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本文从地震波的动力学观点出发,针对山东巨野煤田已知钻孔处煤及天然焦的反射波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对有效振幅、频谱主频带、能量百分比等多种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总结出利用反射波动力学特征区分煤与天然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岩浆侵入区煤层厚度的利用,可采边界的确定,煤与天然焦界线的划分,天然焦块段及级别划分,储量估算等问题都是煤田勘查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巨野煤田及其邻区丰富的地质资料,结合一些岩浆侵入矿区的开采揭露情况,首次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太原西山杨庄勘查区天然焦样品的大量测试资料进行研究,针对本区天然焦赋存的特点,阐述了野外进行天然焦与煤研究的工作方法,确定了其区分参数特征,对开展天然焦和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济宁市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23.9亿t,其中天然焦4.1亿t,约占山东省的一半。随着几大天然焦赋存煤田周边勘探找煤工作的深入,天然焦的资源储量还将增加4亿~11亿t,最终济宁市的天然焦资源储量将达8亿~15亿t。如何综合利用天然焦将直接影响济宁市乃至山东省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并关系到“节能降耗”的能源战略和矿区的服务年限。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煤田普遍存在岩浆侵入现象,其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极大,因此准确划分岩浆侵入煤层范围是煤炭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分析岩浆岩、天然焦、煤等物性特征,构建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证实其在振幅、相位、频率等存在明显差异。以山东某煤矿3煤层为例,利用单属性技术、多属性聚类分析及谱分解技术等结合常规方法,圈定了煤、天然焦分界线及岩浆侵入范围。通过矿方布设的10个钻孔验证,与解释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6.
王东爵  吴丰州 《地质论评》1980,26(4):319-330
一、引言煤的接触变质作用,能够使一个大型煤田的煤质从气煤经历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在短距离内达到天然焦,从而构成由低变质到高变质的带状分布(图1、2)。火成岩对煤田讲,有他不利的一面,同时也有他有利的一面。岩浆的热液对煤的变质作用,除去吞噬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天然焦储量约3.34亿吨,占全省煤炭储量的2.4%,而滕县煤田天然焦储量占全省的76%。目前,在天然焦尚不能综合利用的情况下,它的存在不仅给煤炭储量计算带来一定困难,而且将直接影响到矿井的设计与开拓。因此,在井田勘探阶段,查明天然焦的分布范围是非常必要的。为此,1984—1985年间,我们在滕县煤田许楼井田利用区内 T_3波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识别天然焦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8.
巨野煤田天然焦、无烟煤综合方法划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中,唯独对天然焦没有明显的分类指标,在巨野煤田勘查过程中,通过对天然焦,无烟煤的宏观鉴定,煤质化验测试指标,镜下显微镜测定结果,测井曲线物性特征等方法的分析研究,对其划分问题取得了多在数,依据、获得了良好地质效果并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枣庄市素有“鲁南煤城”之称,是因煤而兴的矿业城市,煤炭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辖区内有陶枣、官桥、滕南、滕北、韩台5个煤田,含煤面积1000余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3%,现探明储量18.87亿t。滕南、滕北煤田含煤面积较大,资源储量较丰富,主要煤种为气煤、肥煤和天然焦,是优质动力用煤和炼焦配煤。枣庄的煤炭资源自元代末期就开始零星开采,清晚期洋务运动时进入规模开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境内共有各类矿井65对,目前陶枣煤田资源已近枯竭,滕南、滕北煤田已经进入煤炭资源的全面开发期。  相似文献   

