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CT影像组学是从CT图像中提取大量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高通量定量分析,从而获得更多有关肿瘤异质性的信息。近年来已逐步应用于食管癌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的预测,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价等方面。本文围绕CT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肺结节等占位性病变能够被更早的检出,但在全球范围内,肺部恶性病变造成的死亡人数仍然在不断攀升且居高不下。影像组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旨从医学图像中获得自动定量成像特征,无创地预测结节和肿瘤行为。与传统的视觉图像特征相比,影像组学可以提取更多数量的结节特征,具有更好的重现性。科学系统地运用影像组学手段不仅能够防止过度的医疗行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能使肺部病变患者得到尽早的治疗以获得最佳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碘图(IM)的双能CT影像组学模型在新辅助化疗(NAC)后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浆膜浸润的术前再分期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对155例(训练组110例,测试组45例)术前经过标准NAC治疗的LAG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CT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分析,并进行人工分类。半自动勾画感兴趣区体积(VOI),在IM和120kVp图像上分别从每个病变中提取了1226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惩罚Logistic回归过滤不稳定及冗余特征,从而筛选出重要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得到了基于120kVp选择的特征和120kVp结合IM选择的特征建立的两个预测模型(120kVp和IM-120kVp)。结果:两种影像组学模型(IM-120kVp AUC:训练组,0.953,测试组,0.879;120kVp AUC:训练组,0.940,测试组,0.831)在训练和测试组中均显示出较高的预测准确度和效能。所有模型在测试组的诊断准确率(IM-120kVp:84.4%,120kVp:80.0%)均高于人工分类(68.9%)。IM-120kVp模型在训练(P<0.001)和测试组中的诊断效能(P=0.034)均优于人工分类。结论:基于双能C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NAC治疗后LAGC术前再分期鉴别浆膜侵犯方面表现出令人信服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在适形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7例接受适形放疗的体部肿瘤患者的治疗前后CT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于治疗前可以明确肿瘤大小部位及毗邻关系和定位标记体表轮廓,治疗后CT可以明确肿瘤大小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论 CT技术在适形放疗的肿瘤定位。疗效评价和并发症的观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纹理分析在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吉非替尼治疗3个月后,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Version 1.1)进行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的肺腺癌患者,对治疗前CT基线平扫图像及治疗3个月时复查的CT平扫图像进行纹理分析,获得灰度直方图及灰度共生矩阵相关的纹理参数,比较治疗前后纹理参数的差异,并且对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了亚组分析,对PFS≥1年及PFS <1年的两个亚组治疗前后纹理参数的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21例经吉非替尼治疗3个月后评价为PR的肺腺癌患者,病灶经治疗后的平均灰度值、偏度和峰度、熵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标准差、角二阶矩和逆差矩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前后的对比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PFS进行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Δ逆差矩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纹理分析有助于评价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的近期疗效且能够预测患者的PFS。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也称为脑梗死,是由复杂原因引起的脑组织供血紊乱,造成梗死部位不可逆性损伤的一种疾病。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8年我国约有194万人死于卒中,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预计在未来十几年内,中风将持续影响人类健康。影像学检查方法是确诊疾病和评估预后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人工智能(AI)和影像组学(radiomics)广泛应用医疗行业,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NN)应用较多,尤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诊断中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效率远远超于人工阅片。本文基于CT和磁共振的影像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以汶川县为研究区,对汶川MS8.0地震震后遥感影像进行精细解译,结合相关调查数据建立了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数据库。经统计,汶川地震在汶川县4 086 km~2境内引发了7 766处滑坡灾害。选取地震烈度、断裂带、水系、高程、坡度和岩性共6个指标,在GIS技术支持下,将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法相结合,对汶川县域进行地震诱发滑坡敏感性评价,使用自然断点法按地震诱发滑坡敏感程度将研究区分为低敏感区、中敏感区和高敏感区。其中高敏感区的面积为1 465 km~2,占总面积的35.9%,有6 710个滑坡,占总滑坡数的86.4%。评价结果表明该敏感性评价成果精度较高,能够为区域滑坡灾害预测预报及防治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为其它区域地震诱发滑坡敏感性评价及成果制图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中探讨了IKONOS卫星影像在地震灾害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 ,认为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震害的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决策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IKONOS卫星影像上 ,可以轻易分辨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中需要的基本要素、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桥梁。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可以从IKONOS数字影像中自动提取地物的形状、位置和属性等信息 ,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由于IKONOS卫星影像的更新速度远远高于城市地震灾害评价所需要的航空相片或大比例尺地形图 ,因此可以保证数据的实效性 ,从而解决“九五”震害预测与减灾对策研究中的数据老化问题。IKONOS卫星影像的重复周期为 3天 ,在理想的天气状况下 ,地震发生后的 3天之内 ,用户就可以得到震区影像 ,因此可用于震害的快速评估 ,还可取代航空相片用于地震现场调查  相似文献   

9.
