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S方法将同一测期一条流动地磁测线各测点的变化叠加,可抑制单个测点的干扰,使可能存在的震磁异常信息凸现。本研究了安徽省流动地磁测线S异常与邻近地区小震震群活动频次和中强地震的关系;探讨了“震情窗”地区S异常与“震情窗”相关地区中强地震的相关性;讨论了同一测期流动地磁测线各测点δf“同向变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孕震区形成期间,流动地磁测线各测点的局部地磁场因受孕震区应力场的主控,可能出现δf“同向”变化的现象,从而整条测线同一期各测点或同是δf>0,或同是δf<0。笔者认为整条流动地磁测线同一期各测点出现分“同向”变化,可能是流动地磁测线邻近地区中小地震的流动地磁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3.
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对中国中强地震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小苹  林云芳 《地震》1995,(1):29-36
我们考察了发生在中国的11个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后发现。地震前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的帕金森矢量或韦氏矢量指向震中方向,转换函数│A│或│B│值明显偏离正常值以及总误差δz显著增大,均为未来地震的发生和震中方向提供了判断依据。应用此法,我们成功地预报了Ms5.1地震。中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认为,震前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基础是清楚的,是有希望的地震短临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0年以来福建沿海地区流动地磁观测资料,以|δfij|≥3nT为异常指标,对同一期|δfij|≥3nT的测点数作统计,分析研究1990年以来发生在福建地区及其近海域的地震与地磁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流动地磁变化与福建省东南沿海及其近海域〉ML4.0级的地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对福建省中西部地区映震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5.
安徽与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邦学 《地震学刊》2000,20(2):52-57
在对中国大陆东部与银川地震带及安徽地区地震活动周期进行划分与研究的基础上,将安徽与周边特定地区每周期的地震活动,划分为24个时空序次。分析研究安徽4个地城与周边特定地区20个地震时空序次的关系,预测未来几年内安徽中西部地区可能发生Ms5.0~5.75地震。  相似文献   

6.
朱燕  郑黎明 《高原地震》2000,12(3):57-60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由于应力的集中、积累、释放,使得应变场内介质磁性发生变化。特别是短周期的地磁异常变化与地震发生前后的地磁扰动密切相关。采用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方法,用喀什地磁台1990-1998年的地磁观测资料,分析计算得出1990年以来几次6级以上强震包括伽师地震前后,周期为9-200分钟的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A│、│B│、总方差σz及帕金森矢量参数、相应的频率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浑源-阳原Ms 5.6地震流磁差值年变率短期异常追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 1 1月 1日 ,在浑源—阳原发生了 MS5.6地震。中国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根据首都圈中西部至晋北地区流动地磁出现的异常情况 ,应用差值年变率方法预测地震的异常判据和异常指标 ,着重对浑源—阳原 MS5.6地震前后流磁异常演化过程进行了异常追踪分析。对此次地震提出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8.
天山地区地震学中短期预报方法研究及效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多种地震活动性方法,对南北天山地区较大地震前的地震学中短期前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及时序特征两方面,提出了6个研究子区的前异常判定指标,在对种种上地震学方法的效能进行R值评分的同时,还对它们之间的盯关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以霍山“震情窗”地区流动地磁测线的S值变化,预测霍山“震情窗”相关地区-华东地区中强地震,研究结果表明:“震情窗”地区流动地磁测线的S值异常与距离霍山“震情窗”R<500km的华东中强地震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神经网络方法在基于地震活动性指标的中短期地震预报和基于非测震学前兆异常从属函数的短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选用含一个或两个中间层的前向神经网络模型,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BP算法。以华北地区多年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和首都圈及其邻近地区的短水准、地电阻率、地磁总强度、水位、水氡含量等前兆观测手段的80余个台项的多年测资料为基础,对神经网络方法以上两方面的应用作出了实际计算、分析与检验。对一些大地震的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和提取地磁局部异常的方法,对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地磁场的变化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菏泽及其附近地区存在地磁短周期成份的异常变化和地磁基本场局部异常。这些异常和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小震活动及其它一些前兆异常出现的时间同步,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12.
较大地震的孕育过程中,一定范围内的地磁场将发生某些变化,这已被一些震例所证实。在固定台站密度较稀,特别是在具有强震背景的重点监视区,为了能在较大范围,较短时间内取得地磁场的变化信息,流动地磁测量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山西省流动地磁测量始于1979年。测点主要选建在近年来地震活动性较高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中,点距约30公里左右。断陷盆地的外围也适当地选建了一些测点,但点距较稀。1982年,为了与邻省流动地磁测量资料衔接对比,个别测点延伸到内蒙、河北、河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东南部地磁场变化与闽台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阿栗  詹志佳 《地震研究》1994,17(2):143-150
本文利用1977-1987年福建地区地磁测量与五个台站的地磁资料,分析了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研究了地磁异常变化与闽台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东南部地区1983-1989年地磁场总强度呈上升趋势,其平均年度变化率约为20nT/年,且存在长期变化的局部差异性。对于1987年8月2日江西省寻乌M=5.6级地震,在离震中约10km的寻乌测点上观测到约13nT的震磁信息;对于台湾及其邻区发生的M≥6.  相似文献   

14.
运用2007年以来山西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研究2009年以来山西ML≥4.0以上中等地震与流动地磁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地磁变化与该区的地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震前异常持续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9个月,且有2个或2个以上测点同时出现异常,异常特征为下降的负异常。  相似文献   

15.
陈宇卫  凌学书 《地震》2000,20(4):91-96
试图通过分析安徽中西部地区1970年以来出现的16次群体性地震学异常,寻找“有异常无地震”的力源,研究结果表明“有异常无地震”的现象与华东及附近海域的中强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该区发生ML≥5.0以上地震时,安徽中西部地区出现群体性地震学异常。这一现象表明,安徽中西部地区是华东及附近海域不均匀应力场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应力集中点,也是地震学异常的敏感区,深入研究它与震中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识别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磁测网调整与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地震前兆流动观测系统的实施方案,2000-2001年开展了北京地磁测网的测点改造建设和优化;2001~2002年应用G-856磁力仪取得了准确可靠的资料.应用磁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变化,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对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积极作用.对今后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苍山5.2级地震前后鲁南流动地磁观测网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地区磁场总强度的异常是苍山5.2级地地震的前兆反映,而且震中处于地磁场变异带附近。  相似文献   

18.
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的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1989、1990年首都圈地区所发生的中等地震(不含唐山余震)的磁效应。在该地区,中等地震的磁异常是较明显的,具有一定的监视预报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在所发生的5个中等地震中,4个震前有异常显示,并对其中的3个震前做了有震预报。最后,对地磁绝对测量预报地震的途径和异常出现的随机性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76年,作者及同事根据地震节线法画出了5个地震危险区,其中Ⅱ区1976年4月发生了林格尔6.3级地震。又结合地应力和地磁资料,预测了7-8月份华北北部可能有效较大地震。此文目的是纪念唐山地震20周年。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7年度辽宁省流动地磁测区40个地磁观测点所得的流动地磁总场数据,结合2017年12月19日辽宁海城M4.4地震发生前后流动地磁监测结果,分析地磁场出现的邻期差值局部异常特征,在研究地磁时序变化和地磁前兆异常后,认定该区域地磁场总强度的异常是海城M4.4地震的前兆异常,得到了该地震与地磁场异常活动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