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西地区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来自S、Pb同位素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湘西地区铅锌矿床位于湘西-鄂西成矿带西南段,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条件,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基地。S和Pb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湘西地区矿床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6.30‰~34.66‰,平均值为19.64‰,明显富重硫,具有双塔式分布特征,矿石硫主要来源于容矿地层中的海相硫酸盐类和海水。8个矿床矿石矿物的~(206)Pb/~(204)Pb值范围为17.689~18.295,~(207)Pb/~(204)Pb值变化于15.535~18.848之间,~(208)Pb/~(204)Pb值介于37.294~38.630之间。区内铅锌矿床Pb同位素成分具有造山带和上地壳Pb同位素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于造山带和上地壳的混合作用,铅成因类型为上地壳和地幔因岩浆作用而混合的俯冲铅。提出了湘西地区铅锌矿成矿作用的两阶段演化模式,认为区内铅锌成矿作用经历了成矿流体形成和成矿流体迁移富集2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辽吉裂谷区铅锌金矿床S、Pb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波  邢树文  张增杰 《地质学报》2013,87(9):1399-1410
辽吉裂谷区发育有众多大中型铅锌、金等多金属矿床,本文选择该地区的青城子榛子沟铅锌矿、白云金矿、五龙金矿、荒沟山铅锌矿和临江金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其矿石S、Pb同位素分析及其地质意义研究.数据显示榛子沟脉状铅锌矿δ34SCDT值介于-10.3‰~6.8‰之间,白云金矿δ34SCDT值介于-7.7‰~1.9‰之间,五龙金矿δ34 SCDT值介于0.8‰~3.6‰之间,荒沟山铅锌矿δ34 SCDT值介于6.7‰~17.8‰之间,临江金矿δ34 SCDT值介于0.7‰~1.5‰之间.研究区铅锌金矿床的矿石硫同位素主要有两种来源,其一来自于早期火山喷流沉积而成的地层硫,如青城子榛子沟层状铅矿矿体和荒沟山层状铅锌矿;另一类为后期岩浆硫,如青城子榛子沟脉状铅锌矿、白云金矿、五龙金矿以及临江金矿,此类岩浆硫形成过程中,对早期地层硫进行了混染.辽吉裂谷区典型多金属矿床矿石铅同位素值变化较大,206 pb/204 Pb值介于15.72~24.02,207pb/204 Pb值介于15.32~16.43,208pb/204 Pb值介于34.96~39.79,不同的矿床其比值具有不同特点.研究区铅同位素μ值相对集中且较大,显示铅源具有上地壳物质特征,但均受到了不同铅源的混合.榛子沟铅锌矿脉状矿体矿石铅和岩体铅均为混合铅源,矿石铅为上地壳与地幔的混合源铅,而岩体铅则是造山带铅与上地壳的混合源铅;白云金矿床矿石铅为造山带铅,而其岩体铅为上地壳与地幔的混合源铅;五龙金矿的铅同位素主要来源于元古宙造山带铅,同时又有幔源铅的混合;荒沟山铅锌矿矿石铅一组为正常铅,微偏钍铅,来源于统一矿源层,另外一组铅为放射成因铅,即铀铅,而临江金矿矿石铅属于放射成因铅.  相似文献   

3.
二道河矿床是近年来大兴安岭中北段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矽卡岩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早矽卡岩阶段、晚矽卡岩阶段、磁黄铁矿-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等5个阶段的演化.为探讨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矿床主要金属硫化物、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斑岩、闪长岩、中生代火山岩开展了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矿床主要金属矿物 δ34S分布范围为5.8‰~8.9‰,呈"塔式分布",与典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及区域典型铅锌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相近,与花岗质岩石较相似,表明该矿床硫主要来自于深部岩浆热液体系,热液演化过程中与奥陶系海相地层进行了硫同位素交换.矿床硫同位素组成表现为δ34Spy>δ34SSp>δ34SCcp>δ34SGn,暗示主成矿阶段硫同位素分馏达到了平衡,计算得到各共存矿物对的平衡温度范围为227~382℃.该矿床矿石矿物具有高放射性壳源铅的特征,而花岗斑岩及闪长岩、中生代火山岩铅同位素则具低放射性铅特征,铅同位素数据均落入造山带演化线附近,构造图解中具有明显线性分布特征,表明其具有相同铅源及铅同位素演化特征,在Aγ-Δβ图解中均落入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上地壳与地幔混合俯冲带铅源区.综上表明,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多元组分的贡献,而矿石矿物与花岗斑岩及闪长岩铅同位素组成、μ值和Th/U比值都较为接近,综合矿床铅锌矿体主要产出于花岗斑岩、闪长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空间关系,反映其主要物质来源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  相似文献   