1 研究背景 地震预测方法或手段的效能评价,是寻找有效的预报方法、选择科学的预报判据,也是进行综合地震预测的重要基础.1989年许绍燮(1989)提出R值评分方法,后经郑兆苾等(2001)、罗兰格(2015)等学者们不断完善而日趋成熟,逐渐成为地震预测领域认可度较高的常规地震效能评价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食道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诊断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X线及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45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行X线钡剂检查和CT扫描。结果:45例中,颈段1l例,胸上段8例,胸中段10,胸下段12例。本组病变最长llcm,管理全周或局部不规则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食管癌侵犯周围组织。结论:X线和CT检查对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CT判断食管癌对周围组织的侵犯较X线更准确,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全面了解食道癌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便于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通过主动脉CTA与胸痛三联排查扫描(心电门控) CTA主动脉图像质量的比较,明确施加心电门控的CTA在临床选择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案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影像数据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行胸痛三联排查与主动脉CTA的患者62例,分为两组,A组行胸痛三联排查扫描(13例),B组行主动脉CTA (49例)。评价主动脉图像质量与主动脉夹层各项指标可评估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主动脉根部CT值为367.000 HU±28.73 HU,B组主动脉根部CT值为335.24 HU±45.73 HU,t=1.653,P=0.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内膜片、主动脉瓣、冠状动脉形态学可评估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口位置与数目、主动脉弓分支与真假腔可评估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加心电门控的主动脉CTA较常规螺旋扫描主动脉CTA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各项指标,在进行疾病预后评估、指导治疗方案与制定手术/血管内治疗计划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单个胸腰椎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患者影像检查进行分析,探索一种术前通过影像检查预测PKP术中骨水泥最佳灌注量的方法、标准及准确计算方式可行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11月期间42例胸腰椎外伤后单个椎体新鲜压缩骨折并进行PKP手术患者,每例患者在术前不超过1周期间内都进行CT和MRI检查。回复性分析相关患者影像数据,并对每例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多种后处理,对重建图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42例发生部位分别为T10椎体2例、5例T11、9例T12、11例L1、7例L2、5例L3和L4椎体3例。42个伤椎平均骨折压缩率为14.3±1.2%,PKP手术骨水泥灌注量为1.6~6.3 m L不等。结论:尝试通过术前CT和MRI检查的后处理预测PKP手术骨水泥最佳灌注量是可行的,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中央型肺癌是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侵袭性强,病死率高。治疗主要以放、化疗为主。精准医疗的实施要求及时准确地对治疗疗效进行评估,以便于治疗方案的调整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本文主要对目前临床上中央型肺癌放化疗后疗效评估的影像学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胸部CT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早期发现和精准诊断及鉴别诊断是最佳影像学方法,对明确临床分型、选择治疗方法、动态观察病变进展、评判风险因素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流行病学、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CT特征等进行述评,旨在提高临床和影像医师对该病的认知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价重度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对比基础治疗合并翻瓣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近3年初诊的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纳入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20例和进行基础治疗合并翻瓣手术治疗20例为研究对象,对治疗前后上颌前磨牙进行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水平(CAL)的临床效果观察,并拍摄CBCT,利用CBCT随机软件测量牙槽骨骨密度(ABD)。对两组间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变化值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共40名研究对象合计治疗评估145颗患牙,其中基础治疗组72颗,基础治疗合并翻瓣手术组73颗。基础治疗合并翻瓣手术治疗组治疗前后PD(-1.25 vs.-2.00,P<0.001)的降低,牙槽骨密度ABD(0.027vs.0.059,P<0.001)的增高较单纯基础治疗组更加明显,两组在CAL变化差值表现不明显。结论:基础治疗合并翻瓣手术治疗比单纯基础治疗在临床指数PD以及牙槽骨密度等方面疗效变化更好。   相似文献   

16.
