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新疆近期自然灾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研讨会暨灾害防御协会成立大会”于1990年2月5日至7日在乌鲁木齐召开,自治区部委厅局、生产建设兵团和自治区有关学会以及地州市的代表共百余人出席会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毛德华同志就加强新疆自然灾害预测和防御对策问题作了重要报告,指出,工程建设一定要进行场地烈度鉴定、工程环境评价;要坚决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减灾工作方针;要认真研究灾前的预测预报、抗灾、防灾的对策;要做好防御自然灾害的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2.
同志们: 一九九二年青海省重大灾害趋势会商暨学术研讨会今天开幕了。这是我省灾害防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它对指导我省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敌,人类社会要发展就必须防御自然灾害,把各种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加强对各种灾害共性问题的研究,多学科协同作战,综合  相似文献   

3.
李亮  潘蓉  骆鹏  路雨 《震灾防御技术》2021,16(2):398-403
我国是目前世界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三,是名副其实的核大国,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包括核电厂在内的重大工程建设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御设计。日本311地震海啸引起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设计中增强了对超设计基准自然灾害的考虑。本文对核电厂防御自然灾害的必要性、核电厂设计中需考虑的自然灾害及国内外核电厂关于防御自然灾害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我国核电厂防御自然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引言自然灾害随时都会发生。这些灾害包括 :洪水、滑坡、火山、地震和森林火灾。每年数百万欧洲居民面临着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可怕后果。欧洲委员会在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是以揭开灾害涉及的过程、全面的灾害评估、灾害预报和减轻灾害、灾害管理为整体目标进行的。目前 ,有大约 3 5个研究项目在大约 40 0 0万欧洲货币单位的整体预算的资助下进行。这些项目最近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总体来说 ,许多成果反映科学成就为决策和有效的管理提供有用信息是值得的。1 洪水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后果和环境的改变 ,最近数十年在欧洲与洪水有关的…  相似文献   

5.
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共同创办的灾害科学理论性刊物——《自然灾害学报》即将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自然灾害学报》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等许多部、委的支持。聘请我国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从事灾害科学研究卓有声望的科学家组成编辑委员会。  相似文献   

6.
1989年11月28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甘肃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兰召开。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旨在广泛团结、组织甘肃省防灾、抗灾、救灾战线的科技人员、干部和群众,综合研究甘肃省的重大灾害,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福人类。参加这次大会的有省级各有关厅局、部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地、州、市的负责同志、  相似文献   

7.
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表明日本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但缺乏足够为减轻自然灾害的社会制度。首先,介绍了从近些年的自然灾害中得出的经验,包括1995年阪神―淡路地震、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2015年关东地区洪水和2016年熊本地震等。然后,指出了与灾害相关知识社会化的必要性,以及发展自然灾害安全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为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优先考虑且可执行的缓解措施。最后,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所缺乏的减轻自然灾害的考虑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8.
重大灾害链及其防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大自然灾害及其灾害链是当今世界科学难题,本文通过国内外具体实例,介绍了重大灾害链及其巨大危害,讨论了灾害链的类型、成因、演变及其预测和防御,并着重强调加强灾害链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朱燕 《内陆地震》2005,19(1):80-80
为有效防御各种自然灾害和减轻灾害损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抗灾救灾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灾害防御协会于2005年1月18日联合组织召开了2005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灾害趋势会商会。新疆人民政府抗灾救灾办、新疆灾害防御协会、新疆民政厅、卫生厅、公安厅交警总队、公安厅消防局、水利厅、农业厅、气象局、地震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厅、林业局等18个自治区级单位,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10.
陈晓利 《地震地质》2009,31(1):197-205
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活,影响到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如何预防和降低这类灾害的损失,是人类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问题。中国也是深受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引发滑坡、崩塌众多,凸现了对这类灾害进行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文中通过介绍日本Sabo works的发展和目前应用情况,为中国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数百名来自全国的灾害防治专家正聚集北京,研究防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以及将它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对策.据民政部今天提供的资料.近年来交替发生的旱灾、风暴灾、霜冻灾、病虫害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使我国农村每年平  相似文献   

12.
零讯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在京成立1987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灾害学学术讨论会、灾害经济学学术讨论会、城市地震对策会议等灾害学讨论会,并在这些会议的基础上,于1987年11月15—17日在京成立了一个研究灾害对策的组织——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该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恢先指出,保证我国四化建设,除需要一个国际和平、国内安定团结的环境之外,还必须对多种自然灾害进行积极、有效的防御。协会常务副  相似文献   

13.
1996年末,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对原有的“地区防灾研究中心”进行调整、扩充,以适应21世纪灾害环境的变化。新的“特大灾害研究中心”现已开始工作。世界上第一个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 体的研究体制由于日本等先进国家城市社会结构高度发展并日益复杂,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人口猛增、经济停滞不前、环境不断恶化,人类防御灾害的能力更加脆弱。因此,全球的人口稠密地区更加担心地震和水灾引起的特大灾害。特大灾害不仅仅会起因于异常的自然外力,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因人类本身的一些因素而发生和扩大。因此,必须融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于1989年5月9日至13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由46人参加的“全国近期重大自然灾害预测及防御措施研讨会”,会上28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主要内容是对我国在1989—2000年间可能出现的大水、大旱、强震等灾害作了初步预测,并提出了防御措施。与会代表就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对策研究以及切实减轻自然灾害工作,提出了如下建  相似文献   

15.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大小,不但取决于自然灾害的强弱,还取决于人类抗御灾害的能力。青海省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分之一。近几年部分地区先后发生地震、洪涝、风雪、冰雹等灾害。受灾季节不同流行的传染病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冬春季节受灾容易引起呼吸道、虫媒传染病流行,如流感、流脑、麻疹、斑疹伤寒等。而夏秋季节受灾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如  相似文献   

16.
发刊词     
《东北地震研究》2010,26(1):I0001-I0001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防灾减灾的意识一刻不能放松,防灾减灾的任务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筹备,今天开成立会议,我热烈祝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成立,并祝大会成功.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灾害科学和防灾科学的研究向前迈进一大步,它将对我国灾害科学和灾害防御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灾害是人类的大  相似文献   

18.
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灾害引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灾害的反思,认真思考了灾害防御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包括尽快建构国际社会统一灾害防御体系;应当高度重视非工程措施在灾害防御中的作用以及对政府灾害管理职责的重新审视等。  相似文献   

19.
《地震学刊》2014,(1):F0003-F000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褒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20.
《地震学刊》2012,(2):F0003-F000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