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山岩储层的发育程度是控制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气藏的重要因素,但火山岩储层以岩性复杂、横向变化快、井间可对比性差为特点,火岩储层的准确识别、厚度的精确描述是火山岩气藏勘探开发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作者提出在专家优化地震属性组合的基础上确定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而预测火山岩储层厚度.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预测的火山...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虽然许多科学家为此做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过象成功的海城地震预报这样令人鼓舞的成就,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惨痛教训。通过多次教训,全世界大多数地震学家都认识到,解决地震预报这一科学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从经验预报转变为物理预报。自然科学正经历着一场革命,在以非线性动力学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的学科分支的创立和飞跃发展的同时,“我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我们的物理世界已不再以稳定的周期性行星运动为象征了,它是一个非稳定性和涨落的世界”。让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地震与地震  相似文献   

3.
叠前提高西部山地资料信噪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山地地震资料非常复杂,地表静校正复杂和低信噪比是困扰处理人员的两大难题。本文在分析对比各种压制倾斜干扰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采用静校正和叠前提高信噪比交互迭代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对于各种干扰进行有针对性地压制与消除;在提高信噪比的基础上提高了资料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4.
地震红外长波辐射的短期预测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如何能够在震前及时准确地识别出红外异常,从而对可能的地震活动做出有效的短期或短临预测,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据此提出了开展区域性短期预测指标研究的思路,即对某一确定地区.结合地震活动开展红外信息的短期及短临预测指标研究.本文以川滇地区为例,通过大量的震例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与区域地震活动密切相关的红外短期异常判识指标,这一成果的获取对于有效开展地震的短期预测、实现防震减灾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地震预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地震前兆场源关系的深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从理论上对这一演化物理问题有逐渐深入的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些地震做出中期和短临预报是很有可能的。本文以共和地震为例,对地震前兆场源关系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其结果认为,正确的认识场源关系,以场求源,以源推场,场源结合,跟踪短临异常是实现短临地震预报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分布的影响及其对青藏铁路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程国栋 《中国科学D辑》2003,33(6):602-607
青藏铁路的修建面临着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和气候转暖的难题. 要解决这一难题, 确保青藏铁路的成功, 必须将以往在冻土区筑路常用的以增加热阻为手段的消极的保护冻土原则, 改变为以“冷却地基”为手段的积极的保护冻土原则. 文章挖掘了由局地因素影响造成的多年冻土“异常”分布的众多实例, 并分析了这些局地因素通过改变辐射、对流和传导, 对多年冻土生成和保存的作用机理, 用自然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证明“冷却地基”的方法是可行的. 领悟多年冻土“异常”分布为我们提供的启示, 可以有目的地选用路堤填料和构思新的路堤结构, 用以调控辐射、调控对流、调控传导和综合调控, 以达到“冷却地基”的效果, 抵消气候转暖的影响, 确保青藏铁路的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前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攻读学位研究生期间,曾涉足了地球物理学探测中三大难题,即:地震多次波、小幅度断层的分辨和绕射波场动力学,在中、外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对这三个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效.此间发表学术论文(SCI期刊检索)10篇,并通过在全苏公开答辩取得了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然而这三个课题至今仍然是困绕着复杂波场分析和震相识别的难题,尚必须继续深入研究和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8.
孟连7.3级强震短临预报研究--应用"层次法"的模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保燕  荣代潞 《地震》2000,20(3):9-14
孟连7.3 级大震前有中强地震发生,这对大震的地点预报十分有利,但中、强震发生后是否一定有大震发生,这仍然是预报难题.其次,中、强震发生后,究竟相隔多长时间后发生大震,这是另一个预报难题.以孟连地震作为震例,用"层次法"对上述二个问题作出回答.最后由"层次法"得到孟连地震的预报参数为:震中22°N,99°E;MX 7 .3;时间1995年7月12日.预测参数与实际地震参数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叠前反演获得的单参数或组合参数都有一定的流体识别能力,但如何将多种流体识别因子有效融合是目前进行流体识别的一个难题.利用人工参与进行流体性质的综合解释是目前流体识别因子融合的主要途径,但这种方法人为干扰较大,不确定性强.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近似支持向量机的流体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以实际工区测井资料为依据,优选出对工区内储层所含流体特征敏感的流体识别因子作为输入参数,然后通过近似支持向量机进行流体性质的判别,实例证明该方法的识别结果客观准确,是一种可靠的流体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成像测井图像的直观特征进行岩性识别是目前砂砾岩储层评价的一项主要内容,但是对于电成像的利用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阶段,缺乏定量的表征,主要成果为基于电成像的图像-岩性识别模式.特别是由于电成像测井资料有限,在缺乏定量数据的前提下,无法将电成像取得的成果推广到常规测井资料,这一难题一直制约着砂砾岩岩性识别的研究.以盐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为例,对其电成像测井图像进行灰度化、盲区充填、图像滤波、图像分割、砾石提取等操作后,电成像图像可转化为连续的岩心砾石信息,进而可以提取纵向的砾石含量、最大粒径、最小粒径、平均粒径等参数.以最大砾石粒径作为砂砾岩储层岩性指示的标志,通过粒径与常规曲线的敏感性分析,建立了砂砾岩岩石粒径与电阻率、自然伽马和密度等常规测井曲线的统计关系,并提出了该地区岩性识别的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起伏地表下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伏地表是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中普遍遇到的难题.起伏地表下的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对起伏地表观测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有重要意义.地震波场模拟和地震波走时场分别描述地震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信息,为研究地震波传播理论的两种重要途径.本文从地震波场和地震波走时场两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起伏地表下的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展示了该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为使读者能从中找到突破点,为起伏地表这一勘探领域的经典难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障碍物密集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由于城镇、村庄、厂矿企业、铁路遍布测区,障碍物占整个施工面积的50%以上,激发点和接收点布设困难,难以获得地下资料.如何在这样的测区取得高质量地震资料是一个技术难题.需要从设计到施工的全面配合.本文以江苏某区为例说明了在障碍物密集区取得高质量地震资料的设计手段和施工措施.深入讨论了障碍物密集区三维地震施工的方法对策,并概括说明施工方法对后续处理解释的影响和结果.利用这些手段和措施在该区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地震资料.从而对破解这一难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月震计宜于采用MEMS加速度计作为拾震传感器,以满足对重量、体积、功耗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在无人登月探测中,为免使月震计的投放装置过于复杂,也为减小月震计系统的重量、体积和功耗,以及增加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给月震计增加机械的水平和定向调节装置,本文根据机器人理论,通过旋转变换,论证了可以从倾斜、非定向安装的月震计观测到的月震波得到以月球北极为参考方向的水平坐标系的观测,并从实验上作了部分验证,从而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找到一条可行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震数据子集的波形反演思路、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数据与地下介质物性参数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地震全波形反演在理论方法上面临着强烈的非线性难题.地下不同物性参数的不同分量在地震数据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勘探的不同阶段对地下介质模型的精度也具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在地震全波形反演过程中不必时刻追求地震数据全部信息的匹配,部分信息的匹配就有可能解决现阶段的某些问题,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匹配全部地震信息所遇到的强烈非线性难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提出了利用地震数据子集进行波形反演的思路,给出了统一的反演方法,并通过基于包络数据子集以及反射波数据子集的波形反演的理论模型与实际资料反演试验,证明了所提出的波形反演思路和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室内实验研究和地震现场观测,进行震源孕育模式及前兆理论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是突破地震预报难题的关键工作,是综合分析的物理依据。近些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概括,提出了多种摸式。我们试图从实际资料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6.
伪随机编码源电磁响应的精细辨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传统阶跃源激励方式相比,采用m序列伪随机编码对发射源波形进行编码,提高了电磁探测的深度和分辨能力.然而受这种编码源发射波形自相关旁瓣效应的影响,使得对大地冲激响应的精细辨识效果受到一定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以往相关辨识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发射自相关旁瓣的影响,首先提出一种由收发互相关中高精度提取大地冲激响应的数学方法;然后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m序列编码源大地冲激响应的精细辨识结果;同时对以m序列为发射波形的勘探系统相关参数选择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野外实测数据进行辨识处理,通过与其他EM方法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唐山地区近震S波分裂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主要采用Stuart Crampin提出的偏振分析技术,把数字化的地震资料进行了滤波和还原处理,对唐山地区进行了近震S波分裂的分析,得出这一地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北东方向。  相似文献   

