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非平衡动力学方法研究由CNO循环决定的恒星结构稳定性,本文得出:CNO循环自身是稳定的;扩散效应不会改变处于稳定的恒星结构稳定性;对流效应对其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波数小的扰动更容易激发不稳定性;巨大的温度梯度也能激发不稳定性。本文给出了稳定性条件和恒星结构保持稳定所允许的最小扰动波数。  相似文献   

2.
恒星是开放系统.本文以非线性非平衡热力学中超熵产生判据来研究质量耗损(dρ/dt=- ε/c~2,ρ为总质量密度,ε为单位体积的产能率,c为光速)下,PPI反应所决定的太阳型恒星结构的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时,恒星结构肯定稳定.式中X、Y分别为氢、氦丰度,A_1、A_3分别为H~1和H_e~3的原子量,β~10~(-4)—10~(-5)(当8×10~6K≤T≤1.5×10~7K时),(ρ_1为H’的质量密度),(N_A为阿佛伽德罗常数,Q_1=-1.442 MeV,Q_2=5.493 MeV,Q_3=12.859 MeV).  相似文献   

3.
2.8M⊙碳AGB星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混合程对流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湍流压的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以及在对流外壳中出现动力学非稳定性的判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初始质量为2.8M⊙的星族I恒星从主序星到碳AGB星的质量非守恒演化。结果表明,在RGB星和AGB星阶段,靠近恒星表面区域内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且湍流压效应可能是导致RGB星和AGB星靠近表面区域产生了动力学非稳定性,从而造成物质向外逃逸的原因,我们认为湍流压效应可能就是造成有效温度低因而辐射压也低的RGB星产生强星风,以及AGB星产生超星风的物理原因,还发现当氦燃烧层源厚度与层源质量的比值小于0.04R⊙/M⊙时,层源内会出现热核反应的非稳定现象,即出现热脉动,且2.8M⊙AGB星经过6次热脉动后,恒星表面的C/O超过1,恒星演化成碳AGB星。  相似文献   

4.
从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具体公式的推导,对恒星光学干涉仪应用于测量恒星位置和地球自转参数(ERP)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恒星位置可以不受基线矢量参数的影响而独立求解;但对于求解ERP,无论采取任何方法,解决基线稳定性问题是发挥干涉仪潜力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星际介质的气体和尘埃云充斥着我们的银河系。目前几乎可以肯定,巨分子云中的湍流运动会形成密度比周围稍稍高出一点的云核,由此便拉开了恒星形成的序幕。如果许多高温、明亮的恒星彼此非常靠近,它们的强烈辐射会在星际介质中引发湍流。星系和其他星云对其的密近交会也会产生这一不稳定性。当超新星爆发时,会产生一个向外膨胀的壳层。位于其前端的激波波前会压缩扫过的气体。造就银河系旋涡结构的螺旋形密度波会扫过银河系,所过之处的物质也会被挤压。  相似文献   

6.
至今国际上对AGB星的超星风、热脉动及振动的理论研究工作中都忽略了湍流压的存在,然而对于一个整个外壳都处于完全对流的AGB星,湍流压是存在的,并且由于湍流压的存在将对气体压强、密度、温度以及各热力学量产生影响,因而对AGB星的超星风、热脉动及振动产生影响。本文以恒星结构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对流理论为基础,给出了湍流压以及考虑湍流压情况下恒星内部物态方程和各热力学量的表达式,并给出了判别恒星外壳产生动力学非稳定性的判据,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质量为2.8M⊙和7M⊙的恒星从主序到AGB星的演化。目的是研究有湍流压情况下AGB星的超星风及热脉动的机理。结果表明,对于7M⊙恒星,在红巨星及AGB阶段,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并且对恒星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对于2.8M⊙恒星,在红巨星及AGB阶段影响较小。由于湍流压的作用,2.8M⊙和7M⊙恒星在AGB阶段和红巨星阶段,靠近表面的区域会出现动力学非稳定性,造成物质向外喷流,这就是AGB星和红巨星产生强大星风的物质损失的原因。研究还表明,湍流压效应造成7M⊙AGB星的氢燃烧壳层产生主周期为50年的脉动现象,同时使氦燃烧壳层的热脉动提前发生和周期变短  相似文献   

7.
恒星的自转 ,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难点。近年来有许多观测事实 ,特别是早型大质量星的观测事实 ,预示恒星的自转效应可能引起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转移 ,造成恒星表面一些元素丰度超丰 ,并且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恒星的自转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自转效应后 ,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将是二维模型 ,本文综述了诸多作者如何将二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作者在研究了以上作者的简化方法后 ,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 :假设在等势面上的温度 ,密度 ,压强 ,光度 ,化学组成和角速度等物理和化学量近似于均匀分布 ,并且这些量与等价球面上的量相同。 (等价球面是假想的球面 ,它包围的体积与等势面包围的体积相等。)我们在等价球面上推出新的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方程 ,构造出新的演化模型。这个模型与不考虑转动效应的演化模型相比 ,有以下变化 :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变化 ;辐射温度梯度变化 ,并引起对流判据变化 ;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增大。作为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应用 ,我们研究了中 ,小质量星中心氦燃烧阶段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发生来回摆动 (又称为蓝回绕 )的物理机制问题。有诸多作者曾经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的各种因素。但是不知  相似文献   

8.
太阳的视运动和时间系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一次,我们讲到恒星的时角随时间均匀增大,地球每自转一周,时角就会变化24h,所以说测量恒星的时角变化可以作为计量时间的一种方式。恒星的时角每增加24h的时间为一个恒星日;恒星日又可划分为恒星小时,恒星分和恒星秒等。恒星时大小上等于春分点的时角。然而恒星时和恒星日并不是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时间单位。  相似文献   

