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兴永 《云南地质》1994,13(3):278-284
本文讨论云南开远、禄丰、元谋和保山的古猿在人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通过与人类起源有关的中国古猿、南方古猿和西瓦古猿的时空分布、形态特征及有关学科研究的新材料的分析研究,认为西瓦古猿是猩猩的祖先,南方古猿可能不是人类祖先,中国古猿则很可能是人类祖先,滇中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区域。人类发展的阶段为中国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禄丰石灰坝古猿化石地点发现的西瓦古猿桡骨近端化石一件,通过测量对比可知:它与黑猩猩的测量值十分接近,因而提出该标本属于禄丰西瓦古猿,可能是非洲猿类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据对黑猩猩一具骨架进行身高值测量,获得其身高值约为130cm,借以估计禄丰西瓦古猿的身高值可能在130-140cm之间,就桡骨颈较粗壮这一特征而言,该古猿具有一定原始性质,以适应其较多的地面生活。  相似文献   

3.
应用古地磁研究云南古猿的生存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其中  尹济云 《云南地质》1994,13(3):291-305
应用古地磁研究方法,对我省出土古猿化石的开远小龙潭煤系,禄丰石灰坝的砂、砾石、褐煤层及元谋竹棚、小河一带的砂、泥质层作了系统的古地磁采样测试得出:(1)开远小龙潭煤系及动物群化石的时代为5.10-10.00Ma,其中,开远古猿产出层位的年代为8.30±0.10Ma。(2)禄丰石灰坝含古猿及哺乳动物化石的一套砂、砾石、褐煤的时代为3.89-4.59Ma,禄丰古猿化石产出层位的年代为4.00±0.10Ma。(3)元谋竹棚、小河一带古猿化石及动物群的地层时代为2.12-3.40Ma,其中元谋蝴蝶古猿的时代为2.76±0.10Ma,竹棚猿人的年代为2.13±0.10Ma。上述古猿的地质年代为晚中新世一早更新世。云南古猿的演化,从开远小龙潭到禄丰石灰坝直至元谋竹棚、小河一带,在时间和地点上构成了一连续的演化序列。云南古猿生存年代的进一步确定,对研究人类的起源、演化及寻找人类的祖先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已在云南4个地点发现晚中新世古猿化石:开远小龙潭,保山羊邑,禄丰石灰坝,元谋小河、竹棚、雷老。石灰坝和元谋是欧亚大陆发现古猿化石最丰富的地点,这些古猿蕴涵着重建晚新生代古猿进化史、生物地理和古生物学的重要信息。本文侧重介绍云南古猿的分类和命名,并对其系统关系和生物地理作初步分析。通过古猿化石形态模式及其变异程度的观察,初步认为:各个地点古猿化石分别代表了一个具有性二型的单一种。暂时认为禄丰石灰坝、开远小龙潭和元谋的古猿化石分别属于一个属内的两个种,其有效学名分别为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石灰坝标本)和L.keiyuanensis(小龙潭和元谋标本)。从系统学观点看,有证据显示禄丰古猿属既为代表猩猩和人亚科共同姐妹单元原始的人科,也是代表猩猩亚科的原始姊妹单元,我们更趋向于赞同后一选择,但承认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综合对比研究来证实。迄今云南发现的古猿化石对研究人猿超科的进化历史提供独特的前景:晚中新世~上新世(8MaBP-2MaBP)时期,当人猿超科在欧亚大陆其它地区都已灭绝时,它们却连续地在云南出现。这表明中国南方或东南亚地区是人猿超科(包括猩猩和长臂猿的祖先)的一个重要的避难所。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对古猿所造成的生态和地理隔离,可能是古猿在这一地区幸存的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推测上新世中期以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稍后人类的到来,加速了大型古猿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大陆的区域性灭绝。  相似文献   

