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刊编辑部 《地球》2012,(11):68-71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中国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建馆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以矿物、岩石及古生物化石标本的典藏、科研和科普为主要内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精华,馆藏标本达20余万件,是亚洲著名的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向《地球》记者介绍,从中国地质博物馆重新开馆以来,在丰富馆藏数量、提高馆藏质量以及增强科学研究整体实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馆藏在积累中丰富在馆藏方面,2004~2008年,  相似文献   

2.
中国构造地貌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造地貌学已经从经验科学迅速发展为高技术武装的现代科学。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构造地貌学的特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回顾了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构造地貌学今后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5—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代表主要来自国家地震局及所属的省局、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及专业队,并有地质部、建工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大专院校,共计39个单位136人。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与讨论近几年来在大陆地震构造、地壳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讨论1982年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 通过大会及小组会的学术交流,检阅了我国在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大陆地  相似文献   

4.
邓起东 《地震地质》2011,33(1):1-14
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09秒发生于中国宁夏海原地区的8.5级大地震是中国3个最大的8.5级地震之一,死亡人数当时估计为23万余人,最近重新估计达27万余人,其灾难之重,惨绝人寰.海原地震研究开辟了中国首次地震实地科学调查、利用现代科学方法观测地震的先河.20世纪中叶海原地震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长达2...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6,(10)
正9月24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在2016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召开。论坛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主持,围绕中国地质调查局"九大计划"进展与最新成果,能源、矿产和基础地质调查等主题开展。来自我国地质矿产领域的7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分别介绍了2016年以来中国在基础地质、能源资源和水工环地质调查取得的主要进展,同时还展示了整装勘查区找矿取得的重大突破、南海地质地球物理编图成果的应用情况等,并发布一批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相似文献   

6.
《地震地质》1989,11(2):16
生平简介:翁文灏原名存璋,号咏霓、悫士,1889年生于浙江鄞县,1912年毕业于比利‘时 鲁凡大学,获地质学博士学位,旋即返国,历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讲师、教授、该部地质调查所矿产股长、代所长、所长等职务。1971年病逝于北京。 翁文灏先生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主要负责人之一,长期、多次担任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专业学术团体的会长(理事长),他是我国现代科学、特别是地质学、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和奠基  相似文献   

7.
1958年9月23日到11月22日我們曾訪問了中国。在这段时间內,我們到过柴达木盆地,酒泉盆地,四川盆地,华北平原,苏北平原的各石油地球物理普查大队,了解地震勘探工作和在工作方法上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每个地区所进行的地震勘探工作的条件,还看了原始資料及成果,并与大队上的工作人員一起討論过問題。本文只提出对中国地震勘探生产工作的某些印象。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6,(1)
正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地质矿产调查评价新进展专题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我国主要矿产资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和找矿突破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王瑞江从四方面介绍了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力。成果水平国际领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积极开展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和综合研究为科学部署矿产资源勘察提供依据,国土资源部于2006年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列为国土  相似文献   

9.
《地震学报》1981,3(3):331-334
中国地震学会于1979年11月22日在大连成立.出席这次成立大会的代表(包括特邀代表)共286人.大会一致选举顾功叙教授为该学会理事长.本会的基本任务是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争论;团结全国地震科学技术工作者,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地震科学技术事业,为促进出成果、出人才,为加速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段雯娟 《地球》2012,(12):26-28
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是地球亿万年来孕育的珍贵财富,取之有尽,用之能竭。近年来,中国在矿业可持续发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做法和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1996年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4年结构抗震进展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近4年中国在结构抗震理论、钢筋混凝土结构、生命线工程、其它类型结构、场地与地基、减震和隔震等研究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本文向有关国际组织与学者推荐中国地震工程学者近几年成果,也为同行今后的科研选题与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参考文献,有助于他们了解结构抗震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和选择自己致力研究的课题与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次物理模型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18日—22日在长沙举行,来自全国38个单位的7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自1986年首次物理模型学术讨论会以来,实验地球物理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特别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商品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会收到和报告的90篇学术论文,就是这种形势的生动体现。在这些报告中,其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780年的岐山地震是中国历史有明确纪年后的第一个震例,古代思想家没有停留于地震破坏的表面现象,而在探索地震规律上迈出了原始的第一步:伯阳父首次提出了阴阳斗争的地震机理,晏子注意了地震天象的关系,庄子指出了地震复发的特点。本文从这3方面的地震实例,介绍了现代科学的认识和发展,最后简介了可公度性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地震学家潜心钻研的一大难题,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中国科协“三大”期间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陈鑫连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的.陈教授说,国际地震界评述中国在经济上属第三世界,在地震科研方面与美、苏、日并驾奇驱.他说,当今有些科学发达的国家对地震研究之所以不如中国,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缺少丰富的观测资料和实践机会.而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有3000多年丰富的历史资料,近代又积累了多次大地震的经验,使中国能够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里根总统访华时曾提出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美国要与中国合作.陈鑫连教授是50年代留苏的大地测量学家,从事地震专业研究和领导工作20多年.邢台地震到唐山地震10年中9次大地震,他都经历过.他告诉记者,中国1975年预报海城大地震的准确性曾轰动中外.唐山突发性的地震则是属于科研上的难点.对地下的钻探,目前只能达到10余公里深处,再往深目前尚难达到.自从唐山地震后10年,中国又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一支1.6万人的地震科研队伍,其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地震局于1984年3月2~7日在昆明市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地震学研究新成果交流会”概况。这次会议共有20多个单位的80多人出席,并收到学术论文89篇,其中在会上交流了71篇。从学术报告反映的结果来看,近二年来地震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岩石层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近50年来中国岩石层结构研究的主要成果在全面回顾我国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用天然地震资料进行岩石层结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论述在大陆岩石层结构和地球动力学、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以及与国民经济有关的深部构造问题等方面的新进展最后,提出这一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展望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前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新方法与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主要中心之一,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和水稻(Oryza sativa)等是在中国最早被驯化的农作物.目前对史前粟类旱作和稻作农业起源与演化的时间、地点、种类、过程以及与气候变化和人类适应关系的认识,仍然是不确定的和有争议的.本文总结了近十多年来中国科学家针对这些问题在史前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早期农作物遗存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部分植物大化石(炭化种子、小穗轴)、微体化石(植硅体、植钙体、淀粉粒、花粉)、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组学、类脂物分子)等方面研究的新成果;早期农业起源、发展和传播的部分新证据,以及气候环境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机遇,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农业起源、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在物理模型与仪器方面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学术活动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技术委员会于1990年10月7日至12日在长沙召开了1990年模型与仪器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45个单位11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湖南省长沙市有关领导同志亲临会场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磁测量、编图及应用”学术交流会,于1982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部队、地质、石油、冶金、海洋、地震、大专院校及科学院等系统,共六十多人。 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涉及的内容有:地磁测量技术和资料的通化处理,地磁图的编绘、应用和基本磁场长期变化等方面的分析工作成果。会议采取大会报告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对上述论文进行了系统的报告和广泛讨论。代表们认为:1980·0年中国地磁图和青海省及其邻近地区地磁图的编绘,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层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联合发起并主持召开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1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地质、地震、地理、高等院校等各部门的代表共9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34篇,数十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比较系统地总结、交流了从1956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召开“中国新构造运动座谈会”以后30年来新构造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