10.
抚顺煤田煤变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抚顺煤田的煤变质表现为一种具有浅成、高温、作用时间较短的岩浆热变质作用的特征。在西露天矿坑内和龙凤矿井下见有十分发育的接触热变质带,接触热变质煤未形成良好的天然焦,而是形成“炭渣状煤”或“烧变煤”。煤变质带明显,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有所反映。煤变质带的分布与后期侵入的辉绿岩的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鲁西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质较好,煤变质作用主要属于区域变质,部分地区接触变质作用明显。通过对煤田煤质特征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时期主导煤变质作用的类型及其对煤变质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叠纪以前研究区在构造作用下沉降,煤变质主要受深成变质作用影响且各地差别不大,至三叠纪末期煤的变质程度已经接近长焰煤;三叠纪以后南北煤田R值出现显著差异,中北部各煤田煤变质仍然由深成作用主导,而南部济宁、巨野、滕南等煤田在侵入体的作用下,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开始主导煤变质,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巨野、滕南等有岩浆侵入或接近煤层的局部地区;在东部煤田含有大量无烟煤和天然焦,肥煤所占比例明显比中西部大,这是由于郯庐断裂剧烈的水平地层错动,煤系受到动力变质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阔  刘钦甫  张帅  袁亮 《矿物学报》2021,41(1):101-108
煤系石墨是岩浆侵入含煤地层导致煤层受热变质形成,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本文通过对湖南娄底和郴州地区典型煤系石墨进行煤岩学、X 射线衍射(XRD)、激光显微拉曼光谱(Rama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并与无烟煤、美国伊利诺伊盆地的天然煤焦、美国科罗拉多中南部Trinidad 煤田的天然沥青焦、斯里兰卡的显晶质石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煤系石墨显微组分主要为隐晶质石墨(体积含量>80%),还含有少量热解碳、针状石墨和鳞片石墨,偶见残余镜质组和惰质组,石墨单晶体尺寸约为0.35 μm.反光显微镜下隐晶质石墨表面呈麻点状,由于石墨微小晶片对光的散射作用导致所测反射率值偏低(3%~5%);煤系石墨XRD 图谱(002)峰为尖锐峰与无烟煤和天然焦的"鼓包"峰具有明显区别,(002)峰半高宽可作为区分煤系石墨、无烟煤及天然焦的主要参数;煤系隐晶质石墨一阶拉曼光谱有尖锐的G 峰和低强度的D 峰,二阶拉曼光谱出现2450 cm-1 峰和较强的2D 峰,表明其结构演化处于石墨化作用过程,而无烟煤、变质无烟煤和天然焦则无2450 cm-1 峰,且2D 峰较弱,表明其结构演化处于碳化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尤为重要,然而天然焦长久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天然焦资源丰富,在苏鲁豫皖四省毗邻地区的煤矿开采中经常发现由于岩浆岩侵入,煤层受到烘烤而变质为天然焦的现象。广泛采集苏鲁豫皖四省毗邻地区天然焦样品,在描述天然焦宏观及显微特征的基础上,对天然焦开展工业分析、地球化学特征、自燃倾向性和焦尘爆炸性等方面的测试与分析,采用美国TA2100热分析仪测试典型样品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天然焦的宏观物理特性、显微组分特性与煤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总体上各项分析指标与无烟煤没有明显的界线,天然焦与同地的残留煤相比,其挥发分产率降低、C/H比大幅提高;天然焦变质程度达到或高于无烟煤阶段,不易自燃、焦尘无爆炸性。燃烧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山东菏泽赵楼天然焦样品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并根据天然焦的特性探讨了利用方向,认为其在制作型煤、合成氨、碳材料、生产水泥以及CO2地质封存等方面具有利用价值或潜力。   相似文献   

14.
官桥煤田接触变质带煤变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搜集了官桥煤田的有关资料,着重研究由侵入岩体引起的接触变质带的煤变质规律。研究这一课题不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勘探中的层位划分、储量计算、矿井巷道布置、天然焦的利用,以及瓦斯形成和古地温研究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筛查天然放射性测井资料获取地层连续的放射性数据,以异常层与煤层的位置关系确定煤层型、煤间型、煤上型、煤下型4种异常类型,建立了一套应用于煤田原生地质环境放射性综合评价方法.经过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巴彦山煤田、呼和诺尔煤田、阜新煤田、平庄煤田等地质环境放射性明显,在开发中应注意放射性核素迁移造成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陶庄煤矿位于山东陶枣煤田西部,属石炭二迭纪华北型煤田。晚石炭世太原群含煤15层,早二叠世山西组含煤3层,共含煤18层。陶庄煤矿火成岩产状复杂,根据小范围内观测资料,其延展方向不易推断。再加上侵入体对煤层的熔蚀、变质作用,使煤层受到破坏,影响生产,急待研究。我们在火成岩影响的天然焦分布区作了一万六千多米的地质素描,调查了煤层小柱状900余点。进行分析之后,初步摸到一些侵入体的分布规律,并已用于开拓和掘进工作上。兹将我们的几点认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八道江矿区位于浑江煤田西段,主要开采石炭一二叠纪煤层,煤类复杂。根据矿区地质资料,论述了地层的含煤性,并对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该矿区以瘦煤为主,由于火成岩影响部分变质为贫煤、无烟煤和天然焦;煤的黏结性好,结渣性轻微,是很好的炼焦用煤;煤发热量为21.31~23.88MJ/kg,属于中高热值煤,也可用做动力用煤。该区原煤洁净等级为三级,精煤洁净等级为二级。  相似文献   

