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活断层工程避让在本质上属于工程抗断问题,其目的是减少活断层未来发生地表破裂时对建筑物的破坏.不是所有活断层都能产生地表破裂,只有地震活断层才是工程避让的对象.各种研究方法确定的活断层工程避让安全距离,是否适用于某一具体的活断层,尚需对活断层本身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基于活断层研究的基本方法,分别以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隐伏断裂为例,通过对活断层构造活动历史的分析,以活断层的过去预测未来,为裸露和隐伏活断层的工程避让提供依据.对裸露活断层而言,采用地震地质填图、槽探、断层陡坎地貌调查的方法,鉴定其是否为地震活断层,古地震和断层陡坎地貌的原地复发特征是确定工程避让位置的依据,探槽剖面断层带宽度及断层陡坎宽度可作为避让距离的参考.对隐伏活动断裂而言,首先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断层定位,槽探和钻探是鉴定地震活断层并进行构造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古地震事件的原地复发、以及钻探剖面不同深度不同沉积时期的地层界线的断距变化是分析未来地表破裂位置的主要依据,已有断层面在地表延伸的位置是下次地震地表破裂发生的位置,是工程避让的参照.通过分析,认为前人统计的15m避让距离适用于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隐伏断裂,银川隐伏断裂考虑最大定位误差后的避让距离为40m.  相似文献   

2.
青岛即墨温泉盆地第四纪以来活断层及其地质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野外地质观察和第四系的断错,在青岛即墨温泉盆地发现第四纪以来活断层。笔者在阐述了温泉盆地第四纪以来活断层的几何特征、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活断层产生的地质背景。用地震预测整体观的视角,认为盆地中第四纪以来活断层是与沧口—温泉活动断裂、温泉地热异常、地震异常、地球化学异常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3.
杨旭  白志强 《地质与资源》2016,25(6):583-588
随着地球进入新的活动周期,地震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据目前研究可知,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然快速活动而产生的.活断层为晚第四纪有活动的断层.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活断层探测的新方法.通过前人经验及作者的工作经历,分析了活断层的特性,对活断层的探测方法加以总结.活断层探测方法分为3个大类: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和钻孔联合钻探法.3种方法各有优势和劣势,若在某地活断层探测工作中能将3种方法较好地结合起来,便能将活断层探测的精度大大提高,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高分辨率城市活断层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分辨率地震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技术。在活断层探测中,地震方法不但能确定断层的产状,而且还能确定断层的上断点。由于大多数地震资料都是在干扰背景较强的情况下取得的,高分辨率城市活断层中,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是在不降低地震记录分辨率的前提下,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一般来说,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是相互矛盾的。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这里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城市活断层探测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前用于城市活断层调查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为反射地震方法。由于在城市勘探中,遇到的各种干扰因素很多,研究这些干扰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技术是开展城市活断层浅层地震勘探的关键。根据近几年来城市活断层调查的工作实践,通过典型实例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城市复杂的工作环境、地震地质条件和要求解决的地质问题,合理选用工作程序和方法技术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6.
地震反射方法探测城市活断层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前用于城市活断层调查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为反射地震方法.由于城市各种干扰十分严重,为得到能够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往往采用较大偏移距、单边激发的观测系统,并在数据处理中,反复使用较窄频带的滤波器滤除干扰,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这种方法技术对压制噪声有利,但却不利于探测对城市活断层调查十分有用的浅部地层,也不利于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文章结合近几年的研究勘查工作,讨论了有助于探测超浅部地层和提高记录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地震反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7.
