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青城子铅锌矿成矿受层位、岩性控制.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侵位而引起的穹隆构造及其上覆的层状岩系中的滑脱型韧性剪切带、层间断裂带及中生代岩浆作用、断裂构造对成矿起重要作用.矿床具有“多阶段复成因”特点,经历了3个主要成矿期,即古元古代同生沉积就位成矿期、吕梁变质-变形“重就位”成矿期和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再就位”成矿期.矿床成因属以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作用为基础,遭受后期变质变形和热液叠加的广义层控性矿床,即属海底喷气沉积变质-岩浆热液改造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2.
矿床的成矿系列(简称成矿系列)是矿床学领域的一个理论性概念,由五级序次组成。矿床成矿系列组属第一序次,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矿床成矿系列。理想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矿床成矿系列组(G),可包括与岩浆作用有关的(I)、与沉积作用有关的(S)、与变质作用有关的(M)、与区域性构造事件-流体作用有关的(F)及与表生作用有关的(H)5类矿床成矿系列。从地球构造演化角度来看,矿床成矿系列组的形成与大陆成矿体系形成的阶段性与旋回性存在内在成因联系,是地壳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客观记录和必然产物,可与地壳尺度构造运动相对应。深入研究矿床成矿系列组,对于探索地球演化规律,深化理解不同尺度、不同时期成矿构造环境及其成矿过程,揭示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用成矿系列组内矿床成矿系列"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的理念和"成矿序列"(有序性)的原则,不仅可以解释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还可以有效指导区域成矿预测。因涉及面广,矿床成矿系列组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闽西南地区成岩成矿作用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闽西南地区是特提斯构造域向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转换的典型地区,区内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构造单元格局和多种成岩成矿环境。多期多阶段火山侵入岩浆作用为矿集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热液活动条件和深部热源基础。笔者总结了研究区矿床时空演化规律、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构造环境的关系,指出复杂多变的构造环境造成了本区矿床具多时代、多层位、多矿种、多成因类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天山沉积建造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中国有色金属、贵金属的重要成矿带。在收集和研究中天山那拉提-巴伦台-星星峡成矿带地质、矿产成果资料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区域地质特征、成矿类型、时空分布规律,认为石炭纪、中元古代、二叠纪为中天山主要成矿期,以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受变质型3种矿床类型为主要矿床类型;其中以卡瓦布拉克-星星峡Ⅳ级矿带成矿强度最高。厘定出矿床系列组6个、矿床成矿系列33个,认为那拉提-巴伦台-星星峡古生代构造旋回所发育的成矿系列是最重要成矿系列,表现出以岩浆成矿作用为主,沉积作用为辅的成矿特征。指出中天山存在:前寒武纪成矿演化阶段、早古生代(加里东期)成矿演化阶段、晚古生代(华力西期)成矿演化阶段、中生代成矿演化阶段、新生代成矿演化阶段5个构造-成矿的演化阶段;从成矿演化的时空序列,构建了中天山成矿带时空演化区域成矿模式,为区域铁、铅锌、钨等重要矿产勘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矿床的成矿系列(简称成矿系列)是矿床学领域的一个理论性概念,由五级序次组成。矿床成矿系列是成矿系列的第二序次,是成矿系列的核心部分。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以岩浆、沉积、变质、表生和流体(非岩浆-非变质成因流体)5种成矿作用为基本原则,以成矿地质环境为基础,结合成矿的时段与形成的矿床组合进行划分。本文对矿床成矿系列时空范围、时空组成结构、矿化强度与演化、成矿区带内不同矿床成矿系列之间的演化、叠加和复合作用及对指导找矿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豫西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其共生组合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豫西地区金银铅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包括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爆破角砾岩型、层间破碎岩型、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床。成矿系列各类型金银铅多金属矿床为同源、同期、不同阶段、不同成矿空间的矿床产出组合。并从成矿时间、空间、产出型式和成因上论述了其成矿的共生性、分带性、过渡性、互补性、连续性和重叠性等共生组合规律,举出实例阐明研究金银铅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金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选择山东矿业大省中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矿产资源潜力和危机形势,通过区域成矿背景的研究,了解地层、构造、岩浆岩对成矿的“捐赠作用”,指出了地层含矿、构造控矿、岩浆致矿的作用,并紧紧地将地壳运动演化与矿产形成联系起来。分析了矿床成因,详细划分了矿床类型。总结了山东金矿床成矿规律,建立了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8.