4.
阿尔恰勒铅锌矿产于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灰岩中,铅锌矿体呈层状富厚矿体产出。铅同位素组成表明该矿床的铅可能主要来源于造山带,硫同位素组成显示硫来源于地幔或地壳深部,氢氧同位素反映出成矿流体具有大气降水加入的特征,包裹体特征为中温成矿和低盐度流体。该矿床属于层控矿床,为喷流沉积改造富集形成的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5.
西成铅锌矿田铅、硫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铅、硫同位素是研究成矿作用中物质来源和富集作用的有效手段。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西成铅锌矿田矿石的铅、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与地层、岩浆岩及有关矿床的铅、硫同位素组成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矿石铅属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合型,而且主要来自下伏基底地层;海西 印支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也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成矿物质。泥盆纪地层只有容矿和控矿作用。矿床均以富重硫S34S为特征,硫来自于地层封存的古海水和地下循环的热卤水系统中的硫酸盐,硫化物主要是通过以有机质作还原剂的热化学还原作用还原硫酸盐形成H2S、H2S再与金属阳离子结合而生成的。根据铅、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征,西成铅锌矿田中的矿床可以明显地划分为厂坝型和毕家山—邓家山型。  相似文献   

6.
湘黔边境铅锌矿带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宗发 《贵州地质》1992,9(3):246-254
本文从地球化学硫、铅同位素组成角度出发,对湘黔边境铅锌矿带的成矿时代、成矿温度、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进行探讨。该矿带铅锌矿床属沉积—改造型矿床,成矿金属物质来源于地幔,矿质硫来源于矿层上覆中上寒武统海相蒸发白云岩中的膏盐;成矿温度为中—低温(135—200℃);成矿时代主要是加里东期,加里东早期形成矿源层,晚期溶解、活化、混合、改造矿源层形成矿床。该矿带属加拿大派纳派因特式铅锌矿,是寻找以锌为主的铅锌矿很有前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广西东桃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东桃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单相盐水溶液包裹体(LH2O),气液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LH2O VH2O)和单相气体包裹体(VH2O)3类;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将成矿作用分为3个阶段:①层状-条带状矽卡岩化铅锌矿成矿阶段;②似层状-浸染状绿帘石化铅锌矿成矿阶段;③脉状碳酸盐化铅锌矿成矿阶段.测得均一温度范围为90~355°C,最佳成矿温度为205~260°C,属中低温矿床,为矿区的主要成矿阶段;根据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均一温度资料获得矿化深度为0.66~1.20 km,成矿流体的盐度w(NaCl)为7.2%~16.5%,成矿流体成分具有w(Na )>w(K )、w(Cl-)>w(F-)的特征.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可能主要来源于古海水.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反映其物质来源主要为壳源,而矿石硫同位素值[δ(34S)为-6.3‰~-2.9‰]反映硫主要来自沉积物中的硫酸盐和生物硫.  相似文献   

8.
白秧坪铜银多金属矿床主要产于白垩系下统景星组石英砂岩、粉砂岩中,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景星组砂岩的铅同位素组成比较接近,表明壳源物质参与了成矿作用。作ZartMan图解和△γ—△β图解表明,矿石铅属于壳幔混合来源。矿石铅μ值介于9.43—9.65之间,Th/U比值介于3.72—3.87之间,表明矿石铅为壳幔混合铅。该矿床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来源于深部地幔硫遭受地壳硫的混入。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发生于开放体系之中,成矿物质来源为深部幔源物质混合了壳源物质。  相似文献   

