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塔里木盆地中部 KT2号钻孔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测年数据等资料 ,探讨了区域地层沉积旋回特征、盆地沉降的阶段性 ,判别出了松山和高斯极性带内分别存在 4个和 2个极性亚带 ,据此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上新世 3.4 Ma以来的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2.
布容-松山(B/M)极性倒转事件是第四纪发生的最近一次地磁极性倒转,研究地磁极性倒转的特征不仅对理解地磁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极性倒转通常具有全球等时性,因此常被视为地层划分和全球气候对比的关键时间标记物。然而古地磁研究表明,布容-松山事件在海洋与中国黄土沉积物中的记录存在着“错位”现象,使得基于磁性地层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3.
元谋盆地晚新生代古地磁地层年代学及其古生物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济云  梁其中 《云南地质》1994,13(3):306-311
本文总结了元谋盆地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的成果,判别出三个有区域意义的短暂极性亚带;获得了龙川组-元谋组的沉积时限为距今340±10-135±10万年。通过古地磁生物学的研究,提出元谋一些象类的绝迹和云南马(EquusyunnanensisColbert)的出现与古地磁松山/高斯的极性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有龙  李麒麟  赵桐  仲新 《地质通报》2001,20(2):141-145
通过1∶5万通远乡幅等2幅区调工作对兰州北部永登县地沟村山城湾岭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发现剖面底部黄土为兰州地区迄今为止最老的黄土沉积,形成于1.84Ma.BP以前。磁性地层中出现布容正极性期(B)、松山反极性期(M)。松山反极性期内自上而下出现后贾拉米洛、贾拉米洛、奥杜威等亚极性期。对CaCO3含量、黄土剖面所反映出的古气候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过北京地区新8钻孔的古地磁样品测试研究,发现其岩心所包含的正负极性段,可与标准极性柱中的布容正极性时.高斯正极性时和松山反极性时具有较好的对比性。建立高精度、可靠的长尺度年代地层格架,为建立北京城市三维地质结构提供了基础,对研究新构遭活动.平原区地质演化历史,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兰州地区最老黄土的发现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1:5万通远乡幅等2幅区调工作对兰州北部永登县地沟村山城湾岭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发现剖面底部黄土为兰州地区迄今为止最老的黄土沉积,形成于1.84Ma.BP以前。磁性地层中出现布容正极性期(B)、松山反极性期(M)。松山反极性期内自上而下出现后贾拉米析、贾拉米格、奥杜威等亚极性期。对CaCO3含量、黄土剖面所反映出的古气候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18个新老钻孔的古地磁、磁化率、天然剩余磁化强度等磁性特征的综合研究,证明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与高斯正向极性带,以及哥德堡、布莱克、贾拉米洛、奥尔杜维极性亚带在本区都存在;结合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测年数据等资料,与微古、孢粉等分析结果都有一定的吻合性;这对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认为,第四纪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继接受碎屑沉积物以来,基本表现为一连续沉积区,并无长时间的大规模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黄土、红色粘土与古湖盆沉积物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岳乐平 《沉积学报》1996,14(4):148-153
本文通过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的对比研究,讨论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红色粘土与该区重要古湖盆之一,古三门湖堆积物之间关系,并分析气候环境对它们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红色粘土与上覆黄土可以是连续沉积,并呈相渐变关系。2)中国黄土与三门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B/M界限位于L8,J亚带位于标志层L9与L15之间,大约S10-S13之间,O亚带位于S22-S33,或三门组之中。M/Ga界限对应于黄土与红土界限。并基本对应于三门组与游河组界限。3)红色粘土(三趾马红粘土)并非仅仅是中新世保德期沉积物。它包括上新统与中新统,上新世静乐组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吉尔伯特负极性带,中新世蓝田组记录了Epoch5。4)古三门湖堆积包括早更新世早期三门组(1.20—2.50Ma,松山负极性带),上新世晚期游河组(2.50—3.50Ma,高斯正极性带),更早期的三门湖沉积未出露。三门组与午域黄土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松山负极性带,游河组则与该区上部红色粘土(静乐组上段)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  相似文献   

9.
在秦岭的一些山间盆地、河谷阶地等弱剥蚀的地段发育着黄土—古土壤系列。凤州杨家山剖面(34°00′N,106°39′E)可以作为秦岭的代表黄土剖面。该剖面黄土厚约82m,由33层黄土和33层古土壤构成。黄土层中夹有两层粉砂质黄土(L_9和L_(15)),古土壤层中S_5是由3层古土壤组成的。黄土下伏晚第三纪红粘土。该剖面磁性地层测量结果表明,剖面包括了布容正极性带和松山负极性带,二者的界线(B/M)位于第8层黄土(L_8)中部。松山反极性时黄土中记录了贾拉米洛正极性亚时  相似文献   

