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1987—1988年在台湾海峡中、北部用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研究调查海区浮游有孔虫的生态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有孔虫计有16种,以泡抱球虫Globigerinabulloides为主要优势种类,其次是袋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和红拟抱球虫G.ruber。在夏季的7月和8月(特别是7月),浮游有孔虫密集在福建中部沿岸的南日岛至闽江口外海海域一带沿岸水域,其中90%以上的个体由泡抱球虫组成。此现象推测与夏季出现在福建沿岸的上升流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红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 ruber是一种浮游有孔虫,有粉红色和白色两种类型。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赫蒂地质观测站的汤普森和马维骅等人的研究,粉红色的红拟抱球虫在上新世和更新世的一段时期内,曾经出现在环球的暖水带里。在现代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浮游有孔虫动物群中,它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距今12万年前就已经同时消失了。 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体中和现代沉积物中都没有粉红色的红拟抱球虫,只是在更新世和较老的沉积物中有所发现。布勒尼曼和雷习格报道,在赤道太平洋西部深海钻探项目62区的更新世岩芯中,有粉红色的红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中、北部浮游有孔虫同海流和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惠瑛 《海洋与湖沼》1995,26(5):542-551
于1987年7月和8月及1988年5月和7月,在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利用浮游生物网和蚌式采泥器分别采集了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和表层沉积里的浮游有孔虫遗壳样品。对活体和遗壳在数量和组成方面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调查海区暖水性最强的水域位于东南角的A5站一带,海峡暖流水由此向北延伸,在海坛岛以东D1站附近,因与闽浙沿岸水交汇而减弱。遗壳高值区位于深水的盆地,活体则出现在台地上,两者分布不一致。其原因在  相似文献   

4.
对台湾海峡西北部福建平潭岛附近海域33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进行分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优势种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ruber、Globigerina bulloides的分布及底栖有孔虫组合受到不同水团的影响。根据浮游有孔虫上升流指示种G.bulloides、底栖有孔虫组合和高营养盐深水种的分布特征,对研究区受夏季沿岸上升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研究区沿岸上升流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水深大于40m的海域及平潭岛东部水深20m附近,最远可达水深低于10m的海湾内部分区域,但强度相对减弱,水深较浅的陆地和岛屿边缘附近未受沿岸上升流影响。平潭岛东北部到南日岛西南部水深10~30m部分区域由于受到冬季浙闽沿岸流的影响,沿岸上升流在该区域的沉积记录缺失。  相似文献   

5.
黃海和东海的浮游有孔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浮游有孔虫是一种大洋性的浮游原生动物,具石灰质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抱球虫软泥(Globigeeina ooze)即由浮游有孔虫的遗骸大量沉积所构成。在太平洋有36%,印度洋有54%,大西洋有67%的海底是被这种软泥所复盖。远在白垩纪,这种软泥就开始累积起来了。到了第三纪,那些出现于白垩纪的浮游有孔虫种属绝大部分趋于  相似文献   

6.
南海中部海区浮游有孔虫的溶解——碳酸盐溶解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海碳酸盐溶解作用是海洋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有孔虫遗壳是深海底质碳酸盐沉积的主要来源,浮游有孔虫壳的存在与沉积物中碳酸钙的含量密切相关。了解浮游有孔虫的被溶蚀情况,对了解深海碳酸盐溶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南海中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和碳酸钙含量的分析,对该海区的碳酸盐溶解作用和主要界面的深度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根据1987年夏季(7月)的调查结果,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叶绿素a的分布与上升流存在的密切关系。在调查海区,高叶绿素a含量均处于福建沿岸低温、高盐的上升流区。其垂直分布的最大值在10—20m层之间,与上升流锋层的位置相吻合。文中还讨论了该海区沿岸上升流的中心位置及上升流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中,北部夏季叶绿素a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钒  杨尧 《热带海洋》1994,13(1):91-95
根据1987年夏季(7月)的调查结果,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叶绿素a的分布上升流存在的密切关系,在调查海区,高叶绿素a含量均处于福建沿岸低温、高盐的上升流区。其垂直分布的最值为10-20m层之间,与上升流锋层的位置相吻合,文中还讨论了该海区沿岸上升流的中心位置及上升流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南海南部NS93-5柱样揭示的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南海南部海区NS93 - 5柱样的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地层学和浮游有孔虫分析结果获得的古环境参数 ,揭示了距今 1 90ka以来南部海区受西太平洋热带水的影响 ,以及南沙海区表层水和苏禄海变性水的变化历史 ;在末次盛冰期碳酸盐含量较低 ,但是碳酸盐含量的最低值出现在氧同位素 4期 ;表层水体的含氧量呈现为间冰期大于冰期 ,而古生产力的变化则为冰期大于间冰期 ;依据氧同位素和浮游有孔虫特征分析结果 ,建立了南部海区距今 1 90ka以来的古气候演变序列。  相似文献   

