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东北地震活动性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发生的MS≥5·0浅源地震孕育过程中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活动图像的变化特征,并对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综合预报效能评价,结果显示:东北9次(组)浅震地震前,所研究的5项地震活动性参数中,88·9%出现了持续3个月以上的短期异常变化,且5项参数R值评分结果都满足97·5%的置信水平;88·9%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孕震空区,有87·5%孕震空区在空区边缘或空区内部出现了ML≥4·0逼近地震,逼近地震以单个或成对的形式出现。66·7%的地震在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地震条带异常。最后给出东北地区中强震的短期预报方法,这对未来东北地区的地震预报工作将起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薛艳  宋治平  梅世蓉 《中国地震》2005,21(3):311-319
通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0级大震前不同时空尺度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分析发现:①大震前10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深源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现为频度增多、强度增大、震源深度增加等,特别是震源深度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大(即地震集中分布在500~689km深度间);同期,苏门答腊岛及其附近肘≥7.0浅震活动也异常显著,形成长约1000km、宽300km的集中区。②震前1年全球肘≥7.0地震活动出现明显的平静一密集现象,且在密集阶段强震沿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呈带状展布;这时主震震源区附近出现5级地震空区。③震前半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的东、西两端先后发生2次7级以上深震,其中1次发生在罕有深震活动的苏门答腊岛。④震前3天,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上4级以上地震呈带状展布。⑤震前4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火山活动增强,特别是震前1年火山活动异常显著。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震前经常出现的地震活动图像异常展开研究,分析了首都圈地区1970年以来Ms5.0级以上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首都圈地区8次(组)Ms5.0级以上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均出现了地震条带和逼近地震,震前有87.5%的逼近地震距主震130 km内;87.5%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孕震空区,并在空区边...  相似文献   

4.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像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孕育过程以地震空间图像的递进演变为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1959年以来M≥6地震围成背景空区的阶段,1994年以来M≥5地震围成孕震空区的阶段和震前4个月的“逼近地震空区”阶段.在孕震空区的末期,青藏块体及中国西部出现了1~2年的地震奈带;伴随逼近地震空区的形成,还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小震平静.最后讨论了中国大陆西部8级地震的时空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5.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艳  刘杰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学报》2009,31(6):606-619
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38a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形成5级地震背景空区,震前6.5a形成ML4.0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a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4.0—5.0地震,空区缩小;②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2001年以来处于大震活跃时段,而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水平非常低,出现非常显著的7级、6级和5级地震平静;③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在时间上具有准周期特征,空间上存在由南向北迁移的特点,汶川地震的发生符合这一规律;④1998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中段为7级地震空段,汶川地震就发生该空段内;⑤2003年云南大姚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且在中、南段形成4.6级以上地震环形分布,四川及其附近表现为异常平静,同时震群活动显著,且在4.6级地震平静区内形成震群空区,汶川地震就发生震群空区的边缘,震前8个月,震群频度出现高值异常;⑥汶川地震前7个月,青藏块体大范围ML≥4.0地震平静103d,2008年1月13日以后平静区逐渐解体,至汶川地震前4级地震平静区缩小到巴颜喀拉地块,汶川地震就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东边界带上,汶川地震前3 个多月,孕震空区内部出现NW走向的3级地震条带,与龙门山断裂带斜交.   相似文献   

