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亚季风和中国梅雨暴雨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年夏季长江继54年以后再次发生全流域性洪水,江淮流域暴雨持续发生,暴雨的发生发展维持机理的研究再次引起全国气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气象学者在梅雨暴雨方面做过的一些工作,主要包括梅雨的早期研究,东亚季风的进展,持续性暴雨的研究等方面,指出东亚季风与中国梅雨期持续性暴雨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从东亚季风异常着手,一定可以在梅雨暴雨的研究上取得进展,并为暴雨的短期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全国季风学术讨论会在杭州举行由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发起,并与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委员会、热带气象委员会、气候学委员会,以及杭州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季风学术讨论会,于1...  相似文献   

3.
东亚热带季风与副热带季风降水特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亚季风既包含热带季风又包含副热带季风,他们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我国大范围旱涝灾害。东亚热带季风和东亚副热带季风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其形成原因及其主要天气系统截然不同,对应的热带季风降水和副热带季风降水在结构、性质上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简要回顾我国气象学家在东亚热带季风降水及东亚副热带季风降水方面的研究成果,概述最近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证了利用星载测雨雷达对南海地区降水性质的部分研究结果,并对进一步利用星载测雨雷达资料开展季风及其降水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季风和ENSO是影响亚洲和中国气候变化的两大系统,随着气候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及其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作者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综述了中国学者关于亚洲季风的认识与表述的深化,特别是对于季风的特征、系统性和年循环现象的认识.还回顾了中国关于亚洲季风的季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还提出在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建校60年来季风研究的主要历程以及在亚洲季风,特别是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美季风合作、中日季风合作和“南海季风试验”3次国际季风合作研究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推进了南信大季风研究团队的组建和壮大,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团队首先揭示了东亚季风与印度季风环流的差异,提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明确概念;发现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独立并早于南海夏季风;揭示了“亚澳大陆桥”是北半球春季亚洲季风区对流最活跃的地区,其对流的建立和推进对东亚夏季风的建立至关重要;较早开展了东亚季风区季节内振荡北传特征和机制的研究并成功应用于东亚季风区延伸期预报。这些创新性成果的取得为季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南信大秉承“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季风研究。作为国际季风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南信大季风研究团队将始终坚守季风研究阵地,不断深化季风理论认识、提升季风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2012年,气候系统研究所以"东亚季风变异机理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为核心,围绕东亚季风变异机理和预测、海一陆一气相互作用对东亚气候影响、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过程及其影响、气候变化机理与预测理论4个主要方向开展研究,在东亚季风长期变化机理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1东亚季风变异机理和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以下简称大理观象台)成立于2006年5月。大理观象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资源条件,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天然优势。大理观象台对南支天气系统东移、对高原冷空气东移以及孟加拉湾风暴对我国中东部和西南、华南的影响等,是全国乃至东亚天气监测研究的最佳监测点。不仅如此,这里更是我国降水的主要空中水汽通道,大理处于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交汇处,对两支著名季风的监测作用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1988,(2):97-97
《MONSOONS》(季风)J. S. Fein和P. L.Step hens编。JOHN WI-LEY&SONS出版。1987年。632页。本书主要部分是关于季风物理学向题的研究。集中在亚洲季风,特别是印度夏季季凤。本书也论述了季风对这个区域过去和现在文化、艺术和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代有三次国际季风试验,即1973年印-苏季风试验,季风-77和季风-79。由于季风是与大范围环流调整相联系的区域性环流现象,而我国南方的夏季风又与南亚夏季风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些试验成果,也是我国气象工作者所关心的。这里着重介绍与季风暴发阶段有关的问题。这也是全球大气研究计划 FGGE 的分计划——夏季季风试验(MONEX-79)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国外关于季风暴发的研究比较集中在:一、季风暴发时的大范围环流调整,着重于中低纬间和两半球间的相互关系;二、与印度夏季风暴发有密切关系的跨赤道低空急流,关于它的成因研究着重于赤道两侧气压差与急流形成的关系;三、季风暴发时在阿拉伯海上出现的季风“起暴涡旋”(onset vor-tex),它的作用和成因。  相似文献   