9.
旋涡星系中恒星形成对旋涡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N体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旋涡星系中恒星形成对旋涡结构的维持作用。在假定恒星是在一定密度区域中形成以及恒星诞生率为1.0M_⊙/年的情况下,模拟结果表明,旋涡图象的维持时间是未考虑恒星形成模型的2.3倍。  相似文献   

10.
以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理论为基础,将湍流作用表现出来的宏 观应力引入恒星结构与演化模型中的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通过计算8M(?)恒星从主序星 到早期AGB星演化过程中湍流应力梯度与引力的比值来研究湍流作用对恒星演化与结构 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核燃烧阶段其比值很小,湍流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但在RGB和早 期AGB演化阶段,发现在恒星外部存在一个湍流应力梯度为引力的几倍到几十倍的很小 区域,而该小区域以外的对流区内湍流作用力能达到引力的65%,这些对AGB星的中心 温度变化与热脉动发生的时间等恒星结构与演化规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恒星的自转,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难点。近年来有许多观测事实,特别是早型大质量星的观测事实,预示恒星的自转效应可能引起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转移,造成恒星表面一些元素丰度超丰,并且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恒星的自转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自转效应后,恒星结构和演经模型将是二维模型,本文综述了诸多作者如何将二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作者在研究了以上作者的简化方法后,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假设在等势面上的温度,密度,压强,光度,化学组成和角速度等物理和化学量近似于均匀分布,并且这些量与等价球面上的量相同。(等价球面是假想的球面,它包围的体积与等势面包围的体积相等。)我们在等价球面上推出新的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方程,构造出新的演化模型。这个模型与不考虑转动效应的演化模型相比,有以下变化: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变化;辐射温度梯度变化,并引起对流判据变化;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增大。作为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应用,我们研究了中,小质量星中心氦燃烧阶段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发生来回摆动(又称为蓝回绕)的物理机制问题。有诸多作者曾经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的各种因素。但是不知道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无法判断这些因素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我们根据前人已经知道的对流超射效应与自转效应对蓝回绕的影响正好相反的事实,想到对比对流超射效应和自转效应对于同一颗星和同一化学组成所造成的内部结构的不同,以发现有哪些物理因素对于产生蓝回绕起主要作用以及各种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的结果认为:蓝回绕的形状和中心氦燃烧阶段的总产能率的变化相关联。当总产能率主要由壳层氢产能率的变化所提供时,蓝回绕主要与氢丰度变化区(μ-梯度区)的氢丰度分布轮廓(X-profile),μ-梯度区的温度,以及对外流区的深入程度密切相关。当总产能率由氢燃烧壳层和氦核的产能率变化所提供时,蓝回绕不仅与μ-梯度区的特性腾,还与氦核的大小和温度密切相关。另外,本文也分析了转动恒星中的物理机制,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熊大闰  邓李才 《天文学报》2011,52(2):115-125
根据非局部和非定常恒星对流理论,计算了质量3~30 M_⊙恒星演化模型低球谐阶(l=1~4)p4~g39非径向模的线性非绝热脉动,研究了对流对非径向脉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对恒星非径向脉动稳定性有不可忽略的影响.然而假若不关注单个恒星和单个振动模的细节,从总体上粗略地看,理论的脉动不稳定区的大致位置和范围并未受到对流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8M⊙恒星演化过程中湍流应力作用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理论为基础,将湍流作用表现出来的宏观应力引入恒星结构与演化模型中的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通过计算8M⊙恒星从主序星到早期AGB星演化过程中湍流应力梯度与引力的比值来研究湍流作用对恒星演化与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核燃烧阶段其比值很小,湍流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但在RGB和早期AGB演化阶段,发现在恒星外部存在一个湍流应力梯度为引力的几倍到几十倍的很小区域,而该小区域以外的对流区内湍流作用力能达到引力的65%,这些对AGB星的中心温度变化与热脉动发生的时间等恒星结构与演化规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恒星表面结构多普勒成像研究工作的发展历史,重点评述了该项技术在类太阳活动恒星研究领域的应用。介绍了该项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给出了恒星表面黑子结构形态的多普勒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该项技术对观测仪器、观测过程和观测对象的要求,并对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在当前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中两个感兴趣的问题:恒星振动与大质量星的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欧洲空间局的XMM——牛顿望远镜第一次成功地测量了一颗中子星的引力红移,使科学家能由此推断恒星内部的结构。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作为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致密遗迹。这些恒星的核在自身引力下坍缩,将物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恒星表面结构多谱勒成像研究工作的发展历史,重点评述了该项技术在类太阳活动恒星研究领域的应用。介绍了该项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给出了恒星表面黑子结构形态的多普勒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该项技术对观测仪器、观测过程和观测对象的要求,并对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过去50年的研究使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可以将我们银河系比拟为一有生命的生态系统。巨大的分子云凝聚成恒星,恒星戏剧性地死亡时将在其内部锻炼出来的许多化学元素抛撒到广大的星际空间,从这样的星云遗迹诞生出新一代的恒星,而于众多恒星之中,至少在有一颗距银心2.5万光年的恒星周围出现了能够仔细思考我们星系的结构和演化的智慧之人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用反射望远镜测定恒星三角视差的早期历史以及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海军天文台的恒星三角视差测定工作,对反射望远镜在未来恒星三角视差测定中将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展望,并简介了上海天文台近年来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0.
恒星是一个不断地与外界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对于这样的热力学系统,可以用非平衡热力学中的超熵产生判据来研究其稳定性。本文讨论以碳氮氧循环作为主要能源的主序上部恒星的稳定性问题。在本文做的简化假设的条件下,系统是不稳定的,我们讨论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流、扩散、温度变化和碳氮氧双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