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苏联第一批学者登上南极冰大陆是在1956年1月5日。同年2月13日筹建第一个南极和平考察站,并在这里开始了系统地科学观测。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9,(1):46-47
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日前从上海出征,此次考察的一个重点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这也是我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预计2009年1月底前完成建站任务。它标志着我国的南极考察实现从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向南极内陆关键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青松 《地理研究》1985,4(3):107-108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于1984年12月30日至1985年2月20日建成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5年4月3日中国南极越冬考察队八名队员抵达长城站,使长城站由夏季考察站升级为常年考察站,创造了近代南极考察史上当年建站,当年越冬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1980年1月,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参加澳大利亚组织的南极考察活动,从而揭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序幕。20多年来,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和中国北极黄河站相继建成,这三个科学考察站的建立,既为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提供了重要平台,又为我国进行对外科学交流打开了重要窗口。2004年10月25日从上海出发的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又在为我国的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准备。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11月7日从上海启程,在此次考察活动中,我国将在南极建立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泰山站。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是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后开展的首次南极科考。考察队由256人组成,共执行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及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建立中国南极泰山站是此次考察的  相似文献   

6.
王自磐 《极地研究》2003,15(3):177-185
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贼鸥的食性生态进行观测与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贼鸥的食物结构中 ,自然生态类食物百分组成 ,棕贼鸥 (C .s.lonnbergi)占 63.4% ,灰贼鸥 (C .maccormic ki)占 77.8%。同期 ,取自考察站的人类废弃物中垃圾食物的百分组成分别为 36.6%和 2 2 .3%。贼鸥食性对考察站废弃物有一定的依赖性 ,与本区环境质量下降 ,尤其考察站对废弃物的疏于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由此表明 ,强化南极考察人员环境意识 ,建立封闭式废弃物管理系统 ,对保护南极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30年中国极地气象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0年底,已经组织了27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北冰洋考察和7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5个(中澳/中美)合作自动气象站;初步形成了以有人考察站、无人自...  相似文献   

8.
2007年3月1日,2007/2008“国际极地年”在全世界多个分会场同时拉开帷幕,这一科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吸引了63个国家的5万多名科学家,总投入达2000亿美元之多。在“南极热”席卷全球之时,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倏然掀起了这股狂潮?科学家回答:这是一场“战争”,谁丧失了南极这个“主战场”,谁就丧失了21世纪后半叶到22世纪的资源发展空间。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但是南极洲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和纷争的焦点。实际上,人类对南极探险发现伊始就带有很强的疆土扩展、资源掠夺的政治色彩。尤其是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对南极的领土和资源的欲望从来没有减弱过,他们千方百计想染指南极大陆,独霸南极资源,并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对南极提出领土主权要求。目前南极纷争愈演愈烈,硝烟弥漫。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极地人类活动的增多,南极及其生态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国际社会对减轻和适应这些变化的持续关注,促使人们不断呼吁采用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来管理南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在世界诸多区域,海洋空间规划已成为将这一概念转化为管理实践的重要途径,并被认为是实现极地空间综合管理的新工具。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是南极海域最大的无冰区,该地区具有科考站密度高、人类活动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是研究南极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与空间管理的理想区域。结合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系统梳理了菲尔德斯半岛自然环境、生物分布与区域保护等环境特征,简要分析了科学考察站基活动、南极旅游、海上与空中交通、商业捕捞等主要人类活动及其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海洋空间规划在菲尔德斯半岛的实践研究,初步建议提出了由3个“一级功能区”与10个“二级功能区”构成的分区体系,以实现对南极脆弱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人类活动的科学管理,为海洋空间规划在南极地区更大尺度、更广范围的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丽 《中国地名》2009,(11):47-49
中国南极科考创下多项新纪录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南极洲考察队启航出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举行隆重的启航仪式。海军政委李耀文、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分别将五星红旗、镌有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的铜匾和。中国南极长城站”铜质标授给考察队。  相似文献   

