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成因的新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自隆  阮明德 《地质论评》2006,52(4):501-509
近来发现四川彭州(原称彭县)、什邡一带的飞来峰是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笔者等在塘坝子、葛仙山等飞来峰的底界及周边,多次发现飞来峰是压在早更新世的冰水堆积层之上。葛仙山北寨门、丁家湾,什邡大垭口等剖面的地质现象,充分说明塘坝子、葛仙山等飞来峰是第四纪中更新世时“飞”来,压盖上去的。同时可见飞来峰与第四系之间是“冷接触”,找不到确切的断层证据。笔者等还用现有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新的地质成果,编制了1:10万更新世时的彭县至汶川的地质剖面图,并设想了冰雪层掩盖情况。那时岷江尚未剥蚀下切,按现在标高计的5000m处,即在光光山、太子城之上约1000m的“天”上。当时应在该处出露的石炭系-二叠系石灰岩,就是塘坝子、葛仙山飞来峰的根部。塘坝子、葛仙山就是从那里被冰川作用剪切、从母体分离的石灰岩,滑动、随冰川固体流,滑移到彭县来的。笔者还从理论上阐述了塘坝子、尖峰顶、天台山等如此巨大的山体,能被冰川作用拔起、挖掉、推走的原因和根据。从而解释了飞来峰“飞”行的过程。顺理成章,合乎自然,揭开了飞来峰之迷。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龙门山前缘“飞来峰”成因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报道了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进展,进一步讨论了“飞来峰”冰川成因。  相似文献   

3.
论龙门山飞来峰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飞来峰群带状分布在映秀-北川断裂以东的狭长区域,在分布、构造线方向、内部变形以及组成等方面具有清晰规律性。在研究了飞来峰群的特征,并在实地调查和地震解释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演化模式,认为飞来峰群主要是推覆作用的产物,并辅以滑覆作用;映秀-北川断裂在飞来峰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四川彭县龙门山地区有一系列石炭系一二叠系石灰岩上叠于三叠系地层之上,传统上认为它们是推覆构造形成的飞来峰,最近韩同林等认为系巨型冰川漂砾,是第四纪青藏大冰盖的遗迹。由于最近当地开采这些“飞来峰”用于烧石灰,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强烈关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韩同林致信国家主席,引起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地震、电法及航磁资料的研究,提出合肥盆地防虎山地表露头为一个飞来峰构造:通过对防虎山地区诸多地质现象的综合分析,结合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历史,认为防虎山飞来峰形成于燕山运动“古城幕”(K2N/K2Z),并用早期拱张剥蚀、中期逆冲推覆,晚期拉张正断”三步曲”来解释坊虎山飞来峰的成因,据此建立了飞虎山飞来峰的成因演化模式,再现了防虎山飞来峰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晏家铺向斜位于湖南省涟源县城以北 ,涟邵煤田北段中部 ,由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地层组成。向斜形似纺缍 ,轴向NE35°左右 ,两翼发育一些飞来峰构造(图略)。本区的飞来峰构造按其成因可分两类 :推覆类型和滑覆类型。1推覆类型的飞来峰构造西北翼杨家山勘探区的朱家凼飞来峰(图1)及鲫鱼塘飞来峰。其形成机制是由于集云断层由东向西将测水组(C1c)推覆在壶天群(C2 3)灰岩之上 ,再遭侵蚀作用而形成的。这种类型的飞来峰是比较常见的传统类型。是老地层在新地层之上 ,具有老压新的特点。2滑覆类型的飞来峰构造在南翼有…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造山带以发育飞来峰构造为国内外地质学者所瞩目,前人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对飞来峰的性质、成因机制和形成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广元三堆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对飞来峰构造进行研究。认为三堆地区飞来峰构造是由NW向SE方向逆冲推覆岩片形成。飞来峰具有"多层楼式"结构,其中三门垭下层飞来峰体以谢家沟断层(F3)为主滑动面的推覆体为根带,形成时代明显比上层飞来峰体更早,发育时间应该在前燕山期,并经历后期喜山运动的改造。以泥盆系等地层组成的飞来峰体根带被梨树坝断层(F1)掩盖,形成时间为喜山期,与山前磨拉石(大邑砾岩)堆积时期同期,即上新世(N2)-早更新世(Q1)。  相似文献   

8.
