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0185”上海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1年 8月 5~ 6日上海市发生特大暴雨 ,其中黄浦区和徐家汇区出现了 50年以来最大日雨量。利用加密卫星云图资料、上海南汇WSR 88D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加密观测等资料对“0 1 85”特大暴雨过程作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发现 :本次特大暴雨是中 β尺度系统强烈发展引起的 ;初步揭示了深厚的湿中性层结和对称不稳定是导致中 β尺度系统发展的激发机制 ,是特大暴雨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山东“8.11”暴雨主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8.11”山东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冷空气活动、水汽、稳定度条件、中尺度系统和地形的分析,指出西风带弱冷空气与副高边缘热带风暴环流的相互作用是造成特大暴雨的大环流背景,特大暴雨的产生是热带风暴环流、热带辐合带、习冷空气与东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对局地特大暴雨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0月海南省特大暴雨过程的演变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热带低压外围螺旋云带发展过程中的MCS是造成此次海南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充沛的水汽,低层强烈的旋转辐合,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是这次降水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对第0220号热带风暴"米克拉"造成三亚市特大暴雨降水过程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造成此次三亚市特大暴雨降水过程是由于500hPa环流形势(引导气流不明显)不利于"米克拉"向西、向北移动而在三亚近海停留时间过长和风暴南部有明显的热带云系流入以及地形影响这三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唐伟民  刘汉华 《浙江气象》2010,31(3):1-5,32
通过对2007年8月14日台州市沿海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特大暴雨发生是高空西风槽、低层暖切和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结果;(2)东海上中β对流云团发展,并移至台州上空,是强降水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3)局地的风场辐合是此次特大暴雨主要集中在台州沿海地区的关键原因;(4)暴雨过程中的物理量场变化对暴雨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最后对3次相似过程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一些共性,对于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石昌军  白慧 《贵州气象》2008,32(1):24-25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06-26三都水族自治县的特大致洪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发生与500 hPa两高切变、中低层(低涡)切变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中低层偏南气流维持时间长、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和维持、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喇叭口地形的强化作用为特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大量不稳定能量和持久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王登炎  周小兰  董全 《湖北气象》2007,26(4):355-360
综合分析我国长江流域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几次特大暴雨实例发现,江淮切变线和"湿度锋"是长江流域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高空的触发系统和低空的西南急流水汽输送才是必要的条件。在不同的高低空系统配置情况下,形成特大暴雨的云团的尺度(中尺度、中β尺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低层"湿度锋"的强弱与暴雨云团的尺度之间不是简单的正相关的线性关系。针对长江流域特大暴雨云团的以上特性,在参考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CISK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的更复杂的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对部分物理机制进行了修改完善。从而更好的解释了长江流域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由于它来势猛、强度大,往往会引起特大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然而暴雨的预报历来是天气预报的难题,要报好特大暴雨,更不容易。为了探讨特大暴雨的预报,本文试从湿有效位能出发,初探单站特大暴雨的有效位能特征,为暴雨预报寻找依据,从几个特大暴雨个例分析结果表明:上游站的湿有效位能与下游站的特大暴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GOES卫星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机制等方面,重点对2008年7月22日襄樊罕见特大暴雨的中尺度观测特征与物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高空槽、西南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倒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切变线上对流云团在暴雨区合并、加强是造成襄樊罕见特大暴雨天气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发生在TBB低值中心;沿低空急流建立的从南海到华中地区的水汽通道,为暴雨发生发展直接输送暖湿空气;低层强烈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使暴雨区大气湿层迅速增厚,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整层正涡度的配置以及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能量锋锋生、湿度锋锋生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具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 1°×1°逐6h分析资料和湖北省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分析了2006年5月24日夜间江汉平原南部一场突发性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发生之前,高空急流南界先向北移出湖北省上空,伴随着强降雨的发展与减弱,急流南界又重新南扩到湖北南部;急流核在强降雨发生之前在35-40°N之间东移,特大暴雨发生时已位于暴雨区东北方向渤海湾一带.这次特大暴雨发生在边界层中尺度正涡度区合并加强过程中.暴雨过程伴随着高层惯性稳定度的减小与低层位势不稳定的维持:南海西北部到华中地区西南水汽通道的建立是特大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中、低层.特大暴雨发生之前低层正值湿螺旋散度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8年10月12—15日海南省特大暴雨过程特征分析,表明海南“0810”特大暴雨是热带低压和冷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大暴雨的发生发展及减弱与偏东和偏南风急流的加强和减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东风急流造成海南岛东部降雨明显大于西部。副热带高压对北上热带低压的阻拦和形成的环流对降水起到了加强和维持的作用:雷达回波为典型的积层混合型降水回波;长时间的低层辐合、高空强辐散,有利于强降雨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2.