10.
南海南部NS93—5柱样揭示的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涂霞  郑范 《热带海洋》2000,19(4):36-44
由南海南部海区NS93-5柱样的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地层学和浮游有孔虫分析结果获得古环境参数,揭示了距今190ka以来南部海区受西太平洋热带水的影响,以及南沙海区表层水和苏禄海变性水的变化历史;在末次盛冰期碳酸盐含量较低,但是碳酸盐含量的最低值出现在氧同位素4期;表层水体的含量呈现为间冰期大于冰期,而古生产力的变化则为冰期大于间冰期;依据氧同位素和浮游有孔虫特征分析结果,建立了南部海匹距今190ka  相似文献   

11.
吕红红  向荣 《海洋学报》2016,38(2):93-103
现代活体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研究是其古环境重建应用的重要基础。根据黄、东海陆架2011年秋季采集的20个垂直浮游拖网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有孔虫的秋季生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基本上没有浮游有孔虫的出现。东海共发现13种活体浮游有孔虫,主要优势属种依次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Globigerina bulloides、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和Globigerinoides ruber。浮游有孔虫丰度整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这种分布格局反映了浮游有孔虫在黄、东海陆架区的分布主要受外海水影响强弱控制。浮游有孔虫主要属种在东海陆架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暖水种G. sacculifer是秋季陆架海区的主要优势种,其分布格局与总丰度基本一致,相对含量从南至北、从东至西逐渐降低,主要受区域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的控制。G. bulloides与G. sacculifer呈相反的含量分布变化,其高含量主要出现在东海中陆架,从北往南逐渐降低,此外,在闽浙沿岸也有较高含量,表明了温度和生产力是影响G. bulloides在黄、东海陆架分布的主要因素。秋季P. obliquiloculata和N. dutertrei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东海南部中陆架区和济州岛西南黄海暖流影响区,可能受暖水与生产力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珠江口盆地100多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详细的研究,排除了含明显再沉积类型的样品后,对剩余的82个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并对鉴定结果进行计算机模拟。表明该区水深D与浮游有孔虫占整个有孔种群的个体百分含量P%之间存在如下关系:ln(D)=3.32+0.0243P该关系适用水深浅于314m的海区。水深区250m以内的海区,随水深的加深,浮游有孔虫的含量迅速增加;水深超过250m之后,浮游有孔虫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13.
南海南部活体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海区11个站位20个垂直分层浮游拖网样品的浮游有孔虫组成和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发现该区表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分布广泛,共鉴定属种20种,以热带暖水种占绝对优势,广适应性冷水种有零星出现。深水种Globorotalia menardii在南海南部50 m水层中广泛出现,但壳体相对较小,壳壁较薄。该区0—50m水层活体浮游有孔虫丰度范围为(6 138—64 174)枚.1 000 m-3海水,大致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在西南部浅水区和西北部上升流区丰度最高,与表层水体的营养水平密切相关。将水样浮游有孔虫分布数据与该海区23个站位表层沉积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遗壳浮游有孔虫与活体的分布关系密切,虽然在种属丰度以及分布范围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但两者具有相似的优势种组合。主要差异在于水体中浮游有孔虫优势种相对丰度差异较大,易溶种Hastigerina pelagica含量较高,而遗壳中浮游有孔虫各种属分布趋向于均匀化。此外,陆源物质的释稀作用对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丰度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中、北部浮游有孔虫同海流和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惠瑛 《海洋与湖沼》1995,26(5):42-551
于1987年7月和8月及1988年5月和7月,在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利用浮游生物网和蚌式采泥器分别采集了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和表层沉积里的浮游有孔虫遗壳样品。对活体和遗壳在数量和组成方面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调查海区暖水性最强的水域位于东南角的A5站一带,海峡暖流水由此向北延伸,在海坛岛以东D1站附近,因与闽浙沿岸水交汇而减弱。遗壳高值区位于深水的盆地,活体则出现在台地上,两者分布不一致。其原因在于盆地受冲刷,沉积作用缓慢,遗壳被浓缩;台地沉积速率高,遗壳数量被稀释。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2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的壳体重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取自西菲律宾海MD06-3052岩芯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进行壳体重量分析,基于氧同位素年龄模式,获得了2万年以来有孔虫传统壳体重量(WMS)和标准化壳体重量(WSN)变化特征。对比两种壳体重量指标,发现在本海区标准化壳体重量指标更为准确。结果表明,2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WSN具有不断变轻的趋势,整体表现为冰期时壳体重量较重,而全新世时壳体重量相对较轻的特征。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以来浮游有孔虫WSN变化曲线同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推测在该海区控制壳体重量的主要因素为与全球大气CO2相关的表层海水的CO32–浓度。  相似文献   