6.
对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间5.9级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地震活动图像和地震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震前5~1年震源区附近地震活动异常平静,而外围(150km≤△≤300km)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震前2年左右,震源区附近地震学参数异常比较明显,异常项数比40%;震前1.0~0.5年地震学参数异常明显减弱,异常项数比仅10%。可见,地震学短期异常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2003年北黄海5.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背景、地震序列、震中周围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及地震学参数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该次地震为前-主-余型,经历了一个活跃-平静-发震的过程;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了孕震空区和一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北地区8次MS≥7强震前的MS≥5地震活动特征和3次MS≥7强震前的ML4地震演化的研究,发现西北地区7级强震前存在较大范围的MS≥5地震平静或MS5地震空区。该地区强震前存在ML≥4地震空区的演化,一般表现为孕震区周围出现平静—活跃、持续平静和平静区逐步向未来震中收缩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1990年4月26日共和7.0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前,共和震中周围及附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地震活动性和前兆异常,其中地震频次、条带、空区、地下水(水流量和氡值)异常十分显著。在分析这些典型异常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孕震的阶段性与前兆阶段性的关系,同时对地震震源机制和可能的孕震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空区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空区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部分Ms≥5地震在孕育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空区,从孕震空区形成到发震,最短时间1个月,最长时间2a,优势发震时段为4~15个月。孕震空区可作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Ms≥5地震1年尺度的中期预报指标;逼近地震的出现可作为孕震空区形成之后半年内发震的短期指标。  相似文献   

11.
陈有发  陶淑芬 《地震研究》1993,16(2):217-218
本文研究了1966—1976年间华北断块区地震幕活动与大华北地区1960年2月—1977年1月气温异常时空演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华北地区1960年2月(增温)和1971年1月(降温)以及1975年9月和1976年2月(增温)的气温增温—降温过程与地震幕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间相关联;2.气温异常时间与范围之间以及它们与地震能量之间有较高的可信度;3.1960年2月—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时的16.5年可按0.618~N划分18个时段,地震幕中单个地震及天气增温的时间恰好位于某几个时段中。  相似文献   

12.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广西地震活动与我国主要地震区(带)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广西地震活动与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关联程度最大(r=0.86),根据这一结果,对广西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作了进一步探讨,发现本世纪以来广西地震活动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同步起伏,两区(带)之间发生中强地震的互相对应关系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邻区的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献智  张国民 《地震》1996,16(3):211-218
研究了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大陆周边4个地震带地震活跃期与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的准同步性和它们目前的活动水平;二是欧亚地震带西部与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呈出现明显的超前或滞后性;三是中国大陆邻区6个地震区的强震与中国大陆活跃期的开始或与中国大陆强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康英  王正尚 《华南地震》1998,18(4):64-68
分析了1997年11 ̄12月在广东台山市三合镇附近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1级小震群的活动特征、地质构造背景和震源机制解,并将其与1970年7 ̄12月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0级的台山震群进行了对比,计算了两次小震群的序列特征参数,结果表明,1997年震群具有前兆震群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和浅源极远震的震相特点。由不同震中距的地震反映在三分向地震记录图上的初至震相振幅比的差异,归纳出由地震初动判别地震类型的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得出如何判别PKS震相、如何由PP推S、由SS反推PP震相,以及根据地震面波的到时,通过《Rm-P》表来验证震中距等几种识别极远震及其震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胡聿贤先生和霍俊荣的联合椭圆衰减模型的基础上,对新疆的地震烈度关系做了改进。  相似文献   

18.
伏龙芝奥.  АБ 《内陆地震》1991,5(2):126-131
1990年4月17日和1990年11月12日,在中国新疆乌恰和苏联巴依沙隆分别发生6.4级和6.7级地震。位于震中附近的中、苏交界地区在两次地震之前有多个地震窗呈现出明显的异常,并据此作出了较好的短期预报。本文简述了预报过程,着重分析了多个地震窗的综合异常特征。最后讨论了所得结果可能的物理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1604年泉州大地震的资料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素娟 《华南地震》1994,14(4):47-51
合理使用历史地震资料是科学地评价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的关键问题之一。以1604年发生在泉州海外的大地震为例,阐述了如何分析与使用历史地震资料,以便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抗震设防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华南地震区地震带划分的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任镇寰 《华南地震》1998,18(2):10-15
对华南地区地震带的划分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认为北东东向断裂是控制华南地震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同时东部有北西向巴士系裂交汇,迭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