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地学前缘》2017,(6):208-224
北衙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多金属成矿带新生代斑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是滇西北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构造发育,构成一套褶皱-断裂-节理控岩控矿构造系统,控制和形成了"五位一体"矿床类型组成两大成矿系统:Ⅰ斑岩成矿系统,(1)受斑岩体内断裂、节理裂隙及爆破角砾岩筒控制的斑岩型Cu-Au-(Fe)矿床,(2)受斑岩与围岩接触带构造控制的夕卡岩型Au-Fe-(Cu)矿床,(3)受围岩层间断裂破碎带、断裂、节理裂隙控制的热液脉型Au-Fe矿床,(4)沿北衙组灰岩与青天堡组砂泥岩界面及北衙组层间断裂破碎带产出的中低温热液型Pb多金属矿床;Ⅱ氧化淋滤成矿系统,(5)受岩溶洞穴和不整合面控制的氧化淋滤富集型Au矿床。通过构造形迹的几何学、运动学分析和力学性质鉴定,笔者认为该矿田自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主要经历了四期构造活动,其主压应力分别经历了近EW向→近SN向→NW向→近EW向的转变过程,依次形成了南北构造带、东西构造带和北东构造带,分别归属于三江—滇中经向构造体系金沙江—程海南北构造带、云南纬向构造体系汤丹—鹤庆—兰坪东西构造带和丽江北东构造带。笔者认为,早南北构造带构成矿田控岩控矿构造格架,东西构造带是控制与喜马拉雅中期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成矿系统的主导性构造体系,晚南北构造带既对先前形成的金多金属矿体产生破坏或(和)改造富集,又是控制喜马拉雅晚期氧化淋滤成矿系统的主导性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北衙矿区构造地质特征和侵入体构造特征的野外详细调查,并结合前人的科研成果,系统总结了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的特征,构建了矿区成矿构造的空间格架,建立了成岩成矿构造有序、配套的矿床成矿构造系统。研究认为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形成的SN向北衙向斜和断裂、EW向隐伏断裂、层间破碎带、富碱斑岩侵位形成的接触带构造是矿区主要的成矿构造。以SN向断裂构造为主体,相配套的EW、NE、NW向断裂构造,深部与马鞍山断裂带及金沙江?红河深大断裂连接,构成了矿区构造?岩浆活动?成矿的网络构造系统,控制了斑岩?矽卡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系统的发育和空间分布。山间盆地构造和不整合面构造是表生作用形成的风化?堆积型铁金矿床的重要成矿构造。山间盆地构造及其中发育的上新统三营组和成矿后的SN向逆掩?推覆构造,对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和风化?堆积型矿床的变化与保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矿区构造演化经历了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EW向主压应力作用→喜马拉雅中期主压应力从EW向转为SN向→喜马拉雅晚期主压应力方向转变为近EW向的三期构造作用过程。成矿构造研究成果对提高控岩控矿规律认识和指导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招远黄埠岭金矿断裂构造性质及其控岩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斌  李守生  孙林  覃鹏 《矿产与地质》2006,20(3):211-213
黄埠岭金矿主矿体产于灵北断裂带主断裂上盘次级断裂中,根据7号和10号矿体旁侧小角度斜交剪节理与矿体锐夹角指向的判断,控矿断裂具左旋性质。根据7号矿体旁侧节理统计及共轭剪节理产状的分析,黄埠岭矿区含矿断裂形成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30°∠37°。NE向次级断裂是成矿前煌斑岩脉侵位的重要空间,也是主要的容矿构造。灵北主断裂带则主要扮演了一种导矿构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丁宝林 《矿产与地质》2006,20(2):138-141,159
双旗山金矿床的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按控矿断裂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力学性质,将控矿断裂分为四类,即NW向压扭性断裂、NE向扭性断裂、近SN向或NNE向剪切带和NWW向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受NW向断裂控制的金矿化属片岩+石英脉型金矿化;受近SN向或NNE向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化属蚀变岩型金矿化.  相似文献   

5.
福建政和上山岗金银矿位于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东侧的东坑火山盆地中,为受断裂控制的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银矿床。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的研究,认为矿区断裂发育,主要有NE向、NW向、近EW向和近SN向4组,均为控岩-控矿构造,为矿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其中,NE向和近SN向断裂为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NW向和近EW向断裂为主要的控岩构造,常切割破坏矿体。金银矿体(脉)的产出严格受火山盆地中的断裂控制,与赋矿围岩的具体岩性关系不明显;矿体(脉)的大小与所在断裂的规模密切相关。矿区外围及深部与主干断裂平行的次级断裂可作为矿区进一步找矿的有利构造。  相似文献   

