳定性差的缺点,平测装置简单可靠,测量精度高.  相似文献   

3.
范阳 《国外铀金地质》2000,17(3):253-267
以往在地下金属管腐蚀(涂层破损)探测中使用的方法及装置存在一些缺点,如推断复杂,探测精度不高和装置笨重,为克服这些缺点,研制成功磁场型涂层破损探测测新装置,本文介绍了应用这种装置进行的现场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捞锚本是石油钻井队打捞井管、泵管的一种工具.它的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操作方便.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一旦捞住井内事故管之后就再也退不回来(只能下放不能上行),想改用其他方法处理也就无法可施了.因此人们称之为“死捞锚”.为克服这一缺点并使之适合于地质岩芯钻探和水文水井钻探之用,我们在原“死捞锚”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套由水压控制的安全复位装置.经实际使用,效果很好.我们曾三  相似文献   

5.
在电法勘探中,常需要测量接地电极的接地电阻。测量接地电阻用万用表进行测量时,极化电位会影响到测量的准确性。从极化电位机理和万用表电阻测量原理出发,分析了极化电位给接地电阻测量带来的影响,同时讨论了改善结果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近区瞬变电磁测深曲线畸变段的消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利用P.Raab和F.Frischknecht给出的中心回线装置瞬变衰减电压表达式,采用编程求解的方法来计算适用于全时域的视电阻率ρτ。这种视电阻率曲线克服了以往使用晚期计算视电阻率公式所得到的曲线,对于任何模型的左支曲线都将产生畸变的缺点,它的早期渐近线为趋于第一层电阻率值的水平直线。   相似文献   

7.
SNS柔性防护系统已广泛应用干高陡边坡扩离落石的防治工程中.但该系统的消能装置的更换、系统的维护和防锈技术还有待提高和完善.文章首先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消能装置,进而通过对国际通用的消能装置--盘状消能装置和管状消能装置在构成和作用原理方面的介绍,指出其优点在于可重复使用和方便拆换,能够适应危岩防护工程的需要;柔性防护系统的主要部件之一立柱和基座的防锈是公路、铁路、水电等工程业主所关注的事情.用油漆作为钢柱和基座的表面处理,一方面,因防锈层太薄,每年都必须作防锈处理(欲达到标准的除锈、涂刷等).这在已拆除了施工辅助设施的高陡边坡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因油漆涂层太软,在施工过程中会被磨刮得伤痕累累.根本不能起到防锈的效果.成都安特力边坡防护有限公司采用无机磷酸富锌涂料作钢柱的防锈处理可使防锈年限达到30 a上以.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建立物理模型,基于高密度电阻动态监测,研究了地下洞室在排水过程中含水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实验发现,洞室周围不同位置点的电阻变化曲线有明显的差别。另外,引入了电阻相对变化率的概念,发现整个实验过程中,介质电阻相对变化率的分布图像随时间不断变化并与介质排水过程对应。研究表明采用电阻变化曲线和电阻相对变化率分布图像反映含水量的变化具有可行性,高密度电阻动态监测对于反映洞室周围含水量的变化和水分运移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三向应力状态下大理岩压缩变形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讨论大理岩在三向应力状态下压缩变形特性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的加荷路径对应力-应变关系、强度及破坏机制等的影响.进行了恒侧压、反复加压、等比加压、应力常量,卸荷等试验研究,此外还进行了无侧向应变及静水压等试验.该试验采用了我所自制的 CBS-2型数字显示位移测量仪进行测量,探头直接固定在高压筒体内岩样上下垫块之间,可以测出岩样破裂后的变形,克服了过去采用电阻片量程不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贵州裸露的基岩山区,大部分岩石电阻率都很高,开展大功率电法工作最大的困难是无法将电极打入岩石,电极接地十分困难或根本无法布置电极.为有效改善接地条件,实现大功率电法勘探,在总结传统的改善接地电阻方法的基础之上,总结出裸露基岩地区改善电阻接地条件的方法技术,即积水淹没片状电极法.使用该法工作时,在供电点建造封闭的储水空间,存储一定高度的水,将金属片状电极淹没于积水中.该方法具有接地面积大、接触条件好、接地电阻值稳定的特点,经在实际工作中多次应用,接地电阻改善明显,实现了大功率供电勘探,野外数据质量大幅度提高,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前言宏伟的喜马拉雅山系,呈向南突出的弧形,屹立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南缘。它的主脊线上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高峰,比山系南侧的印度恒河平原高出八千多米。这样剧烈的地形高差,是地球表面结构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地质证据表明:喜马拉雅山系是在老第三纪晚期,从古地中海中升起的。  相似文献   