5.
吴汝康 《第四纪研究》1994,14(4):316-322
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从而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猿人(直立人)被当时人类学界承认为最原始的人类,确立了直立人为人类发展史的第一个阶段。19世纪末E.Dubois发现爪哇猿人的过程。他终生坚持猿人既非猿又非人的观点,引起长时期的争论。从1924年起,又发生了南方古猿是人还是猿的争论,为北京猿人化石的发现被广泛接受奠定了基础。本世纪30年代以来,在亚、非、欧三洲的许多地点,有了更多的直立人化石的发现。在直立人化石的研究中,出现了直立人的分类问题,直立人与智人的界限问题,年代测定的准确与否对确定直立人系统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直立人与智人的连续性和替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元谋古猿化石主要发现于云南元谋县小河村地区的小河组中。通过对小河组的沉积特征、粘土矿物分析、古植物孢粉和哺乳动物群的研究及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研究,可以认为,在元谋古猿生活时期,元谋盆地已开始断陷;盆地中河流、湖泊发育;植物群落为稀树林-草原型;气候温干,降水量年变幅大,年平均温度10℃左右。通过对小河组磁性地层研究,得出小河组年代约为距今3.8 ̄5.5Ma,含元谋古猿化石层年代约为距今3.9 ̄5.2  相似文献   

7.
骨化学分析在古人类食物结构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类食物结构演化的研究,是探索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骨化学分析是探索古人类食物结构的主要方法,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概述骨化学分析原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该方法了解古人类(南方古猿、人属、尼安德特人、欧洲现代人)的食物结构,并通过与现代黑猩猩的食物结构比较,揭示了从猿至人食物结构的演化过程,探讨了古人类食物结构的演变对人类进化的深刻影响。此外,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尚存的2个重要问题及已有的解决方法。之后,评述了我国古人类食物结构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周晓丹  苏若 《地质学刊》1998,22(A12):17-21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旨在江苏地区近40年来有关古人类化石,古猿化石以及石器文化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比较,并阐明了江苏古人类研究的意义,首次对溧水神仙洞人进行描述,同叶注意到江苏广布和岩溶洞穴是今后古人类,古猿类及古哺乳动物群发现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9.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地层的沉积特点与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的主要层位有 2个,时代相差约 1Ma。以黄色砂砾石层作为标志层,参考各含古猿化石剖面基底和现代海拔高度,盆内含化石层的晚第三纪地层可以很好的对比,小河盆地蝴蝶梁子剖面、房背梁子剖面相当于豹子洞箐剖面的的中下部。从哺乳动物化石和古地磁资料分析,小河组的地质时代为 7.3~ 8.2Ma。  相似文献   

10.
元谋古猿遗址化石年代的测定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对元谋县竹棚豹子洞箐(8603)和小河蝴蝶梁子(8704)两个古猿遗址的化古进行了测定。用铀线性吸收模式计算测定的化石年龄为3.25Ma,年剂量率较高的样品为2.35Ma。依据测龄数据分析,该遗址化石层中可能存在有年龄值5Ma左右的化石。测年结果与南非Sterkfontein遗址的含有南方古猿非洲种化石层年龄相比,稍早些。这表明ESR测年法,能为世界的古猿遗址年代  相似文献   

11.
滨田润一 《地球学报》1999,20(3):325-332
自1949 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中国各地相继发现中新世早期以来的远古人类化石,使之有可能逐渐阐明亚洲人类的演化过程,笔者根据各化石的特征考察它们的系统,根据各时期的古环境及古气候情况推断它们的演化途径,把在欧洲出现的古类人猿 Alsaticopithecus 当成发现种,非洲系人类在非洲及欧洲或亚洲中部完成了演化。同时,把在缅甸出现的古类人猿 Amphipithecus 或 Pondaungia 当成发源种,亚洲系人类在亚洲东南部完成了演化。在此期间,在非洲及欧洲或亚洲中部的巴基斯坦出现的西瓦古猿及腊玛  相似文献   