1概况 2014年6月4~5日受西南暖湿气流、切变线和静止锋生的共同影响,桂东北普降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有暴雨45站,大暴雨53站,特大暴雨2站.大暴雨中心在桂林南部,雨量最大为荔浦县蒲芦乡326.5mm,主要时段在4日傍晚到5日凌晨,最大1小时雨量达38.4mm,致使水位暴涨,平乐、荔浦江河超警戒水位.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资料、天气图、物理量诊断分析等资料,对"云娜"登陆后的特征及其对商城造成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大深厚的台风低压是主要影响系统;华北地区弱冷空气侵入台风倒槽是主要原因;地形对降水起增幅作用;水汽通量和垂直速度中心与特大暴雨落区一致,对特大暴雨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清源  周春花  青泉  张驹 《气象》2008,34(4):39-47
针对西南低涡诱发的2007年7月9日川南特大暴雨个例,采用Barnes带通滤波和非平衡动力强迫的中尺度特征分析方法,对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内的中尺度系统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内存在着一个向西南倾斜的、深厚的中-β尺度低涡,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暴雨典型垂直结构.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中尺度辐合和高层中尺度辐散呈现出一种先逐渐加强然后逐渐减弱的演变规律,并且特大暴雨区逐渐向中尺度低涡中心靠近.在特大暴雨发生的初始阶段,西南低涡内的大气运动已处于较强的非平衡状态,且越临近特大暴雨发生,低层U相似文献   

15.
对诱发秦巴山区两次特大山地灾害的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等进行对比分析。副热带高压和乌山阻高的维持和有利配置为这两次特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低空急流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高空槽、低空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产生了特大暴雨。两次过程高低空急流都是耦合出现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以及夜晚对流发展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促进中尺度对流的旺盛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东罕见特大致洪暴雨形成机理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卫星和NCEP 1°×1°格点资料,从形势场配置、水汽供应、动力机制等方面对广东罕见特大暴雨的形成机理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强度偏弱,副高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与西风槽前的冷空气共同作用是此次特大致洪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强盛低空急流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激发强烈上升运动;特大暴雨过程中垂直螺旋度量级(10-6hPa.s-2)比常规(10-8hPa.s-2)大2个量级,其正值区长轴与700 hPa的切变辐合线走向和移动方向一致;广东暴雨范围和量级增大期间,其上空垂直螺旋度具有中低层正、高层负螺旋度闭合中心向低层明显传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雷州半岛一次特大暴雨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8月8-11日雷州半岛西南部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日雨量和时雨量均超出当地历史观测资料的极大值.对本次暴雨过程雨量、日雨量和时雨量进行了特征分析,讨论了热带气旋"帕布"和"蝴蝶"的路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演变与特大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具有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雨量大、地段集中的特点.前期受"帕布"环流和外围云系影响,雷州半岛普降大到暴雨;后期由于"帕布"路径转向,大气环流调整,受"帕布"环流和外围云系、北部湾低涡云团共同作用,强降水中心长时间维持和摆动.天气形势有利于大量的水汽和能量汇合,南北降水云系、回波相汇雷州半岛西南部,致使出现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四川盆地北部两次小范围特大暴雨发生时的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要素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两次过程的相似及不同之处,指出低空急流和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小范围特大暴雨形成的关键,为今后类似的特大暴雨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鲁南一次锋面附近局地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周雪松 《气象科技》2008,36(4):420-424
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5年9月2日发生在鲁南的一次局地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对此次暴雨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台风倒槽顶部的高湿区是暴雨主要水汽来源;对流层低层辐合线在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锋面附近的小尺度扰动是造成暴雨的直接系统;对流层低层地形造成的绕流是暴雨重要的触发机制;南北两系统的相互对峙是造成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静止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分析了1981-2004年6-8月发生在湖北省的14场特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特大暴雨过程发生、发展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水汽输送,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液态水输送,表现为特大暴雨区的上游方向,在850hPa和700hPa存在一个或几个中尺度的水汽(近饱和)和液态水(饱和)源,在这些暴雨过程的形成过程中,这些源持续向暴雨区输送水汽和液态水。特大暴雨的触发系统对应的云系多为中尺度涡旋云系和准纬向斜压叶云系。文章还分析总结了湖北省特大暴雨过程的若干卫星云图环境云场特点和形成过程的物理图像特征,进而讨论了特大暴雨的形成机理,认为特大暴雨是由中尺度涡旋或高空急流东移叠置在“露点锋”上或暖湿空气上触发而成,CISK是其主要作用机理。“露点锋”在特大暴雨的触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