10.
在前人大量工作基础上,经古生物、古地磁、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将泥河湾层三分:即下更新统泥河湾组,该组始于高斯正极性世马莫斯事件,终于松山反极性世扎拉米洛事件,约3Ma—0.95Ma;中更新统小渡口组,始于松山反极性世扎拉米洛事件,终于布容正极性世中,约0.95—0.20Ma;上更新统许家窑组,始于0.2Ma,终于0.01Ma±。本文还对泥河湾湖盆的古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滇池湖盆位于云南省中部,是该省内较大型的山间盆地之一。盆地中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地层,并有多层褐煤和油气显示。 为解决昆明地区的能源和用水问题,建国以后有许多地质单位和研究者在本区作过大量的地质勘探和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该盆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九七九年以来,笔者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滇池东北侧施工的Tk-9和Tk-15孔的岩心进行了较系统的沉积相、古地磁和孢粉等工作。本文就已获得的部分资料,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东部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沟鞭藻组合序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祝幼华  何承全 《地层学杂志》2003,27(4):282-288,T001
对近二十年来黑龙江省东部海相侏罗纪—白垩纪沟鞭藻地层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 ,首次为该地区建立起侏罗纪—白垩纪沟鞭藻地层序列 ,主要包含 7个组合带 (含 3个高峰带 ) ,其中绥滨地区 Callovian— Valanginian期有 4个带 ;鸡西盆地早白垩世也有 4个带 (其中包括与绥滨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同时异相的一个 )。它们自下而上为 :1)绥滨组的 Pareodinia ceratophora- N annoceratopsispellucida组合带 ;  2 )东荣组下部的 Gonyaulacysta jurassica组合带 (高峰带 ) ;  3)东荣组上部的 Amphorula delicata组合带 ;  4 )东荣组最上部的海相 Oligosphaeridium pul-cherrimum组合带 (高峰带 )或鸡西盆地滴道组的微咸水—半咸水的 Vesperopsis didaoensis- L agenorhytis granoru-gosa组合带 ,两者为同时异相关系 ;  5 )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的 Odontochitina operculata- Muderongia tetracantha组合带 (该带可进一步划分出 2个亚组合带 ) ;  6 )城子河组上部海相层的 Canningia reticulata组合带 ;  7)穆棱组下段的 Cribroperidinium ?parorthoceras组合带 (高峰带 )。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周缘库车组、西域组磁性地层学初步划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邓秀芹 《沉积学报》1998,16(2):82-86
作者用磁性地层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周缘库车组西域组地层。结果表明:库车组记录了吉尔伯特(Gilbert)负极性带,年龄为3.40~5.30Ma,其中显示了柯奇蒂(Cochiti)正极性亚带(3.80~3.90),努尼瓦克(Nunivak)正极性亚带(4.05~4.20Ma)、西杜夫加尔(Sidufjal)正极性亚带(4.32~4.47Ma)及思维拉(Thvera)正极性亚带(4.85~5.00Ma)。下西域组记录了高斯(Gauss)正极性带,所龄为2.48~3.40Ma。其中包括凯纳(Kaena)负极性亚带(2.92~3.01Ma)与马莫斯(Mammoth)负极性亚带(3.05~3.15Ma)。上西域组记录了松山(Matuyama)负极性带下段,年龄为1.50~2.48Ma。其中包括留尼昂(Reunion)正极性亚带(2.12~2.15Ma)与奥尔都维(Olduvai)正极性亚带(1.67~1.87)Ma)。根据上述古地磁资料,作者将库车组划为下上新统(N1 2k),年龄为3.40~5.30Ma。下西域组划为上上新统(N2 2x),年龄为2.48~3.40Ma。上西域组划为下下更新统(Q1 1),年龄为1.50~2.48 Ma 。作者认为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造成塔里木盆地周缘山系的迅速抬升 ,形成高大山系的时代为上新世初期 ,大约 5.30 Ma 。  相似文献   