6.
甘肃早子沟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地区,其成矿作用与断裂构造活动及中性岩脉的侵位关系密切,但成矿前期构造控矿作用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开展早子沟金矿的控矿断裂构造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研究,可为分析矿床成矿机制、进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指导。早子沟金矿区主要发育4组不同方向的控矿断裂,根据断裂的相互切割关系推测,NW向断裂形成最早,SN向和NE向断裂次之,近EW向断裂形成最晚。矿区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金矿化及其展布特征显示,NE向断裂控制的矿体成矿早,矿体规模最大;受近EW向断裂控制的矿体发育两期矿化,矿化强度高。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及断裂构造活动与金成矿作用关系分析,认为区域性的夏河–合作断裂构造带控制了早子沟金矿床的产出,早子沟矿区内不同方向的次级断裂多期次的活动叠加控制了金矿体的产出;推测早子沟金矿床两阶段的断裂活动控制了两阶段的金矿化作用,从而建立了早子沟金矿控矿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模式。认为矿区下一步勘查工作重点应放在NE向断裂深部和近EW向断裂控制的缓倾斜矿体,尤其是近EW向断裂与其他控矿断裂交汇部位,是寻找叠加矿化富矿段的有利找矿地段。  相似文献   

7.
以矿区构造节理统计分析为基础,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分析了哈达门沟金矿区构造控矿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认为山前"钾化带"与矿体就位直接相关,它沟通了复式褶皱核部的隐伏岩体与浅部节理,并成为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与成矿控矿有关的构造应力场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变形在新太古代的乌拉山旋回,最大主应力σ1方位15°~195°,共轭节理为NNW和NE向;在成岩、变质作用同时进行下除形成了区内透入性的强塑性叠加小褶皱外还有整体上的大型复背斜。第二期构造应力场作用时间在晚古生代,σ1方位约在160°~340°,形成近SN和NE向共轭节理和西侧的大桦背岩体,这一期有局部的矿化现象;前两期应力场形成了轴向近EW向的叠加褶皱、断裂和两期共轭剪节理等成矿前主要构造。第三期应力场处于主成矿期,变形为燕山运动中、晚期构造,σ1在290°方位近水平扭压,形成EW和NW向共轭剪节理;张扭性应力场使近EW向的节理弯曲变形,并形成追踪张节理,这两类裂隙成为主要的矿液通道及容矿空间。第四期构造应力场应在晚燕山运动及以后,为成矿后构造变形,σ1近直立,整体抬升使矿脉遭受剥蚀而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8.
松喀尔苏铜金矿床位于卡拉麦里石炭纪陆相火山岩带,属于与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文章分析了火山构造系统、及其控制作用和构造应力场,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探讨了矿床控矿火山构造演化和机制,构建了控矿模式。研究表明:(1)火山构造系统依次分类为陆相火山岩带→火山构造盆地→破火山口(火山穹窿)。控矿火山构造类型是具有环状和放射状断裂的破火山口构造。(2)火山构造系统控矿作用表现在NW走向的区域深大断裂控制火山构造盆地,NW走向的基底断层控制串珠状破火山口构造,赋存于泥盆系基底内的破火山口构造以及派生的EW走向和SN走向的火山断裂交汇部位控制含矿斑岩体侵入和矿化带形成,岩体侵入过程中发生的侵入接触带构造控制矿体和矿化类型,NE走向断裂和剪切裂隙密集带则有利于矿化的叠加。(3)构造系统从主断裂构造带系统向基底断层系统、火山断裂系统和岩体接触带系统依次演化。控矿构造作用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中期SN向构造作用和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NW向构造作用有关: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中期,SN向挤压构造作用引发NW走向的断层右行走滑剪切、块体顺时针旋转和火山构造控矿系统;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来自SN方向和EW方向联合挤压作用下产生的NW方向的构造作用,使得火山断裂构造进一步发育,引起NE走向剪切面理的叠加改造、陆相火山岩线状分布和浅成低温金成矿作用。(4)后碰撞早期挤压–伸展转换环境,早期SN向持续缩短和后期NW向构造作用使构造体制转换,诱发深部岩石圈拆沉作用和软流圈地幔底侵作用,是斑岩型铜金成矿作用和控矿火山构造演化的重要机制。(5)控矿模式明确接触带和斑岩型为主要矿化部位和勘查类型,外围北东侧岩体与接触带是重要勘查区域。  相似文献   

