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中日关于东海共同开发的谅解》的发表对促进中日共同开发海洋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两国进行海洋合作以及通过和平谈判友好解决海洋争端的战略构想,中日两国企业是合作开发海洋的先锋,青岛市可以成为两国共同开发海洋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海洋法和国家划界实践的角度分析中日东海争端的缘由,介绍两国关于大陆架定义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坚持的划界原则.文章提出要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考虑自然延伸原则和相关情况原则,协商谈判,通过共同开发东海资源来解决当前东海大陆架争端.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中国与日本在东海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上存在着分歧.中国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归属原则,日本主张"等距离中间线"划分原则.本文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中日东海争议缘由,阐述两国在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不同主张,并着重对两国的主张进行法理分析,以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东海划界是中日矛盾焦点之一,东海大陆架的特殊地理状况和冲绳海槽的存在确定了双方应在自然延伸的基础上以公平原则划界,成比例原则也是体现公平原则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协商谈判或提交国际法院裁判等渠道尽早划界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而共同开发是当前解决争执的最佳过渡性安排。在坚持主权原则的基础上探求共同开发是目前现实的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5.
对于南海争端的解决,中国始终倡导与周边国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并积极致力于推动南海海域油气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区域性(尤其是低敏感领域)合作,而对于区域性合作而言,油气资源的开发难度更大.目前,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合作机制还远未成形,但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由于南海问题涉及六国七方,又交织了岛屿争端和划界问题,非常需要一个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进行规范.文章希冀借助国际机制理论,分析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合作机制构建的意义、可行性、过程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于2006年10月8日访华。他就任后第一次出访就到中国,说明很重视与中国和亚洲的外交关系,旨在改变小泉时代留下的政治后遗症——中日关系冷淡,日本亚洲外交危机。安倍访华期间中日发表联合公报,其内容包括坚持东海磋商,加快共同开发步伐,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等。安倍访华标志着中日紧张关系开始缓和,但并不等于中日东海问题就此迎刃而解。中日东海问题是长期形成的,错综复杂的,不可能通过一两次首脑访问就能解决根本问题,充其量只能起到遏制势头恶化的作用。以笔者之见,在东海问题上日方仍然掌握着主动权,海上保安厅出动武装舰船和飞机始终控制着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至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日本政府要收回授权民间企业在东海试开采的成命,强行试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日双方虽然就东海共同开发达成继续进行磋商的一致意见,但从发展趋势分析最终仍有利日方。  相似文献   

7.
从容 《海洋世界》2006,(5):18-2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人们习惯于这样描述这两个被东海连接在一起的国家。然而,中日和平友好的美好愿望,没能阻止东海油气之争的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8.
对南海“共同开发”问题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几年来的事实证明,围绕南海问题搞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鉴于南海主权争端争议较大,相对复杂,我国政府自1986年以来一直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把问题的焦点放在南海的使用价值上.该主张对于各方互惠互利、求同存异、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解决南海争端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本文旨在对世界其他海域共同开发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分析其对南海"共同开发"的借鉴和指引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南海"共同开发"可能面临的困难,并对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共同开发"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应朝鲜水文气象局李健日局长的邀请,以国家海洋局罗钰如局长为团长的中国海洋代表团一行六人,于7月19日至8月4日赴朝进行了考察和友好访问.此行是我国海洋代表团首次访朝,因此朝方甚为重视,接待极为友好和热情,安排周到.参观访问了中央预报研究所、东海海洋研究所、西海海洋研究所、元山水产研究所等海洋研究机构和金日成大学,以及调查船只和观测设施、潮汐发电站、水闸工程等.基本了解了朝鲜的海洋工作现状和水平.另外,还开展了一些友好活动.在此期间,双方就两国海洋科学技术的合作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这次访问对促进两国海洋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增强两国海洋界的友谊是很有益的.为了今后的发展,朝水文气象局李健日局长愉快地接受了罗局长的邀请,即将来我国进行海洋考察访问.  相似文献   

10.
黄、东海夏季温跃层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引用两种一维模式对南黄海和东海的夏季跃层深度进行了诊断计算.解释了研究海区夏季温跃层深度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证明在黄、东海陆架海区,潮混合对跃层深度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近海沿岸某些所谓上升流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