16.
浙江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浙江沿岸潮间带和水深小于20m浅海区的102个表层沉积样品的有孔虫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有孔虫的数量和组合存在明显差异。潮间带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数量明显低于浅水区,底栖有孔虫数量分布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而浮游有孔虫恰好与底栖有孔虫相反。除杭州湾外,潮间带的浮游有孔虫相当稀少。根据有孔虫动物群的数量及分布特点,研究区的底栖有孔虫可分为3个组合和5个亚组合。文中还叙述了玻璃状壳,似瓷状壳和胶结壳等各类壳的分布特点。最后讨论了有孔虫分布与水深、温度、盐度、搬运作用和“稀释”作用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福建海岸线,北起沙埕,南至洋林,全长约3000km,岸线曲折,港、湾、澳众多,岛屿棋布,海底地形复杂。主要河流有浙南瓯江、闽江、晋江、九龙江及粤东的韩江等,沿岸流有闽浙沿岸流及邻近的粤东沿岸流,它们给本海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由于强轨季风的影响,使本海区的表层流,冬季流向西南,而夏季流向东北;穿过巴士海峡向北流向台湾海峡的黑潮支流,它对福建海区的主要影响是在春夏两季。所以,福建海区是寒、暖流的交汇区,浮游植物繁殖生长旺盛,各种鱼类都回浮到此觅食,形成良好的渔场。  相似文献   

18.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钙质浮游生物分布与碳酸盐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西部300多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分析表明,几乎所有样品均含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但丰度相差十分悬殊,浮游有孔虫丰度介于0.5~36673个/g之间,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为0~1725个/10个视域,两者的分布规律相似。在陆坡区钙质浮游生物最富集,尤其在西沙群岛西南、南沙西部礁滩附近海区丰度最高;向深海盆区和陆架浅水区,钙质浮游生物丰度均下降。但从两者的丰度分布来看,其溶解程度不同,浮游有孔虫更容易溶解,在200~2000m水深区,丰度最高,2000m以下丰度锐减;而钙质超微化石的最富集区在500~3000m,且3000m以下仍较丰富。从碳酸盐的分布来看,本区碳酸盐的临界补偿深度(CCrD)为3500m,而CCD大于4300m,碳酸盐的溶解主要由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构成。  相似文献   

19.
厌氧沉积的有孔虫组合中,底栖有孔虫主要由Bolivina诸种和Buliminella tenuata组成,同时含有少量厌氧标志种Suggrunda eckisi;浮游有孔虫中Globigerina bulloides和G.quingueloba为数较多。底栖有孔虫与浮游有孔虫数量相比,浮游有孔虫数量很少。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中部海区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南海中部海区53个表层沉积物样的有孔虫分析,初步确定了六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和五个亚组合,而浮游有孔虫可分为四个不同水深的组合。控制本区有孔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深海碳酸盐溶解作用、水团、海底地形以及残留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