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海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南海南部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其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众多沉积盆地及其主要构造主要形成于2-3阶段(渐新世-中新世)。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从断裂分析入手,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了南少贯部自晚中一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西部边缘还受到始新世以来印-亚之间持续碰撞和印度板块与印支半岛之间的顺时针剪扭作用;而东部还受到太平洋板块先是向北、,后是向西的推挤和逆时针扭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大构造演化角度探讨了胶东地区构造演化的四个阶段(单独演化,碰撞对接,盆地形成及后期改造),并从地层建造,构造变劝,岩浆活动及生成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四个演化阶段与古砂金成矿关系;指出了白垩系菜阳组,王氏组和第三系黄县组,尧山组四个构造层为区内主要找矿层位,预测了莱阳盆地东北部和黄县盆地南部边缘地区为今后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深水区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海北部油气资源调查的热点区域,开展南海北部双峰盆地构造样式及成因分析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南海北部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和评价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有的二维地震资料,在对双峰盆地地震层序和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厘定了双峰盆地主要的构造样式;采用平衡剖面技术,重建了双峰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结合南海北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双峰盆地的性质和成因。研究认为,双峰盆地为与洋壳热沉降有关的坳陷沉积盆地。从神狐运动开始,双峰盆地经历了大陆破裂-大陆裂解-海底扩张完整的构造演化旋回,在持续伸展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双峰盆地,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样式、转换-伸展构造样式、重力滑动构造样式和火成构造样式4类,其中伸展构造和火成构造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5.
法尔维海盆位于西南太平洋海域豪勋爵海丘东侧、新喀里多尼亚岛西侧,是全球油气勘探的前沿地区。但目前对于该海盆的构造演化研究较为薄弱,限制了该海盆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通过从新西兰塔斯曼海数据库搜集到大量地球物理资料,使用2D Move软件,通过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演化模拟,结合区域动力学机制将海盆北部和南部的构造演化分为7个阶段:(1)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陆内裂谷阶段;(2)晚白垩世断坳过渡阶段;(3)始新世早期坳陷阶段;(4)始新世晚期一次构造反转阶段;(5)始新世至渐新世热沉降阶段;(6)渐新世至中新世二次构造反转阶段;(7)中新世至今海洋沉降阶段。由于海盆中部未发现有明显的二次构造反转阶段,所以将海盆中部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1)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陆内裂谷阶段;(2)晚白垩世断坳过渡阶段;(3)始新世早期坳陷阶段;(4)始新世晚期构造反转阶段;(5)中新世至今海洋沉降阶段。此阶段海盆整体下坳,逐渐形成现今样貌。法尔维海盆北部受到区域构造活动影响较大,白垩系地层发育较多的断裂构造;海盆中部晚白垩统地层发生较多的底辟构造;海盆南部从形成至今,受到构造活动影响较小,发育地层完整,前新生代地层较厚。整个法尔维海盆北部构造活动较强,中部较弱,南部较小。沉积地层从北到南由厚变薄。  相似文献   

6.
台西南盆地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建强 《海洋通报》1993,12(5):44-50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的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通过对构造沉降,断裂活动,岩浆活动,构造应力场等特征的分析和恢复盆地发育过程,认为台西南盆地主要是在南海北部陆缘与台湾晚新生代构造作用下地壳多次张裂而成的。  相似文献   

7.
南海中央海盆岩石圈纵向演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海海盆的地质构造历史、地球物理和构造应力场资料建立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南海中央海盆进行岩石圈纵向演化动力学模拟.本文采用弹塑性各向同性连续岩石介质模型,充分考虑拉伸速率、拉伸位移以及模型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共建立了3个模型进行比较.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中央海盆在被动拉张的地质构造背景下是单向生长的,动态模拟出南海中央海盆在形成过程中的陆缘裂离、海底扩张两个阶段的岩石圈纵向演化过程,并且分析了两个阶段岩石圈的动力学性质.提出水平的被动拉张力是南海岩石圈纵向演化前两个阶段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这两个阶段中,岩石圈的纵向演化时间主要集中在海底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前人勘探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相干属性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断裂进行精细化解释。研究表明盆地内发育着典型的犁式、花状构造、旋转正断层等伸展构造样式,在珠三南断裂影响下,南部边界断裂以阶梯状排列形成断阶构造。始新世—中中新世,断裂走向在持续右旋张扭应力场下以NE→EW→NWW顺时针方向旋转,张裂强度逐渐减弱。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后退、印亚板块碰撞、古南海向南俯冲下发育EW向断裂,晚渐新世在南海扩张事件影响下前期右旋应力场得到加强,形成大量近EW向断裂,中新世后演化为NWW向断裂。文昌A凹陷断裂构造的演化、成因机制与南海北部陆缘应力场变化一致。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盆地的形成与南海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祖翼 《海洋科学》1993,17(5):62-66
南海地块在中生代早期与华南大陆边缘发生了一次陆陆碰撞,这一碰撞形成了研究地区中生代近EW向为主的构造格局,珠江口盆地及整个南海的演化都是在南海地块各块体裂离华南陆缘后发生的。盆地自晚白垩世以来,先后经历了不同构造方向的两期张裂阶段及张裂后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10.
邱燕 《海洋地质》2004,(2):10-16
关于南海边缘海的成因以及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问题,众多学者撰文探索奥秘,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总体说来,主要有弧后主动扩张说、弧后被动拉张说、右行剪切拉分,局部区域挤出说,地幔柱构造理论等,各种理论演绎出大陆边缘和边缘盆地空间几何形态和块体运动及位移等各种模式。尤其是以板块构造为基础所产生的弧后扩张说,成为人们解释南海形成演化的经典假说,并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近年来所提出的“原地重熔与地球化学场”学说也逐渐在各种找矿活动和理论研究中得到证实,也可应用于此学说解释南海边缘海的构造成因和新生代演化。  相似文献   