9.
贵州都匀牛角塘富镉锌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牛角塘富镉锌矿的硫和铅同位素研究发现,该矿床同位素组成与其他含镉铅锌矿床明显不同,其硫同位素组成以富重硫为特征,δ^34S值变化范围不大,集中在 22‰~ 30‰;硫化物单矿物、矿石和乌训组地层岩石具有极其相近的铅同位素组成和高μ值(9.66~9.884)。表明该矿床的硫主要来源于寒武系地层硫酸盐或油田卤水,成矿物质铅主要来自铀钍相对富集的上部地壳岩石即清虚洞组白云岩(含矿地层)下伏地层乌训组页岩夹薄层灰岩,因此,牛角塘富镉锌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即乌训组地层岩石,成矿时代为加里东运动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10.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位于豫西栾川钼钨铅锌银矿集区内的鱼库—赤土店铅锌矿带的北西端。矿床赋存于新元古界栾川群三川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中,受矽卡岩带控制。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δ~(34)S变化范围为2.3‰~3.9‰,平均3.2‰。硫同位素组成与区域内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一致,反映硫的主要来源为深部岩浆;金属硫化物样品的~(206)Pb/~(204)Pb变化范围为17.781~18.455,平均值18.043;~(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502~15.590,平均值15.545;~(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232~38.624,平均值38.438,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作用相关的热液过程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矿床成因应属于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1.
黔西北纳雍枝铅锌矿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雍枝铅锌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的黔西北铅锌成矿区东南部五指山背斜南东翼,矿体产于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白云岩中。矿区主要有2层铅锌矿体,为层状、似层状,产状与围岩一致,矿石类型主要有浸染状铅锌矿石、脉状铅锌矿石、条带状铅锌矿石,属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18.0‰~23.8‰,成矿流体的总硫同位素值(δ34SΣS)大于+19.7‰,富34S,具典型壳源特征,与海水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范围接近,可能主要来自容矿地层寒武系及其下伏地层震旦系海相硫酸盐岩的热化学还原;206Pb/204Pb为17.849~17.973,207Pb/204Pb为15.640~15.733,208Pb/204Pb为37.932~38.246,主要分布于上地壳演化线上方,部分位于造山带和上地壳铅演化线范围内,μ值9.61~9.79,Th/U比值3.81~3.89,指示铅来源于上地壳,铅同位素组成与上震旦统灯影组碳酸盐岩相近,矿石铅的单阶段模式年龄为591 Ma~636 Ma,与上震旦统灯影组沉积时代一致,推测矿床成矿物质可能来自矿层下伏地层上震旦统灯影组。  相似文献   

12.
乌斯河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是川滇黔铅锌矿集区代表性大型铅锌矿床之一,估算资源量超过370万吨,Pb+Zn平均品位~15.7%。该矿床铅锌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震旦系灯影组的白云岩地层中,其围岩蚀变较弱,以白云石化和方解石化为主。矿石类型主要包括块状、条带状、角砾状、脉状和浸染状等,其中矿物组成相对简单,以闪锌矿、方铅矿、白云石和方解石为主,含少量沥青和黄铁矿。该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其成矿物质来源不清,致使该矿床存在热水沉积成因、喷流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以及MVT型等多种成因争议,难以建立统一成矿模式。本文对乌斯河铅锌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硫化物(包括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开展原位硫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查明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还原硫的形成机制和示踪成矿过程,为认识该类矿床铅锌成矿作用提供新地球化学依据。原位S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乌斯河铅锌矿床硫化物的还原硫存在不同硫来源,成矿早阶段硫化物δ34S值较低,介于+1.3‰~+14.2‰之间,暗示可能有来自于赋矿地层圈闭古油气系统中的H2S;主成矿阶段硫化物相对富集重硫同位素,δ34S值在+11.0‰~+23.3‰之间,表明其为赋矿地层的蒸发岩的热化学还原作用的产物。此外,硫化物的LA-MC-ICPMS原位Pb同位素组成分析显示,该矿床成矿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变质基底地层,水岩反应可能使赋矿地层贡献少量的成矿物质。综合矿区地质特征和已有的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乌斯河铅锌矿床属于MVT铅锌矿床,富Pb、Zn等成矿元素的流体与富H2S的流体混合是该矿床金属硫化物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布敦化铜矿是大兴安岭中南段一个斑岩-热液脉型复合铜矿床,包括南部的金鸡岭斑岩型铜矿段和北部的孔雀山热液脉型铜矿段。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矿体的氢、氧、硫和铅同位素系统研究,探讨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机制。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金鸡岭矿段与孔雀山矿段早期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为主,至成矿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参与。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金鸡岭矿段相对富集重硫,成矿热液的硫同位素组成为+2.54‰-+2.60‰。而孔雀山矿段相对富集轻硫,成矿热液的S同位素组成为-1.84‰--1.71‰,两矿段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铅同位素组成则表明铅具壳幔混合的特点,其来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结合大兴安岭中南段区域地质演化历史认为,布敦化矿床两个矿段的成矿作用均是由流体混合而导致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的大量沉淀。  相似文献   