支持向量机在储层厚度预测和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油田储层结构的分析,运用支持向量机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用于预测和计算储层厚度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并对该模型从参数变化范围、核函数选择、误差评价的标准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找出了建立储层厚度预测模型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实际储层厚度的预测,证明该方法在预测和计算储层厚度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肝段的CT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EV)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间经临床确诊并行胃镜检查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EV患者143例,参照胃镜下EV严重程度分成重度组(61例)及非重度组(82例),所有病例于胃镜检查前2周内行肝脏CT增强检查,选择门静脉期图像,应用Shukun Radiomics v94软件,于轴位图像门静脉主干分叉层面按照Couinaud分段提取肝脏尾叶、左外叶、左内叶及右叶(后上段+前上段)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预测EV程度的模型,对比不同肝段影像组学特征预测EV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肝硬化患者基于不同肝段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的预测EV程度的模型均能识别重度与非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其中右叶上段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5(0.78~0.92)、0.79(0.64~0.93),尾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78(0.69~0.87)、0.62(0.44~0.79);左外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80(0.71~0.88)、0.64(0.46~0.82);左内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71(0.61~0.81)、0.73(0.58~0.88);以肝右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值最大。结论:肝硬化患者不同肝段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均能够鉴别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肝右叶模型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6,(8)
本文对红庙赵家铁矿床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划分了含水岩组,对矿床充水因素进行了分析。用大井法和水文地质比拟法对矿坑涌水量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可为矿山开采设计提供依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是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城市的人口和建筑物的逐年增多,一旦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对城市地震预测的研究中,需要采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来提取建筑物的三维信息。本文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建筑物三维信息提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判断了其准确性和适应性,对地震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淋巴管成像(CTL)在不同分型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患者的临床与影像特征比较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PIL的所有患者,回顾分析其CTL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盲法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性别、首发年龄、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白蛋白、肠壁是否增厚、肠系膜密度增高、浆膜腔是否积液、异常淋巴管分布的部位及范围、淋巴液是否返流、淋巴瘘的有无,腹腔内是否有淋巴结和颈部是否有异常扩张的淋巴管。基于对比剂是否分布于小肠壁和肠系膜这一特异影像学征象,首次提出将PIL分型为Ⅰ型(阳性组)与Ⅱ型(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34例PIL患者中,Ⅰ型15例,Ⅱ型19例。Ⅰ型首次发病年龄较大(15.3±9.4 vs.8.3±3.8),腹泻发生率较高,而肢体和/或颜面部肿胀的比例低于Ⅱ型,两组性别比和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征象方面,Ⅰ型腹膜后异常扩张淋巴管和淋巴瘘的比例高于Ⅱ型,肠系膜密度增高和腹腔淋巴结出现的比例低于Ⅱ型。两组间肠壁增厚、浆膜腔积液、返流样表现和颈部异常扩张淋巴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L可以评价PIL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