18.
根据笔者对山西(包括少部分邻近地区)乡村民用建筑的调查资料,将山西乡村民用建筑进行了分类,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18种乡村民用建筑类型,并结合区内近几年的震害实例,对各类乡村民用建筑进行了结构特点及抗震性能分析,从而针对这一区域的乡村民用建筑,提出了以进行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普查评价、开展房屋建筑的管理、进行抗震防灾知识的抗震防灾的普及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抗震防灾对策。文章最后还对实施途径及其可行性作了简要的论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地震前兆综合追踪预报方法的研究1地震前兆综合追踪预报方法的提出地震三要素的预报是一个难题,关于时间的预报更难。近几年来推出的实用化攻关及多种研究成果,使预报规范化了,但预报的准确率仍然很低,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进行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关于地...  相似文献   

20.
中、下寒武统界线研究是至今尚未圆满解决的全球性难题. 这是早寒武世到中寒武世全球范围存在两个不同的生物地理分区的结果. 尽管目前研究从古生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但是它们同样由于存在大西洋生物区和印度-太平洋生物区生物组合不同的影响, 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进行全球性对比的生物组合. 因此, 寻找其他的中、下寒武统界线全球划分和对比方法是解决中、下寒武统界线难题的途径. 对贵州台江中、下寒武统界线剖面的凯里组疑源类进行系统研究, 利用疑源类划分了中、下寒武统界线, 所划分的界线与三叶虫带划分的界线基本一致, 并可与西伯利亚、欧洲在地台上利用疑源类划分的中、下寒武统界线可进行对比. 在此基础上, 利用全球性早寒武世到中寒武世过渡期间有一个明显的碳同位素负异常来划分中、下寒武统界线, 并与西伯利亚、北美中、下寒武统界线上的碳同位素负异常进行对比. 这一新的碳同位素划分对比中、下寒武统界线的方法, 有助于解决中、下寒武统界线这一全球性难题, 也说明了早寒武世末三叶虫动物大绝灭与这次碳同位素负异常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