11.
构造地貌是指由新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一种动态的、积极活跃的地貌类型。南海南部海域新构造运动强烈,类型众多,它们是控制海底构造地貌形成和发育的主要内动力因素。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该区区域构造沉降、海底扩张、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和火山活动等新构造运动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分析。区域构造沉降形成规模较大的构造台地、深水阶地和陆坡盆地等;海底扩张形成西南海盆、中央海盆及其内部的众多构造地貌类型;断裂作用形成断层崖、断阶、海底谷、断块山、断陷盆地等;褶皱作用形成山地和挤压构造盆地;火山作用形成海山、海丘。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特提斯与古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叠合部位,构造特征十分复杂,其构造属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从主动陆缘到被动陆缘,火山型被动陆缘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均有表述。南海复杂的形成机制以及东、西部构造差异性所引起的地球物理、岩浆活动等认识的异同,是造成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与全球典型地区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南海形成演化过程分析,开展大洋钻探与多学科综合分析,揭示南海海盆的多期扩张与多盆张裂特征,是认识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的关键。探讨了南海三叉裂谷张裂模式,初步认为南海第1次扩张具有非火山型被动陆缘性质,第2次扩张具有火山型陆缘性质。  相似文献   

13.
南海南部海域新生代万安运动的构造意义及其油气资源效应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南海南部海域在中中新世末发生了一次区域构造运动,被命名为万安构造运动。这次构造运动在新生代沉积中的表现是断裂、块断、挤压背斜和向斜。部分地区发育逆冲构造等。根据南海区域构造分析产生这次构造运动的起因可能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于13MaBP在民都洛岛处发生碰撞.以及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在苏拉威西岛处发生碰撞(10MaBP)有关。这两次碰撞事件均对南海南部海域产生挤压,尤其是第一次碰撞挤压(向西方向)很强烈,是这次构造事件的主导因素。万安构造运动在南海南部海域沉积盆地中产生了许多挤压构造;而该海域沉积盆地中生烃的关键时刻是6MaBP,构造形成时间在生烃关键时间之前。因此,该海域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东北部的断裂分布及其构造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重磁异常的分析和处理,结合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等地区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根据研究区的重磁异常特征划分了4个异常区。应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法,推断了该区的主要断裂35条,其主要走向为NW、NE、NEE向及S-N向4组。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在该区划分了7个构造单元。依据地震剖面、物性资料和重磁资料的分析,对南海东北部地区中生界的地层标定、构造与结构特征有了新的认识,研究了该地区前第三系基底和中生界的分布,并对南海东北部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南海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海在新生代经历过两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洋盆.南海北部和南部原来都是被动大陆边缘,但北部在晚新生代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了碰撞,使陆缘遭受到北西向挤压,在陆缘上产生了北西向左旋走滑活动,我们命名此次构造活动为东沙运动;南部陆缘在早中新世末由于南移的南沙地块与婆罗洲地块发生了碰撞,加上此时北移的菲律宾海板块在明都洛岛地区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以及南部的东南苏拉威西地块与西北苏拉威西地块发生碰撞,在南海南部产生了挤压构造,我们命名此次构造运动为南沙运动.这两次新生代的构造运动改变了南北陆缘的性质,北部陆缘有人因此称之为准被动陆缘,而南部陆缘的南部则变成了挤压边缘.南海南北陆缘在晚新生代受到的挤压活动,对油气成藏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挤压活动有利于流体的流动,进而在适当的地方形成油气藏和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有限元法对南海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计算,计算中将本区岩石圈看成是一不均匀的弹性板,根据各地区杨氏模量、泊松比以及岩石圈厚度的不同,组成5种材料区,并离散成646个三角形单元和359个节点。选择了有代表性的4种模式,它们分别反映了印-澳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对本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本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向基本一致;最大剪应力(τ_(max))大的地区则是强震频繁活动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盆地属于下扬子地块海域部分,是我国海相中—古生界发育最齐全,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地区之一。该区具双层基底结构及复杂的深部构造体系,经历了多旋回的盆地成生、改造及叠加过程。海相中—古生界则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构造运动的改造,以往由于缺少深部地震资料,无法对海相中—古生界进行构造区划。通过该区沉积盆地原型的分析,结合深部地震资料的解释划分了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8.
南沙群岛海域构造地层及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实验2”号调查船1987—1991年测得的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论述了南沙群岛海域的构造层划分、时代属性与分布发育特征。提出本区自白垩纪中期以来发生过两次重大的构造运动,形成两个裂谷作用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盆地地质演化及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黄海盆地奠基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受不同时期地质营力及区域应力场变化的影响,南黄海盆地形成多种构造样式,可分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和底辟构造4类,前3类构造样式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后一类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南黄海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克拉通基础上发育的中、古生界海相与中、新生界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邻区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对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及其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沉积了较全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第四系—新近系、中—下三叠统青龙组、上二叠统、下二叠统—上泥盆统、中—下志留统,奥陶系—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等7套地震地质层序;主要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震旦纪—早古生代克拉通发育、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稳定台地—陆内裂陷、晚三叠世—古近纪形成与抬升剥蚀及新近纪-第四纪坳陷沉降5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