14.
朱艺婷  李晓峰  余勇  李祖福  吴永 《岩石学报》2021,36(7):2179-2188
松山锡矿位于滇西临沧花岗岩基的西北侧。矿体主要赋存于临沧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松山组绢云石英片岩接触带矽卡岩以及花岗岩和围岩的裂隙中。由于缺乏精确的成矿年代学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矿床成因的认识,并制约了进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本文首次利用LA-SF-ICP-MS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技术对松山锡矿床矽卡岩型和电气石石英脉型矿石中的锡石矿物开展了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2件锡石样品的~(207) Pb/~(206)Pb-~(238) U/~(206) Pb谐和年龄分别为76.6±1.5Ma和79.6±3.6Ma,说明松山锡矿锡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与临沧花岗岩主体侵位时间(三叠纪)明显不同。结合地质特征和前人年代学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该地区存在明显的晚白垩世锡的成矿事件,研究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应围绕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以及岩体和围岩中的断裂展开。  相似文献   

15.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剖面磁性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红强 《第四纪研究》2007,27(6):1081-1091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剖面的环境磁学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湖相地层的物源具有多重性,既有来自周边山地的风化碎屑,又有来自西北和北方沙漠地区的粉尘物质,导致了其古环境和气候记录的复杂性.湖相地层除记录了松山反极性时晚期和布容正极性时这两个大的极性时段以外,还记录了哈拉米洛极性亚时和另外3个短期极性漂移事件.磁组构参数表明东谷坨剖面的地层是在正常的重力分异条件下沉积的,且自沉积结束以来没有受到明显的后期扰动.磁化率最大轴的方位角显示东谷坨剖面处乃至泥河湾盆地东部的古水流方向主要(或大多数时候)为北北西-南南东向.  相似文献   

16.
在四川省攀枝花一西昌地区六个采样点,采集了二叠纪玄武岩和铝土矿标本,测得的古地磁结果表明,不同点地层的平均磁特征方向是一致的,但其磁极性既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磁性方向在NE象限的峨眉山玄武岩是在正极性期形成的.文章还讨论了安宁河断裂两侧地层磁性的某些差异,并提出这些磁特征方向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构造作用或地层年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7.
旱峡剖面新民堡群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自芳 《沉积学报》1988,6(2):106-117
根据岩石剩磁测试资料所反映的古地磁场极性变化特征,甘肃玉门旱峡剖面原先厘定为下白垩统的新民堡群包括7个正向极性亚时带和7个反向极性亚时带。通过与国际中生代极性年表和深海沉积物极性年表的对比,新民堡群实际上可分为两个地层单位:以第三个反向极性亚时带为界(从下往上数),下部层段属于上侏罗说(厚约460m),上部层段属下白垩统(厚约636m)。剖面玄武岩脉的喷溢时代应早于中新世,晚于旱白垩世,分为两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8.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中特提斯多岛弧构造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25万地质填图成果,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弧-盆系时空结构自北向南划分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北、南亚带和昂龙岗日-班戈白垩纪—始新世岩浆弧带等,初步认为中特提斯洋经历了三叠纪—早侏罗世扩张,中—晚侏罗世往北、南双向俯冲,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残余洋(海)盆和早—晚白垩世陆-弧(陆)碰撞等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The history of geomagnetic polarity reversals in the Cenozoic and Late Mesozoic is well known since the Late Jurassic (Oxfordian). A continuous record of polarity has been derived for this time interval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oceanic magnetic anomalies. Most of the polarity chrons in this oceanic record have been verified and dated in coordinated magnetostratigraphic and biostratigraphic studies. This has led to the generation of progressively refined and improved geomagnetic reversal time-scales that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absolute dating of palaeontological zonations. By serving as a basi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versal frequency they provide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processes in the Earth's core. The rate of reversals since the Late Cretaceous shows a steady increase on which a cyclical variation appears to be superposed. A stochastic model for reversals predicts a Poisson distribution of polarity interval lengths. The polarity time scales contain many fewer short (± 50 kyr) polarity chrons than a Poisson distribution, and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a gamma renewal process with index greater than unity is a more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model. The statistical arguments give no convincing reason for abandoning the model and other, physical reasons must be sought to explain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reversal record. The discovery and verification of short chrons in the oceanic record may best be investigated by deep-tow magnetometer surveys. The reversal history before the Late Jurassic is not well known. Magnetostratigraphy in coeval Early Jurassic sections has not given correlatable records and it has not been possible to compile a definitive polarity sequence. Evaluation of geomagnetic polarity history for the Early Mesozoic and the Palaeozoic will require unambiguous magnetostratigraphy in well-dated sections where verification of the polarity pattern is possible at the fossil zone or stage level.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