活断层作用产生的地震破裂,曾使地表产生破裂变形,地面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变形方式复杂,破裂形迹往往不清晰或不显示,使得在探糟剖面上很难发现这些破裂作用的上部形迹。通过研究不同松散沉积层中断层破裂位移的形式,从宏观、细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探槽剖面上确定古地震破裂时间的标志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侯建军  梁海华 《地球科学》1995,20(6):697-700
活断层作用产生的地震破裂,曾使地表产生破裂变形,地面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变形方式复杂,破裂形迹往往不清晰或不显示,使得在探槽剖面上很难发现这些破裂作用的上部形迹,通过研究不同松散沉积层中断层破裂位移的形式,从宏观,细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探槽剖面上确定古地震破裂时间的标志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系统查阅谷德振先生的生前论著,发现他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而且还是我国工程地震研究的开拓者。早在治淮工程开始就注意工程建设中的地震问题,1959年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后,特别关注工程地震问题,提出了工程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价的科学思路与技术方法,提出了活动断层的新概念,建议把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称为活断层,并提出了从区域构造发展历史出发识别活断层的方法,提出了水库诱发地震是水库水体荷载与沿断裂带库水下渗引起的强度弱化和孔隙压力共同作用的科学观点等。他把上述观点、思路与方法,成功应用到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治理、葛洲坝工程与丹江口工程坝址勘选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城市活断层研究与浙江省的城市化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隐伏活断层埋藏着对城市巨大破坏的潜在威胁,过去认为,浙江省大部分地震不存在晚更新世活断层,人们对城市活断层更没有足够的认识,随着对热释光测年技术和浅层人工地震勘测等技术的日臻成熟完善,结合笔者近几年来在浙江省的零星工作成果,发现了一些晚更新世有过活动的活断层,特别是在杭州、宁波,湖州,温州等地城市的周边地区,均发现了晚更新世有过强烈活动的多条活断层,本文对几条重要的活断层及浙江省城市化建设的潜在威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活动断层的基本理论与常用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玉森 《安徽地质》2006,16(1):20-25,35
活动断层是目前工程地震和地震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对于地震的预防和预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不同的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来的学习和研究体会,认为活动断层往往是孕震场所,但并非全部,大地震往往只发生在地震空区的位置。总结了活动断层和地震活动的几条经验性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地震活动与矿井顶板事故影响关系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地震活动与顶板事故进行时空序列统计分析,得出两点新认识:(1)顶板事故与宏观地震序列有较强的频率对应,似乎是"遥相呼应";(2)相当多的顶板事故伴随有周边小震发生。推测部分原因是这些矿井位于地震带附近,部分原因是采矿卸压引发矿震,一些地震可能是宏观地震序列中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掌握,并加以利用,对于安全生产具有一定意义:对既定煤田,查找周边对矿区地应力影响强烈的地震带或断裂带,这些矿井顶板事故有可能成为周边地震带或断裂带的"应力窗",而地震带或断裂带的活动又成为煤矿地质灾害的"晴雨表"。在煤田大区,可以把顶板事故群发当作构造应力扰动的一种反映,作为大区构造应力扰动传入矿区,再与开采卸压作用叠加,引起地质灾害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以MAPGIS软件为基础平台 ,利用GIS缓冲区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技术 ,研究上海及邻近海域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研究区地震活动断裂的发育程度以继承性NE -NNE向为主 ,但其活动强度不及NW -NNW向及近EW向断裂 ;沿NW -NNW向及近EW向断裂两侧 ,中强地震发生频率明显高于NE -NNE向断裂 ;不同时代活动断裂与中强地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表现为随着断裂活动时代变新 ,断裂周围中强地震发生的频率升高。  相似文献   

14.
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活动断裂是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正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发生活动的各类断裂.活动断裂控制着大地震的发生,是不同类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来看,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具有不同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这些问题对认识强震的发震条件,划分潜在的震源区或地震危险区,评估发震构造和发震地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外对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的认识,结合近10年来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活动断裂的研究,总结了活动断裂的基本变形特征和对大地震复发周期估算的认识.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库塞湖段类似2001年Ms 8.1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50~350年,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类似Ms 7.4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70~500年.而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地区,类似2008年5月12日Ms 8.0级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年.这些结果可能暗示着走滑断裂大地震的复发周期远短于逆冲断裂大地震的长复发周期,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断裂是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 现在正在活动, 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发生活动的各类断裂。活动断裂控制着大地震的发生,是不同类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来看,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具有不同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这些问题对认识强震的发震条件,划分潜在的震源区或地震危险区,评估发震构造和发震地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外对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的认识,结合近10年来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活动断裂的研究,总结了活动断裂的基本变形特征和对大地震复发周期估算的认识。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库塞湖段类似2001年Ms 8.1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50~350年,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类似Ms 7.4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70~500年,而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地区,类似2008年5月12日Ms 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年。这些结果可能暗示着走滑断裂大地震的复发周期远短于逆冲断裂大地震的长复发周期,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thquakes and active faults in Shanghai and its adjacent offshore region is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using GIS-based buffer and overlay analysis techniques. Statistics on the distance from the epicenter of an earthquake to its nearest active fault suggest that most earthquakes in the study are aoccurred within 10 to 20 km of major active faults. The strikes of active fault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The NE-NNE-striked faults are less active than NW-NNW- or EW-striked faults. Along the NW-NNW- or EW-striked faults, th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along NE-NNE-striked faults. The time of fault activity has some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e earthquakes. The newer the faults, the higher th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within the zone of the faults.  相似文献   

17.
