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应用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表沉降以及地下开采活动的原理;利用重轨差分InSAR技术获得了峰峰矿区地表ENVISAT和JERS 1的雷达形变干涉相位图;分析了在矿区地表沉降过程中ENVISATC波段和JERS 1 L波段形变干涉相位图的相干特性、相位特性以及干涉测量技术在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C波段和L波段雷达数据可以实施对矿区地表沉降的监测,但是C波段雷达受到空间干涉基线的限制更加严格,如果要实现对矿区地表沉降的监测,需要充分利用每个卫星回访时期的雷达数据,建立长时序的星载雷达形变干涉相位图序列,才能较好地实现矿区地表沉降监测。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抚顺矿区是我国最老的矿区之一,采矿历史可上溯到1901年。抚顺矿区沉降和地下开采并生,据统计,平均每开采1 m深的煤层,就会造成0.8 m的地面塌陷,且沉降并不随地下开采的结束而结束。目前抚顺市划定的沉降区范围为18.411 km2。广州中海达定位技术有限公司(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与抚顺市采空区沉降办公室联合建设了基于BDS/GPS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北京东部区域地面沉降监测项目的主要工作,重点阐述了GPS技术在区域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包括监测网布测、数据处理和沉降分析,最后总结了应用GPS监测地面沉降变化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采用GPS在"江汉-洞庭湖区沉降监测"的实践,探讨了GPS在地质构造沉降监测中最佳的观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时应采取的各项措施,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为类似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基于双轨道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流程,利用研究区域2017-02-17、2017-03-11、2017-04-02三景雷达影像,获取该区域在此期间的沉降情况.结果表明D-InSAR技术用于矿区沉降监测日趋成熟,是一种监测矿区地面沉降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我国东北某矿区为研究区域,根据开采方提供的矿区施工开采挖掘图在矿区周边布设二等水准测量监测网。通过对矿区三年间采集的四期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研究区的地表沉降规律。结果表明:在监测的三年期间,研究区始终处于沉降状态,其中矿区开采中心的沉降速度要明显大于周边地区,三年间的最大沉降量为0.29m。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用GPS观测取代常规的水准测量方法来监测城市沉降变化的可行性,在宁波市建立了有7个点组成的GPS基准网和14个点组成的GPS监测网.在观测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以获得高精度的高程分量.用Bernese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时顾及到对流层延迟的影响,采用Saastamoinen模型,获得了mm级的高程精度,这将有助于提高沉降监测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高精度GPS城市沉降监测网的数据处理与精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用GPS观测取代常规的水准测量方法来监测城市沉降变化的可行性,在宁波市建立了有7个点组成的GPS基准网和14个点组成的GPS监测网。在观测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以获得高精度的高程分量。用Bernese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时顾及到对流层延迟的影响,采用Saastamoinen模型,获得了mm级的高程精度,这将有助于提高沉降监测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能源的需求,煤炭坝矿区对煤矿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给当地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传统监测方法已无法满足监测要求,InSAR技术凭借其大范围、无接触、监测精度高的优点在矿区沉降监测中广泛应用.本文基于SBAS-InSAR对11景ALOS1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煤炭坝矿区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期间的时序形变结果和平均沉降速率.结果发现多处煤矿开采区地面沉降剧烈,通过对时序形变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在不同的矿区有不同的形变特征.监测结果对当地城镇规划和地质灾害的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DS-InSAR技术监测沛北矿区地表形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采空区地表散射特性不稳定、高相干点目标少且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本文基于相干矩阵特征值分解(T-EVD)的DS-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A数据获取并分析了徐州沛北矿区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地表沉降特征。与常规时序InSAR监测对比表明,融合分布式目标的DS-InSAR技术监测点数量显著增加且空间分布更加均匀,能够更好地反映矿区地表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为煤炭枯竭型矿区地表沉降规律分析和机理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在采空区地表沉降监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以GNSS CORS技术、GIS技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移动PDA技术、现代测量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等为支撑,构建了煤矿开采沉陷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软件由数据监控中心软件、矿山开采沉陷综合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软件包、实时数据采集终端系统软件等三大软件构成。该系统为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移动变形分析的自动化手段。  相似文献   

12.
初禹  侯建国  周向斌 《测绘工程》2014,(5):71-74,77
哈尔滨地区的地面沉降在中国东北地区具有典型性。目前,已采用精密水准监测、自动化测控、GPS监测、InSAR监测等技术方法,建立覆盖全市第四纪地层的地面沉降监测体系。为了更好地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基于GIS技术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管理系统,实现地面沉降信息自动查询、分析等功能,为城市规划建设及灾害预警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GPS用于天津市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案,通过GPS监测数据与水准测量结果对比分析,说明了两者地面沉降趋势的一致性,GPS用于地面沉降监测可以逐步取代传统水准观测。  相似文献   

14.
利用GPS监测地面沉降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监测天津地区的地面沉降,配合精密水准测量,1995年布设了一个GPS监测网,每年的10-11月进行一次精密GPS测量,并与同期进行的精密水准复测的垂直形变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根据1995-2004连续十年GPS大地高与精密水准测量观测数据对比研究,验证了GPS监测地面沉降的精度,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GPS大地高变化完全可以像精密水准测量一样高精度获取水准测量点的沉降值,从而得出在地面沉降监测中GPS测量可用于监测地面沉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开展GPS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研究,提高GPS监测精度,在GPS选点埋石过程中采用TEQC对GPS观测环境进行测试,为进一步实施GPS监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矿区地表变形监测获取数据量少、监测周期长、效率不高;结合LiDAR及RTK技术应用到煤矿区地表沉陷监测工作中,进行外业数据采集与内业数据处理,对得到的点云数据和生成的DEM进行煤矿区沉降变形分析,并以贵州某煤矿区为例进行了地表沉陷监测试验,满足精度要求,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区沉降周期长、范围大,造成的环境危害也日益显著,如何高效、准确地为矿区环境治理提供基础资料成为工作人员的当务之急。本文利用DiNi03电子水准仪对马莲台煤矿采矿区地面进行沉降监测,详细介绍了电子水准仪在沉降监测中的工作优点和技术方法,并且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为因煤炭资源开发造成的地面沉降等灾害的基础资料获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来广州市频繁发生地面沉降、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且目前仍然在加剧。传统的监测技术如GPS、水准测量等难以开展大范围、高精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沉降监测工作,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正逐渐成为城市地表沉降监测的有效手段。文中采用短基线集(SBAS-InSAR)技术,通过17景ENVISAT/ASAR数据和21景ALOS/PALSAR数据,探测广州佛山地区2006—2011年的地表形变信息。将其与研究区内已有的水准测量数据进行比较,从而验证InSAR技术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最后圈定了研究区的重点沉降区域并对沉降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朱微  刘福春 《测绘工程》2007,16(6):54-57
从地面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出发,进行水准观测数据的处理,平差基准选定的探讨,并对常州市行政区域内历年来的水准观测数据应用时空分析,形变数字特征值及速率的非线性变化等方法,分析常州市行政区域内地面垂直位移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得出常州市区域内沉降漏斗迁移路径的变化规律,为常州市今后的地面沉降分析提供参考。最后讨论了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提出今后的弥补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地面沉降灾害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地面沉降监测广泛采取水准测量、GPS测量和InSAR技术等方法。为有效解决不同技术方法在精度、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的缺陷,综合其优点,本文提出了对InSAR、水准及GPS数据进行精密处理和高效融合的理论方法,获取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沉降监测成果。以广州南沙试验区数据实例验证了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