关于成矿系列的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成矿系列是一个自然系统,它由若干矿床成因类型组成。各矿床类型间的时空结构关系表现为各类型间的“共生性”、“过渡性”和“重叠性”;其物质结构关系表现为“互补性”.本文按系统论观点,分析了上述结构,提出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系列的新模式,并指出研究成矿系列的结构对预测矿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湖南符竹溪金矿床多因复成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符竹溪金矿床的形成,历经长期多阶段成矿演化,具有典型的多因复成模式特征,既具多阶段多来源多成因复合叠加成矿特点,又有主阶段主来源主成因成矿特色。主成矿作用为中低温热液成因,成矿热液和驱动力是中生代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化作用,与脆-韧性剪切带及花岗斑岩的活动有密切时空联系,从而得出四阶段多因复成的成矿模式。据此成矿模式找矿和成矿预测,获得显著的找矿效果。在矿区深部,边部和外围找到了新矿体,扩大了矿床规模,解除了矿山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东天山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内生金属矿床的野外地质研究,在充分整理和消化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选取典型矿床进行重点解剖研究,尝试应用成矿系列的理论来认识东天山晚古生代-中生代内生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成矿动力学演化规律,以内生金属矿床时空分布样式作为大地构造环境的标志和限定;本文主要以东天山地区的内生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将其进一步划分为5个成矿亚系列。按照时代顺序,对于每一个成矿系列形成的成矿动力学背景、时空分布规律、典型矿床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简要论述;基于对成矿系列的分析研究,进而探讨了东天山晚古生代-中生代内生金属矿床规律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该地区古生代俯冲-增生和中生代后碰撞演化导致了该地区独居特色的内生金属矿床侧向分带现象;指出东天山作为中亚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经历了完整的俯冲-增生、碰撞造山和后碰撞的演化阶段,而每一个构造演化阶段都伴随有一套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金属元素的大量堆积。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大地构造单元涉及华北陆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陆块。前中侏罗世华北陆块区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在省内外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而有关秦岭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划分存在较大分歧,许多岩石地层单位具有跨代性。根据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和新发表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将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10个构造演化阶段,各阶段均形成了优势大地构造相和相应的矿产资源。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一定的大地构造相分布一定的矿产或矿床组合,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各个构造阶段的相系清晰反映了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根据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成矿作用等特征,将河南省众多矿床厘定出27个矿床成矿系列。文章基于大地构造演化进行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是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成矿系列是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一种学术思想,主张用系统论、活动论的观点研究在地质历史发展的各阶段、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中成矿作用的过程及形成的矿床组合自然体。本文基于对西昆仑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新认识和新理解,结合研究区境内外地质和矿产勘查研究新进展,尤其是大批成矿年龄精测数据和对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的新认识,将西昆仑及邻区内生金属矿产资源划分为8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1)古元古代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系列;(2)中元古代层控碳酸盐岩型铁铜金矿床成矿系列;(3)志留纪沉积变质岩系有关的Fe矿床成矿系列;(4)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层控碳酸盐岩型铅锌(铜)矿床成矿系列;(5)石炭纪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成矿系列;(6)晚石炭世层控碳酸盐岩型锰矿床成矿系列;(7)侏罗纪-白垩纪层控(MVT)和沉积喷流型(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系列;(8)中新生代与伟晶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叙述了各个成矿系列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特征、矿床组合、时空分布规律和典型矿床特征等。本次成矿系列的划分,强调以重大构造事件作为背景,突出以重大构造事件与大规模成矿的耦合关系作为出发点,力求从更大尺度上认识矿床形成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值得指出的是,研究区幅员辽阔,不少矿床的成矿系列具有明显空间递变性,如与特提斯洋闭合和碰撞有关的成矿事件横跨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阶段;北昆仑地体为塔里木古陆的一部分,记录从古元古代早期到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对Rodinia 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响应。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西昆仑及其邻区形成了独特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3.