14.
火德红铅锌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的滇东北铅锌成矿区西南部火德红背斜南倾伏端。矿体产于中泥盆统曲靖组。矿区主要有1个主矿体,为扁豆状、透镜状,产状与围岩一致,产出层位基本稳定,层控特征明显。矿石类型主要有斑块状、致密块状黄铁矿铅锌矿石、脉状铅锌矿石、角砾状铅锌矿石,属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矿石金属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组成显示,δ34 S值为-16.6‰~-10.4‰,平均-13.6‰,变化范围窄,贫34 S富32S,硫来自中泥盆世海水硫酸盐细菌还原;~(206)Pb/~(204)Pb值为18.236~18.485,~(207)Pb/~(204)Pb值为15.658~15.816,~(208)Pb/~(204)Pb值为38.288~38.910,主要分布于上地壳演化线上方,μ值9.60~9.88,Th/U比值3.76~3.93,指示铅来源于上地壳。矿石铅的单阶段模式年龄为351 Ma~460 Ma,处于赋矿地层上泥盆统宰格组与矿区出露的最老地层中奥陶统上巧家组地层时代之间,推测矿床成矿物质可能来自赋矿地层及其下伏地层。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总结白云铺铅锌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湖南新邵白云铺矿区矿石铅、硫、氧同位素特征以及流体成分特征、成矿温度等,结合区域内大中型铅锌、金矿床的研究成果,从矿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成矿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本矿区铅锌矿和金矿的矿床成因类型,并建立了成矿模式。研究认为,白云铺铅锌矿床为地台阶段形成的同生沉积改造层控型铅锌矿床,白云铺金矿为中低温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研究成果可为该区的找矿勘探及成矿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圆珠顶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端,是该成矿带近年来发现的又一大型铜钼矿床。文中通过对圆珠顶矿床地质特征的详细剖析并结合H、O、S、Pb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对圆珠顶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矿石金属硫化物δ34S 值分布于-4.3‰~3.9‰,硫主要来源于岩浆岩;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为正常普通铅;不同成矿阶段H、O同位素组成变化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指示大气降水与含矿岩浆热液混合是金属矿物从成矿流体中沉淀的重要因素。结合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认为圆珠顶矿床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矿床成因是由于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地壳与地幔物质混合。  相似文献   

