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县群众中有“五九雨雪应秋伏”的说法。几年来,我们对这条群众看天经验,通过反复验证和使用,逐步提高了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起初,我们认为这条谚语可能揭示了“五九”雨雪与“秋水”的对应关系,但通过验证,结果并不好。究竟“秋伏”是指的哪一时段呢?经过进一步向群众作调查,才了解到当地群众把“莳梅雨”以后的雨水统称为“秋水”,而对莳梅后期至立秋这段时间就称为“秋伏”。我们过去拿立秋后的雨水与“五九”雨雪量  相似文献   

2.
几年来,我们学习毛主席著作,反复实践,不断总结“乌云接落日”这条天气谚语。从多次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乌云接落日”虽然是下雨的征兆,但不是唯一的征兆。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乌云接落日”才会有雨。为了模清“乌云接落日”的降水条件,我们一方面向有看天经验的老农学习,同时认真观察记载天物象的变化,寻找每次“乌云接落日”后下雨、不下雨的有关条件。经过许多个例分析,反复研究,总结了“乌云接落日”下雨的条件是:(一)乌云在下午太阳快落这段时间内(俗称太阳一杆子高左右)从太阳的南北两方同时接日,东方有条状云急速地从东向西移动,云条横贯东西天;  相似文献   

3.
玉山地区终年四季多刮偏东风,风后多半下雨。群众谚雨有:“风是雨的头”、“四季东风四季下,只怕东风刮不大”、“东风吹、西风顶,不下雨不得行”,“风过午、连夜吼”等等。这些关于测风报雨的谚语,向有经验的老农访问学习,经过我哨几年来的反复实践验证,不断总结,初步摸索出风  相似文献   

4.
《气象科技》1974,(1):50-50
我们在学习“农历十二月廿六至廿八日南风对应次年六月至八月有台风”的群众经验中,开始由于我们对这条经验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生搬硬套,结果找不出规律,事与愿违。我们带着问题学习毛主席《实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水城气象站的同志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做好天气预报工作的体会。十多年来,他们从工农兵的需要出发,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虚心学习和总结群众的看天经验,努力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克服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书本知识的错误倾向,不断探索本地区的气候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他们逐步掌握了水城地区特有的天气演变规律,从1972年3月开始,制作了“月的长期逐日天气预报”,现在准确的程度已达到70%左右。  相似文献   

6.
日华与天气     
陈景奎 《气象》1975,1(9):25-25
在闽南劳动群众中,流行着这样一条谚语:“天上烧饼大变小,天气好不了。”所谓“烧饼”,指的是日华及月华。据老农说,出现这一现象天即将下雨。 我对日华进行了7年观测,并记载了华的变化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发现日华的华圈由大变小(由明显变模糊)对未来短期内的天气变化确有指示性(见附  相似文献   

7.
《气象》1977,3(4):17-17
学习群众看天经验,第一步是要搞清楚这些经验的真实含义。拿天气谚语来说,我们不能凭主观想象去解释,也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含义,必须作深入细致的工作。例如,“一寸桃花一寸金,三寸桃花送老命”这一条谚语,我们起初联系到“尺麦怕寸水”的说法,理解为桃花水一寸左右为宜,三寸水对麦子就嫌多了。经过进一步请教老农,才弄清这条谚语是用于  相似文献   

8.
今年(1965年,下同)夏季,我台在长期天气预报中对群众经验的运用主要情况如下。 一、群众经验的验证 今年三月间我们验证了三条群众经验,包括“四九南风六月旱”(江淮流域)、“清明无雨少黄梅”(淮河流域)和“春寒夏涝”(河北)。 !.“四九南凤六月早”  相似文献   