11.
南极拉斯曼丘陵麦氏贼鸥种群变动及其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988-1994年期间,对南极拉斯曼丘陵东部麦氏贼鸥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尺度在1989/1990年考察建设期间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该区多国考察站,点的建设和发展中,一度缺乏对废弃物品和垃圾等有有效管理,使周围生态环境受到不良影响,以及频繁和人员活动对栖动物的直接侵扰与危害,是造成本区麦氏贼鸥毓与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08,(5):46-46
据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证实,两名研究人员周旭和朱镇熹,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攀上南极大陆之巅“冰穹A点”,这是我国天文工作者首次登临“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他们在该点安装并调试了我国首架光学望远镜阵列(CSTAR),并建立起一座天文自动观测站(PLATO)。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由中国南极天文中心领导,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专家共同参与。目前,两人已随队安全撤离冰穹A,望远镜已可与卫星和地面配合,实现自主工作。在接下来的近百天内,南极将出现极夜现象,长时间夜幕笼罩正是光学观测和图像拍摄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3.
王自磐 《极地研究》1995,7(2):28-34
在1988~1994年期间,对南极拉斯曼丘陵东部麦氏贼鸥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尺度在1989/1990年考察站建设期间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该区多国考察站、点的建设和发展中,一度缺乏对废弃物品和垃圾等的有效管理,使周围生态环境受到不良影响,以及频繁的人员活动对栖息动物的直接侵扰与危害,是造成本区麦氏贼鸥繁殖与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董兆乾 《极地研究》2003,15(4):318-320
应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物理学常设科学组”下设的“南大洋海洋学学组”召集人、“SCAR南大洋研讨会”组委会主席、意大利南极计划局Mechele Colacino教授的邀请,笔者于2003年10月22-24日参加了在罗马召开的“SCAR南大洋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南极两站卫星通信网络系统项目的建设,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广域网通信能力和站区网络通信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系统阐述南极两站的广域网通信现状,内容包括南极两站卫星通信链路的建设情况、考察站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情况以及该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情况,涉及卫星通信、局域网以及VOIP等技术;对未来几年极地考察通信中可能会采用的通信技术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6,(6):46-46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今天透露,我国测绘人员通过长达7年的精确观测,首次获得了南极板块运动情况。研究人员发现,南极大陆总体上正在向南美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17.
南极大陆冰缘环境变迁与沿海盐湖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自磐 《极地研究》1998,10(1):20-28
现代南极大陆冰缘地理地貌,形成于18000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南极大陆冰盖的退缩,以及随后的大陆均衡抬升和海平面变化等过程。研究表明,在维斯德福尔特丘陵地,这一过程仍在继续,并导致该区许多海生盐湖自然环境和理化因子的改变,以及湖中生物的种群结构的变化和群落演替。本文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剖析,阐明了南极大陆冰缘环境变迁的客观存在,为进一步研究南极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生态学佐证。  相似文献   

18.
南极大陆沿海湖泊生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大陆沿海地带是南极海、陆、冰的交集带,它同时受到来自海洋、大陆冰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因而成为南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环节。存在于该地带的许多湖泊,因其各自的地理环境和发育过程,以及所受诸多外部因子如气候、降水等的不同影响,不同湖泊中水体的理化因子差异很大,由此造成湖泊中生物种类分布和生态结构的显著不同。本文报道了对南极大陆沿海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和拉斯曼丘陵等地湖泊中以浮游生物为主体,各类生物的组成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考察研究的结果,并分析讨论了不同类型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生物营养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南极区域环境的影响,和制订南极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2008,(12):8-8
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站建站方案日前已获批准,将建236平方米内陆站生活区、科研区。新组建的内陆考察队人员和任务也于9月11日敲定,28人组成我国历次南极内陆考察以来人员最多、规模最大、承担任务最为艰巨的一支队伍。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12,(1):45-45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两台海底地震仪将随第28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并将投放于南极普里兹湾以北海域,对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情况进行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地区投放海底地震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