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东海盆地第三系层序地层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生物地层学 、测井地层学及地震地层学,对东海盆地第三系进行了较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东海盆地第三系可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以及若干次一级层序在三级层序中,Ⅰ型层序7个,Ⅱ型层序5个,平均年限5.3Ma,它们代表12次三级周期海平面变化产物,其中最高海平面期为伊普雷斯晚期,最低海平面工矿企业有鲁珀利早期。根据有孔虫带和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它们大致可  相似文献   

2.
层序地层学必须与高分辨率手段相结合蔡雄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关键词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手段,沉积学90年代盆地分析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层序地层学参与对沉积盆地的研究,强烈冲击了传统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的区域格架形式研究工作。由于...  相似文献   

3.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与方法,综合岩心、钻井以及测井和地震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在研究区识别出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深水重力流和湖泊4种沉积相。分析了层序格架内沉积相时空展布特征,揭示了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的时空演化规律,归纳了层序格架内砂体发育与展布的特点。讨论了层序界线划分与以往地层界的区别及其实际意义,探讨了重力流沉积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连盆地层序地层单元统一划分及格架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剖析二连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将构造地层学、成因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结合起来,把具有区域对比意义的盆地世代界面和盆地原型界面分别作为一级层序和二级层序的界面,把盆地(或凹陷)原型的每一个裂陷-反转旋回(亚原型)作为三级层序,把沉降-充填单元作为四级层序,尝试在构造-地层格架约束下进行层序地层格架分析,而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进行成因地层格架分析.其优点是既吸取了经典海相层序地层学的等时地层界面、层序旋回和可容空间分析等精髓,又摒弃了不适合陆相裂陷盆地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及体系域等部分内容,便于建立全盆地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也便于揭示各层序地层单元的沉积特征、沉积演化史和不同构造岩相带的油气成藏条件,有助于提高对有利储集相带和有利储集体分布规律及其区域性差异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建立有指导意义的成藏预测模式.通过二连盆地各凹陷的实际分析,建立了可对比的、有规律可循的、统一的分级层序界面系统及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5.
深水细粒沉积层系的层序地层单元细分和对比,是建立合理的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也是进行深水区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但往往由于细粒沉积层系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标志不明显,其划分对比较为困难,这也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难点。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从沉积层序的成因及其表现入手,应用表征沉积环境或沉积物特征的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在纵向上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沙三段下亚段半深湖—深湖相泥灰岩沉积进行了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较好地识别出了4级旋回与5级旋回,为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很多地层学与沉积学特征,如显生宙较高的海平面位置以及最高的大气圈二氧化碳含量、全球性温暖的气候(温室效应条件)、后生动物骨骼生物礁的贫乏、三叶虫的主导性、典型的方解石海、SPICE碳同位素事件所代表的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气圈增氧事件,将寒武纪芙蓉世特征化。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个全新的芙蓉统年代地层格架已经得到了系统的确立,芙蓉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排碧阶、江山阶和没有得到最后定义的第10阶。湖南桃源县瓦尔岗剖面,以丰富的斜坡相三叶虫的发育著称,是全球寒武系芙蓉统第10阶底界GSSP的候选剖面。为了配合第10阶层型剖面的年代地层学研究,在层序地层学框架内,对该剖面第10期地层为主的地层序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旋回地层学研究。基于基本的岩相和沉积相的观察与研究,将该剖面沈家湾组中主要归为第10期的大部分地层归为一个三级沉积层序,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四级海平面变化层序;该三级沉积层序大致包含48个准层序级别的六级米级旋回,这些米级旋回常常4个一组构成五级旋回(准层序组)而表现出明显的沉积旋回的1∶4的叠加样式,成为较为典型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属性而可以作为代表性的"定时器"。结果表明,第10期地层的形成时限大致为4.80Myr(百万年),稍大于地球化学测年得出的4.10Myr(~495.0-489.5Ma);而且层序界面代表的沉积环境变化要超前于阶的界面代表的生物变化。因此,层序地层学框架内的旋回地层学研究,丰富了瓦尔岗剖面的地层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四川汶川县七盘沟、广元市羊木东溪河震旦系剖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将该区上震旦统地层划分为1个Ⅱ级层序,4个Ⅲ级层序和3个等时界面;建立了该区上震旦统等时地层格架,编制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8.
西湖凹陷渐新世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最大的沉积盆地,而西湖凹陷又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富油气凹陷。多年的勘探实践证明渐新统花港组为西湖凹陷主力产气层段,但其层序地层划分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在分析了西湖凹陷盆地结构与构造格局的基础上,依据测井、岩芯以及地震反射特征,将西湖凹陷渐新统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与12个体系域,建立了其等时地层格架;并通过大量岩芯的写实性描述,结合沉积构造与遗迹化石鉴别以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判识,分析结果认为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沉积时期发生过两次较大的海侵事件,形成“南海北陆”的沉积格局,并发育了河流、三角洲、潮控河口湾以及无障壁海岸四种沉积体系,其沉积体系类型较多,从南到北变化巨大。西湖凹陷渐新世整体表现为“东西短轴三角洲”、“南部潮汐河口湾”、“东北缓岸滩坝”的沉积体系展布格局。系统分析了沉积相在各层序中的展布特征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层序演化过程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构建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构造-沉积成因模式,明确了“断坳转换,海陆交替”的盆地构造背景与沉积充填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位于古珠江大河及其浅海陆架富砂珠江三角洲下方的陆坡深水区白云凹陷是沉积大型深水扇的有利地域,宏观认识的进展指导了白云深水陆坡区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并因此发现了多层序叠置的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使其成为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新领域。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包含了以下关键内涵层序地层学解释中在承认各种资料的分辨率、多解性和局限性的同时,强调多学科资料的综合应用、相互印证,强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强调地震反射相位等时界面确认的有效性,强调层序界面的反复确认,强调生物地层时代、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层序界面的响应研究,强调层序格架内各沉积体的相互响应关系研究等。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导致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揭示了珠江大河流域、陆架区大型珠江三角洲系统与陆坡区珠江深水扇系统的耦合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古地理的响应关系。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南海陆坡深水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局在东海陆架所获得的区域海洋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对已有的第四纪地质孔进行统一的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建立了东海陆架第四纪地层层序。将第四系四分,从老到新依次为下更新统西湖组、中更新统金鸡山组、上更新统西泠组、全新统海礁组或下全新统鸡骨礁组、中全新统大戟山组、上全新统嵊泗组。  相似文献   