9.
云南北衙金矿构造地球化学成矿预测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衙金矿位于扬子地台西缘,西临“三江”褶皱带。是金沙江-哀牢山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成矿带中一个典型的金多金属矿床。矿区包括笔架山、万硐山、红泥塘3个矿段。矿床在成因和空间上与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煌斑岩、隐爆角砾岩等密切相关,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岩体接触带等构造控制,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是矿区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含矿地层主要是中三叠统北衙组灰岩。在次生作用条件下,形成“红土型”金矿体。  相似文献   

10.
金窝子金矿田位于新甘交界的哈密地区,是北山地区最为重要的金矿田之一,其大地构造背景处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交汇部位东北缘的北山裂谷;断裂构造是矿田内最为重要的控矿因素.文章对矿田内主要的控矿断裂构造特征和断裂构造控矿规律特征进行了研究,F210韧脆性剪切断裂带为矿田内的主干断裂,该断裂的逆冲破碎带为210金矿床的直接控矿构造,控制了蚀变岩型金矿化的发育,由逆冲剪切产生的叠瓦式逆断层不含矿,而近SN向缓倾斜构造控制了210金矿床石英脉型矿化的发育:由F210韧脆性剪切断裂逆冲作用在金窝子岩体内形成的近SN向高角度追踪张性断裂控制了金窝子金矿床石英脉型矿体的形态、产状及成矿元素的分布;在对构造控矿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区的控矿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11.
云南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钧 《矿产与地质》2010,24(3):198-203
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位于德格—中甸陆块、巴颜喀拉—扬子陆块与昌都—思茅陆块三个Ⅰ级构造单元结合部东侧。成矿作用主要受北衙组灰岩、喜山期富碱斑岩、次级构造控制,由岩浆高、中、低温热液交代、蚀变、充填形成金矿床。岩体的接触带、蚀变斑岩体内的构造破碎带、围岩内的层间滑脱带和陡倾斜断裂是重要的赋矿场所。  相似文献   

12.
控矿构造研究是长江铀矿田的薄弱环节,制约了成矿规律的深入探讨和进一步找矿方向.通过对矿田内控矿构造的详细解析,厘定了控矿构造形式,构建了构造控矿模型,探讨了控矿构造的演化,指出了找矿方向.铀矿田内的矿体和矿化带受北北西(近南北)向展布的小型断裂构造控制,具有走向延伸长、倾向延深大、产状比较稳定、局部弧形形态、呈带状成群...  相似文献   