18.
"岩浆侵入对淮北花沟西煤中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高校地质学报,2013,19(4):671-676页)和"岩浆侵入对袁店二井煤矿72煤中稀土元素的影响"(煤炭工程,2014,46(5):119-122页)两文均表明"岩浆侵入致使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增加,使煤中稀土元素发生了二次迁移与富集,且岩浆组分对煤中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经重新整理原作者数据,并对其中镧系元素和钇(REY)的含量特征、上陆壳标准化分配模式的分析后,则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淮北煤田煤中REY平均118mg/kg,天然焦中REY平均128mg/kg,侵入岩中REY平均326mg/kg;煤层侵入岩REY含量高于煤和天然焦,而煤和天然焦中REY含量无显著差别。煤层侵入岩上陆壳标准化的REY分配模式均显著富集LREY,且明显与煤和天然焦的REY分配模式不同,这表明岩浆侵入对煤中镧系元素和钇的影响甚微,且煤中的HREY较LREY和MREY富集。总结得出:对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须将钇元素一并分析,且将REY三分(LREY,MREY和HREY)便于更细致的对比;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标准化的参考应该尽量选择与煤近似的地质体(如北美页岩、上陆壳、中国煤等),不应均以球粒陨石为标准,方可更准确地解析稀土元素的来源及其在成煤及变质过程中的分异等。  相似文献   

19.
由于岩浆的侵入破坏作用,使得煤层结构复杂化,煤、天然焦和岩浆岩交叉混合在一起,降低了煤层和天然焦的可采性,开采条件变复杂。一直以来天然焦伴随煤炭一起勘查,其勘查线距也遵从煤炭相关规范,而实际开采天然焦采区的设计与井下实际的采区布置相差较远。以安徽淮北天然焦矿井为例,对该矿的探采对比情况进行探讨,认为勘探阶段针对天然焦矿层勘探钻孔间距和勘探线距,无法满足矿井实际开采需要,适宜的勘查工程线距至少为50~100m。  相似文献   

20.
作为岩浆吞噬煤层的信息记录者和物质承载者,接触变质煤是揭示煤层速热碳化过程和机理的重要研究对象。为此,本研究采集了淮北石台煤矿不同热变质程度的接触变质煤样品,利用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偏光显微镜(PLM)和扫描电镜(SEM)等实验手段,表征其微组构特征,以期揭示煤层速热碳化的机理和过程。结果显示,从未受影响煤、浅热变质煤到天然焦,样品最大镜质组反射率、灰分产率升高,氢、氮元素以及挥发分含量降低。未受影响煤显微组分以胶质结构体为主,局部发育丝质体;浅热变质煤中裂隙发育、少见脱挥发孔;靠近岩体的块状天然焦中镶嵌结构炭和脱挥发孔发育,孔径多介于20~150 μm;岩体内的细脉状天然焦,主要由多孔炭和炭微球组成,富含圆形—椭圆形气孔,孔径多介于1~3 μm。分析表明,趋近岩体,接触变质煤热变质程度连续增加:浅热变质煤是煤层受较弱热变质而脆性断裂的结果;天然焦是浅热变质煤热解脱挥发分和中间相化的产物;至岩体附近,天然焦被液化成多孔炭和炭微球,后二者最终被氧化为气态碳氧化物而消失。我们认为,岩浆接触变质煤速热碳化的实质就是固态煤岩被岩浆热解而中间相化、液化和氧化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