成矿系统及其演化——初步实践到理论思考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裕生 《地球科学》2000,25(4):333-339
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空域中, 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过程, 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 它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依据多年矿床研究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 考虑当前矿床学研究的总体趋势, 提出成矿系统研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以系统观与历史观相结合, 提出“成矿系统演化论”, 认为它是成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又从中国大地构造与地质成矿特征出发, 指出成矿系统演化研究对认识中国成矿规律的重要性.建立了成矿系统的框架结构, 突出表现了边界成矿、转换成矿、耦合成矿的普遍意义; 提出成矿产物包括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两个方面, 以及重视矿床形成后的变化和保存.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应立娟  唐菊兴 《矿床地质》2015,34(6):1309-1320
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在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找矿勘查实践。文章在以往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铜矿床的成矿系列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厘定出30个以铜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结合全国地质与成矿演化,分析铜矿床成矿系列在主要地质历史时期的特点与时空分布规律,其中,前寒武纪7个铜矿床成矿系列,矿床类型以变质型和岩浆型为主;古生代8个铜矿床成矿系列,矿床类型以海相火山岩型为主;中生代13个铜矿床成矿系列和新生代2个铜矿床成矿系列,矿床类型均以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为主。西藏地区铜矿找矿突破显著,新增2个全国范围的铜矿床成矿系列。矿床成矿系列的复合,是中国铜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的重要成果和特色。  相似文献   

15.
陕西横跨三大地质构造单元,曾历经前板块构造、板块构造和陆内造山等三大构造-成矿演化阶段、8个构造-成矿期和8次重大成矿地质事件,形成能源、金属、非金属和水气等四大类135种矿产2000余处矿产地。本文在建立涵盖陕西固体及非固体矿产矿床类型划分方案的基础上,总结了矿产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由早到晚分出8个构造-成矿期;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丛聚性,由北到南划出12个矿集区。矿集区与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成矿地质事件密切相关,根据二者的时空关系,划分出单一型、耦合型、叠加型和复合型4种类型矿集区。矿集区的矿产种类、规模大小,一般与其所发生的成矿地质事件的性质和频次有关。叠加型矿集区比单一型矿集区更具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铜矿成矿规律概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铜矿资源丰富.本文在对全国814处铜矿床及其他5000余个矿(化)点资料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完善了对中国铜矿产预测类型的划分方案,分为10个类型,认为斑岩型、矽卡岩型应该作为重点预测类型;其中又以斑岩型铜矿资源最主要,集中分布于冈底斯、昌都-三江、德兴、东天山等地区;成矿时代以新生代和中生代最为重要.系统搜集了全国范围内有关铜矿床的成矿年代学资料,划分为4个铜的主要成矿期;厘定出27个以铜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提升了我国铜矿成矿规律研究的程度,为我国铜矿资源的潜力评价预测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处于秦祁昆造山系和北羌塘—三江造山系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拼合部位,先后经历了基底形成、发展及原—古—新特提斯洋扩张消减、闭合碰撞的复合造山及高原隆升过程,并在长期的地质构造演化中,在特定的时空域相伴发生不同的成矿作用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矿床系列。本文根据青海省“358地质勘查工程”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取得的最新矿产勘查成果,通过对已发现的137种矿产、895处矿床和4 597处矿(化)点的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特征、成矿作用、成因类型、成矿时代及成矿规律的系统总结研究,运用陈毓川等提出的成矿系列理论,按照5个成矿系列序次(层次),划分出青海省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组14个、成矿系列46个,成矿亚系列76个和矿床式131个。最后提出了最具找矿前景的11个成矿系列组、25个成矿系列、44个成矿亚系列及其63个典型矿床式,并按成矿区带做了简要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何建泽 《矿床地质》1995,14(4):329-334,354
湖南省内生金属矿产资源颇为丰富。钨、锡、铅、锌、锑为省内优势矿种;稀土、稀有、金、银、铜、汞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成矿过程中的主导地质作用,省内金和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划分为五个矿订成矿系列。本文对各矿床成矿系列的形成地质背景、产出构造条件、赋矿围岩、矿床类型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时空展布规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The Daiyunshan-Shiniushan volcanic depression in Fujian Province is situated in a volcanic belt of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 in China along the west Pacific Ocean. A new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the exploration of gold and silver ore deposits in recent years. The minerogenic series of the Daiyunshan-Shiniushan volcanic depressi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jor metallogenic types and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enormous ore deposits and occurrences in the study area, two minerogenic series have been recognized: 1. Late Jurassic Au-Ag-Pb-Zn minerogenic series related to intermediate-acid, acid volcanic formations; 2. nonmetallic minerogenic series (pyrophyllite, alunite pearlite, andalusite, zeolite, corundum and so on) related to intermediate and acid volcanic formations. The division and study of the minerogenic series have revealed metallogenic and time-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 deposits in the volcanic belt of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 in 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