11.
东海西湖凹陷花港组层序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部分学者将东海西湖凹陷花港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但其层序界面与构造运动、古气候等重大地质事件之间在时间上不十分协调。本文以经典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为理论指导,在岩电特征、古生物特征、地震相分析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全球性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及古气候研究,重新厘定了东海西湖凹陷古近系花港组层序。在花港组识别出两个二级层序界面和两个三级层序界面,将花港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本研究对东海西湖凹陷层序地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精细刻画层序格架内有利储层,指导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揭示晚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过程对于理解海平面所处的现状和变化的趋势等具有重要意义。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的雷州半岛珊瑚礁区蕴藏着丰富的海平面变化信息,文中对该区晚全新世发育的海滩沉积序列研究表明,距今约1.7~1.2Cal.kaBP(14C年代为2.1~1.7kaBP)期间总体上是一个海平面持续上升的时期,其中在距今约1.5Cal.kaBP时海平面有过短暂的下降波动,约1.2Cal.kaBP时的海平面比现在的至少高128cm;之后海平面开始下降,至今海岸线后退了约210m,形成现代海滩-沙堤地貌体系。结合本区珊瑚礁记录的全新世其他时段海平面的变化特征,本文认为全新世海平面与气候变化一样,也存在千年、百年、年代际尺度的波动特征。  相似文献   

13.
TheEastChinaSeashelfbasinissituatedonthewestmarginofPacificplate(Fig.1)andisalargehydrocarbon-bearingsedimentarybasinfiledmai...  相似文献   

14.
冲绳海槽西部陆坡第四纪沉积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刚  蔡峰  闫桂京  李清  梁杰  孙运宝  骆迪  李昂 《地质学报》2018,92(12):2550-2560
冲绳海槽西部陆坡是认识深海斜坡沉积的重要区域。通过对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冲绳海槽西部陆坡海底以下识别出4个主要的地震层序界面,相应地划分出四个主要地震层序,各层序分别对应全新世沉积层(Q4)、晚更新世沉积层(Q3)、中更新世沉积层(Q2)和早更新世沉积层(Q1)。从陆坡上部往下由斜交前积反射结构过渡到杂乱的反射结构,在地震剖面上可识别出杂乱的丘形反射单元,是滑塌体和重力流沉积的典型地震反射特征,反映出一种高能的、极不稳定的沉积环境。海槽轴部以平行-亚平行的地震反射特征为主,显示了稳定的深海-半深海的沉积环境。地震反射结构的多样性反映了冲绳海槽西部陆坡沉积环境的复杂性和沉机作用类型的多样性,沉积地层结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海陆架和冲绳海槽发育相同的第四纪地层垂向序列,同时冲绳海槽西部陆坡与东海陆架第四纪沉积层在层序界面、沉积层厚度、变形程度和产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单靠地震资料来进行两个地区的地层对比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High-resolution foraminiferal census of benthic taxa was undertaken on 113 closely spaced samples drawn from the Late Pliocene (ca. 2.6−1.7 Ma) cyclothemic marine strata of the Rangitikei Group, eastern Wanganui Basin, New Zealand. These strata comprise a ca. 1 km thick progradational stack of twenty, sixth-order, depositional sequences that accumulated in shelf and shoreline palaeoenvironments. The sequences are correlated with δ18O Stages 100−58, and each 41 ka glaciallinterglacial stage couplet is represented by an individual sequence comprising transgressive (TST), highstand (HST), and regressive (RST) systems tract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ensus data identifies thirteen foraminiferal associations within the cyclothemic strata, that are grouped into seven depth- and lithology-related biofacies spanning the entire range of marginal marine to outer shelf palaeoenvironments. Foraminiferal palaeobathymetric analysis of the Rangitikei Group sequences reveals cyclical changes in water-depth of ca. 100–200 m amplitude with frequencies corresponding to the 41 ka obliquity orbital rhythm. Water-depth changes of this magnitude are consistent with a glacio-eustatic origin for the cyclothems, which correspond to an interval of Earth's history when successive continental glaciation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re known to have occurred. Furthermore the derived water-depth changes are also consistent with lithofacie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inferences regarding palaeodepth of the sequences.