9.
我国劳动人民有着丰富的测天经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诗经里,就有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的记载,意思是说,早上西方有虹时,这天将会下雨。这就说明,群众测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用多种形式记载和流传下来的天气谚语和测天经验,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0.
鲍家栋 《气象》1980,6(3):28-28
1980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简称新规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我国地面测报工作的经验和特点。 经过这一段对新规范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总结了经验。广大气象观测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观测经验。新规范将现阶段测报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观测经验有选择地予以列入。比如,在云的观测上,新规范归纳了夜间云的观测的三条经验,对山区台站云的观测叙述也比较详细。在夜间能见度观测方面,分别指出有目标灯和无目标灯须掌握的几条原则。特别是白天能见度的观测,根据所选目标物的颜色和其细微部分“清晰可辨”、“隐约可辨”、“很难分辨”三种情况下能见度估计方法。只要  相似文献   

11.
林县小店公社七泉大队气象哨农民气象员张启才同志的看天经验中有一条:“雪前雷雨水偏少”。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在学习群众经验过程中,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雪前雷”与气候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气象》1976,2(9):33-33
天气谚语中充满着辩证法。我们通过验证天气谚语,用矛盾转化分析天气变化,指导预报实践,进一步提高了预报准确率。 例如我地流传着“南风吹吹,北风追追”这样一条群众经验。我们想:南风与  相似文献   

13.
天下着雨,雨水从地面表层向下渗透。土壤中的一条小蚯蚓高兴极了,它欢快地告诉一条大蚯蚓:“下雨了,我们终干不会被干渴死了。”它的同伴说:“小兄弟,不要高兴得太早了,我每次在下雨后,身体都感到非常不舒服,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相似文献   

14.
支德先  金士英 《气象学报》1966,36(1):132-135
1965年3月份容县气象服务站组织了一次调查,经过向老农学习,学习了看天经验。关于“日晕长江水”这条农谚,我们用本站日晕观测资料进行了验证,并且按照“图、资、群结合,以群众经验为主”的方针把图、资、群结合起来进行了分析,制作了预报工具,做中期大雨、暴雨预报。  相似文献   

15.
气象科普工作非常重要。所谓重要主要是:一、它是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工具。通过深入浅出地宣传,把深奥的气象科学大众化、群众化,使群众爱看、爱听、爱学,并且能够听得懂,知道气象工作的重要性,知道气象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天会下雨、会刮风、会打雷等。从而为使用气象,提高气象服务效益铺平道路,使大家都关心、热爱气象,共同搞好气象工作。要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难就难在“普”字上了,所以要培养气象科普专家。二、它  相似文献   

16.
易仕明 《气象》1975,1(1):2-3
毛主席教导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可是林彪一伙捡起孔老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破烂,自比“天马”,自称“天才”,把广大劳动人民说成只知“怎样搞钱,怎  相似文献   

17.
我站位于北京东北方,冬春季主要是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多偏北风,天气以晴为主。但有些年份降雪较多,雪量也较大。为了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几年来我们从运用群众经验和天气谚语着手,进行预报实践和总结,发现“冬阴东风起,雪花满天飞”这条谚语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冬春季降雪天气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大荔县是全国主产棉县之一,群众从长期的务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采取了一系列趋利避害的措施,对棉花增产起了一定作用。如“要收花,旱五、八”,就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气象条件,本文想就这条农谚,用气象资料进行分析验证,总结掌握棉花增产(减产)的有利(不利)气象条件,达到提高棉花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看雾知天气     
群众谚语:“十雾九晴”,这一条看天经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如此。象春雾往往是“阴雨绵绵无晴天”,冬雾是“雾气满天飞,雨雪后面追”。夏雾就不同了,“雾天不见人,大胆洗衣锦”。秋雾和夏雾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满地大雾盖,当天日头来”。这说明春雾和冬雾常常是雨雪来临的先兆。  相似文献   

20.
日照观测是测定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为了正确的得出一日内的实照时数,一方面要求仪器安置得十分正确,另一方面也要求日照纸的感应要灵敏。但是,由于日照纸的感光不良会造成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有时会使一日中感光迹线比实际日照时数少得多,一月的总差数,就更可观了,日照百分率也就产生了较大的误差。毛主席教导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遵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