17.
江西相山矿田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查明江西相山矿田内铅锌矿和铀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对与铅锌矿、铀矿有关的矿石矿物进行了S、Pb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与铅锌矿有关的金属矿物δ34S值为1.3‰~4.7‰,同铀矿伴生的黄铁矿δ34S值为7.9‰~14.9‰;赋矿围岩、基底变质岩、铀矿床黄铁矿和铅锌矿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及208Pb/204Pb比值整体上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均表现出放射性成因铅的特征,不同岩石或矿石的样品铅同位素组成范围基本一致。结合前人研究,说明铅锌矿和铀矿并非来自同一次成矿事件;铅锌矿的成矿期次具有阶段性,硫源具有均一性,主要以深部硫源为主,在其向上迁移的过程中有少量基底变质岩中的硫加入,按照硫化物共生矿物对计算出铅锌矿的成矿温度:早阶段为424~382℃,晚阶段为331~290℃,属中高温热液矿床;铀矿的硫源具有地层硫特征,主要来自于基底变质沉积岩。铀矿床伴生的黄铁矿铅同位素组成比铅锌矿硫化矿的铅同位素组成更具放射性成因铅,铅锌矿的铅源主要与上地壳基底变质岩有关,铀矿的铅源主要以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为主,但是可能还具有少量幔源铅参与。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西华山钨矿床成矿物质的来源,本文以矿床中的硫化物和钾长石为研究对象,通过硫化物中硫、铅同位素的研究,对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矿石中黄铁矿δ34S值为-2.1‰~0.4‰,辉钼矿δ34S值为4‰~7.9‰,硫主要来源于岩浆。辉钼矿、黄铁矿、钾长石的206 Pb/204 Pb值分别为18.718~18.849、18.640~18.745、18.698~18.792;207Pb/204Pb值分别为15.762~15.770、15.704~15.747、15.697~15.724;208 Pb/204 Pb值分别为39.094~39.134、38.902~39.056、38.904~39.012。由此判断矿床中矿石铅与岩石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同源关系,矿石铅主要来自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上地壳;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重熔形成的花岗岩浆,即上地壳岩浆侵位,为成矿作用提供部分成矿物质,同时也暗示成矿物质是由体现壳源特征的西华山复式岩体提供。  相似文献   

19.
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是湖南重要的铅锌生产基地。矿床内矽卡岩型铜(钼)矿化受侏罗纪花岗闪长斑岩的控制,而主要的铅锌矿体则产于远离岩体的碳酸盐地层中,且缺乏可靠的矿化年龄限制。为了查明宝山铅锌矿体与花岗闪长斑岩之间的成因关系,文章对宝山花岗岩类中浸染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和钾长石的铅同位素,以及铅锌矿石萤石脉石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试和研究,并与前人报道的铅锌硫化物矿石的硫、铅同位素进行了对比,尝试为宝山铅锌矿化的物质来源及成因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花岗闪长斑岩中浸染状黄铁矿的δ34S值为+1.5‰~+3.5‰,与铅锌矿石硫化物(方铅矿、闪锌矿及黄铁矿)相一致;同时,花岗岩类中钾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为18.4789~18.7668、15.6835~15.7220和38.7903~39.1035,具有壳源的特征,且与铅锌矿石硫化物的铅同位素分布范围相吻合。宝山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特征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应是铅锌矿化的主要硫源及金属来源。宝山矿床铅锌矿石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具有低温(130~150℃)、低盐度(8%)的特征,可能是岩浆热液演化到晚期的产物。结合已有的有关资料加以对比和分析,研究认为,宝山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应来源于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期后热液,在热液演化晚期迁移到远端地层中沉淀,形成了宝山的主要铅锌矿体。  相似文献   

20.
邦铺铅锌矿床系邦铺钼铜矿区斑岩矿化体外围形成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矿石品位较富,成矿元素以铅锌为主,基本不含铜。文章以矿床中主要金属硫化物为研究对象,采用S、Pb同位素研究方法对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矿石金属硫化物δ34S值分布范围较宽,但主要集中于-3.7‰~-0.7‰之间,具塔式分布特征,硫主要来源于岩浆;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为正常普通铅,矿石铅的高μ值(大于9.58)及构造环境演化图解中样品点的分布特征指示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物质。与驱龙外围知不拉、甲玛矽卡岩矿体对比研究发现,3个矿床硫均为岩浆来源;而金属物质来源空间上则显示出一定的规律,驱龙—甲玛—邦铺矿集区由南向北壳源物质的混染作用不断增加;大理岩及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矿床成矿流体中碳源主要来自于岩浆,碳酸盐岩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