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静 《地理教学》2015,(5):56-58
地球运动,是高考命题者青睐的考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笔者纵观近几年“地球运动”的高考试题,发现其命题考查变化很大:命题背景材料新、越来越接近生活地理、命题图形简单化、试题的难度降低等。不仅考查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而且考查学生获取新信息、解读新信息和地理思维分析等能力。通过认真分析2014年全国各省地理高考试卷中的“地球运动”高考试题,提出2015年“地球运动”命题的新思考及备考策略。希望能为2015年高三学生地理学习及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试题情境是高考的考查载体,以此实现“四翼”考查要求。地理试题情境内容在不同的考查要求下具有不同特点,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必备知识、运用关键能力解决现实地理问题。分析“四翼”与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内容的联系,对于高考地理的备考与教学均有重要作用。本文以2023年高考广东省地理卷为例,分析“四翼”在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内容中的体现及特点,并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立新 《地理教学》2007,(10):15-16,38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地理高考关注区域性和区域特征,很多试题利用区域地图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区域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说明高考对学生空间定位准确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要适应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必须做好区域地理的针对性复习。  相似文献   

4.
李英 《地理教学》2013,(10):48-50
正高考复习备考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教师应不断探索科学的备考策略,努力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一、高考试卷分析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作为高三地理教师,一定要在高三复习工作之初,对5—10年内的高考试卷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真正把握高考试卷的特点和考查方向。1.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特点通过对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深入分析,试卷非常明显地呈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突出考查地理基础主干知识、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高考命题最基本和最本质的工作目标是"考查能力"。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是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和实践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严谨缜密的思维能力,能够灵活的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   

6.
区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按照一定标准划分出来的。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还可以依据区域的内部差异,将其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次一级区域。"栅格法"就是将一个大区域划分成若干个次一级区域(即一个个栅格),以便对相关地理问题做定量的分析与处理,其处理问题的方式渗透着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地理空间信息的方法和思想。用“栅格法”呈现有关信息的试题在最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中屡见不鲜,它能有效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已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标要求。通过对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可以将其类型概括为以下三类。  相似文献   

7.
新高考命题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力求通过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使其能用地理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年是江苏省高考地理自主命题的第八年,在命题过程中依然以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地理学科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检测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发生和变化过程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因此,地理学科的高考复习应坚持以地理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最近几年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强调基础、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注意高考地理复习前期和后期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通过在高考地理后期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提高复习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2021年高考广东卷地理第20题以“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主要内容,考查了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知识和原理。试题注重考查地理特征、地理联系和地理过程,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基于高考试题的分析,指出“回归教材”在高考备考中的重要地位,并针对性地提出备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勇 《地理教学》2012,(8):43-44,52
江苏地理高考考纲中明确提出了对"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严密的思维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能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用简洁而规范的语言答题。  相似文献   

11.
丁福强 《地理教学》2010,(22):39-41
地理高考对学生能力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细致地审题,准确地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学生顺利地调动所学知识答题的必要前提。然而在以能力考查为立意的考试方针指导下,高考试题中材料的呈现方式,设问角度,试题的切入点颇具新意,这就使信息的隐蔽性逐渐提高,获取信息的难度加大。那么如何提高审题能力,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呢?  相似文献   

12.
张明 《地理教学》2014,(唐山高三)
正纵观近年地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命题视角已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新情境"的创设与"新材料"的运用,让考生直面社会的热点问题,并要求考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释、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这充分体现了"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的高考要求,凸显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新问题"的命题取向。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与复习备考中,不妨以热点材料为背景,尝试命制地理试题,提高对知识的整合与融合,提高备考效率。下面以唐山市2014年高三期末文综卷37题为例,浅谈一下地理原创试题的命制过程及原则。  相似文献   

13.
历年来,多元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广东地理高考更彰显特色,不仅图像新颖丰富,更重视地理探究。命题趋向是"记"考的少,"想"考的多;"结论"考的少,"过程"考的多。更加注意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相似文献   

14.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命题老师肯定会花尽心思来创新试题设计,但是无论怎样创新,地理原理和地理能力的考查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尤其是敏锐的地理思维是解开地理题目的关键,图表的熟练运用是解读题目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创新训练模式,加强思维训练和绘图、用图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将有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利用文字材料或图表提出一个新的地理概念,让学生通过对这一新概念新名称的分析理解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地理问题,这种地理新概念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经常出现,因为该类试题立意新,有深度,有难度,利于考查学生对地理事象的理解、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地理新概念题常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正昼夜长短的分布与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而且也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之一。此类题目能够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以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对地理思维要求较高,试题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应予以特别重视,特别是昼夜长短中有很多有趣的对称现象,理解和掌握这些对称规律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迅速找到解题突破口,提升解题效率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能力立意”是命制高考试题的宗旨。而能力的考查具体体现在考生做题的思维过程上,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四项能力”的前提。高考说明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有三个层次: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取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的信息解读。  相似文献   

18.
一、试题分析 2008年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部分(全国卷乙),试题突出了对地理主干知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尤其空间思维区域定位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综合,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而且强调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栾胜星 《地理教学》2012,(11):49-51
地理学科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创新,面对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新题目,如何指导学生冷静对待,理性答题,一直是困惑着广大地理教师的普遍问题。地理高考对学生的第一项能力要求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这既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设计试题的一种思路,是试题出新的一种手法。本文试图就地理试题中“有用信息”的常用隐藏方式进行归纳,希望对广大教师指导学生备考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地理知识、技能是高考考查的对象,又是考查的载体。近几年高考对等值线问题判读的考查出现频率较高,等值线图的判读和运用等值线图所反映的地理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考察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突显地理学科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填绘、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地理计算能力的考查,更是新高考能力立意为纲的必然选择。本文将结合等值线图判读案例,归纳等值线分布规律,以期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