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东北地区99个测站1960~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突变分析、旋转EOF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并存在14年和2~4年的变化周期。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可分为5种空间分布类型:东北西南部型、东北东南部型,东北东北部型、东北西北部型、东北中部型。东北东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减少趋势最明显,东北西南部降水的增加趋势最明显。各区域降水的变化周期有所区别,东北东北部存在16~18年的变化周期,其它地区存在10~14年的变化周期,各区域降水突变的时间主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  相似文献   

2.
基于贵州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贵州省茶树生长期近50 a来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茶、夏茶日照时数时间变化较为相似,呈现减少趋势,分别占总站数的95%、93.7%。秋茶时段日照时数时间变化表现为北部、南部呈现减少趋势,中部以西地区呈增加趋势,正值区站点有16个,占总站数的20%。日照百分率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夏茶,春茶、秋茶下降表现的不很明显。对贵州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照的空间分布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春茶和夏茶生长季节在70年代的日照时数均表现为减少的趋势,而贵州北部夏茶生长季节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无论在哪个年代都表现为持续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近50年川渝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川渝地区1961~2006年145个台站夏季的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高发区位于103°E以东,由西向东呈带状横贯四川盆地中部直至重庆地区北部,发生频次最低的是川西南山地区;根据川渝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分成4个区域,分别是四川盆地西北部区、盆地东南部区、川西高原西南部区以及川西南山地区;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分别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呈显著增长趋势,盆地东南部呈显著减少趋势,川西高原西南部和川西南山地区呈弱增长趋势;近50年中,四川盆地西北部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年代际变化特征非常明显,两次主要转变发生在1972年和1993年前后,盆地东南部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主要转变发生在1972年前后。  相似文献   

4.
48年来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39,自引:33,他引:6  
根据全省86个气象站1960~2007年的温度资料,研究了48年来广东省北部、中部、东南部和西南部4个区域的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个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976和1984年,最高值为1998年,增温速率南部沿海高于内陆,东南部为0.026℃/年,西南部0.023℃/年,中部0.021℃/年,北部0.012℃/年。各区域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70和80年代变化不大,90年代升高最明显。从季节分布看,各区域增温速率冬季最为明显,为0.025~0.035℃/年,秋季次之,为0.012—0.031℃/年,冬、秋增温速率均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春季为0.011~0.019℃/年,夏季最小,为0.001—0.019℃/年,春、夏增温速率大多没有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5.
野牛沟近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琪  马凤梅 《青海气象》2009,(2):22-24,21
利用野牛沟气象站1959--2007年的日照时数、水汽压、降水、云量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了近50年来野牛沟地区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野牛沟地区年日照时数达2962h;一年中10月份的日照时数最长,长达276h,8月份日照时数最短,为214h。4个季节中,秋季日照最丰富,长达774h,其次是春季、冬季,分别为769h、757h,夏季最少为721h。1959--2007年以来野牛沟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近57h,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照时数更是显著减少;4个季节中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幅度最大,减幅为32h/10a。相关分析得出降水是影响野牛沟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们的显著增加对该时期日照时数的减少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1995年上半年我省的天气气候特点是:气温正常,降水和日照大多数地区偏少。l~3月,各地气温接近常年,无寒潮入侵,霜害较轻,低温阴雨届中等年景,4~5月本省各地雨量明显偏少,尤其是东南部和西南部,偏少5一7成以上,出现较严重的“初夏旱”。据统计,全省受旱面积23.3万公顷。6月上旬和中旬,我省西南部和北部各出现一场特大暴雨和大暴雨降水过程,对这些地区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1气候因子演变三.1气温正常上半年全省各地的平均气温西北偏北地区17~18C,东北部和西北偏南地区18~19C,中部和东南部19~20℃,南部和西南部20…  相似文献   

7.
呼和浩特市近46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呼和浩特市1961—2005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与日照变化相关的总云量、低云量、烟雾日数和浮尘日数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日照的变化及日照减少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日照时数近46年减少了377小时,减少趋势非常明显,并呈阶段性变化;1989年之前为日照时数偏多期,从1987年日照时数开始减少,在90年代之后下降趋势明显加快。这与20世纪90年代之后低云量、总云量和雾日数增加的增加趋势相一致。说明90年代后期低云量、总云量和雾日数的增加,是导致呼和浩特市日照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辽宁降水分区变化特征及夏季降水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00年辽宁地区降水资料,将辽宁地区降水划分为4个区,分析各分区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季节变化以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南部和南部地区降水显著减少,而中部地区降水增加;东南部地区的夏冬季和南部地区的冬季降水减少,西部地区春季降水增多。周期特征为春季和冬季周期为2 a或4 a,夏季和秋季为10 a。各分区夏季降水的影响因子不同,辽南地区多雨年东亚槽明显加深,东南区多雨年东亚槽略有加深并且偏东;南部和东南部夏季降水与副热带高压系统相关显著;各区夏季降水与太阳黑子负相关较好,其中8月相关显著,南部和中部相关性均好于东南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近50年拉萨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拉萨1953~2005年的年、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50年来拉萨年日照时数和各季节日照时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以每10年27.6h倾向率减少,且这种减少的趋势在增大,主要表现在夏、秋季。20世纪50~80年代年日照时数均为正距平,90年代以负距平为其主要的年际变化特征;90年代夏季日照明显偏少,60年代冬季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90年代末出现异常偏少年,夏季日照时数仅在2000年出现了异常偏少现象,而冬季日照时数多异常年份,主要发生在50年代。年平均总云量减少趋势明显,低云量下降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0.
1951-2005年内蒙古东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51-2005年内蒙古东部4盟市4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东部地区气温、降水、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来内蒙古东部地区气温升高,且极端最低温度升高的程度大于极端最高气温升高的程度;呼伦贝尔东部和赤峰西南部降水增加较明显,通辽降水减少最明显;平均风速变小,仅通辽呈风速增大的趋势;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