Individual sequences display a clear deepening-upward trend from shoreline to mid-shelf water-depths within TSTs. The level of resolution provided by the microfaunal analysis was insufficient to resolve the precis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MF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downlap surface (DLS). However, the turn around from rising to falling relative sea level (maximum water-depth) corresponds to a < 5 m interval of section spanning the top of TSTs and lower portions of HST's. A progressive shoaling trend to shoreline and marginal marine environments is indicated for the overlying RSTs.

The amplitudes of water-depth changes for asymmetrical sequences, Rangitikeint motif (nondepositional transgression) (100–200 m), are somewhat greater than glacio-eustatic sea-level changes derived from the deep-sea δ18O record (50–100 m). This implies a significant subsidence contribution to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s. Notwithstanding the effect of subsidence and sedimentation on relative sea level, fluctuations in glacio-eustatic sea level are regarded as the primary factor controlling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s recorded in the Late Pliocene Wanganui Basin succession. Foraminifer-derived palaeobathymetric cycles within sequences display the same frequency, relative magnitude and symmetry as their correlative cycles on the δ18O sea-level curve.  相似文献   


16.
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及其层序地层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沉积学、煤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方法,对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并研究了相对海平面升降和其层序地层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存在着8种层序界面,主要包括古构造运动面、古生物间断面、大面积泥炭化沼泽化界面、陆表海低水位砂体底界、盆地转换界面、大范围冲刷面、大面积暴露面和硅质海绵岩等;依据界面的划分原则可以将研究区地层划分出1个盆地充填层序、3个构造层序(相当于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分析发现,基于层序格架下的相对海平面升降可以分为层序1-层序3的短期大规模海侵阶段及长时间海退阶段和层序4-层序7的长时期的海退阶段.在此基础上,依据海平面变化曲线及其层序地层响应特征发现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具有周期性与复合性和高频性与事件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外海域与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层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成龙  张珂  余章馨  邱燕 《沉积学报》2015,33(4):713-723
本文综合运用珠江三角洲外南海北部陆架的地震测线和三角洲地区的钻孔资料进行联合解译,获得由浅海至陆地的层序地层剖面,辨识出三角洲地区4套地层层序和南海北部陆架6套地层层序及体系域,前者仅记录了2个沉积旋回和相应的2次海面变化,而后者记录了更多沉积旋回及相应的海平面波动.在海、陆层序对接和对比的基础上,文章重点把南海北部陆架6套地层层序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6~MIS1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珠江三角洲下旋回与南海北部陆架层序D相当,珠江三角洲下旋回对应着南海北部陆架MIS6~MIS5(距今15万年~8万年)时代的层序地层,MIS4~MIS2末次冰期低海面时期的三角洲沉积位于现今南海北部陆架之上,并未向北延伸到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和南海北部陆架的下沉都是南海陆缘扩张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晚更新世末期东海北部古冬季风盛衰变更的地质记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末次冰期最盛时期,干、冷气候盛行,渤海、黄海的大部分地区出现沙漠化,形成众多的沙丘。随着干冷气候的减弱,长江三角洲一带出现硬粘土沉积。冰消期的到来,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不再是干冷的气流,而是湿度逐渐增大的冷湿气流,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以致全新世海侵前夕往往形成薄层泥炭沉积。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冬季风发生、发展和衰退过程与沙漠、硬粘土和泥炭层形成过程相对应。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我国在亚洲大陆边缘沉积学和古海洋学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空间上,对北起拉普捷夫海、南至孟加拉湾的广大海域进行了沉积物调查取样,开展了跨纬度"源-汇"过程研究,建立了陆架第四纪高分辨率地层层序,初步揭示了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亚洲季风、海冰、海流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亚洲大陆边缘"源-汇"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