10.
国内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在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方面的研究进展。涉及亚洲热带季风爆发特征、爆发机制、季风指数设计、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低频振荡活动以及东亚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等问题,并讨论了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和演变的根本驱动力,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热力差异是影响南亚季风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次季节、季节、年际和年代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的热力差异对南亚季风活动的影响,回顾和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在次季节尺度上,主要聚焦在两者的热力差异对南亚季风爆发的影响;在年际尺度上,着重阐释了其对南亚季风强度年际变化的指示意义;在年代际尺度上,考察了热力差异和南亚季风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同时,本文对该领域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秋季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气候特征以及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TCs)生成大尺度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了西北太平洋季风槽有很明显的季节变化,在6~7月,季风槽和强对流活动区在5°N~15°N的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西侧上空,并逐渐东伸;到了8~9月,季风槽和强对流活动区向北移动、并向东扩展,一般位于10°N~20°N的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西侧、中部上空,有的年份可东伸到西北太平洋东侧,强度加强;到了10~11月,季风槽迅速减弱,并成为涡旋,强对流活动区也向南移和向西收缩。同时,研究还表明了西北太平洋季风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在季风槽强的年份,季风槽和强对流活动区可以从南海经西北太平洋西侧和中部东伸到西北太平洋的东侧上空;而在季风槽弱的年份,季风槽和强对流活动区主要位于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西侧和中部上空,季风槽强度的年际变化对它的季节变化也有重要影响。此外,研究还表明了随着季风槽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西北太平洋TCs生成的大尺度环境因子分布也发生很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近千年东亚季风变化统计动力反演与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观测数据和非线性统计-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东亚季风变化的动力方程。量化了单因子强迫及各因子间相互作用在东亚季风演化中的相对贡献率,为东亚季风驱动机制研究提供了量化参考。研究发现:(1)过去千年东亚季风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有些因子以起驱动作用为主,则有些以反馈调节作用为主,因子间交互作用与东亚季风演化存在耦合效应机制。(2)季风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副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青藏高原动力热力强迫、CO2和N2O交叉项、太阳辐射和N2O交叉项、CO2与CH4交叉项等的耦合作用机制;调节作用主要是石笋δ18O指代的地理位置、单因子CO2浓度、太阳辐射变化、CH4与N2O交叉项、太阳辐射与ENSO交叉项等的耦合作用机制。温室气体(CO2、CH4与N2O)浓度对东亚季风演化的驱动与调节作用贡献较大。(3)通过动力反演机制推论副热带太平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对东亚季风均有驱动作用,但主要驱动力来自副热带太平洋,即驱动东亚季风变化的主源地在副热带太平洋海区,次源地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区。(4)由海-陆温差对季风演变贡献大小推测石笋δ18O指代的也主要是夏季风信息。   相似文献   

14.
9216号台风登陆后的不对称结构和暴雨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1991年江淮暴雨分属三个梅雨阶段。使用国家气象中心客观分析的网格点资料,主要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的方法诊断了梅雨期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强度和进退与暴雨的关系,分析处出:第一阶段暴雨主要与东亚热带季风有关系,而第二、三段暴雨主要与印度西南季风有关系;两支热带季风在100-120°E之间热带地区对峙,有利于引发热带季风涌入中国大陆并发生暴雨。  相似文献   

15.
有关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随着气候学研究及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季风的认识与形成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东亚季风爆发及其过程的影响因子的认识.此外,对于东亚季风的季节性变化、低频振荡、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可能机制也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提出了在季风动力学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认识和预报亚洲季风气候:前沿突破点和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斌 《气象学报》2008,66(5):653-669
改进我们对季风变化和可预报性的认识以便促进季风气候预报的发展是当前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下属的国际季风研究(IMS)和亚洲季风年(AMY2007-2011)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本文从以下方面回顾了亚洲季风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1)季风变化的机制和数值模拟,(2)可预报性的物理基础和极限,(3)气候预报的现状.文章的讨论侧重于周尺度到年际尺度,特别提出了季风气候研究中存在的若干科学问题和研究前沿上的可能突破点,讨论了季风预报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促进未来的季风研究,加深我们对季风气候动力学的理解,以及提高对亚洲季风气候变化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7.
南海西南季风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其与海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OLR、SST观测数据, 研究了南海地区西南季风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 对比分析了强弱西南季风年大气环流的差异. 南海西南季风的强弱变化与海表面温度 (SST) 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 年际或以上时间层次变化主要表现为南海西南季风强弱与东太平洋海温、南海-阿拉伯海海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对月季时间层次, 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对西南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仍起重要作用, 南海-阿拉伯海海温与西南季风之间相互作用不但表现为西南季风对海温的作用 (西南季风强 (弱) 导致后期海温降低 (升高)), 同时海温变化对西南季风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前期海温正 (负) 距平有利于西南季风增强 (减弱).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一个σ坐标的三层初始方程热带球圈数值模式,以全球夏季平均纬向风场为初始场,研究地形的纯动力作用和不同地区的大气热源、冷汇对亚洲夏季两支独立的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影响,针对它们对季风环流的主要成员如越赤道气流、季风槽、青藏高压等的相对重要性设计并进行了—系列试验,东亚季风环流和印度季风环流系统的成员被很好地模拟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一个新的季风指数即动态标准化季节变率被提出用来研究有关季风的问题。这个动态标准化季节变率指数能够很好地描述不同季风区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率,而且它还可以用来划分全球季风系统的地理分布。进一步,本指出它对于深入理解季风来研究经典季风、庸季风和类季风系统的区别、联系及相互作用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个新的季风指数和全球季风的地理分布(英)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5  
一个新的季风指数即动态标准化季节变率被提出用来研究有关季风的问题。这个动态标准化季节变率指数能够很好地描述不同季风区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率,而且它还可以用来划分全球季风系统的地理分布。进一步,本文指出它对于深入理解季风来研究经典季风、庸季风和类季风系统的区别、联系及相互作用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