12.
THE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THE ARC TECTONICS OF THE NORTHEAST PAMIR AND NORTHWEST TARIM BASINThisworkispartoftheresearchproject“themechanismofJiashistrongearthquakeswarmandprediction ofearthquakeriskinthenortheastPamir  相似文献   

13.
论徐州弧的北界与找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桂春 《地质论评》1995,41(6):509-516
传统认为徐州弧止于原丰沛断层南,其北则为东西向构造,经研究后认为,该弧的北界不但通过原丰沛断层,而且延至鲁中一带,通过对徐州弧北界的探讨,为丰沛断层南北的构造推断及找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昆仑多岛弧盆系及泛华夏大陆的增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自从Rodinia超大陆在晚元古代解体之后,冈瓦纳大陆群与泛华夏大陆群间从晚元古代至中生代始终存在一大洋-特提斯洋。从早古生代至中生代,特提斯洋分三个阶段向泛华夏陆块群俯冲,形成了弧后扩张、弧陆碰撞和弧前增生。弧后盆地扩张到达小洋盆,出现蛇绿混杂岩。由于早期大陆边缘已向南发生了增生,继后的弧后扩张和前锋弧的位置也就相应地向南迁移了。因而蛇绿岩带、岩浆岩带会出现多条,且从北向南时代有从老变新的趋势。由于陆缘向南裂离,并到达高纬度位置,或者如洋岛的生成,随着洋壳的消减速、俯冲,高纬度的沉积体向低纬度的不断增生,这样就出现了生物的冷暖型混生。且从泛华夏陆块群或从冈瓦纳大陆群裂离的块体不能越过大洋中脊拼合在另一大陆块体上。因此,泛华夏大陆的西南缘-昆仑带只是在弧后海底扩张、弧-弧碰撞、弧-陆碰撞的多岛弧造山作用、向南不断增生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侯增谦  莫宣学 《地学前缘》1996,3(4):263-273
现代海底热水成矿作用研究的重大进展表现在两个方面:(1)大批活动的和窒息的热液活动区和硫化物矿床在洋脊、岛弧、弧后盆地及板内火山活动中心等海底环境相继发现。在沉积物饥饿洋脊,矿床规模较小,Cu-Zn为主,沉积物覆盖洋脊,矿床规模巨大,Pb-Zn为主。弧后扩张或弧间裂陷盆地,形成Pb-Zn→Zn-Pb-Cu→Cu-Zn矿床谱系。岛弧环境硫化物矿床不具规模,板内火山活动中心以氧化物-硫化物矿化为特色。(2)现代海底热水成矿作用观察和研究为古代VMS矿床成因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对现有成矿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现代成矿观念强调:①海底成矿作用虽可产生于不同环境,但均与张裂断陷事件密切相关。矿床规模和分布特点受张裂速率制约;②成矿物质主体来源于热水循环的火山-沉积岩和下伏基底物质;③硫化物堆积发生于丘堤-烟囱联合构成的机构和结壳下部,通过开放空间的硫化物充填和先成矿石淋滤迁移来实现。④热液流体呈双扩散对流循环。现代海底热水成矿作用的未来研究方向可概括为强度方向和广度方向。广度研究将加大力度去发现新的矿床,强度研究将采用地球物理方法并配以必要的钻探,深入揭示矿床的三维结构和热液体系及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以富集系数值(ki)为指标,系统讨论了三江地区中段Au,Ag,Cu,Pb,Zn,As,Sb,Hg8个成矿元素从老基底时期-盖层时期-古特提斯时期-中新生代地层时期富集与贫化的演化历史情况。研究表明,基底时期Cu-Pb-Sb富集,盖层时期Au-Ag富集,特别是As强烈富集,古特提斯洋时期,Au-Sb强烈富集在金沙江洋脊环境,Cu强烈富集在金沙江洋岛环境,古特提斯弧时期,金沙江洋内弧表现出Cu的富集,P -Zn富集在滞后弧,而碰撞及澜沧江陆缘弧没有成矿元素的明显富集,中新生代时期,As-Hg富集。  相似文献   