王二七  王世锋  樊春  王刚 《地质科学》2006,41(1):170-180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相互作用下,滇西三江造山带在新生代中期发生了强烈的东西向缩短,地壳物质的大规模推覆作用形成众多的飞来峰。野外调查发现:这些飞来峰中有的在就位后没有再发生过变形,如分布在兰坪——思茅盆地中段的无量山东北山麓一带的一系列上三叠统灰岩飞来峰;有的飞来峰在就位后再次遭受到强烈的变形,如分布在兰坪盆地金顶一带的上三叠统灰岩飞来峰,在渐新世时与下伏岩层一同卷入了强烈的褶皱变形;分布在大理地区鹤庆盆地西侧的中三叠统灰岩飞来峰因受到后期东西向伸展构造的破坏,已被改造成分选极差的重力滑塌沉积。这些古近纪飞来峰由于在就位后再次发生了变形,所以不应称之为飞来峰,应称为异地岩或者是外来岩块。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南段大型飞来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最近1∶5×104区调查明的白石-苟家大型飞来峰,面积达320km2,其规模仅次于唐王寨飞来峰,由泥盆系养马坝组至三叠系嘉陵江组构成,准原地系统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侏罗系红层。飞来峰主体构造为向斜,两翼不对称,内部构造的规律性和运动学特征表明它是由NW方向滑来。飞来峰体具多层结构,在其就位后又受到晚期挤压的改造。其主要特征与唐王寨构造极为相似。飞来峰的成因研究对龙门山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四川芦山中林地区飞来峰的特征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芦山中林飞来峰由四套次级飞来峰组成。这此级飞来峰在空间上层层叠置,并形成构造倒序结构。飞来峰的母体为宝兴杂岩体及其盖层,其成因为重力滑覆,形成时期为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1.
曹煜昊  田德欣  卢崇海 《地质论评》2020,66(6):1477-1485
中国南华系冰成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点一直为新元古界研究的热点,北方地区是否存在南华系沉积地层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通过近3年对辽宁地区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的野外地质调查、对比与研究,确定了辽宁北部地区在新元古代时期存在冰碛堆积物,并划分出两期冰碛作用阶段,即:新元古代南华纪第一次殷屯冰期,南华纪第二次汎河冰期;其中第一次冰期为一套陆相冰碛堆积,主要岩性为灰紫色块状厚层杂砾岩夹含砾粗砂岩透镜体,分布于辽北铁岭;第二次冰期堆积主要涉及辽北陆相冰水堆积的汎河组。同时确认出永宁组为第一次殷屯冰期前的陆源河流相沉积;陈千户组(陆相)为第一次殷屯冰期和第二次汎河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12.
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广泛,类型齐全、发育连续.特征的冰碛及冰水堆积地貌有:冰水堆积平原或冰水堆积平台、冰碛丘陵等.挤压构造遗迹有:褶皱、断裂表皮构造、压坑、压裂构造、变形砾石等.ESR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冰碛形成的最大年龄为2.33Ma.依据冰碛、冰水堆积的特征、分布和形成年代等,区域冰川发育由老到新可划分出:7次冰期、6次间冰期、1次冰缘期、1次新冰期.该区是目前所知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发现最多、保存最全和发育最连续的地区,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第四纪冰川演化研究、冰期的划分和对比、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华北山地"距今二、三百万年"的"冰臼"绝大部分位于第四纪河谷内,"距今1~2万年"的"冰川壶穴"位于全新世河谷内,与华北山地地貌演化相矛盾;所谓的"冰川地貌"组合不是真正的地貌组合,而是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地貌的混合,因此,华北山地不存在冰臼。所谓的"冰臼"是不同时代、多种成因的壶穴——距今2.50Ma前后的河蚀壶穴,距今10~20ka的雪蚀壶穴,距今10ka以来的溶蚀穴、溶蚀—河蚀壶穴、风化—风蚀壶穴、现代壶穴和水潭。  相似文献   

14.