古地震学:活动断裂强震复发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地震学是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地貌学相结合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野外工作为基础,以史前地震的发生位置、时间及震级为研究目标,其核心是古地震事件变形的地层和地貌证据。古地震学通过运用沉积地层学、地貌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来识别第四纪沉积中保存的史前强震的证据并对其进行准确年代测定,弥补了历史地震和仪器记录短而大地震原地复发间隔长的局限,获得活动断裂上多次强震的时空重复特征,为评估未来地震发生概率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对古地震学的历史、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古地震学的定义、世界和中国古地震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古地震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重点对古地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如古地震探槽方法的更新、古地震事件识别证据的分级和不确定性量化评估、古地震数据对地震复发间隔和同震位移的重复规律等理论认识的贡献以及基于震害效应的古地震研究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最后对古地震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古地震研究中应加强地震事件识别证据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应用,在新的测年方法上开展探索,尝试和完善虚拟现实场景下的古地震研究。在中国,尤其像华北这样历史地震文献资料较为丰富的地区,历史地震震害记录与古地震探槽开挖的结合可以拓展震例研究的丰富程度,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促进对难点地区活动断裂的古地震和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8.
M Persaud  O.A Pfiffner   《Tectonophysics》2004,385(1-4):59-84
Post-glacial tectonic faults in the eastern Swiss Alps occur as single lineaments, clusters of faults or extensive fault zones consisting of several individual faults aligned along the same tre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faults reflects the underlying lithology and the pre-existing structures (joints, pervasive foliations) within these lithologies. Most post-glacially formed faults in the area around Chur, which undergoes active surface uplift of 1.6 mm/year, trend E–W and cut across Alpine and glacial features such as active screes and moraines. Additionally, there are NNW and ENE striking faults reactivating pervasive Alpine foliations and shear zones. Based on a comparison with the nodal planes of recent earthquakes, E–W striking faults are interpreted as active faults. Because of very short rupture lengths and mismatches of fault location with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magnitude and abundance, the faults are considered to be secondary faults due to earthquake shaking, cumulative deformation in post- or interseismic periods or creep, and not primary earthquake-related faults. The maximum of recent surface uplift rates coincides with the youngest cooling of the rocks according to apatite fission-track data and is therefore a long-lived feature that extends well into pre-glacial times. Isostatic rebound owing to overthickened crust or to melting of glacial overburden cannot explain the observed surface uplift pattern. Rather, the faults, earthquakes and surface uplift patterns suggest that the Alps are deforming under active compression and that the Aar massif basement uplift is still active in response to ongoing collision.  相似文献   

19.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文中研究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块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全部 8级、绝大部分 7~ 7.9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内 ;但对内部有次级活动构造的块体而言 ,少数 7~ 7.9级地震和部分 6~ 6 .9级地震也可能发生在块体内部的活动构造带上。大地震与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的关系十分紧密 ,70多次 7级以上地震的同震破裂带及其位移参数与活动构造完全一致 ,7~ 8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带内 ,仅个别地震由于发生在高原和高山区 ,情况不明 ,6~ 6 .9级地震则大约有 5 %~ 15 %发生在活动构造带外或者情况不明。由于中国各断块区应力环境的差别 ,各区活动构造变形和地震发震构造类型也有所不同 ,文中对不同构造区走滑型 ,逆断裂褶皱型和正断裂拉张型活动构造和地震发震构造模型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