17.
望江山层状岩体位于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汉南杂岩带中,岩体从底部到顶部由超镁铁质岩过渡为中性岩:底部主要由辉石岩和橄长岩组成;中部为辉长苏长岩和辉长岩;上部为辉长岩和闪长岩。研究以中部岩相带橄榄辉长苏长岩、辉长苏长岩和辉长岩为对象,通过主要矿物的主微量元素和全岩主微量元素的分析,查明望江山岩体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组成的大陆下岩石圈地幔,并且地幔源区受到了来自俯冲板片流体的交代,岩体中部带的母岩浆为拉斑玄武质岩浆。钛铁矿—磁铁矿矿物对成分计算表明,母岩浆在形成时具有较高氧逸度。通过单斜辉石压力计得到岩体的侵位深度约为12.9~18 km。对岩体母岩浆橄榄石分离结晶过程的模拟计算表明,中部带橄榄石为母岩浆经过~28%分离结晶的产物。此外,铂族元素(PGE)组成暗示岩体并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硫化物熔离,可能与缺乏地壳物质混染有关。岩体中单斜辉石与岛弧环境堆晶岩中单斜辉石成分相似,不同于裂谷环境中堆晶单斜辉石的成分;同时,全岩Th/Yb和Nb/Yb比值也与岛弧玄武岩比值相似,因此矿物和全岩成分均说明望江山层状岩体应形成于岛弧环境。研究认为扬子北缘在新元古代长期的俯冲过程中,大洋板片断离导致软流圈上涌,提供热源使交代大陆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具有岛弧特征的镁铁质岩浆,在局部伸展环境中上升侵位形成汉南杂岩带中镁铁—超镁铁质层状岩体。   相似文献   

18.
王作勋 《地球学报》1984,6(2):185-196
<正> 一、概述东秦岭北坡商县、洛南、卢氏、栾川一带的含砾灰岩,大致呈南北两带分布(图1)。  相似文献   

19.
评熊耳群和西洋河群形成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陈衍景  强立志 《地质论评》1992,38(4):325-333
1850—1400Ma的熊耳群及西洋河群火山岩建造形成的构造背景,是认识华北古板块南缘构造发展的关键。近年的研究产生了两种认识,即孙枢等提出的裂谷观点和胡受奚等提出的山弧观点。本文基于对秦岭山系的长期研究,对两种观点作了较详细的评述,且提出了山弧与裂谷并存的新认识,即熊耳群为山弧火山岩建造,西洋河群为裂谷火山岩建造。裂谷与山弧同时发育,裂谷与山弧垂直,属被动型裂谷。  相似文献   

20.
鲕粒的结构变化与成岩作用性质和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岩作用是沉积物转化为变质岩之前的一系列重要作用的总合,成岩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控制了岩石的总特征,因而研究成岩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关于成岩作用的定义和成岩阶段的划分等问题,多年来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综合国内外常见术语和划分方案可将成岩作用划分为同生和准同生作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和表生作用等五个阶段。通过岩石的组构类型和某些颗粒的结构特征及变化研究成岩作用,不失为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