张威  柴乐 《冰川冻土》2016,38(5):1281-1291
他念他翁山中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海拔4 200 m以上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重建横断山脉冰川作用的演化历史,还能够为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提供重要依据.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相结合的方法,查明他念他翁山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地貌特点,并初步对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进行划分.结果显示,他念他翁山中段古冰川类型主要为山麓冰川、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晚第四纪以来至少经历了4次冰川作用,分别为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年代为(192±51)~(207±45)ka;末次冰期中期(MIS 3),年代为(55±8)~(54±9)ka;末次冰盛期(MIS 2),年代为(25±1)~(38±6)ka,以及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MIS 1).  相似文献   

15.
锅穴一定是第四纪冰川的标志吗? *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尚哲 《第四纪研究》2006,26(1):117-125
锅穴地貌现象在西方地学界已有长足的研究,在中国地貌学界也并不陌生。锅穴通常形成于山区溪流河床,也形成于风化风蚀、石灰岩溶蚀、湖滨海岸浪蚀等作用。北美、北欧末次冰期大冰盖覆盖过的地方有冰水形成的锅穴。因此,锅穴是一种多成因的地貌现象。见到锅穴而不加多方辨别论证,一概说成是冰川形成,显然是十分危险的。风化和溶蚀形成锅穴属于物理化学作用,而流水和浪蚀形成锅穴属于水动力作用。关于水动力如何形成锅穴,西方地学界早就形成了公认的解释。冰水锅穴经过反复研究也确认,其形成机理与山区河流无异,均属湍急流水在河床局部形成环流驱动沙砾长期磨蚀的结果。既非西方人19世纪提出的"Moulin Hypothesis"能够成功解释,更非眼下国内少数人倡导的"滴水穿石"能够说明。河谷跌水比想象的冰川终端冰崖缺水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16.
17.
喀喇昆仑山北坡冰川地质及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喇昆仑山北坡是我国山岳冰川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是冰川地质及地貌作用的结果.本文对该区主要冰川的地貌类型、不同类型冰川作用的规模及发育程度,以及各阶段冰川作用强度与挽近时期构造运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Key locations within an extensive area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entred on Bayan Har Shan, have been mapped to distinguish glacial from non‐glacial deposits. Prior work suggests palaeo‐glaciers ranging from valley glaciers and local ice caps in the highest mountains to a regional or even plateau‐scale ice sheet. New field data show that glacial deposits are abundant in high mountain areas in association with large‐scale glacial landforms. In addition, glacial deposits are present in several locations outside areas with distinct glacial erosional landforms, indicating that the most extensive palaeo‐glaciers had little geomorphological impact on the landscape towards their margins. The glacial geological record does indicate extensive maximum glaciation, with local ice caps covering entire elevated mountain areas. However, absence of glacial traces in intervening lower‐lying plateau areas suggests that local ice caps did not merge to form a regional ice sheet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round Bayan Har Shan. No evidence exists for past ice sheet glaciation.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东部大陆冰川地貌卫星图像解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赤峰境内发现大量冰臼和冰臼群后,利用遥感图像对大兴安岭及其两侧的冰蚀、冰碛地貌类型进行解译发现: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原本在巨型冰川漂砾、羊背石或基岩鼓丘上。它们是蒙古大冰盖之一部分在沿东南方向越过大兴安岭时其南端受到黄岗梁、七老图山、大马群山的分流、阻隔、旋转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