12.
季燕南  季强  吴文盛 《江苏地质》2019,43(4):523-531
简要回顾了国际古人类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阐明人类对于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了解过程,认识到人类并不是“上帝”创造之物,而是像其他生物一样,一步一步逐渐发展到现今阶段。认为“人猿过渡”仅是一个哲学概念,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不能将早期人类的演化阶段称为“人猿过渡阶段”,再将Australopithecus译为“南方古猿”并不合适,因此建议将其中文学名译为“南方猿人”,将Sahelanthropus的中文学名译为“撒海尔猿人”,将Orrorin的中文学名译为“原初猿人”,将Ardipithecus的中文学名译为“始祖地居猿人”。明确提出“复系”和“副系”的概念不科学,而是提倡“同源、共祖、单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人们总是会对与自己有许多共同点的事物抱有一种特别的好奇心。 这多少能解释自达尔文以来,为什么关于灵长类动物化石的新发现总是能够在公众中引起更大反响,以至于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标题中看到“最早的人类祖先被发现”这样耸人听闻字样的原因——不管那实际上是一只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还是一只5000万年前的始镜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洞穴与裂隙堆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万波 《第四纪研究》2000,20(2):155-164
洞穴和裂隙堆积是陆相地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它已成了我国地层表中的一个明确的时空单位,就目前信息,其地质时代从第三纪早期一直延续到第四纪晚期。本世纪发现的洞穴堆积地点上千处,其中含古人类和古猿类化石的地点已达40多个,与其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400余种。这些珍贵的史料,对研究第三纪以来洞穴堆积地层的时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的隆起,沙漠和黄土的形成,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青藏高原大幅度的隆起,地质历史由第三纪进入第四纪。西域组(或玉门组)底的不整合面应代表我国第四系的下限,约3.00Ma B.P.。随青藏高原的抬升,气候日趋干燥,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黄土是由北部戈壁、沙漠中细粒物质被风吹至南部,后经季雨冲洗堆积在盆地中形成的。青藏高原上不存在第四纪大冰盖。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与青藏高原隆起关系密切,西瓦古猿在向北迁移中灭绝,其旁枝在高原东部形成真正的人属,然后再向北、东迁移,最终演化为智人。  相似文献   

16.
元谋盆地的新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宗冠福 《地层学杂志》1996,20(2):138-145
元谋北部芝麻地段新发现的动物化石层位相当于小河组下部的湖相地层,据之将小河组分为上下两部分,并进一步探讨元谋盆地含古猿动物化石层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7.
详细介绍了8 Ma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地球上主要发生过3次冷气候事件:第一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7 Ma,一股强烈的干冷气流刮过欧洲大陆,穿越赤道地区直达非洲大陆,使得原始森林开始萎缩,面积的缩小导致古猿与人类发生演化分异;第二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4.2 Ma,那时干冷气候持续发展,非洲大陆的原始森林进一步萎缩,并逐渐演化为稀树草原,出现了南方猿人和傍人;第三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2.3 Ma,全球气候变化波动较大,冷-暖气候交替发育,地球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属),并逐渐演化成现代人。根据目前的研究,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与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人类演化历史大致可分为7个时期:撒海尔猿人—原初猿人时期、地居猿人时期、南方猿人—傍人时期、能人—鲁道夫人时期、匠人—直立人时期、先驱人—海德堡人时期和智人时期。  相似文献   

18.
云南元谋古猿动物群化石埋藏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石野外埋藏资料及数千件化石标本的分析鉴定,化石埋藏类型有两种,埋藏Ⅰ型的化石数量稀少、保存完整,赋存在扇体细粒沉积物中;理藏Ⅱ型化石保存丰富但相当残破,赋存在粗粒沉积的扇上河道各个部位。化石埋藏类型与古气候、古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化石埋藏特征表明该区自然环境分带已形成。元谋古猿动物群的生存时代是一个从森林向草原-灌丛环境过渡的动荡时期。  相似文献   

19.
节水灌溉在盐碱地治理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和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土壤的盐碱化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世界各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土壤盐碱化带来的危害,并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通过分析盐碱地的成因和现状以及节水灌溉与盐碱地治理之间的关系,举例论证了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治理土地的盐碱化,并提出了在发展节水灌溉来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17,(3)
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这与人口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需求紧密相关。利用熵值法对某地区河流水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指出该地区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业水分利用系数过低和输水量过大等问题,基于熵值法评价成果及可持续利用原则提出当地水资源未来优化对策,为该地区水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