13.
湖南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与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是该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矿床(体)与燕山早期花岗闪长斑岩体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均明显受构造控制。在大比例尺构造剖面精细解析基础上,分析构造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总结构造控岩控矿规律。研究认为:矽卡岩型铜钼矿体主要受北东—北东东向褶皱控制;热液脉型铅锌银矿体主要受褶皱翼部层间断裂及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控制。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经历了成矿前近南北向→成矿期近东西向→成矿后北东—南西向的转变。北东—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为导矿构造,北西西向张扭性断裂为控岩构造。构造不仅控制了成矿岩体的展布,而且控制了成矿类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构造控岩控矿模式,指示已知矿体北西侧深部是有利的找矿地段。该研究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对坪宝矿田的找矿部署和深部勘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e Lehong zinc-lead deposit is one of the new-found large Zn-Pb deposits in the Sichuan- Yunnan-Guizhou Zn-Pb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area. The ore-bodies of the Lehong deposit are strictly controlled by structures, and the fault tectonit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which include morbruk rock, cataclastic rock and tectonic breccia.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fa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five tectonic systems formed in the Caledonian-early Hercynian, Indosinian-early Yanshanian, mid-Yanshanian, late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periods, respectively. The Lehong fault and the Qiaojia-Lianfeng fault are two important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which might have acted as channel ways of the ore fluids. The ores are hosted in the subordinary fracture zone, joint fracture zone and interlayer fault zones in trailing folds of the Lehong fault and the Baobaoshang syncline and Jinjiagou anticline. Hence, the Lehong deposit is a tectonic -controlled ore deposit. These research do not only lay a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deposit genesis and ore-finding direction in the Lehong deposit, bu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s for the ore-finding prognosis of lead-zinc deposits in northwestern Guizhou ore concentration district. © 2018, Science Press.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15.
Laurani矿床是玻利维亚Altiplano盆地内典型的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发现和开采历史悠久,但研究程度低,控矿因素和找矿潜力不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精细解剖,文章查明了该矿床控矿因素,分析了深部找矿潜力。研究表明,构造-岩浆作用为其主导性控矿因素。火山穹窿构造与环状断裂约束了矿床的定位,侵入接触构造、爆破角砾岩筒和NE向断裂裂隙控制了矿体(脉)的形成和展布。岩浆岩为二长花岗斑岩、英安岩/英安斑岩和凝灰岩组合,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具有较一致的锆石U-Pb年龄(约7.5 Ma),反映它们为晚中新世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该矿床发育斑岩型Au-Cu、爆破角砾岩型Au-Cu、接触带型Cu-Au-Ag和热液脉型Au-Ag-Cu-Pb-Zn四类不同产出特征的矿(化)体。成矿元素组合分带显著,平面上Huari Humana断裂上盘为Au-Ag-Cu-Pb-Zn组合,下盘为Ag-Pb-Zn组合;垂向上深部为Au-Cu元素组合,浅部为Au-Ag-Cu-Pb-Zn元素组合。热液蚀变强且分带明显,平面上以英安斑岩为中心,从内至外依次为黄铁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碳酸盐化带,泥化带不同程度地叠加在黄铁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内,石英-明矾石化-重晶石化主要沿热液脉型矿体及其旁侧分布;垂向上从深至浅依次为黄铁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泥化带;钾硅酸盐化带目前尚未揭露,可能产在深部。成矿后弱构造作用使矿床得以较好保存,结合钻孔揭露深部存在斑岩型、爆破角砾岩型矿化,笔者认为Laurani矿床深部具有寻找斑岩型矿体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Laurani矿床是玻利维亚Altiplano盆地内典型的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发现和开采历史悠久,但研究程度低,控矿因素和找矿潜力不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精细解剖,文章查明了该矿床控矿因素,分析了深部找矿潜力.研究表明,构造-岩浆作用为其主导性控矿因素.火山穹窿构造与环状断裂约束了矿床的定位,侵入接触构造、爆破角砾岩...  相似文献   

17.
电、磁综合方法在云南北衙铁金矿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衙金矿位于西南三江富碱斑岩成矿带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华里西期海相玄武岩和喜山期富碱斑岩极为发育;前者普遍具有热液型铜矿化,后者与金、铁、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具有密切成因关系。本文针对北衙铁金矿,利用高精度磁测圈定的磁异常,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法,两种方法互补,遵循"从已知矿床到未知的原则",紧密结合地质资料,较好地探测深部地质构造以及矿体的空间位置,为工程布置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天井湖铅金矿是中型铅金共生矿床,处于近EW向蚌埠隆起和NNE向郯庐断裂带交叉复合部位,区内构造及岩浆岩发育,成矿地质条件良好.为了分析天井湖铅金矿床的控矿因素并建立成矿模式,在调研近期勘查成果并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天井湖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研究了天井湖铅金矿区及五河地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控矿因素.天...  相似文献   

19.
豆松  刘继顺  郭远生  严健 《地球学报》2013,34(S1):87-94
云南鹤庆炉坪铅多金属矿床是新发现的一个大型隐伏矿床, 位于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北部, 属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斑岩-热液成矿体系的组成部分, 是该成矿体系中的新类型矿床。它是在充分研究区内基本地质条件, 对比北衙矿区的成矿特点, 认为在北衙向斜构造的轴部应该存在构造薄弱地带, 能够为万硐山正长斑岩成矿体系中的成矿流体运移提供通道和赋存空间, 同时结合良好的Pb-Au-Ag-Zn-Cu-As-Sb组合异常显示的观点指导下, 通过钻探验证而发现的铅多金属隐伏矿床。矿体沿中三叠统北衙组灰岩与下三叠统腊美组砂泥岩层间及中三叠统北衙组灰岩内层间破碎带产出; 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矿和混合矿, 部分为硫化矿, 其主金属元素为铅, 伴生有金、银、铁、锌等多种有用组分; 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该矿床的矿物学特征、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提出了开发利用该矿床应加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